三國期間的文臣武將及歷史人物你最喜歡誰?為什麼?

趙南通


如果要說起三國期間的文臣武將及歷史人物,我最喜歡身長八尺,姿顏雄偉,位列蜀漢“五虎上將”的趙雲。因為趙雲是《三國演義》中最受歡迎的一位英雄人物,他不但勇猛無敵,戰績輝煌,而且又機智應變、忠君為民,其形象可以說是高大無比,完美無缺的。

我欽佩趙雲的重情重義。趙雲因為兄長去世,向公孫瓚請辭歸鄉,劉備知道他此去便不會再回來,因此握著趙雲的手不捨分別。趙雲感動之餘,向劉備辭別說:“我永遠不會背叛您的恩德。”這就是趙雲的忠孝節義,忠貞不渝。

我欽佩趙雲的勇猛無敵。劉備與曹操大戰,以弱敵強,於長坂坡(今湖北當陽境內)兵敗,趙雲六進六出曹操百萬軍中,如無人之境,奮不顧身,反覆衝殺,救出甘夫人與阿斗,因功升為牙門將軍。這就是趙雲的忠肝義膽,威震天下。

我欽佩趙雲的處事能力。益州牧劉璋為防備曹操勢力而向劉備求援,劉備便領兵三萬入益州,劉備特命趙雲掌管內事。孫權獲知劉備西征益州之後,便派了大批舟船欲接孫夫人回去,並叫她帶劉禪一起歸吳。趙雲得知此情,迅速果斷與張飛一起帶兵在長江截住東吳船隊,成功奪回劉禪。這就是趙雲的處事不驚,不辱使命。

我欽佩趙雲的智勇兼備。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劉備與劉璋決裂,從葭萌進攻劉璋,並召諸葛亮等人入蜀支援。趙雲率軍由外水深入,攻取江陽、犍為等郡。次年與劉備、諸葛亮於成都會合。劉備攻下成都之後,任命趙雲為翊軍將軍。這就是趙雲的履險如夷,能征慣戰 。  

我欽佩趙雲的不徇私情。劉備以伏兵計擊破曹軍,趙雲於戰鬥中生擒了敵將夏侯蘭,而趙雲與夏侯蘭是同鄉,自小相知,知道夏侯蘭明於法律,因此為他向劉備請命,並推薦他擔任軍正,而不將這位同鄉為自己所用。這就是趙雲謹慎明智,公正無私 。

我欽佩趙雲的一秉至公。昔日平定桂陽後,趙雲任桂陽太守,原太守趙範之寡嫂有天資之色,範欲將寡嫂配趙雲,趙雲認為範被迫而降,未知其心,因而婉拒,後來趙範果然逃走。這就是趙雲的顧全大局,不近女色。

 

我欽佩趙雲的心憂天下。巴蜀初定時,劉備欲將巴蜀有名的田宅分賜諸將,趙雲以霍去病“匈奴未滅,無用家為”之例勸阻劉備分田宅賜將,認為田地應交與百姓耕種,房宅也應歸還百姓,劉備果從其言。這就是趙雲的仗義疏財,普度眾生。

我欽佩趙雲的臨危不亂。曹操親自率領大軍爭奪漢中,趙雲帶數十騎人馬接任黃忠,遭遇曹操的大軍。趙雲便一次又一次地突擊衝進曹軍陣中,並救出部將張著回營寨內。曹操大軍隨即殺到,趙雲卻下令大開營門,鳴擊戰鼓,以弩箭射曹軍,曹軍驚駭,自相蹂踐,墜入漢水中淹死者甚多。後劉備讚歎趙雲說:“子龍一身是膽也!”被軍中稱呼為“虎威將軍”。這就是趙雲的渾身是膽,屢建奇功。

我欽佩趙雲的直言進諫。劉備稱帝,備欲伐東吳以報襲荊州殺關羽等切齒之恨,趙雲等有識之士陳述利害,力主維護孫劉聯盟,劉備執意東征不從,後劉備於猇亭兵敗,卒於白帝城。 這就是趙雲的張目對日,明察秋毫。

我欽佩趙雲的高義薄雲。蜀軍街亭失利後,各處皆損兵折將,唯有趙雲親自斷後,所屬兵將及軍資什物都無損失,丞相諸葛亮要把軍隊剩餘物資獎賜趙雲將士,趙雲不受,認為蜀軍兵敗,不應反而受賞,諸葛亮對其德十分讚賞。這就是趙雲的品行高尚,心如古井。

我欽佩趙雲的老驥伏櫪。諸葛亮上表北伐,趙雲已年邁,為掩護蜀軍主力攻祁山,領少量軍士為疑兵於箕谷牽制曹魏主力大軍,雖因兵力懸殊過大而失利,仍能聚眾固守,親自斷後,使軍隊安全撤退。 不久後趙雲就病卒。這就是趙雲的以身許國,碧血丹心。





老劉


個人意見為周瑜。

周瑜(公元175年~210年),三國時期吳國將領,傑出的軍事家。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人。美姿容,精音律,多謀善斷,胸襟廣闊,人稱周郎。公元208年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奠定三分天下基礎。後圖進中原,不幸早逝。

歷史上的周瑜胸襟廣闊,氣度寬宏。老將程普因周瑜年輕,對他不服,多次當面侮辱他,周瑜都不跟他計較,程普最後被周瑜的才華和品德所折服,感動得說:“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和他成為好友。《三國演義》描寫的心胸狹窄的周瑜是羅貫中為了襯托諸葛亮而刻意塑造的配角形象,是藝術處理,不可當真,“三氣周瑜”當然更是毫無歷史根據,周瑜最後是病逝於出征途中的。

周瑜精通音律,雅量高致,即使在喝醉時也能聽出曲中的謬誤,因此史書記載民謠雲:“曲有誤,周郎顧”、“ 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

《江表傳》記載,曹操曾派人去遊說,想讓周瑜為自己所用,所派的人是九江蔣幹。蔣幹儀容過人,很有才氣,善於辯說,江淮人士,無人能比。這次受命後,他頭戴葛巾,身著布衣,裝作閒遊,去見周瑜。周瑜猜出了他的來意,出來迎接,劈頭便問:“子翼真是用心良苦,居然遠涉江湖,替曹操來做說客!”蔣幹被周瑜開口便道破機關,頗為尷尬。勉強自解:“我和您本是州里鄉親,這次來,不過是來拜訪您,順便看看您的部隊罷了。您卻說我是說客,豈不過分?”周瑜笑道:“我雖不及夔與師曠,稱不上知音,但聞韶賞樂,足知雅曲。”言下之意,你的心理,我是清清楚楚。於是請蔣幹進入營帳,擺設酒宴,盛情款待,酒罷,對他說:“我有軍機密事,您先到外面客館住下,等事辦完,我去請您。”三天之後,周瑜又把蔣幹請人營中。這次,先領著他遍觀軍營,檢視倉庫和軍資器仗,然後,仍然置酒高會。席間,周瑜向蔣幹展示了自己的侍從、服飾珍寶,並對他說:“丈夫處世,遇知己之主,外託忠臣之義,內結骨肉之親,言行計從,禍福共之。即使蘇、張更生,酈叟復出,猶撫其背而折其辭,豈足下幼生所能移乎!”周瑜既已表示得十分堅決,蔣幹也就無話可說,只好微笑。蔣幹回見曹操,對曹操說,周瑜器量端雅,趣致高卓,言詞說他不動。天下之士,因此愈加佩服周瑜。




作家牛佔龍


我來回答一下這個問題,可能跟別人的答案不一樣。我比較佩服的人物是劉禪。千百年來世人皆稱其為“扶不起的阿斗”。自從蜀漢建國之後,劉禪深居宮中,從未處理過朝廷的政務,也沒想到劉備會這麼早就去世,沒有有什麼從政經驗。可以說,劉禪被諸葛亮的輔佐,雖為是皇帝實為一人把持。能在這樣高度緊張的政治環境中生存,情商不可能不高。仔細想想,他所處的地位和處世方式與曹魏末代皇帝又有何兩樣?只是沒有改朝換代罷了!

再者就是“樂不思蜀”了。劉禪是亡國之君,也很無奈啊。鄧艾大軍一到,他就率領大臣們獻城投降了。其實本質上還是劉禪知道憑蜀國這點國力根本就沒法和人家魏國抗衡,與其生靈塗炭,還不如主動投降和平解決。鄧艾把他送到了魏都洛陽,被封為安樂公,實際上就是讓他及時享樂,別想著復國。在宴會上司馬昭問他:“頗思蜀否?”他回答:“此間樂,不思蜀。”後來他的原秘書郎郤正悄悄對他說:“陛下如何答應不思蜀也?尚彼再問,可泣而答曰:‘先人墳墓遠在蜀地,乃心西悲無日不思。’晉公必放陛下歸蜀矣。”後來,司馬昭又問他;“頗思蜀否?”他便按郤正的原話回答。結果他卻說:“何乃似郤正語耶?”他很吃驚,他是怎麼知道的呢?於是只好回答到:“誠如尊命。”司馬昭和他的大臣們都大笑起來。這就是“樂不思蜀”的來源。結果給後人留下了把柄,說他沒心沒肺,貪圖享樂,不懷念故國。這本來是他的一招護身之術。

蜀漢跟魏國打了幾十年的仗,魏國人恨透蜀漢了。他現在成了人家的俘虜,他很可能會被害。但因為蜀國剛剛滅亡為了安定,所以就沒殺他,給他好吃好喝,還封他為安樂公,實際上是把他給軟禁起來了。但又怕他會有復國的企圖,所以就監視他。在這個狼窩裡,他除了事事小心,說話謹慎之外,他還有其他辦法明哲保身嗎?沒有!他悲痛與憂愁的感情潮水絕對不比南唐後主李煜少,李煜的“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寫得好吧?憂愁多吧?結果怎樣?還不是被毒死了。郤正給他說的話一字不拉的全被監視的人報告給司馬昭,可見他的處境是多麼的危險啊!稍不留神,就會人頭落地啊!所以他只能以“此間樂,不思蜀”的謊話來騙司馬昭,要讓他看到他是胸無大志的,是不會復國的,他才會放過他。劉禪能夠成為三國末代皇帝中活得時間最長的人,不是偶然的。實際上,“此間樂,不思蜀”實際上正是反映出當時他欲哭無淚的無奈心情。換個角度講,假如他復國成功了,甚至滅了魏國,後人還會拿“樂不思蜀”來諷刺他嗎?不用說,恐怕早就有人說他這招明哲保身的計高明,並且還會被寫入三十六計,和勾踐的“臥薪嚐膽”一樣名垂青史了吧。

最後再說一點,大家都說他昏庸,但他絕對不是完全沒有能力啊!如果說蜀國前期是因為相父諸葛亮主持大局才得以穩定,那麼他去世之後蜀國又維持了三十多年這又該作何解釋呢?當然這其中少不了大臣們的努力,但是作為一國之君的他不會沒有一點功勞吧。





兵雄天下2008


常勝將軍趙雲

史書上並沒有記載趙雲是常勝將軍的描述,但是民間自古一來就有常勝將軍趙雲的說法。

所謂常勝將軍,就是每戰必勝的將軍,但是無論是歷史上還是小說《三國演義》裡,趙雲都有一次打敗仗的經歷。雖然也打過敗仗,但是趙雲仍然被稱作是常勝將軍,其主要原因是趙雲在唯一的一次敗仗中沒有受到較大的損失,類似的情況在長坂坡也有發生。長坂坡之戰雖然是劉備軍戰敗了,但是在趙雲的努力下救出了劉備的夫人和孩子,而在小說中對趙雲大戰長坂坡進行了藝術加工,趙雲闖入八十多萬曹軍裡無人能擋。

箕谷之戰也是一樣,大軍已經決定撤退,為防止敵軍追擊,趙雲親自斷後,雖然年老,卻仍能斬將破敵。而在其他的戰役裡,趙雲也常能在失敗的戰鬥裡有突出表現,即使戰局處於劣勢,趙雲也能斬將殺敵,立於不敗之地,所以長久以來就給廣大民眾造成了趙雲不會被打敗的印象,一些民間傳說中,甚至有趙雲征戰一生,從未受傷的說法,由此可見,常勝將軍趙雲早已經深入人心了。



熱門電影推薦008


三國演義中最令人喜歡的人物是周瑜。從人品上說這是忠臣義士,不畏強暴,所謂威武而不能屈,有智計謀略,臨危不懼,其搏鬥的精神令東吳謀臣學士失色。從風神上看,其是個羽扇綸巾,談笑卻敵的儒將,又是文藝修養精深的。詩云:欲得周郎顧,時時誤拂弦,可見其對音律琴藝之精通。赤壁大戰,火燒曹營,尤其群英會中,周郎使盡妙計,擊敗強敵,盡顯英豪。第三,從性格上看,周瑜是個直性子的人,慷慨激昂,雖被氣病而亡,卻也道出這是個光明磊落的漢子,一生鞠躬盡瘁為國而犧牲,令人欽佩而痛惜。


一斗樓


三國期間值得敬佩的歷史人物很多,但在下還是偏愛諸葛亮較多。從其受顧劉備三顧茅廬而起:便由衷而詠:大夢誰知覺,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遲遲。從此臥龍騰飛,受顧三顧茅廬而成定鼎三分國,問鼎中原,六出祈連,最後因食少事繁而累薨於徵戰中的五丈原。可見一介布衣,不貪利祿,忠心依國輔政,躹躬盡碎,死而後已,屈指可數,古代有幾人?每當讀三國演義看到孔明殞落五丈原,不禁掩卷長嘆:

星殞五丈原,孔明魂歸天。

山河頓失色,古今人哀憐。


wing246


曹操。雖然歷史對他不公,一直被視為大反派,但無論雄才韜略,文治武功都屬曹操最厲害。更甭提他那光著腳丫見許攸,捶胸頓足哭郭嘉,曹操是一個有血有肉的性情中人,恰恰也是其可愛之處。不像有些人物那麼神或那麼超凡脫俗。


BuddyYee


曹孟德,新版三國演義有句經典臺詞,“可是我,仍然是我,我從不怕別人,看錯我”。不承父兄基業,不沽名釣譽,文韜武略,膽識,謀略,沒有幾人可與他比肩而立。


知兮兮之


魯肅,一位典型的儒將,算是一個非常有能力的戰略家了,赤壁之戰,孫劉兩家以弱勝強,打敗了曹操,這在很大程度上歸功於魯肅和諸葛亮的精心謀劃。赤壁戰後,曹操的實力仍然比劉備、孫權強大。作為一個高瞻遠矚的政治家,魯肅對此非常清楚。他認為,無論是東吳孫權還是佔據荊州的劉備,都不足以與曹操抗衡。擺在兩家面前的有三條路:一是聯合抗曹;二是各自為戰;三是不戰而降,歸附曹操。只有走聯合抗曹的道路,才是正確的選擇。所以,他終生不渝地堅持這一戰略方針,併為之竭盡全力。

公元215年,劉備取益州,孫權令諸葛瑾找劉備索要荊州。劉備不答應,孫權極為惱恨, 便派呂蒙率軍取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長沙、桂陽蜀將當即投降。劉備得知後,親自從成都趕到公安(今湖北公安),派大將軍關羽爭奪三郡。孫權也隨即進駐陸口,派魯肅屯兵益陽,抵擋關羽。雙方劍拔弩張,孫劉聯盟面臨破裂,在這緊要關頭,魯肅為了維護孫劉聯盟,不給曹操可乘之機,決定當面和關羽商談。“肅邀羽相貝,各駐兵馬百步上,但諸將軍單刀俱會”。雙方經過會談,緩和了緊張局勢。隨後,孫權與劉備商定平分荊州,“割湘水為界,於是罷軍”,孫劉聯盟因此能繼續維持。


極點歷史


喜歡獻帝,寶寶苦啊,父母兄弟盡皆早亡,十歲出頭就成了孤兒,輾轉于軍閥之手,堅韌的活著,時刻不忘社稷重任,即使毫無希望,也要極力的掙扎,可以想想,那麼年幼的孩子將大漢四百年的傳承挑在稚嫩的肩上,不知多少夜裡,默默流淚,滿心彷徨、淒涼與誰說啊。活的痛苦、活的艱難、活的絕望。兩漢四百年創造了大漢民族的輝煌,誰能想到它的落幕會落到如此孩童頭上,何其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