拥有半壁江山的弘光政权为何快速消亡,且看清廷与南明国策的比较

前言:在弘光立国的前期,无论是满洲清廷,还是在南京继统的弘光朝廷,都把大顺农民军视为死敌。

山海关之战后,尤其是逃到南方刚刚立足的明朝士大夫们,几乎都沉浸在借用满洲八旗兵扫灭“流寇”的美梦中。<strong>可以说“借虏平寇”成为了南明弘光朝的基本国策。

南明自身腐败无能,君臣苟且偷安之心人尽皆知,因而对借用满清军力代平“流寇”充满幻想。认为此策既行,就可坐享江南财赋充盈之地,仿照南宋偏安一隅,依然可以过着纸醉金迷的太平日子,因此“借虏平寇”就成了弘光朝廷一厢情愿的上策。

拥有半壁江山的弘光政权为何快速消亡,且看清廷与南明国策的比较

<strong>然而事与愿违,清廷在摄政王多尔衮的谋划下,一方面以雷霆之势扫灭大顺军;另一方面与卑辞逊礼想要结好自己的南明弘光政权虚与委蛇。待到大顺覆灭,建立仅一年的南明弘光小朝廷也灰飞烟灭。在这里,尝试从两个不同角度,分析弘光朝与清朝在争天下时策略的高下。

局势的恶化促使“攘外必先安内”思想的形成

崇祯年间,兵部尚书兼大学士杨嗣昌深知朝廷积弊、兵力空虚不足以支持两线作战,曾经提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建议,<strong>主要思想是同清廷达成和议,每年互市,明朝赐予大量白银、缎帛等物换取少量人参、貂皮,想用这种不平等的贸易关系来稳住“蛮夷”外敌,然后集中兵力扫除“流寇”。

随着整个局势的进一步恶化,一些重臣的幕僚文人开始从总结前朝的历史经验,考虑联合关外少数民族武装一同镇压内部农民起义的策略。

大学士孙承宗的谋士茅元仪撰写的《平巢事迹考》

和兵部尚书史可法的幕僚姚康起草的《太白剑》都是以唐朝末年黄巢起义之事例作为借鉴,替在朝重臣出谋划策应对当下恶劣地局势。他们著书立论,用意是借历史经验说明唐朝平定像黄巢起义这样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光靠国内郭子仪、李光弼等大将是不够的,还需要收买外族势力参与,如借助李克用沙陀兵,然后分化义军叛徒等措施。只有这样,国家在危难之际才有中兴的希望。

明朝末期,刚愎自用的崇祯皇帝在接连派遣了几位“肱骨之臣”任钦差总督边事,却局势越加糜烂后,也看出了事不可为,有了议和的打算。遂密派兵部尚书陈新甲负责与清谈判,“手诏往返几十次”,告诫他不要泄密。但天不遂人愿,议和之事泄露,群臣哗然,崇祯帝面对朝臣的围攻不得不杀掉他以平息大臣们的愤怒。陈新甲既死,明朝丧失最后一次议和的机会。

拥有半壁江山的弘光政权为何快速消亡,且看清廷与南明国策的比较

之后,大顺军攻克北京,崇祯帝自缢,吴三桂降清,联合清军击败大顺军。<strong>弘光君臣情报不明,想当然的以为是吴三桂借清兵击败了“闯贼”,收复神京,举朝欢喜,称之为“功在社稷”。

马士英“陈恢复大计”:“吴三桂宜速行接济,在海有粟可挽,有金声桓可使;而又可因三桂以款虏。原任知县马绍愉、陈新甲曾使款奴。昔下策,今上策也。当咨送督辅以备驱使。”

弘光朝廷即加封平西伯吴三桂为蓟国公,发银五万两、漕米十万石,前往劳军。<strong>可怜南明君臣还不知吴三桂早已率领辽东军民剃发降清,被清摄政王多尔滚封为平西王,成为其忠实走狗,哪里还稀罕什么蓟国公的爵位。

渔翁得利顺利入关,清廷略施计策稳定人心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5万前明辽东铁骑与20万大顺农民义军决战山海关一昼夜,双方疲乏不堪之时,7万八旗兵在多尔衮的指挥下突袭大顺军阵,一路势如破竹,大顺军溃败,北上精锐死伤惨重,不得不退回北京。

清军毫不费力占领了北方大片领土,之所以能有如此之大的收获,在于清摄政王多尔衮的审时度势和随机应变。

《山海关志》:“汝等愿为故主复仇,大义可嘉。予领兵来成全其美。先帝时事,在今日不必言,亦不忍言。但昔为敌国,今为一家。”

这是多尔衮收买吴三桂以及归降汉族官绅人心的言辞,其中<strong>先化解了吴三桂等往昔敌对的感观,又避免了其降臣、降将身份的尴尬,还申明了清廷出兵的大义之举,可谓一箭三雕,其谋略之深令人感叹。

拥有半壁江山的弘光政权为何快速消亡,且看清廷与南明国策的比较

清军在入关初期,因兵力有限,面对中原地域辽阔,实力仍然相当可观的大顺政权和南明政权,在没有摸清底细的情况下,不敢贸然行事。

清廷的统治者们这次能收降与之交手十多年的“死敌”吴三桂,并在其引领下不费吹灰之力的占领了大片北方土地已属意外,原本初期的意图很可能是趁大明内乱,以往那般抢些人口和财物沾些便宜就走。

<strong>然而,梦寐以求的理想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出乎意料的顺利让清廷有了更大的野心,那就是勾结南明共平“流寇”,实际上先占有整个北方与南明形成对峙的局面,再观形势走下一步棋。

《清实录》:“我兵进关,若动人一株草、一颗粒,定以军法处死。汝等分谕大小居民勿得惊慌。”

为了改变在汉民中以往残暴不仁的形象,入关之后,清军严整军纪,以帮明帝复仇的友军身份,一路南下,很少遭到像样的抵抗。

<strong>在争取汉族官绅势力上,清廷显然技高一筹。多尔衮虽然占了北京城,但依然谨小慎微,遇事多于范文程、洪承畴等汉族官僚商议,听取了

“急行征聘,先收人望,此兴朝第一要务。”<strong>的建议,广为招揽各级官吏,形成清廷中央执政构架,求“贤”若渴<strong>的方针,就成为当时最为成功的一招竗棋。

在经济上,宣布被起义农民军夺去的田产、商铺、宅院一律“归还本主”。停征崇祯朝加征的辽饷、剿饷和练饷,放免所有在籍的手工匠人,<strong>以上种种措施对于稳定民心、恢复社会生产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不仅使清廷在北方所占领的土地上站稳了脚跟,也为此后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拥有半壁江山的弘光政权为何快速消亡,且看清廷与南明国策的比较

清廷与南明短暂的和平期,弘光朝却党争不断自毁长城

清廷入关后的对手一直是大顺政权,跟南明所占据之地并不接壤,二者之间也没有直接的军事冲突,甚至私下里都有互相示好,一起“剿寇”的想法,这就使得弘光朝有了短暂的喘息期,但君臣之间没有上下一心一同御敌的意识,朝堂之上却在不断上演“党争”的好戏。

<strong>任何一个国家政权要想有所作为,必须首先保持内部的稳定。而这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朝廷威望和文武官员的齐心合力。

明朝后期的党争是内部矛盾激化的表现,这种导致亡国的纷争,一直延续到了南明。<strong>不同的是前者仅限于朝野的文官士大夫之间,后者因为军阀势力的介入,朝中文臣往往以武将为外援,使党争变得更加复杂尖锐。如果说崇祯亡国,党争的因素还不是很明显的话,那么南明弘光朝短短一年时间就消亡的最直接原因一定就是党争。

南京政权从筹备建立开始,就发生“立福”、“立潞”的争议,所谓的“立贤”、“立亲”不过是表面文章,实质上是不同利益集团想要垄断朝政的一场争斗。

<strong>福王朱由崧登上了皇帝的宝座,但围绕帝位的勾心斗角,并没有就此平息。一年之内,先后发生了“妖僧大悲案”、“太子案”、“童妃案”<strong>。这三个案件喧嚣一时,表面上是孤立的,互不相涉,实际上是某些东林复社党人在幕后掀风作浪,不管真相如何,抓住“把柄”大做文章,必欲推倒福藩另立新君才肯罢休。此事一直闹到清军占领南京,弘光朝廷覆亡,方告平息。

弘光初立,朝中大臣多是东林复社人士心目中的正人君子。可是好景不长,姜曰广、张慎言、刘宗周等相继被“奸臣”马士英排挤出了朝堂。他们不敢把矛头指向“当今天子”,也不肯承认自己私心自用,只好群起围攻马士英等执政重臣,不管施政好坏,对国家有无益处,只要对方支持的,我必反对,这样就造成朝堂内部巨大的损耗,群臣把内斗当成第一要务,哪还有什么心思用来抵御外敌?眼看局势不妙,大顺将亡,南明君臣就把所有的希望都放在了北上求和的使团身上。

拥有半壁江山的弘光政权为何快速消亡,且看清廷与南明国策的比较

弘光朝充满幻想北上谈和,多尔衮“先礼后兵”两路出击

大顺军退出北京之后,面对明朝降将和清八旗兵的追剿,一路节节溃败。此时,刚刚建立的弘光朝尚拥有南部半壁江山,表面看起来兵多粮足,实力不弱。

<strong>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的战略是:对大顺军坚决消灭,而对南明政权则是“先礼后兵”。

在此方针的指引下,多尔衮先后派叶臣、石廷柱、巴哈纳、马国柱、吴惟华等进攻山西,很快攻陷太原,进而包围陕西。同时,多尔衮派出大量降清的前明官员对南明文武大臣进行招抚。

弘光朝廷的国策是“借虏平寇”,便也派出自己的使臣北上想与清廷讨价还价。按理说,既然正式派出使团同清廷谈判,就应当有一个明确的方案,但朝臣的意见又不统一,先后提出了4条意见:

  • 1、以两淮为界,南北分治,共灭逆贼。
  • 2、从两国皇帝年龄考虑,弘光为叔,福林为侄。
  • 3、山东之地,不可轻言放弃,能争则争。
  • 4、借用苏秦佩六国相印的典故,要吴三桂“劻勷两国而灭闯”。

钦差正使左懋第北行原本是为了联络义士,恢复山东。但马士英、史可法等朝中重臣

“联虏心切”,根本听不进他的意见。<strong>他深知赴京议和,如同与虎谋皮,希望渺茫,但君命难违,只能照办。

“望陛下时时以先帝之仇、北部之耻为念,更望严谕诸臣,勿以北行为和议必成,勿以和成为足恃。夫能渡河而战,始能画江而安。”

临行前,他提醒弘光朝臣不要期望和议一定能成功,即使议和成功,也不一定可信,主张以武力来保障安全。

拥有半壁江山的弘光政权为何快速消亡,且看清廷与南明国策的比较

南明使团到达北京,清廷大臣指责弘光帝即位为僭,左懋第大义凛然,驳斥了清方谬论。祭告崇祯帝时遭到了清廷的阻挡,左懋第便在鸿胪寺陈设太牢,率随员北面哭祭三日。清摄政王多尔衮敬重左懋第的品性,数次派人劝左懋第降清,皆为左懋第斥退,便狠心将其杀害,并对议和之事置之不理。而随行副使左都督陈弘范却暗地里降清,答应说服南明淮北守将投降。

<strong>北使的失败,在弘光朝廷内部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少数官员已经看出清廷的真实目的:以替明“复仇”为掩饰,时机一到便推行灭明之策,要求当政诸公改弦易辙,不要沉浸于“借虏平寇”的美梦中,认真做好清兵南侵的准备,但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此时,清军已经占领山东,进据苏北,与南明军队沿河相峙。在这种形势下,多尔衮认为全面进攻的时机已经成熟,便先后命阿济格和多铎率军出征,向大顺军和南明政权发起了战略总攻。

史可法督师前线飞章告急,并调总兵高杰至徐州,以掣清军。1645年正月,高杰被许定国诱杀。不久,弘光朝内讧又起。三月,驻守武昌的左良玉以

“清君侧”之名,率所部东下,朝堂之上一片混乱,无暇顾及清军的进攻。清军一路攻城掠地,只用了六天时间攻破扬州,史可法殉国。不到半月,攻克南京,弘光帝朱由崧逃到芜湖被俘杀。至此,弘光朝宣告灭亡。

<strong>在南京建立的弘光朝廷就人力、物力而言,对清廷、大顺政权都有非常明显的优势。它控制着半壁江山,淮河以南是当时中国人口最密集、经济最发达的地方,而且受战乱破坏最小。然而,弘光朝廷内部腐败无能、倾轧严重,各路武将拥兵自重,怯于外战等等因素导致了其迅速灭亡。

清廷之所以能迅速获胜原因很多。比如:收买汉族官绅、稳定民心;趁汉族内斗,用极少的代价入主了中原;善于利用降臣、降将治理国家等等。与弘光朝廷所作所为比较而言,高下立判。

当然,弘光政权始终并没有将清廷视为首要敌人,反而对于大顺军的仇恨总是念念不忘,总体战略上的失误成为其最大败笔。殊不知,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