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雍正王朝》?老十四顶撞了康熙,康熙为什么还要加封他并让他主管兵部呢?

量子历史


“百官举荐新太子”,尽管八阿哥胤禩的得到了朝中大部分官员的支持,特别是上书房的两位阁臣佟国维和马齐,他们为了八阿哥费力奔走、积极串联,于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胤禩登上太子之位看似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了。

只不过事情的最终结果是,胤禩非但没有成为国之储君,其本人也为康熙皇帝所厌恶,而整个八爷党集团更在这场风波中受到了极大的打击。可以说,“百官举荐新太子”,堪称八阿哥胤禩夺嫡之路上的一次“滑铁卢”,毫无疑问他是这次事件中最大的输家。

然而即便是康熙已经严厉训斥了八阿哥胤禩,并且已经非常明确的表达出了自己对于胤禩的反感与愤恨,十四阿哥胤禵依旧坚定了选择了站在了胤禩一边,进而还与“支持”太子胤礽的十三阿哥胤祥在乾清门外大打出手。不仅如此,他甚至还直接出言顶撞了康熙,使得康熙当场晕厥。

可让人更加意想不到的是,康熙非但没有处罚十四阿哥胤禵,反而委以其署理兵部事务的差事。而实际上,这一切的背后,都是康熙出于“势力平衡”的角度,进而必须要做出的安排。


大闹乾清门,可以说是十四阿哥胤禵的一手“李代桃僵”,目的就是为了让自己抽身出来。

“一废皇太子”事件中,十四阿哥胤禵伪造的那封假手谕所引起的“兵变”,可以说是彻底激化了康熙与太子胤礽的之间矛盾,并且对于胤礽被废,起到了重要的推波助澜作用。

也正是因为如此,尽管这封“假手谕”达到了十四阿哥胤禵以及八阿哥胤禩所想要的预期目的,但是也将胤禵陷入了一个巨大的危局之中,一旦此时为康熙所知,那么胤禵就将要面对极为严厉的惩罚,甚至其结局与下场比被处于削宗夺爵、圈禁终身的大阿哥胤褆还要悲惨。

在此之前的“举荐新太子”的会议上,康熙已经提到了此前的“江湖术士张明德案”,这是很明显的在“翻旧账”,因此,十四阿哥胤禵顿时感觉到了危机所在,而他能做的便是“铤而走险”。

于是,他在乾清门外,以为八阿哥胤禩鸣不平为借口,与十三阿哥胤祥是大打出手,扭打在了一起,同时继续辱骂着太子胤礽,并且就算是康熙来到了现场,依旧是没有停下的意思,甚至还不断地质问康熙,最终将康熙被彻底激怒。

其实,十四阿哥胤禵非常清楚,康熙这个时候最不想听到的就是有人为八阿哥胤禩进行辩护。

佟国维为其辩护,被康熙赶回了家,马齐继续为其说好话,被康熙降了职,这些都说明,康熙对于八阿哥胤禩的不满,不仅仅是他假仁假义的行为作风,更是其在朝堂上的影响力已经威胁到了康熙的皇权,这才是康熙最大的不满。

所以,十四阿哥胤禵用这样的方式,看似是在为八阿哥胤禩辩护,实则是增加康熙对其的反感和厌恶,进而继续将矛盾的焦点集中在八阿哥身上,不在顾及其他,籍此实现了“李代桃僵”的目的。

而与此同时,在康熙已经明确表现出了对于胤禩不满的情况下,十四阿哥还敢如此行事,无疑给康熙以耿直和愚忠的印象,也必然不会把伪造假手谕的事情往他身上去想。

至于八阿哥胤禩,看到如此不管不顾为自己出头的弟弟,心中也必然是无尽的感动,从而也会为其保守“伪造手谕”这个秘密。

在这样的情况下,十四阿哥胤禵算是从伪造假手谕构陷太子的危局中脱身出来,获得了暂时性的安全。


让十四阿哥胤禵署理兵部,实际上仅仅是康熙这套维系政治势力平衡“组合拳”的一部分。

从晕厥中醒过来的康熙,面对眼前的德妃乌雅氏,以及她所生的两个儿子雍正和十四阿哥胤禵的时候,可谓是百感交集,他既是欣慰,又是无奈。或许此时康熙心中最大的希望就是这兄弟二人能够团结一致,相亲相爱,而不是像现在这样,分属不同的政治势力集团而分庭抗争。

然而事实已然是如此,康熙无力改变,于是面对如此的局势,他便做出了一系列的安排,目的便是希望借由这套“组合拳”,实现政治势力的平衡。

首先,晋封德妃为皇贵妃。

参与“九子夺嫡”的皇子中,出身最为高贵的便是由康熙皇帝的结发妻子、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所生的太子胤礽,其次便是由温僖贵妃钮祜禄氏所生的十阿哥胤䄉,而按照“惠宜德荣”的“四妃”排序,惠妃那拉氏所生的大阿哥胤褆、宜妃郭络罗氏所生的九阿哥胤禟,也都排在雍正和十四阿哥胤禵之前。

而康熙便是通过提升德妃乌雅氏的级别和地位,抬高的是雍正与胤禵的出身。

对于雍正来说,康熙就是要使其能够在面对八爷党中的众位皇子,特别是出身高贵的十阿哥的时候,有着更加足够的底气与自信。同时,在其面对太子胤礽的时候,也不至于因为出身差距过于明显,进而完全被胤礽的气势所压制。

对于十四阿哥胤禵而言,这无疑使其成为了八爷党中,出身最为高贵的皇子,抬高的是其八爷党中的影响力,目的也是为了进一步的制造舆论,在限制八阿哥胤禩在集团内部的影响力的同时,也要分散朝堂上对其拥立、支持的声音。

其次,让雍正兼领领侍卫内大臣的差事,并让十三阿哥胤祥署理刑部事务。

可以说此时的康熙对于雍正是非常的信任,不然也不会让其担任领侍卫内大臣,全面负责宫禁事务,这就相当于是把皇宫内以及康熙自己的安全交给了雍正,同时这也是为了监督、限制并且牵制太子胤礽。

而让十三阿哥胤祥署理刑部事务,一方面是对其主动保举胤礽、支持康熙复立皇太子这一行为予以奖励,另一方面,这也是康熙在有意的培养雍正的势力。

这样一来如果太子胤礽能够痛改前非,朝好的方向发展,那么雍正和胤祥便是太子胤礽最为重要的支持力量。而如果胤礽不能有所改变,继续着他的荒诞不羁,那么一个管理着宫禁,一个管理着刑名事务,可以快速的打压并且清算太子党集团,维持朝局稳定。所以,这个时候的雍正和胤祥,在康熙看来,起到的是一把“双刃剑”的作用。

再次,让十四阿哥胤禵署理兵部事务。,而康熙这样做有着四重目的。

一来,十四阿哥本来就精通兵略,这样的任用可谓是恰到好处,可以最大化的发挥其能力优势所在。

二来,这个时候的雍正和十三阿哥胤祥,表面上还是太子党的成员,他们两个得到了任用,太子党的势力无疑得到了巨大的加强,相对应的是,八爷党这面因为八阿哥胤禩受到打压势力进而削弱了不少。而这个时候康熙仍需要八爷党的势力来对太子胤礽的太子党势力进行牵制,不能让太子胤礽在朝堂上一家独大,于是便对十四阿哥予以了重用,并且让其主管的是兵部,为的就是如果胤礽真的有所叛逆举动的话,十四阿哥必然会予以压制,在这方面,康熙也相信十四阿哥反对太子的决心甚至是要强过雍正和十三阿哥胤祥。

三来,此时的十四阿哥胤禵成为了八爷党的众位皇子中,唯一一位署理六部、参与朝政的,这无疑也是在提高胤禵在朝堂上的影响力以及在八爷党内部的威望,康熙也希望借此培养十四阿哥胤禵自己的“野心”,进而从内部分裂八爷党,削弱其实力。

四来,康熙皇帝也希望借由重用十四阿哥胤禵,向朝堂传递一个消息,那就是他对于此次“百官举荐新太子”中,推举八阿哥胤禩的官员采取的是既往不咎、一视同仁的态度,进而打消朝臣的顾虑。

再次,便是让雍正送弘历入宫,他来亲自抚养。

这个时候的康熙,让弘历入宫并不是说就已经准备好了让弘历作为未来国家的最高统治者,而是将一份压力给到太子胤礽,进而让胤礽产生一份危机感,使其能够清醒的认识到的自己的错误的同时,也能够肩负起储君应有的责任所在。如若不然,不仅仅是与胤礽同辈的康熙皇子们,会成为他登上皇位的竞争对手,就连康熙皇子的孙子辈,也有可能成为他的替代品。

总结下来,康熙皇帝这一整套“组合拳”,有后妃的晋封,有人事的任免,还有皇子皇孙的培养以及家族内部事务的安排。

不管形式和方式最终是怎么样的,但是康熙目的却非常明确,就是要维系朝局的平衡,即无论是从太子党内部还是从整体的皇子势力格局上,都要对胤礽形成限制与牵制,同时对于八爷党内部进行分化和为解,削弱其实力与影响力,并且积极培养和扶持雍正和十四阿哥胤禵这兄弟两人,既要委以重任增强其实力,也要兄弟二人之间固有的矛盾与政治势力归属冲突,形成相互的对抗与制约局面,进而维系整体的朝局平衡。

而从这样的安排中,也可以看出《雍正王朝》中的康熙的的确确是一位权谋大师,并且是平衡各方政治势力的高手。只不过他的这些儿子们也并非等闲之辈,康熙想要极力维系政局的稳定,伴随着“九子夺嫡”进程的不断深入,皇子之间的关系愈发紧张、矛盾愈发凸显、冲突也愈发激烈,朝局的稳定与政治势力的平衡一再被打破,骨肉相残、兄弟阋墙的剧情一再上演,也让康熙感到无尽的悲痛的同时,对此也已然是无可奈何了。


雍亲王府


老十四胤禵是《雍正王朝》中城府颇深的“心机婊”。在热河,他伪造太子手谕,擅自调凌普率兵入驻行宫,迫使康熙不得不移驾戒得居,也给太子加上了意图谋逆的罪名。在乾清宫外,他犯颜直谏,指责康熙出耳反耳,故意加罪老八,害得老爷子当场晕厥。

既然老十四当众顶撞了康熙,却为何还要让他去主管兵部并封他为大将军王呢?

敢做敢当,不愧为一条好汉

老十四虽然替老八、老九、老十出面打抱不平,当众顶撞了康熙,可事后却自缚其身,跑到康熙面前请罪并得到了老爷子的谅解。胤禵表面上看起来粗枝大叶,像个鲁莽武夫,实际上他心机深沉,城府颇深,早已掌握了康熙的一贯性情。康熙一生精明要强,他最看不上奴颜卑膝、俯首贴耳的窝囊废;最喜欢的是敢说敢当、敢做敢为的大丈夫。正因如此,胤禵才敢当众顶撞康熙,却又在事后低头认罪,并表示愿以死赎罪。俗话说“父子没有隔夜仇”,况且他又是替兄弟打抱不平,足见其顾念手足的骨肉至情。康熙事后回想,举荐新太子之事本就是故布疑阵而设下的圈套,难免会引起一些误会。胤禵主动缚身请罪,给了康熙一个很好的台阶,因此也就顺水推舟的原谅了他。

分化八爷党的势力

老十四借助八爷党的势力崭露头角,但他并不是甘附骥尾之人。康熙让老十四主管兵部,是待其羽翼渐丰后,萌生另起炉灶之心,从而分化八爷党的势力。老十四胤禵是“九子夺嫡”中年纪最小的皇子阿哥,但在康熙驾崩前的声望之隆却仅次于老八胤禩,由此可见他确有过人之处。在西北大营,老十四用一封伪造书信收服了老八派去监视他的鄂伦岱,从而真正开始与八爷党分庭抗礼。随着“死鹰事件”的爆发,老十四与八爷党彻底撕破脸皮,再也不是一条战线上的死党,而是你死我活的政敌,八爷党的势力得到有效遏制与分化。

军事才能卓著

康熙膝下诸皇子中,只有老十三和老十四熟读兵法,精通韬略。老十三受废太子牵连而被康熙圈禁,只剩下老十四一人以知兵著称。在这种情况下,康熙让老十四去主管兵部是取其所长,知人善任。老十四也把这次历练当成出头露脸的好机会,把兵部事务处理得井井有条,样样妥帖。西北战败,六万大军全军覆没的消息传回京城,老十四又成为代父出征的唯一人选。邬思道一针见血的指出:“只有让十四爷带兵出征,才不至于后援受制,重蹈覆辙。”因为八爷党不会把盖世功勋让给其他人,只有他们认为的自己人才能获得这份无上殊荣。

保护老四胤禛

康熙加封老十四为大将军王,派他代父出征,让全天下人都以为老十四就是康熙心中默定的继位之人,从而让八爷党把所有矛头指向胤禵,从而保护了真正的继位人选胤禛。原本这个大将军王就是一个模糊不清的概念,既不是亲王,也不是郡王,可依仗等级却高出众皇子一等,御赐尚方宝剑,统辖十万大军。果不其然,胤禵从西北托人带回京城恭贺康熙六十大寿的贺礼被老八调换成一只死鹰,把好端端地一场寿宴给搅黄了。如果不是有胤禵在前面做挡箭牌,八爷党的矛头将直指胤禛,纵使康熙有心维护,可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胤禛很有可能会被牵连进去,迫使康熙不得不加以惩处。

康熙临终前对老十四的评价极为中肯:“他胆子过大而胸襟狭小,用于治兵尚需谨慎得当,用于治国则必然坏事。”一句“治兵尚可,治国坏事”的八字评语已经注定了老十四皇帝美梦的破灭。


历史茶坊


《雍正王朝》中,老十四顶撞康熙是在太子胤礽复立之后。

老十四顶撞了康熙,康熙反而让他掌管兵部,这看起来很不合理,但仔细揣摩,可以发现康熙此举其实很正常,也体现了他帝王心术的高明之处。

要知道,康熙复立太子胤礽,并不是因为真的就对胤礽满意,更不表示他对胤礽信任。他之所以复立胤礽,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朝中形成了八爷党这股很大的势力,而八爷又不是他心中的太子人选。而且,此时康熙并没有真正满意的太子人选。无奈之下,只好复立胤礽。

但是,康熙对胤礽并不满意,更不会信任他。因此,康熙必须制衡胤礽,这样一来,兵权就不能落到胤礽手中,而兵部是掌管兵权的部门,十分重要,自然也不能落到胤礽手中。谁来制衡他呢?十三爷和四爷是太子的人,也主张复立太子,所以不能把兵部交给他们。同时,管兵部又要带过兵的人,十四爷带过兵,有经验,有能力,不会耽误事,这也是让他掌管兵部的一个原因。

康熙让十四爷掌管兵部,并开始重用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那就是八爷的势力很强,十四爷是八爷的左膀右臂。康熙突然重用十四爷,给了八爷党要传位十四爷的假象。如此一来,就能分化瓦解八爷和十四爷的联盟,削弱八爷党的实力,稳中朝局,也稳住自己的帝位。后来,八爷果然和十四爷闹出矛盾,还派人监督十四爷,从而导致了后来的死鹰事件。

以上分析可知,康熙让十四爷掌管兵部,看起来不合理,实则非常合理。


孤舟钓江雪


其实很简单!

此战为老十四胤禵的破局之战,可以看出,他是把老八胤禩刻意往沟里带,比佟国维有过之而无不及。这里面的权谋之争,你看懂了吗?

一、

乾清门前,老十指着老十三的鼻子骂道:

“你不过是废太子的一条狗。”

这下惹恼了康熙帝,他一方面骂老十,一方面又让废太子胤礽起来,这是为何?

其实康熙帝的意思很明确,你就算此时身份不是太子,但好歹是二哥,就眼看着两个兄弟因为你的事而对打?

与此同时,康熙帝也是在继续表明自己的立场:

其余皇子们都还在跪着,而仅仅让太子胤礽站起来,就是再次强调复立之事,太子可以站着,其余阿哥必须跪着,这才表明支持太子复立的立场坚定。

当然,康熙帝的语气中也带有责备之意,要是你太子威信足够,至于落到今天这种地步吗?

太子胤礽却不敢起来:

“儿臣是有罪之人,众位弟弟们都跪在这里,儿臣岂能独自起来?”

其实此时的太子胤礽,基本的礼数也是懂得,也怕贸然站起来,激怒在场众人,才说了这么一句。另外,此时他的身份还是废太子,康熙帝不恢复他的名号,他的地位甚至比不上在场的各位,自然不敢起来。

当然,如果从兄弟情义上讲,太子胤礽这样说,更像是希望康熙帝让大家都起来,别仅仅起来自己。

康熙帝自然懂,于是先赦免太子胤礽的罪过,其次告诉他站起来,你身份跟别人还是不一样的。

太子胤礽这才谨慎的起身,低着头走到康熙帝面前,重新依靠老爹树立威信!

二、

康熙帝先是瞪了太子胤礽一眼,眼神透露出恨铁不成钢的无奈,但是无奈归无奈,该扶持还得扶持:

“刚才是谁说,二阿哥是开缺太子,没有资格参加举荐啊?”

随后先是大骂老十一顿,随后旧事重提,言语之中另有所指:

“满朝的官员,那么多两榜进士,那么多饱学鸿儒,居然都相信那些鬼话,你们的书是怎么读的?”

这句话已经不仅仅喷皇子们了,更多的是喷在场的官员,说到底还是他们挑战了康熙帝的权威。

所谓的举荐新太子,归根结底还得看圣意,也就是康熙帝具备绝对的主导力,在场的大家不去更多的揣摩康熙帝的意思,却偏信一个来历不明的鬼道士之言,啥意思?

你们想挑战皇权吗?

这就是这次举荐新太子风波中康熙帝最大的不安全感所在,老八胤禩太厉害了,几乎笼络了所有的朝廷大臣,这样下去,自己的皇位怎么可能坐的踏实?

于是要下令把老八、老九、老十等人锁起来,就在这千钧一发时刻,老十四再次蹦了出来:

“皇阿玛,你当时不是也说过,江湖术士的话,有时候也能代表民意吗?”

之所以老十四这么激动,说到底就是他今天打架的目的所在,一方面把老八顶到前面,另一方面也要让自己洗脱嫌疑。

而一旦老八真被抓了,那么唇亡齿寒,他的一番准备就白费了,毕竟此次打架的基础就是替老八出头,如果这时候又停止出头,反而偷鸡不成蚀把米。

三、

只是老十四自己没有搞明白重点,康熙帝强调的是圣意,在圣意的基础上才能存在民意,而老十四的话反而验证了这个观点,毕竟他的理论站脚点是康熙帝讲。

当然老十四还有后手,他跟康熙帝的理论也是完全站得住脚的,先说那个道士,八哥已经送到你那里定罪了,是皇阿玛你自己放的,回头你怎么又怪八哥?

而且举荐新太子一事,是你下的旨意选的,遵旨是死,不遵旨也是死:

“给儿臣等指一条活路吧?”

其实老十四这两条理由也是在强调圣意的重要,而且无力辩驳,难道康熙帝自己打自己脸,言而无信吗?

无言以对的康熙帝只剩下搬出家长或皇帝身份:

“你这是要和朕打擂台?”

你刚刚已经跟老十三干了一架了,难道你还想跟朕来一场?

“家有诤子不败其家,国有诤臣不亡其国。”

这句话算是彻底惹恼了康熙帝,难道今天不听你老十四的,朕的大清要亡了?

这老十四也确实有骨气:

“难说!”

康熙帝确实无言以对了,老十四仍然追问,要是八哥有罪,告诉我们是啥罪,如果没罪,那就赶紧放了他们。

于是本剧中经典的一幕出现了,康熙帝拔剑砍向老十四胤禵……

四、

老十三一看情况不妙,一扑就扑倒了老十四,老八和太子一个拉康熙帝袖子,一个抱康熙帝大腿,还有一个空手接白刃的老四。

有必要吗?

当然有必要,敏锐的老四胤禛已经察觉到了,此次对打暴露多个问题:

首先可以看出老八胤禩一伙已经被打压,最起码他们犯了康熙帝的大忌,也就是结党,之所以老四坚持做孤臣,就是为了表明自己没有结党之意。

其次也可以看出太子胤礽已经彻底失势,虽然这次又被复立,可惜威信已经不再,从老十四推开太子拉着的手就能看出,太子再也回不去了,这一点康熙帝也深有体会。

最后,大阿哥、三阿哥等也已经跟皇位无缘,自己夺嫡的概率大幅度提升,这时候不表现,更待何时?

于是老四胤禛就上演了一场空手接白刃的好戏,本来他阻挡的方式千千万,偏偏选择了自残,也就是表明自己宁可伤害自己,也不会伤害到兄弟,这也是康熙帝比较在意的问题。

后来乌雅氏带着老四和老十四去康熙帝那里请罪时,本来老四胤禛跪在门栏后面,可是他刻意将受伤的手露出来,确认康熙帝觉察到之后,又悄悄缩了回去。

高!实在是高!

也就是这个时候,康熙帝也算认清了现实,太子胤礽也只能用来当当挡箭牌了;与此同时也看出来老十四的实力,利用他跟老八之间的嫌隙,刻意提拔老十四到兵部;同时还册封乌雅氏为皇贵妃,让老十四误以为自己希望很大。

当然,最重要的是,他把弘历叫到了自己身边,要手把手教育了……

至于后来又提拔老十四任大将军王,刻意制造传位假象,这是后话,到时候再说!

我叫杨角风,换种视角解析《雍正王朝》,原创作品,不喜勿喷!

前情回顾:雍正王朝众皇子明枪实弹的一次对决,就服背后下黑脚的那个阿哥!


杨角风发作


康熙终是千古一帝,只是在选继承人这件事上饱受后人诟病。但是康熙有自己的苦衷,只是不能象祥林嫂一样把苦处见人便说而已。

康熙在选继承人一事上曾屡废太子,也是没有办法。王爷可以论车装,皇帝却只能有一个。选立太子是个很严肃的事,事关天下黎民苍生和祖宗基业,万万马虎不得。康熙立太子后又废,废后复立,立后又废。不但引起朝廷动荡,个人声誉受损。也使国家长期处于党争之中,内耗严重,这是康熙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在康熙的众多皇子中,最想当皇帝的有四个人,大阿哥、四阿哥、八阿哥和十四阿哥。这中间最工于心计的便是八阿哥,太子党争也起于八阿哥。多年考察下来,康熙终于对大阿哥和八阿哥失去了信心,对于大阿哥,康熙还给了他一些机会改正自己的错误。八阿哥则是他最不愿意培养的人,因为他是皇子中最危险的人。

康熙对老十四很好,老十四也是肯上进、有才干的人。做为一个父亲,康熙愿意给每一个皇子机会。他在日常政务处理和家事纠纷中考察着孩子们的能力,对于有能力的孩子,他的赞赏就是派任务、压担子,给他们更多锻炼的机会。他是严厉的父亲,总是把情感埋藏于心底。对于老十四,他清楚地知道他并不具备管理一个国家的能力。所以在老十四面前,他更多展示了慈爱的一面,他委老十四以军事大权,目的是为了给储君培养人才。

康熙真正想立的太子是四阿哥,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这一点从他重点培养老十四和加封德妃两件事上就可以看出来。老十四和老四都是德妃所生,两人是一母所生的亲兄弟。老十四是难得的军事人才,康熙委其西北大将军重任,目的就是为将来辅佐雍正做淮备。老十四素来与八阿哥走的很近,康熙此举也是为了削弱八王党的实力,扫清四阿哥即位的障碍。德妃出身卑微,与世无争。康熙封德妃为贵妃,也是抬高兄弟俩人的身价。

康熙八岁即位,用自己的努力巩固了己经风雨漂摇的江山,打出了一个让子孙后代骄傲无比的康熙盛世。做为一代明君,他敢于否定自已,为国家的将来着想不惜让个人声誉受损,废掉了无能昏庸的太子。他把宝押在了四阿哥身上,四阿哥也用自己的勤政清廉回报了父亲的信任,留下了一个乾隆盛世。事实证明,在康熙众多的皇子中,雍正是做皇帝最合适的人选。


徒步说史


人一做皇帝,就是寡人了。

身边再无亲近之人。

就是至亲,也可以随时举起屠刀,要了自己的命。

康熙有福气,个个儿子都出类拔萃。

康熙也倒霉,个个儿子都头角峥嵘。

毫不夸张的的讲,这些儿子,随便薅出来一个,都可以当皇上,换句话说,都是政敌。

但是天地人伦都不允许他把政敌消灭在萌芽状态,这种情况下,他就只能搞平衡了,反正自己一天不死,就不能让哪个孩子太有优势,一旦不平衡了,连他自己,带其他儿子,都得叫这个获胜的儿子给一勺烩了!

所以就出现了,老十四顶撞他,他在训斥之余,反倒给了老十四兵权。

无他,平衡而已。





面具说


这个问题是这样的:

当时康熙废了太子,才引来了诸子争位的风波,康熙不但不生气还给了十四子很大的权力,主要是利用十四子去对付十三子和老八。

这个用意一开始谁也猜不透,就连十四子自己也根本弄不明白,废太子后众臣都看好的是八子,而争的最历害的是十三子,从任何角度去分析,十三子和八子都不适合管理这么大的一个帝国,所以康熙早就有了人选,只不过是密而不宣。

从封德妃为贵妃这个问题上大家终于明白了康熙的意图,只不过没有定对人,理解和看法上就出现了误判,都以为康熙定的继位者是十四子胤禵,真的是他吗?

德妃生了俩个皇子,一个就是十四子胤禵,而另一个就是以后的雍正皇帝,四子胤禛。

这下终于明白了康熙的用意了吧,十四子只是康熙用来平衡对付其他皇子的一个晃子,而康熙真正决定的继位者,就是四子胤禛。

历史就是这样的神奇,神奇之处是你很难看破和猜透一件事和一个人。

个人的一点看法,因时间关系从简了,只要能说明白根源就行。


与风互语


首先要说的是《雍正王朝》是近年来少有的历史大剧,而且这部历史剧不仅是在讲述历史,同时在讲述历史的过程中揉进去了许多有血有肉的值得学习和深思的东西,所以许多人喜欢看雍正王朝,喜欢分析雍正王朝并且从中吸收和学习有价值的东西,《雍正王朝》是一部有价值的历史大剧。

现在我们就里面十四阿哥顶撞康熙后仍被康熙所重用,让他主管兵部的事情来分析一下:

1、十四阿哥为什么要顶撞康熙?

因为康熙要处理把八阿哥胤禩等人,就发生在康熙要求的廷议新太子的结果似乎要出来的时候,支持八阿哥胤禩的官员最多。但是这本来是康熙为了寻找“太子假手谕”幕后黑手的一个计策,当时康熙就将道士妖言惑众的事情拿来说事了,并且让所有的皇子都到乾清门外听旨。

这个时候胤禵既怕八阿哥被处理后失去了夺嫡的资格而迁怒自己,将自己伪造太子手谕的事情抖露出来;又想通过死保胤禩来增加康熙对胤禩的忌惮,给胤禩夺嫡增加障碍;还可以通过手足情深的表现博得康熙的喜欢,老十三就是因为力保太子赢得了康熙的喜爱,胤禵活学活用了在这里。

2、正像胤禵想象的一样,康熙在被自己的儿子顶撞的时候,为了皇帝的威严肯定要做做样子的。样子做过了,就该对这件事情进行一个了断。

让老十四胤禵掌管兵部有利于分化瓦解八爷党的势力,减少将来雍正登基的阻力,转移大家的视线。

另外我觉得从这个时候,似乎就为将来老十四出任大将军王埋下了伏笔。

你觉得呢?


逝去即历史


提老十四是为了压制老八,原来老十四是老八铁杆,十四位置高了,也能参与到夺嫡之中来了,这无形中也风化了老八集团,老九老十也会有所变化,辅老八不行,就辅老十四,这样就制造了集团裂痕。

提老十四也是为了打击太子,让太子不要太嚣张,十四可能会跟老八妥协,但绝对是太子的对立面,这是要太子警醒些,不要随便打击老八,搅乱朝纲。

当然重用老十四也能牵老四老十三集团,尤其老十三,在军方有人脉,保不齐为辅助老四上位,老十三会铤而走险,有老十四牵制,能对抗老十三军方势力,达到全局平衡的目的。


不懂别乱讲


做皇帝的该有度量的时候,应该有大度之心。毕竟是儿子,又是军权兵权,旁落他人还不如在儿子手里。知子莫若父,康熙不是个糊涂皇帝,对于众多儿子的秉性大致是了介八、九的。再说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总得讲个均衡调合的,方得制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