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首發」避世,一定是個消極的人嗎?

常聽人說,某人是個不錯的人,就是有點消極避世。是的,在大多數人眼中,避世與消極完全可以劃等號。這種觀點是對的嗎?或者說,持這種觀點的人完全知道他們在評論什麼嗎?我說,不盡然。

有一點非常矛盾,我們一方面宣揚“避世就是消極”這種論調,但在另一方面卻又再高舉投江的屈原,一方面呼籲大家要投身某某時代洪流中,與時俱進,另一方面又在高歌“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說透了,入世只是生活所廹,避世才是真我,每個人都這樣,湊熱鬧只是為利,獨處才是為自己而活。

「原創首發」避世,一定是個消極的人嗎?


「原創首發」避世,一定是個消極的人嗎?


其實,避世是一種處世態度,這一類,為數不少,歷代都是如此。每個時代都有積極入世的人,也有一些避世的人。在中國,典型代表的學說就是:“儒家入世,道家出世”,儒家學派主張有為、進取、入世,道家則偏重於柔順、無為、退守、潛隱的精神。

說到道家避世,就得說“老莊”:老子騎著青牛出函谷關,莊子隱居不仕。道家成為隱士的代名詞。今天為什麼有許多人喜歡避世,他們為什麼持這種處世之道呢?竊以為原因有以下幾點:

「原創首發」避世,一定是個消極的人嗎?


一是避世的人認為社會混濁,世風不雅,不堪為伴。這類人有屈原、陶淵明等為代表。是的,社會由人構成,人與人相處,出於自身利益的考慮,就會有心計,於是難免爾虞我詐,常常讓人心力憔悴,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江湖險惡。

二是避世的人認為心靈的平靜比肉身的生活更加重要。是的,人生的質量在於生命不在於生活。孔子有許多的門徒,但他最欣賞顏回。為什麼?因為他欣賞他的生活態度:“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今人喜歡入世,大多不是真心喜歡社會,而是為肚腹所廹,為虛名所累,為愚昧之快樂所誘惑。真正明白的人,知道自己真正需要的是什麼,在他們看來,避世,只是為了保守自己的內心平靜和安穩,從生活的角度來看避世是消極的做法,但從生命的角度來看這個問題其實是積極的自我保護。道家學派的開創者和跟隨者們正是以一種特有的方式固執地守護著人的精神的尊嚴,辛勤地開墾著人的精神的荒漠,試圖把人生從一切物慾的痛苦和奮鬥的災難中拯救出來,超越人生困境和世俗情慾,使人獲得一種寧靜的自由和聖潔的心境。

「原創首發」避世,一定是個消極的人嗎?


「原創首發」避世,一定是個消極的人嗎?


避世的人認為世事無常,無須過於執著去追求一些不確定的東西。所謂“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人世間一切得與失都是表象,不必去在意,正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從這個角度來說,不是不奮鬥,而是順天而作,不強求人意。願意通過消除對物質的不正當渴求而過上一種與世無爭的快樂生活。

筆者觀點:每個人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這是他的權利。入世雖好應有度,否則就會被功利所累,也是虛空。避世雖靜須有為,否則無法承擔必要的義務,人生就得閒懶而不結果子。

「原創首發」避世,一定是個消極的人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