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伤己,还不一定能伤敌,明末火器为何会从利器变成“鸡肋”

枪炮,是主宰现代战争必不可少的武器,射程远,杀伤性高等特点,让它们成为现代战争的宠儿

。但是,枪炮的发明及应用早就在中国的古代就已经初具规模,那个时候还叫火器,南宋初期,陈规就已经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杆火枪只不过是以主杆作为枪的载体,但是杀伤力已经不容小觑。不久后,寿春府通过改良制作了能发射子窠的突火枪,这就是欧洲枪械的始祖。

元朝,蒙古军队在对中原作战时吃了火器无数的大亏,在缴纳了无数的火器后终于改良成了金属火铳,一举击败宋朝夺取了天下。因此,在唐宋之后的朝代中,谁能够掌握先进的火器,谁就有逐鹿天下的实力,明朝作为汉人的最后一个朝代,火器的使用自然是值得研究的。

明朝火器的发展历史一共可以总结成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火器的鼎盛时期,第二个时期就是火器的衰落时期。这两个时期的火器走过了从“利器”变成“鸡肋”的过程,在这过程中,明朝对火器的由重视到不重视的转变,才是这杀人工具明珠蒙尘的真正原因。火器的没落,最终也导致了明王朝的灭亡,我们从对比明初、明末在火器执行上面的变化,

得出管理不善、经费缺失、技艺不纯等是导致火器质量出现极大问题的原因的结论,也给了我们相当大的警示,下面,就开始走进明朝火器的世界。

先伤己,还不一定能伤敌,明末火器为何会从利器变成“鸡肋”

一 火器之衰

1.明初之盛

纵观全史,朱元璋的军事、政治才能都能在君王榜上排上不错的名次,其对战事的洞察能力、对时机精准的把握能力让人叹为观止。在朱元璋建国的过程中,帮助朱元璋最多的东西其实是火器。

朱元璋在逐鹿天下的过程中陈友谅是一个非常强大的敌人,首先,在南昌的洪都保卫战中,陈友谅挥军六十万围困朱元璋,想要一举歼灭朱元璋的军队,但是,朱元璋的军队早就已经形成了一套以火器为核心的作战体系,在这场攻防战之中朱元璋的四万军队凭借火器,居然抵挡住了陈友谅六十万大军的攻城,虽然说守城容易攻城难,但是,双方士兵的数量差距是十分的悬殊的。因此,这场战役的胜利,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要归功于朱元璋对火器的广泛使用。

先伤己,还不一定能伤敌,明末火器为何会从利器变成“鸡肋”

不久后,不甘失败的陈友谅卷土重来,这次陈友谅带来了八十万水路大军,在鄱阳湖进行最后的决战,朱元璋面对双方军队的数量差异一点也不惊慌,原因就是朱元璋在船上装载了数以千计的火枪和火炮,再配合特别设计的轻便小船满载着铳炮、弓弩,轮流仰射汉军为了装载更多人员而设计的红船,红船的巨大不便,让它成为了朱元璋军队的靶子,数日之后,在各种火铳、将军筒、弓箭,甚至标叉的进攻下汉军大败,陈友谅被流矢射穿头颅而亡。

经此一役,火器强悍的实力一览无余,火器的优势足以弥补人数相差数倍的劣势,也正是如此,让朱元璋更加重视火器的开发和使用。

朱元璋打赢鄱阳湖水战后,天下没有再能阻挡太祖的势力,明朝就此建立。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北边要防范元蒙势力,还要镇压国内此起彼伏的军阀势力,因此仍要不断地进行讨伐,朱元璋吃过火器的甜头深知火器在战斗中的可怕,因此大力发展火器,在洪武二十一年,经过发展的火器在云南的平叛战役中深知突破了象兵的防线。

明初除了太祖的光辉战绩,永乐皇帝也继承了前辈的思想重视发展火器,而且非常规范化的建立了完全配备了最先进火器的神机营,在亲征大漠的战役中“寇死者无算,杀其王子十余人,斩虏首数千级,余众败走,大军乘胜追之”,不难看出火器简直就是战争利器。

明初几位皇帝对火器的重视下促使了火器的蓬勃发展,打赢了无数让唐宋头疼的北方骑兵,巩固国防。但是,到了明朝后期之后,火器迅速的由盛转衰,这一杀人利器甚至还会“杀己”,变成了一种鸡肋。

2.明末之衰

明末内忧外患,本该是火器大放异彩,拯救国家民族于危难之时,但是,明朝的军队却是屡战屡败,火器的作战能力甚至还比不上明朝初年的火器。

正统十四年,土木堡之变,本来装配精良的京营全军居然在北伐的战争中全军覆没,战死者无数,御驾亲征的明英宗被俘虏,蒙古直接率军长驱直入围攻北京,差点就提前结束了明朝的统治。本来装备精良的京营全军,可以说是当时世界上战斗力最高的军队,但是仍然在土木堡战斗中不敌对方,除了作战指挥的不当,

很大的原因是长时间对火器的忽视,导致了火器在使用中出现了极多的质量问题,这是相当要命的。

先伤己,还不一定能伤敌,明末火器为何会从利器变成“鸡肋”

明朝时期的战神戚继光,在其作战时期也是屡次遭受质量问题的危害,戚继光在担任蓟镇总兵的时候曾说“铳尽发则难以更番,分发则数少而不足以聚队。手枪打造腹口欠圆,铅子失制,发之百无一中,则火器不足以与彼矢敌矣”,

嘉靖年间,火器的制造居然还存在如此严重的问题,这是明初都不会出现的问题,居然在百年后出现了,甚至还出现了火器不敌箭矢的可笑比拟。另外,火器在使用的过程中士兵们还会受到炸膛、哑火等带质量问题,这很容易就改变了一场战局的结局。

万历三年,兵部尚书薛三才说到“内库所储铜铸火器如灭虏炮、佛郎机之类,略一试用,便既炸碎”,往往敌人还没炸死,自己人就被炸的七荤八素。于是乎,明初建立卓越功勋的火器在数百年内非但没有丝毫的提升甚至还面临着被废除的境遇,就这样,明朝后期再真正的作战中,火器除了震慑的作用已经很难起到决定性作用了,火器质量的问题,在非常大的程度上左右了明王朝最后的命运,那么为什么明初如此巅峰的杀人利器会在明末的时候发展成“鸡肋”?这恐怕得从多方面去探讨质量变差的原因。

先伤己,还不一定能伤敌,明末火器为何会从利器变成“鸡肋”

二 衰落的探究

1.管理不善

武器的生产过程中,原料始终是重中之重,从上至下的各个部门都要参与其中,,在繁杂的环节中难免会有一两个环节对于原料的质量无法保证,因此明朝有自己的一套原料管理制度。明朝初年,由于收取原料时间较短的原因,对于原料检验并不严格,甚至地方上交的岁贡直接就进入了仓库储存,这是因为此时注重数量而非质量,在随后的作战中发现质量的重要性,于是朱元璋下令要求严格对岁贡进行检验。

为了保证将士的生命和战役的胜利,检验实行了严格的实名制,一旦发现实物有问题是要进行严格的处罚,因此在明初时期,原料的质量还是能够得到不错的保障,起码人们不敢在实名制的情况下欺上瞒下。

除了验收上的严格,朱元璋还极其强调储藏原料的地方要注意防腐。中央“内府十库”是储藏原料最主要的地方,明初为了保证质量还定期派人检查藏品,如“每月逢九日,(验视厅)会同巡视库藏科道官,进库验收”,甚至有时还会突然检查,可见明朝一开始还是非常的重视武器原料的管理。

先伤己,还不一定能伤敌,明末火器为何会从利器变成“鸡肋”

但是很可惜,明朝进入后期后,首先,几任皇帝都消极怠政,贪图享乐,导致了中央对于地方的验收机制产生了运行障碍,皇帝都不管了还会有人去在意吗?其次,明朝后期官员的贪腐现象极其严重,官员们中饱私囊,上下勾结对于原料进行克扣变现、做假账目等等的不断出现

,这严重的影响到了明中后期军火生产的质量,万历年间“(库藏)先会有,而及至取用,则以腐朽浥烂不堪者抵塞”,这样的现象屡见不鲜,根本没法保障火器的质量。

2.官匠缺失

有了原料,如果没有工匠肯定是不行的,明朝初期,朱元璋沿用元朝的户籍管理制度,设立了严格的匠籍制度,洪武年间“起取苏、浙等处上户四万五千余家,填实京师,壮丁发个监局充匠,余为编户”,这就为明朝的火器制造贡献了数以万计的匠人,这些工匠一旦入了匠籍,其本人和子孙后代都只能为匠人,永世不得更换户籍,为明初提供了相当大的一部匠人,这些技艺精湛的匠人为明朝的火器贡献立下了汗马功劳。

同样很可惜,到了明朝中后期匠籍制度就崩溃了。成华九年清钩兵仗局逃了四千五百三十七名匠人,十一年又逃了一万六千一百八是人,即使逃了如此之多成化年间还有一万六千多人,但是到了嘉靖年间,匠人只剩下三千多名,

将人的大量流失,已经无法保证火器的制造。

政府为了扭转颓势,首先采用了从别的生产行业调来工匠进行火器生产“正统三年,内库各监局所省军匠,于军器局等协造兵器。”,其次,还大量的征用幼匠当学徒,“兵仗局内官奏,成造军器匠役不敷,乞于在京四十七卫,拨取幼军余丁习学。”,“兵仗局所造者兵器,可权宜招收幼匠,以济急务”,可想而知,这个时候的政府为了满足火器匠人的需求开始大量的招收与本专业无关的匠人,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解决人数的问题,但是这些匠人毕竟是其他行业的匠人,严重缺乏军械制造的经验,尤其是火器方面的知识,在成华二十一年一万名匠人中只有不过百人“精于艺”,可想而知明后的火器的质量是十分堪忧的。

3.盘剥商人

明朝时期关于原料的来源途径可谓是八仙过海,其中一种主要的来源是“采办”,也就是通过政府出资,在民间商人那里买火器制造所需要的原料,

这一构想其实是十分不错的,免除了政府自己搜集原料的麻烦,还可以通过报价竞争来让商人之间竞争提高原料的质量,但是到了明中后期就变味了。

随着中后期采办需求的增长,物价和市场价并不能很好地挂钩,万历年间就直接停止了对市场物价的匹配,直接像“计划经济”时代一样以不变的价格购买原料,再加上官员的克扣,采办就几乎变成了对商人的掠夺,虽然能够满足军器生产的需求,但是商人的亏空是越来越大,特别是地方的购买,那简直就是豪取抢夺,商人处在了“商困剥肤已极”的程度,许多商人不得不以次充好,以假乱真,还有官员为了利益专门买假,在这样的情况下生产的火器,自然难以满足战斗的需要,造成未伤人先伤己的情况。

4.经费不足

明朝前期,几位皇帝都对火器制造的军费投入是非常大的,特别是对于弹药、器械的智障和维护上面更是不惜血本才能够取得在战场上的好成绩,本身战斗就是极其消耗弹药的过程,明初不但在战场上使用,还极度重视军队的训练,这更是增加了一大笔军费的开支,但是这都是值得的,因为上了战场后战斗力有极大的提升,而且增加对火器的使用,可以在战斗之前就排除火器的故障。

明中后期以后,几个皇帝极度奉行享乐主义,军费开支被挪用到了寻欢作乐之上,根本没有或者很少的钱去维护、开发新的火器,这就导致了军队上战场后会有许多的菜鸟,或者火器质量良莠不齐带来的巨大危害。

先伤己,还不一定能伤敌,明末火器为何会从利器变成“鸡肋”

总结

明朝初期和中后期火器的兴衰史是火器从利器变成鸡肋的血泪史,中后期对火器全方面的忽视,造成了火器在使用上有着严重的质量问题,

这就带来了火器先伤己,还不一定能伤敌的尴尬局面,虽然火器成为鸡肋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质量的堪忧,但是它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肉食者不能远谋的错误思想。

先伤己,还不一定能伤敌,明末火器为何会从利器变成“鸡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