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茶葉末釉呢?

茶葉末釉是我國古代鐵結晶釉中重要的品種之一,屬高溫黃釉,經高溫還原焰燒成。茶葉末釉始燒於唐代,當時的耀州窯曾大量燒製,唐宋時期,山西渾源窯和北方地區一些燒黑釉的窯場也有燒造。常見的產品有執壺、缸、缽瓶、罐、盞之類。而清代景德鎮仿燒則十分成功,一躍成為名貴的色釉品種。

景德鎮清代燒成的茶葉末釉多數為琢器陳設瓷器。從傳世實物看,以雍正和乾隆時期產品為多見,雍正茶葉末釉偏黃的居多,乾隆茶葉末釉則偏綠的居多。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以氧化鐵為呈色劑,經1200℃—1300℃之間高溫還原焰燒製而成。釉面呈失透狀,釉色黃綠摻雜似茶葉細末,綠者稱茶,黃者稱末,古樸清麗,耐人尋味。深沉凝重,極具古意。

雍正,乾隆兩朝最為所重,成為宮廷秘釉,僅供皇室珍賞。最廣為流傳的是清代寂園叟《陶雅》中的這段文辭 "茶葉末以滋潤,鮮明,活潑,三者為貴矣。茶葉末黃雜綠色。嬌嬈而不俗。豔於花,美如玉,笵為瓶,最養目。“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根據景德鎮陶瓷學院泥釉料專家方豪教授1989年發表的著名學術論文《茶葉末結晶釉主晶相的研究》中表述 "茶葉末是我國最古老的結晶釉之一,茶葉末釉其標準樣品在大多數情況下是一種棕黑色底或綠黑色底釉中泛現一種錯落自然,金光燦爛的黃綠色晶點。茶葉末的燒成難度較大,低溫階段用氧化氣氛燒製,到980℃左右以後,若轉為還原氣氛燒製,則發墨綠色晶點俗稱"蠏甲青"。若繼續氧化燒成則發黃色晶點俗稱"鱔魚黃"。

(此處已添加小程序,請到今日頭條客戶端查看)


茶葉末釉起源於唐代黑釉,初似為燒黑釉瓷過火而出現的特殊品種,並非有燒造。明御器廠所產茶王京成陶藝作品(舜陶社)葉末釉,釉色黃潤,帶黑色或黑褐色斑點,似鱔魚魚皮色,稱“鱔魚黃”。清代茶葉末釉製品多為景德鎮官窯所燒,傳世品中,以雍正和乾隆時期最為多見,並以乾隆時的燒製最為成功。雍正時製品多偏黃,有茶無末,稱“鱔魚皮”;乾隆時則茶末兼有,釉色偏綠者居多,俗稱“蟹甲青”、“茶葉末”等,也有的掛古銅鏽色,具有青銅器的沉著色調,常被用來仿古銅器,稱“古銅彩”。

什麼是茶葉末釉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