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希特勒不打斯大林格勒战役,会怎么样?

幕后黑鹰


德军在1942年发起的夏季攻势大体分为两个大的阶段:首先德军将在顿涅茨河与顿河之间发动一次钳形攻势,以歼灭南翼苏军主力;随后德军将进军高加索地区,进而彻底征服高加索油田。按照希特勒的作战意图,高加索油田才是德军需要征服的最终目标,但是这一行动却存在着一个很大的隐患。按照德军的作战计划,当他们到达罗斯托夫——斯大林格勒一线后,德军需要转向东南才能进军高加索,这样就会沿着顿河形成一个漫长的侧翼。为了消除侧翼的威胁,德军在制定计划时决定在斯大林格勒方向投入部分兵力,以牵制该方向上的苏军,进而保护A集团军群的侧翼安全。

兵分两路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这其中同样存在着麻烦,因为德军现有兵力根本无法完成如此庞大的作战行动,所以这就决定了两路德军的力量必然会有主次之分。尽管斯大林格勒是一处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工业基地,但是受限于兵力的制约,德军也不可能在这一方向上投入太多的兵力。综合以上种种因素,德军便制定了“高加索为主,斯大林格勒为辅”的作战计划,但是在实际执行过程中这一计划却发生了巨大的改变。


自从铁木辛哥在哈尔科夫再次经历惨败后,苏军便改变了防守策略,他们开始有计划的后撤,将德军引入苏联腹地后再行消灭。苏军的这一策略保存了有生力量,德军歼灭苏军主力的企图彻底破灭。苏军的主动后撤并没有引起希特勒的警觉,反而让他产生了“苏军实力即将耗尽”的错觉,于是他开始相信德军可以轻而易举的拿下斯大林格勒。希特勒的错觉给德军带来了灾难性的后果,原本参加高加索战役的第11集团军被他调往了列宁格勒,而占领斯大林格勒也成了德军另一项主要作战任务。由此引发的后果就是,德军在两个方向上的力量均遭到了削弱,以致两路德军都无法完成作战任务,而这就是斯大林格勒悲剧产生的最根本原因。


如果希特勒听从莫尔德的建议,将进攻的重点依旧放在高加索方向,那么整个战役的进程恐怕都将会被改写。当时,A集团军群的先头部队距离黑海沿岸的油田只有数英里之遥,如果他们能够得到有效的增援,显然胜利将会属于德国人。届时,A集团军群再掉头北上,与B集团军群汇合后,斯大林格勒也会变成囊中之物。


战情解码


要假设德军改变作战方针,就必须假设苏军的应对措施变化,否则探讨战役的走向是没意义的。斯大林格勒战役开始是德军是占先机的,从哈尔科夫一直打到伏尔河畔,但在苏军调整防御后,尤其是苏军下达227号命令后,德军的进攻就停止不前了,此时德军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停止对城市的攻坚,从其它地方渡河,绕到斯大林格勒的东面,苏军斯大林格勒的防守就崩溃,或者就地转入防御,等条件成熟时再进攻。可德军错就错了为了一争夺一个对方统帅名子的城市,把大批有生力量全陷进去,兵力不足时还不改变作战方针,把防守侧翼的军队也调入巷,有点象赌徒疯狂下赌注,根本不象是在打仗,使苏军在艰苦的防御中发现德军已暴露的侧翼,苏军不再往城里投放兵力,而集中新到的师团部署在南北两翼,当判断德军已用完最后一点力时,苏军发动大反攻,一下包围了德军的三十多万人。从德军的失败过程,到苏军的反攻,都印证了中国古老兵法中的一个朴实思想,就是敌变我变,德军斯大林格勒的失败,从作战方面看,犯的就是敌变了我还不变这条错,简直是书呆子打仗,如果对手也是个书呆子,那就要看谁呆的历害,如果对于灵活善变,那就要吃大亏。


手机用户62548063670


这个问题我来谈谈!历史没有假设,但我们可以推演假设。在讨论假如德军不进行斯大林格勒战役,会对东线战局造成怎样的影响时,笔者以为首先需要搞清楚德军为什么要进行这次战役。实际上,斯大林格勒战役与同期进行的高加索战役是1942年德军南线攻势的两大组成部分,而且两者相辅相成,密不可分。

1942年夏季,希特勒亲临德军南方集团军群司令部与德军将领们筹划南线攻势。


希特勒的统帅部在苏德战争的第二年设定的战略目标是夺取高加索的油田,为坚持长期战争获取宝贵的石油资源,并打击苏联的战争潜力。然而,从1942年夏季东乌克兰的进攻发起线到里海之滨的最终目标巴库,其直线距离超过1200公里,这意味着德军重兵集团向高加索进军的同时,也要确保漫长的侧翼不受到苏军的威胁,否则就会被切断后路,不仅抢不到石油,还会损失大量兵力,因此,希特勒后来将南线德军分为A、B两个集团军群,前者主攻高加索,后者主攻斯大林格勒,而德军攻击斯大林格勒的主要战役目的就是为了确保A集团军群进军高加索时的侧翼安全。另一方面,斯大林格勒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和工业基地,夺取这座城市意味着将切断伏尔加河的航运,摧毁一处靠近前线的武器制造基地,同时在战略上向北可威胁莫斯科,向南可攻略高加索,在这样的战役背景和战略利益驱使下,德军必须进行这次战役。

德军1942年夏季攻势的推进概况,可见到1942年11月中旬,其前锋距离巴库还相当远,其兵力被大量牵制在斯大林格勒,根本无法深入高加索。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在德军南线攻势中,高加索才是主攻方向,而斯大林格勒是次要方向,但随后的战役过程却出现了喧宾夺主的局面,斯大林格勒成为战场的焦点,不仅消耗了大量德军兵力,还使一个精锐的重兵集团军被包围消灭,从而创造了东线战场的转折点。笔者以为,1942年德军南线攻势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兵力不足以同时完成夺取斯大林格勒和高加索两大目标,但是德军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低估了苏军的顽强,最终走向失败。假如德军不进行斯大林格勒战役,那么也就很难保证高加索的侧翼安全,也就意味着实际上整个南线攻势都将无法推进。对于德军统帅部来说可能要对整个南线攻势计划推翻重来,包括重新设定战略目标,或者直接转入守势。

在斯大林格勒废墟中苦战的德军。


如果要对历史进行改写,笔者以为1942年德军在南线应该首先集中兵力向斯大林格勒方向实施全力进攻,不与苏军陷入巷战,而应在更宽广的正面突破伏尔加河,从侧后包围这座城市进而夺取之,哪怕最后全军撤回伏尔加河西岸,与苏军隔河对峙,都要好过在瓦砾废墟里流尽鲜血。在确保牢牢控制斯大林格勒方向之后,再进行第二阶段的高加索作战(有可能推迟到1943年春夏)。再退一步说,德军在1942年放弃攻势,全线转入防御,等待苏军发起进攻,并在防御战中大量消耗苏军的有生力量,同时消化1941年战役获得成果,积蓄力量在1943年重启攻势,或许也是一个可取的战略选择。如果按照这一决策,苏德战争很可能会持续更长的时间,进而延长整个二战的进程。但是,可以肯定,拥有深远纵深的苏联即便是欧洲部分全部沦陷,其政权依然会在西伯利亚存续,并在美国的支持下恢复元气,再图反攻。斯大林格勒战役进行与否都不会影响二战的结局。个人观点,欢迎讨论指正。


崎峻战史


如果不打,世界格局可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斯大林格勒战役成功的消耗了法西斯的战力,特别是挫败了希特勒吹嘘不可一世的法西斯,为我国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去对抗日本,可以说,如果没有这场战役,战争将会无限延迟下去,希特勒可能会比美国更快的研制出核弹,到了那个时候,估计现在还是帝国主义

如有其他想法,欢迎一起讨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