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陆游、辛弃疾、李清照等两宋词人,你最喜欢哪一位?为什么?

缅怀未逝的青春


两宋时期,除了苏轼、陆游、辛弃疾这些比较著名的外,像秦观、周邦彦、欧阳修、晏几道、晏殊以及柳永等也是才情非凡的。女词人除了李清照,还有朱淑贞、吴淑姬以及张玉娘等。

其中苏、陆、辛、李这些粉丝群最庞大,本人最喜欢的是苏东坡先生,不过作为一名女性,今天就着这道题,我想说一说李清照。在我心目中,能娶到一位温文尔雅秀外慧中才华横溢的女性,就是一个男人最大的福报。

一、关于李清照生平简述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派代表,素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的父亲李格非是苏轼的学生,所以李清照也算是书香门第,她的父亲善属文,工于词章,又喜欢藏书,所以李清照从小耳濡目染,再加上她聪明伶俐,王灼在《碧鸡漫志》中说“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而且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也是极力称赞其才情。根据诸多记载,我们不难想象李清照生长的环境以及小时候就表现出来的不俗。

李清照18岁时,与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在汴京结婚了,两人的感情可谓是如胶似漆,羡煞旁人。像纳兰性德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中,就用了这夫妻二人“赌书泼茶”的典故。

但好景不长,朝廷内部的新旧党争把李家也卷了进去,李清照出嫁的第二年,她的父亲李格非被列入元祐党籍,不得在京城任职这样一来,李格非“元祐党人”的罪名也株连到了李清照身上,李清照和赵明诚不得不分开,离开京城,回到了娘家。虽然后来她得以回京与赵明诚团聚,但赵明诚的父亲赵挺之又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赵家又难以继续留在京城,李清照只好随着丈夫回到了青州。

“祸兮福之所倚”,总体来看,屏居青州的小两口也算过得自由自在,体会到了乡里平静安宁的乐趣,他们互相支持,研文治学创作,这段平生少有的幸福时光在李清照的《金石录后序》中有叙述。

在李清照44岁时,发生了“靖康之变”,北宋朝廷崩溃,1127年5月,康王赵构即位,南宋开始。1129年8月,赵明诚逝世,李清照为文祭之“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她自己也大病一场。

1132年,李清照到了杭州,途中文物散失殆尽以及这种颠沛流离的生活,让李清照陷入走投无路的绝境,孤独无依之中,李清照再嫁张汝舟。张汝舟可没那么好心,他是惦记着李清照的古文字画收藏,但婚后发现李清照家中没有多少财物,大失所望,随即不断口角,进而谩骂,甚至拳脚相加。李清照当然难以忍受,后来又发现张汝舟营私舞弊、虚报来骗取官职的罪行,就告发了张汝舟,并要求离婚。但在当时宋代法律的规定下,妻告夫要判处3年徒刑,所以李清照也身陷囹圄。。。

约1155年,李清照怀着对已亡故亲人的思念和对故土难归的失望,在极度孤苦凄凉中辞世,享年73岁。

二、关于李清照的词

李清照前期的作品,真实反映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

如《如梦令》、《凤凰台上忆吹箫》、《一剪梅》、《醉花阴》等,有的活泼秀丽、语新意隽,有的描绘孤独的生活抒发相思之苦,来表达对丈夫的深厚感情,清俊疏朗。

但她后期的作品,即南渡后的词,主要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孤独惆怅。

如《菩萨蛮》“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蝶恋花》“空梦长安,认取长安道”,《武陵春》“物是人非事事休”,《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等。


一如清代沈谦在《填词杂说》中写的“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


不定时读书


四人当中最喜欢苏轼。陆游,辛弃疾,我也很喜欢,不止是在诗歌或者词上的伟大成就,还有他们的人品,他们为国家付出一切的情怀。最喜欢苏轼,在于他的诗歌,他的豪放派的词,他的文人画,他的书法,他的佛理,他的美食,他的苏堤,还有他的天真。他至情至性,也曾高层,也曾流放他乡,也曾颠沛流离,但是他天真,他永远乐观向上,永远洒脱。


莫从从


苏轼少年时就已经在四川眉山当地卓有盛名了,当然连带着他的弟弟苏辙,父亲给他们起的名字其实有深意存焉,这里不题。

当时欧阳修是有宋以来文坛第一大家,他要革新北宋的文坛,既要排抑险怪奇涩的太学体,也要矫变时文,反拨晚唐以来靡丽雕镂的文风。

嘉佑二年,礼部侍郎兼翰林院学士欧阳修正好是主考官,他邀请他的同道中人国子监直讲梅尧臣一起,就力主扭转这股浮靡轻丽的文坛风气,礼部初试的题目定为《行赏忠厚之至论》。

欧阳修在阅卷的时候,发现一篇文章写得实在是太好了,就认为这篇文铁定是他的门生,后来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写的。

那时的曾巩,大苏轼十八岁,是欧阳修的得意门生。写《醉翁亭记》的欧阳修不肯偏私,变相的大义灭亲,将此卷抑为第二,以防物议。

如果当时的欧阳修戴了老花镜,那么到了发榜的那天,他肯定要大跌其镜,大跳其脚的。要知道,天下并不只有一个曾巩。

被他降格的那篇文的作者,是他早有耳闻,但从未谋面的苏轼。

来自西蜀僻远之地,名不见经传的苏轼,居然拿了第二名,真真是滑天下之大稽。颇似现代的“六七门科都挂红灯的韩寒居然拿了新概念作文一等奖”的境况,一时士论汹汹,激起一片群嘲不服之声。

韩寒少年成名这一点跟苏轼很像,但他们的相像之处也就仅止于此了。

当时虽然群论嚣然,但之后在欧阳修,梅尧臣的一再品评下,舆论的攻势总算才渐渐消解了。

欧阳修作为当时 “天下翕然而师尊之”的一代文坛宗师级人物,读罢苏轼之文,居然汗出,说:

“快哉!老夫当避此人,放出一头地。”

这才是门生故吏的典范!而不是通过此道,去做些夤缘攀附的污滥勾当。

读到如此立意新警的妙文,毛孔舒张,快汗淋漓,大呼快哉,可以想见当时这个六一老公公的欣喜之情了。

想起顾况见到才十几岁的白居易说,长安米贵,居大不易。看到那首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禁改口,能做得这样的好诗,甭提在长安了,就是在天下任何地方安居,都很容易。也可以猜度当时顾况前倨后恭,发现白居易的荧荧诗才之后,笑容可掬的情态。

还有朱庆余向张籍投卷的那首“画眉深浅入时无?”。

王维去谒见公主,公主竟是王维的铁杆粉丝,对他说;“我平常所记诵的佳作,常常以为是古人所作,原来是先生您写的啊。”

杜牧写出《阿旁宫赋》,就已算是功名论定了。

如果你成了所谓文人相轻的对象,其实无外乎两种情况,一是对方其实不懂文,二是你们之间的文风迥异,分属不同派别。

真正的高才之间的交往,总是英雄惜英雄的。

日后在政见上水火不容的王安石与苏轼,由于在文气上的相投,也大有“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的意味。

欧阳修对于苏轼文中尧宥之三的典故不明白,问苏轼语出何典。

苏轼竟然答得如此潇洒:

“何须出处,想当然耳。”

(诚斋诗话里也有更加细致深入的解释,不题)

我真是佩服的五体投地了。只有把文章读到骨血里,浸透在呼吸中的人,才能在这么年轻的时候,就对行文有如此独道深刻的领悟。

我佩服他还不打紧,当时的文坛宗师欧阳修居然这样对梅尧臣说,

“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从中可见欧阳修的眼光和胸襟,以及苏轼这么年轻,就已经在文中显出他的豪锐之气了。之后乌台诗案的揭举,往大的说,是党派争端下的一招布局,就个人方面说,这是一种他放任潇散性格作用下的必然。

这种必然,正是所谓辞穷而后工的一个例证。

其实苏轼会读书,善读书,也是在下了功夫的基础上的。传说苏轼能从《汉书》的任意一字背起。李清照和她老公在谈话时,竟然连一本书的哪句话在第几页,都如数家珍。可见自古文人都有极强的诵读力的,可以说是一种基本功。

苏轼有超多的趣闻轶事,下文不题,或少提了。

苏轼最著名的是他的词,他极大的扩宽了词的疆界,几乎可以看做是与屈原比肩的,创一代先河的宗师级人物。

其实苏轼的诗也是写的极好的,而且,正是由于他的“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这一点,最为人所诟病。可以说历代的诗家对他的诗文毁誉参半,特别是严羽并不认可苏轼的文风,由于《沧浪诗话》的巨大影响力,使得之后的学界批苏风气日甚。

但是也有识货的,清人赵翼这样评价:

以文为诗,自昌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笔一枝,爽如哀梨,快如并剪,有必达之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大家也。

这里的大放厥词不含贬义,而且还有欣赏的意味。苏轼学步欧韩,有所谓韩潮苏海之称。

从中国诗歌发展史的角度看,看到苏轼以文为诗的重大开创意义,这也是他超拔出宋代的芸芸文人众星,一跃而成为一颗明月似地,万人瞻仰的超级巨星的重要加分筹码。因了这一点,他基本算是有宋以来,中国古代文学最为伟大的人物没有之一了。

先看一段诗史的概述:

在南北朝之前,基本属于文学的初级阶段,那时的文骈散结合,并没有太多的规制,顺着心性,有感而发就行了。这时候的文,如果刨去文字晦涩年代久远的因素,他们表现出来的,是一种原始的情怀。有时候,最原始的,未经有意雕饰的东西,才最接近事物的本源。

到了南北朝的文学自觉时代,自《诗经》,《楚辞》之后,我国的诗歌就开始在行文中剔除掉散文的因素了:整齐排斥不整齐,韵排斥散,偶排斥奇,典雅排斥通俗,书面语排斥口头语,等等。

这种褥丽雕饰的文风在外表上看是很漂亮很美的,就像一个绝色美女。

所以在六朝之后,这种“俪采于百句之偶,争价于一字之奇”的风尚一直没有衰退下去。

谁都喜欢美女,但是我们知道,很多美女都是花瓶,很多美女是整容整出来的,化妆化出来的。当一个美女醉心于自己外表的艳丽已经能吸引足够多的眼球,那种认可感已经满溢到如同哺乳时期肿胀的乳房之时,绝少会有人想到去增加自己的内在修养。

那些诗赋的作者也正如这些美女。

最后到了一个阶段,就连士大夫认定的,赋的一个最为重要的功能——讽喻,已然失去。有时候,还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有个很著名的例子,忘了是谁说的了,大致意思是,扬雄写了篇赋想劝说皇帝少建点宫殿,但是由于写的太好了,汉武帝就决定按照他赋里的描写建一座这样的宫殿。

当然讽喻作用的渐渐失效还在其次,关键是那种铺张摛文,极声貌以穷文的思想,已然扭曲了行文的本意,把文学引入到了织构铺比的窄路了。

到了唐代近体诗的产生,标志着诗完全脱离散文的形式,净化为一种“纯诗”。可以说,这是“以诗为诗”对“以文为诗”的否定,是“纯诗”对“非纯诗”的否定,是“人为艺术”对“自然艺术”的否定。

这一否定,无疑是中国诗史演进的重大飞跃,直接造就了盛唐诗歌的高峰,让无数后人仰止。(盛唐诗歌的成就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里不题)

就艺术形式来说,主要是诗史内在矛盾运动的结果。以致后来的批评家们产生了误解,以为这就是诗歌的基本样式、本质特征和艺术标准,后人只需踏着唐人的脚印,重复唐人的音调就可以卫冕了;反之,如果与唐人唱了反调,批评家们就会感到如闻噪音而要掩耳。

这就造成了传统审美思想的惰性。这种惰力,延续到宋代,就使得传统的词被认为是不雅正的,不合规范的。我旁听的文学院张如安老师曾多次说,当时在宋朝初期,大家都认为宋词是厕所里看看的东西,写宋词被认为是一种下三滥的伎俩,拿不上台面。所以柳永就算写的再好,也无奈要得到极低的评价。

连宋词都不承认,一直羁延到北宋的那股陈腐的学界惯性,对于苏轼以文为诗的写法,肯定是要全盘否定,大加挞伐的。

政治课本上的答题套路,也同适用于此。

事物永远要向前发展,并且是波浪式的前进。盛极必衰,物极必反,矛盾着的双方各依一定的条件向自己的反面转化。这些都是不可逆转的客观规律。

中国诗史发展至盛唐,整齐美、“纯诗”美已达极致(相对地讲),势必要向更高层次的不整齐美、“非纯诗美”发展,才能适应日益发展的社会生活的需要,才能适应诗歌审美发展的需要。也就是说,“以诗为诗”、“人为艺术”要走向自己的反面了。这就是“以文为诗”和更高一层次的“自然艺术”的诞生。(如果说诗经,楚辞是初级形式的自然艺术的话)

简略而言,亦即:初级自然艺术——人为艺术——高级自然艺术。

不整齐美、非纯诗美的审美要求,首先是使诗“溢”出了词,继而又“溢”出了曲。词曲其实都与诗无别。在其产生初期,都不过是“纯诗”走向反面的产物,它们都不过是一种具有“自然艺术”特点的“以文为诗”。 这一否定,似乎是向诗史第一阶段的回复,然而却已经是经过对第二阶段的“扬弃”、汲取之后的飞跃。

(诗分唐宋论,已近公论,不题)

其实这样的扬弃和创新,在唐朝就开始了。功力深厚的杜甫首创了拗体诗,这本身就是对于传统诗律的一种用心良苦的反拨。

比如跳芭蕾舞很美,而且近乎完美。

但是绝不意味着因为芭蕾舞很美,跳舞就一定要踮着脚跳。

那样很累。

苏轼的诗开了宋朝哲理诗的先河,这里还涉及到“物境”和“情境”的概念,篇幅所限,不题。

最早读到的一篇苏轼的好诗,是在看FW的时候,里面有一篇小说,名字叫《老僧已死成新塔》,袭用了苏轼的诗句,用轻武侠的形式,映射了作者在北大读研究生的一些生活及感悟。那时候只觉得研究僧和研究生的谐音挺好玩的,还有现实其实挺残酷。

现在看来,这首诗在苏轼那么年轻的时候写出来,实在可以算作是当代第一流的手笔了。而且还是步的他弟弟的诗韵,苏轼有一个特点,由于才学太丰赡了,所以往往爱用奇韵,险韵。而且,和韵下作的诗,往往比前作精彩。由于他超卓的文采,有时候就像是前作是他作品的附庸一样,而且尽管连末句的用字都限死了,他却作得灵活跳脱,似是随意写就,实则情致深远。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这首诗堪称千古绝唱,也很能体现他的文学主张。雪泥鸿爪早就成为成语了。还有一个很著名的成语,河东狮吼,也是他在嬉笑间写出的。

苏轼最为人诟病的是他的“曲学虚荒小说欺,俳谐怒骂岂宜时。”很多人都认为他的诗不够雅正,病在好骂。这一方面是因为他的文学主张,更是由于他豪放的性格和多舛的命运。

苏轼命运的坎坷以及阅历的丰厚,在一般人看来可能要郁闷至死了,可是对于苏轼,不过是上天对他的有意历练罢了,他的境遇,造就了一颗文坛上的超级巨星,直接影响和扭转了后来的诗风。

假设没有苏轼的开创,宋朝在历代的文学地位可能就如同塌了南天一角,即令后来有黄庭坚,有辛弃疾,在气势上,也是难以为继的。

苏轼晚年的诗,趋于平淡,这种绚烂之极见真淳的诗风,算是开了我最喜欢的诗人,杨万里的先声,这种与古为新的诗风,其实也从苏轼极推崇陶诗的观点也可以看出来。这里不题。

苏轼在书画上的声名也是荦荦大哉的。宋朝的苏黄米蔡,可见一斑。

苏轼画画讲究神似,人家画竹子都是从上往下画,他偏偏从下往上画,而且不画竹节。

“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号称神逸。

作输泻跳蹙之势,汹汹欲崩屋也。

每夏日挂之高堂素壁,即阴风袭人,毛发为立。”

他的画论,所谓的胸有成竹,更是影响深远。在中国,往往诗画乐的创作理论是相通的。

这里想到一个很好的古今对比

《清波杂志》载:“崇宁大观间,海外诗(指苏诗)盛行。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

苏轼的诗文,已经到了只要一写出来,基本上就是万口争相传阅的程度了。

不然你出去,就觉得hold不住,自觉气索。

借助现代科技的发展,韩寒童鞋的博文其实也有异曲同工之处。欧阳修敢这样说,再过三十年,就没有人谈论我了。(言下之意是,再过三十年,就是苏轼的天下了。)

苏轼无论在是在行文的技巧以及精神境界的层面,在三十年后,都超拔到了极高的高度。

看看苏轼自己写的诗论:

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 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他虽吾亦不能知也。

苏轼在和明上人谈自己作诗的体会时,还明确地提出了“冲口出常言,法度法前轨”的例题:“字字觅奇险,节节累枝叶,咬嚼三十年,转更无交涉”;“冲口出常言,法度法前轨,人言非妙处,妙处在于是”。一方面要求用日常生活的语言,一方面又要求不违背艺术的规律,这正是苏轼自然艺术的核心思想。

苏轼的毛病,其实也就是有时候用典太过而已。对于他这样腹笥充实的都快要溢出来的人,自然是没法摆脱獭祭的文人积习。

钱默存有这样的评价。其实他这点和王安石是差不多的,两个人都是学究天人的大学问家,在用事引典这一点上,也算是臭味相投了。

“把古典成语铺张排比虽然不是中国旧诗先天不足而带来的胎里病,但是从它的历史看来,可以说是它后天失调而经常发作的老毛病。六朝时,萧子显在“南斋书”卷五十二“文学传论”里已经不很满意诗歌“缉事比类……或全借古语,用申今情”,锺嵘在“诗品”里更反对“补假”“经史”“故实”,换句话说,反对把当时骈文里“事对”、“事类”的方法应用到诗歌里去;唐代的韩愈无意中为这种作诗方法立下了一个简明的公式:“无书不读,然止用以资为诗”。也许古代诗人不得不用这种方法,把记诵的丰富来补救和掩饰诗情诗意的贫乏,或者把浓厚的“书卷气”作为应付政治和社会势力的烟幂。

比了那种捧住了类书,说到山水就一味搬弄山水的古典,诚然是心眼儿活得多,手段高明得多,可是总不免把借债来代替生产。结果是跟读者捉迷藏,也替笺注家拉买卖。

他批评吴道子的画,曾经说过:“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从分散在他著作里的诗文评看来,这两句话也许可以现成的应用在他自己身上,概括他在诗歌里的理论和实践。

后面一句说“豪放”要耐人寻味,并非发酒疯似的胡闹乱嚷。前面一句算得“豪放”的定义,用苏轼所能了解的话来说,就是:“从心所欲,不俞矩”;用近代术语来说,就是:自由是以规律性的认识为基础,在艺术规律的容许之下,创造力有充分的自由活动。这正是苏轼所一再声明的,作文该像“行云流水”或“泉源涌地”那样的自在活泼,又要同时很谨严的“行于所当行,止于所不可不止”。李白以后,古代大约没有人赶得上苏轼这种“豪放”。

苏轼的生平,虽然表面上看是离乱惨怛的,但是看他的心态和为人,超旷适意的有如在做致仕归田后的环国旅行的。《东坡志林》里满地的故实趣闻,清鲜甜脆,让人读后唇齿流芬的。

这是他追求的艺术效果:“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是“发纤浓于简古,寄至味于淡泊”。

最后提一下,我偶尔旁听的一节文学院的课,张如安老师在作这首《贺新郎》的讲解时,说到的序言里的故事。

序言挺有意思,另一方面佐证了苏轼才思之敏捷。苏轼碰巧去参加个宴会,为了替官妓说情,就写出了这么一首绝妙好词。张老师说这是苏轼词里他最喜欢的一首。

不翻译了,麻烦。

苏子瞻守钱塘,有官妓秀兰,天性黠丰盛,善於应对。一日,湖中有宴会,君伎毕集,惟秀兰不至,督之良久方来。问其故,对以沐浴倦睡,忽闻叩户甚急,起而问之,乃乐将催督也,谨以实告。子瞻已恕之,坐中一吏怒其晚至,诘之不已。时柳花盛开,秀兰折一枝藉手告吏,吏愈怒。子瞻因作贺新凉,令歌以送酒,领会怒顿止。

贺新郎

乳燕飞华屋。悄无人、庭阴转午,晚凉新浴。手弄生绡白团扇,扇手一时似玉。渐困倚、孤眠清熟。门外论证来推绣户,枉教人,梦断瑶台曲。又却是,风敲竹。

石榴半吐红巾蹙。待浮花、浪蕊俱尽,伴君幽独。浓艳一枝细看取,芳心千重似束。又恐被、西风惊绿。若待得君来,向此花前,对酒不忍触,共粉泪,两簌簌。

(子瞻之词曰绵纪前事,取其沐浴新凉,故曲名贺新凉也。後人不知,误作贺新郎,盖不得子瞻之意。子瞻真可谓风流太守,岂可与俗吏同日语哉。)

在讲到“待浮花浪蕊都尽,伴君幽独”的时候,我看到前排嬉皮笑脸的男生,眼中似有精光射出。

老师的讲解,给淤执蒙昧的我们,以一丝的灵心透悟,似乎旁听这一堂课也值了。

上阕写人,下阕写物。实则以物比人。

自屈原以降,香草美人的兴寄,是常用常新的。

苏轼就是那石榴花,怎屑于与春天里的这些个浮花浪蕊为伍呢?

自要等那百色春花开落凋尽,才肯施施然展放千重心蕊,伴君幽独。






国学宗师


宋代词人写的词比较多,后人的喜爱各不相同,无法判断谁的词最好。只有根据词的风格和文学成就来给出判断:

豪放派:辛弃疾和苏轼。婉约派:李清照。

中国古代最杰出的女作家、宋词婉约派出类拔萃的词人李清照,也发出了“生当做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样充满浩然正气的呐喊!尽管她偏心地将侠肝义胆都给了诗,但她的《乌江》诗句句燃烧着火焰,其对于抗战的态度之坚决,对于投降派的义愤之强烈,决不亚于任何一位爱国的豪放派词人。

怒澜排空的南宋爱国词潮,至辛弃疾而达到了巅峰。他出生在北方的沦陷区,年轻时即组织义军献身抗金复国大业。南归后却始终不得朝廷重用,屡官屡罢,壮岁被投闲置在乡里达二十年之久,北伐宏图蹉跎成空。其将才相略无处发挥,一腔忠愤遂化为词。无论高楼远眺,寒窗夜读抑旅途书壁、归隐题轩;无论移官留别,饯客赠行抑元夕观灯、中秋赏月;无论谴兴写怀,侑觞祝寿抑抚今追昔,谈史论经......他那横戈跃马,以恢复中原为己任的豪情壮志,那因昏君无能的统治集团压制、排挤、打击,长期郁积而成的一腔不合时宜,时时处处,一触即发!那股浑厚苍茫之气,那支雄奇奔放之笔,不但曲子里缚不住,就连词最起码的句度也无法范围的。如果说,苏轼“以诗为词”都显得过于保守,他干脆解放词体,“以文为词”。从此,散文句法侵入词的领地。苏轼的清新豪健,自成一体,词风豪放,具有强的现实性,想象丰富,豪迈,奔放.辛的风格刚健,与柔软风格有机结合,语汇丰富,姿态各异,不拘一格.缺点用点说理太多,兼有清丽,飘逸,善用比兴,丰富了词的表现手法和技巧。


缅怀未逝的青春


我既喜欢陆游词的清丽缠绵,凄婉动人;又喜欢辛弃疾词的慷慨豪迈,气势磅礴;还喜欢李清照词的轻灵新巧,“绿肥红瘦”;更喜欢苏轼词的壮志千里,气吞山河。

下面我为大家来进行分析比较。

1《钗头凤》 宋 陆游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绞綃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陆游青年时代,经历了一场爱情悲剧。这首词记述了词人与原配唐氏(一说为唐琬),被迫分开后,在沈园的一次偶然相遇的情景。

他的爱情悲剧在其心灵深处,留下了不可愈合的创伤,使他抱恨终生。

全词表达了陆游的眷恋之深和相思之切。抒发了作者怨恨愁苦,而又难以言状的凄楚痴情!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真是情真真,意切切,不愧是一首感情真挚,催人泪下的优秀作品!

2《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的这首词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

他善于创造宏大的意境,和雄壮的声势,如“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这首词表现出慷慨豪迈的风格。“了却君王天下事,”把自己坚定的抗战决心,炽热的爱国热情,豪迈的英雄气概,表现的淋漓尽致,气势磅礴!

3《如梦令》 宋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这首词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早期词作。此词借宿酒醒后询问海棠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

充分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之情。全词篇幅虽短,却意味深长。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短短的回答,是多么轻灵新巧,委婉精工呀!难怪“绿肥红瘦”一句,为历代文人所激赏赞叹!

4《江城子.密州出猎》 宋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首词的意思是: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人的狂傲之气,左手牵着黄狗🐶,右手托着苍鹰,随从的将士们头戴华美艳丽的帽子,身穿貂皮做的衣服,率领随从千骑,席卷平展的山冈。为报答全城的老百姓都来追随我,我一定要亲自杀一头老虎,像孙权一样给大家看看。

喝酒🍶喝到正高兴时,我的胸怀更加开阔。即使头发微白,又有什么关系呢?带着传达圣旨的符节到云中,什么时候派遣人,拿着符节去边地云中,像汉文帝派遣冯唐?那时我定当拉开弓箭,使之呈现满月的形状,瞄准西北,把代表西夏的天狼🐺星射下来!

此词开篇“老夫聊发少年狂”,出手不凡,“左牵黄,右擎苍,”“千骑卷平冈。”,词人只用了四句话,就把一位老英雄的豪迈气势形象生动地刻画了出来。

苏轼纵情放笔,气概豪迈,一个“狂”字贯穿全篇。作者豪情洋溢,描写出猎之行,抒兴国安邦之志,一句“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多么雄壮!多么豪迈!简直就是气吞山河!

另外,这首词拓展了词的意境,提高了词品,扩大了词的题材范围,为词的创作开创了崭新的道路。作者融叙事、言志、用典(遣冯唐),为一体,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形成豪放风格,多角度多层次地从行动和心理上进行刻画,结尾三句话更表现了作者宝刀未老,志在千里的英雄壮志和冲天豪情!

这就是我特别特别喜欢和崇拜苏轼的原因。我把四首词列出来进行了简单的分析比较,您是不是也和我一样,认为苏轼的词更豪情万丈啊!


有钱三十


在中国文学史上,这四位词人均成就非凡,令后人景仰。如果非要选出一个最喜欢的,那还是苏轼。为什么呢?首先,苏轼文学成就高,他开豪放词之先河,"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受到后人赞扬。但他不仅擅长豪放词,还能把婉约词写到极致,那句“不思量,自难忘”写尽了他对亡妻的思念。当然,除了诗词外,他还能把文章写到令欧阳修赞不绝口,且要退后一步,可以让他出人头地。他以巜前赤壁赋》等文章名扬千古,挤身于唐宋八大家中。苏轼在文学上的成就在一篇小文章中难以尽数,但可以通过与他并称的人来略作了解,在词坛,苏辛并称。在诗坛,苏黄并称。在书法界,苏黄米蔡并称。在文章写作上则位列唐宋八大家之列。一个人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让后辈文学爱好者怎能不喜欢?其次,苏轼虽一生沉浮政坛,但他始终怀有赤子之心,真心热爱生活,是生活中的乐天派,即使被贬到惠州,他依然可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他在逆境中的豁达乐观更让后人愿意学习他靠近他,更多的了解之后就会更加喜欢,就像后人提起东坡肉便会垂涎欲滴一样,提到他这个人及他的作品便会充满快乐。


望荷听蝉


苏轼、陆游、辛弃疾、李清照我都喜欢的无以复加,但若是只能选一个的话,我就只能委屈后面三位了!我选东坡!

宋神宗曾说:李白有苏轼之才,无苏轼之学!苏轼是个千古奇才、全才:为官有道,诗词书画俱佳!还参佛学,悟道学,知酿酒,擅烹饪,好美食,懂医道。为官有政绩,疏西湖,筑苏堤,办医馆;诗有“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等传世;词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等流传;书法有天下第三行书的《黄州寒食帖》名世;画有《潇湘竹石图》存世;美食有自创的东坡肉东坡肘子,并写有《猪肉颂》详细介绍具体烹饪方法;酒有自创的中山松醪,还写有酿酒专著——《酒经》……不服不行!用流行的话来说就是:苏轼也想低调啊,可,实力他不允许啊!

如果说苏东坡是个全才就让老百姓从古爱到今的话那么就太低估他了。

“乌台诗案”爆发,苏轼在狱中被折磨得死去活来,惨不忍睹,案情最糟糕的时候都写下了绝命诗:

狱中寄子由二首

• 其一(节选)

……是处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世世为兄弟,更结来生未了因

很多历史学家认为“乌台诗案”是一个莫须有的文字狱,可是真正根本的原因用苏轼弟弟苏辙的一句话说得最为清楚:东坡何罪之有?独名太高!名气太盛,光芒太耀眼,同时期文人的所有光环都被苏东坡笼罩住了,所以一旦有人弹劾他,瞬间就有很多小人群起而攻之。糊涂的案子拖来拖去最后连皇帝母亲老太后都看不下去了,免除了死刑,最后一贬再贬,从黄州,颍州,惠州,只至贬到离政治中心最远的“天涯海角”的儋州(那时的海南岛可不是今天的度假胜地,而是未开化的蛮荒孤岛)

一般人如果是经历苏轼那么多次的打压,排挤,贬谪,诬陷,攻击,唾骂,侮辱,监禁的话可能坟头之草都有三尺之高了,但苏轼不仅活了下来,活的还不错。而且活下来的苏轼还从不怨恨任何事,不仇视任何人,他爱所有的人,伤害过他的,帮助过他的,他都爱,这只怕是只有圣人才能做到了吧。纵观其平生的所有作品中,没有任何的激愤怒骂之语,没有任何的宣泄谤世之作,而只是一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轻描淡写的概括!那种豁达通透,潇洒不羁,博学多才,能吃会做,幽默风趣的人精,又有谁能不爱他呢?


楚襄蛮


如果说喜欢哪位词人,那就是综合来看,而不是说词本身。光说人当然更喜欢李清照,因为她当之无愧中国古代第一才女。其他几位词人能得到这样的殊荣吗?并且有“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的豪情万丈啊。

光说人,当然讨厌陆游了。因为他妈宝,失去了自己的爱情,错过了唐婉。

辛弃疾的好词远远没有苏轼多。






流浪思人


对于苏轼、陆游、辛弃疾和李清照等南北宋词人,我都是很喜欢的。尤其是李清照,她的《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每每让我回味。

我总在想,一个有文化的女子,到郊外游玩,还喝得大醉,这在今天也是不多见的,但在封建礼教的重压之下的宋代,那就更为稀罕了。这也表现了李清照性格中的任情豪放、不受拘束的一个方面。我喜欢李清照的词,还有李清照的性格!


司马情1


苏轼、陆游、辛弃疾和李清照,不仅都是宋代卓有成就的著名词人,而且在中国词坛享有崇高的历史地位。他们的词作或豪放、或激昂、或婉约,抑或兼而有之,千百年来,打动了多少文人士子和华夏儿女的心扉!

然而,要说四者中自己只能挑选一位最喜欢的,那肯定是号称"东坡居士"的苏轼了!

我喜欢苏轼,不仅仅因为他在四者中官位最重,为官所到之处,亲民有为,政绩卓然!

我喜欢苏轼,亦不仅仅因为他在四者中文名最显,与诗有曰"苏黄"、与词并称"苏辛"、能文入列"唐宋八大家"、善书位居"宋四家"之首、论画是为“文人墨戏"笔祖!

我喜欢苏轼,是因为他在四者中德声最彰,修齐治平、富有理想,主持正义、矢志不渝,历经磨难、放达乐观,重情有义,率真性善!

我喜欢苏轼,更因为他在四者中与词贡献最大,变革扩能、开拓词境,以诗为词、言志抒怀,突破艳科、词入正堂!

我喜欢苏轼,还因为他的词作成就最高,情理并求、主客一体,内拓外展、信手入词,激昂婉约、多姿多彩,天风海雨、奔放豪迈!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苏轼的词作润心、开智、提气,催人奋进,启迪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