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德国战败并非战略问题,三军发展的重大失误才是重要原因

长期以来,关于二战德国最终战败人们往往归结于其领导人过于轻率的战略指挥以及一些天灾,不过就笔者看来,这并非真正原因。德国陆海空三军发展上的重大失误才是其战争失败的根本原因。

陆军问题

德军虽然以装甲部队发迹,然而从装甲兵的发展来看,还不能体现出德国对此予以了充分重视。在战前是这样,在战争中也是如此。

在波兰战局中已经暴露出德军的I型与II型坦克装甲薄且火力弱的特点,III型与IV型虽然优良,却产量低而且数量较少。当然,在波兰与法国战役中,德军还不能以完全放弃轻型坦克的生产而全部转产中型坦克,认为这势必会导致耗费巨大而且大大削减装甲部队的实力,使得德国对于英法坦克在数量上处于很大劣势。这个阶段,德国确实需要发展轻型坦克来缩短差距。

二战德国战败并非战略问题,三军发展的重大失误才是重要原因

德军在波兰的坦克纵队


在法国战局结束后,德国发展了水陆两栖坦克,但这种坦克用途很少。同时,希特勒下令将坦克月产量提高到每月800-1000辆。由于这一计划需要花费20亿马克和10万名技术工人及专家而被取消。其实这个做法明显错误。虽然一下子将产量从100多辆提高到800辆以上确实困难不小,但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提高产量还是应该的。但奇怪的是,希特勒在坦克产量没有明显增加的情况下,却下令组建了新的装甲师与摩托化师,使得装甲师装备的坦克数量降低了一半。随后,德军在东线作战3个月后,至9月底"台风行动"之前,已经损失了坦克和强击火炮1719辆,占进攻苏联的装甲力量一半左右(德军对苏进攻装甲部队共有坦克和强击火炮3823辆),而且摩托车量减少1/3,此外陆军人员也损失55.1万余人,造成这个重大损失的根源之一就是装甲师实力的削弱。更槽糕的是,德军非但没有根据现存实力进行合并,相反仍然保持原有部队编制,甚至于在坦克数量明显不足的情况下还新编了新的装甲师,这样只能使装甲部队越战越弱!(开战半年,德军自身统计损失坦克和强击火炮2851辆,但6-12月一共只生产了2487辆,无法弥补损失)

注:德国1939-1941坦克生产情况

1939年(指9月份开战后):270辆(IV型中型坦克45辆)

1940年:1772辆(IV型中型坦克268辆、强击火炮184辆)

1941年:4681辆(IV型中型坦克467辆、强击火炮540辆)

二战德国战败并非战略问题,三军发展的重大失误才是重要原因

1941年6月巴巴罗莎行动进攻的德军坦克,前景Pz.Kpfw. IV坦克,背景2辆Pz.Kpfw II


这点,德军确实应该好好向苏军学习。苏军在装甲兵建设上在吸取战前对于装甲兵建设的误区后,于1942年创建了坦克集团军,在历经哈尔科夫、斯大林格勒会战等作战的经验教训后,编制在1943年逐步合理。同时,苏军的装甲兵部队尽管在战役中遭到损失,但一般很快就会得到补充,如果一下子来不及补充,最高统帅部一般会将其直接调入后方,编为预备队,待将其实力恢复到一定水准后再做为突击力量使用。

德军在波兰战役中,虽说投入的坦克多为轻型坦克且部队也是第一次实战。但是由于波兰军队反坦克能力的不足,所以德军可以相对轻松的获胜且损失轻微(德军一共损伤坦克674辆-不可修复218辆)。但不久在西线,已经显示出了危险的征兆。德军在作战中共出动坦克装甲车辆2800多辆,但除去装甲侦察车,实际只有2200辆,而英法等盟军却有4000辆,还装备了大量的反坦克炮和重炮。虽说德军最终仍然获胜,但装甲部队损失较大,损失坦克600余辆。这个充分表明此时德军的装甲部队实力已经需要扩充和增强,并应该根据作战时机进行分合。

二战德国战败并非战略问题,三军发展的重大失误才是重要原因

1940年6月在巴黎的德军


虽然德军其后也建立了装甲兵团,但与法军装甲主力的作战早已结束,而且这些装甲兵团的军、师坦克数量编制并没有增加。由于德军始终没有认清这一点,结果在东线作战中大吃其亏。而德军失中所得是组建了装甲集群,在小战略范围内起到了一定的集合作用,这也是初期德军可以胜利的主要原因。不过,根本问题不解决还是不行。之后,德军的装甲兵部队在莫斯科战役之前已经大伤元气,又没有适时缩小编制并集中兵力,以致再次惨败。直到1943年,德军才对此有所认识,下令将每个装甲师的实力恢复到之前的400辆。然而可惜的是,由于德军损失和补充不成比例,这一计划不仅难以达到,而且此时苏军的装甲兵实力在数量与质量上均超过德军,即便实现,也无法扭转战场劣势。

对于坦克设计来说,火力、机动、防护三者是综合考虑的。防护固然是重要的,但一味增加装甲厚度会影响坦克别的作战性能。德军在坦克设计中过于追求装甲防护,导致设计的坦克重量偏重,机动性很差,这严重影响了作战发挥。在实际作战中,减少被对方火力击中,也可以通过提高速度加强机动性或者减小体积来实现。可惜,德军对于这些重要而又具体的问题明显不够重视且重视过于迟缓。

二战德国战败并非战略问题,三军发展的重大失误才是重要原因

1943年7月德军 Pz.Kpfw.VI虎式坦克在奥廖尔南部的1个村庄


此外,德军在装甲部队进攻作战战术方面似乎过于单一,基本只有空中支援。要知道,装甲部队进攻,最关键在于突破对方有准备的且配备较强火力的防线。这点苏军的大纵深进攻似乎更有实际意义。德军在最初阶段连连得手,但当苏军逐步建立了大纵深防御且开始采取反措施后似乎就腹中空空,别无他计了。

最后,德军在部队的反坦克装备发展上也有较大过失。德军一开始装备的37毫米反坦克炮早在1940年的法国战役中已经显得过时,在面对法军的一些中型与重型坦克时显得力不从心,而在1941年7月面对苏军的T-34坦克更是无能为力。不过德军并没有着手改善,甚至于连一些反坦克手榴弹、手雷等也没有大量装备部队。直到1945年初,战争已经将近4年,德军反坦克部队也只有1/3装备了新式反坦克武器,面对苏联红军的钢铁洪流德军也只能望洋兴叹了。

二战德国战败并非战略问题,三军发展的重大失误才是重要原因

1944年苏军1门ЗиС-3型76毫米反坦克炮,旁边是被击毁的德军Flak-18型88毫米高射炮


海军问题

二战中,德国海军的狼群战术风靡一时,然而仔细推敲起来,发觉德国海军实际上如同他们在一战一样,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制海权。在一战中,德军潜艇就有过不错的表现,因而二战中德国海军发展重点就是潜艇。

需要说明的是,潜艇固然在海战中有很大作用,隐蔽性好、攻击能力较强、具备长距离作战能力、也方便制造,比较适合德国造船工业的特点。开战之初,由于英国的潜艇防御能力较弱,所以德军潜艇对于英国海上生命线构成严重威胁。但是,没有一种武器是万能的,包括潜艇。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潜艇的主要武器-鱼雷的射程与射速无法与水面舰艇的舰炮等相提并论,何况随着深弹与声纳的不断改进,特别是航空反潜技术的发展,德军的潜艇优势逐步消失。再者,潜艇本身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无法与对方海军展开正面交战,其发展核心本身就意味着拱手相让制海权。

二战德国战败并非战略问题,三军发展的重大失误才是重要原因

1943年在皮劳基地潜艇浮动基地旁的第1潜艇训练舰队


而在水面舰艇发展上,德军同样存在问题。尽管德军早就有航空母舰发展计划,可在1940年反而取消了发展的计划,不能不说是短视行为。在战前好容易建造的几艘战列舰、袖珍战列舰和巡洋舰等大型水面舰只,开展不多久就损失殆尽,余下的基本只能雪藏,因为海军在没有制空权的掩护下是不可能有制海权的,而不能够掌握制海权的海军实际上就没有很多的实用价值。

事实上,当德国海军不准备或者没有能力在英国登陆的时候,已经宣告了它是一支"无用"的军事力量。在挪威战役后,更清楚的说明了这一点。当不列颠空战结束以及准备进攻苏联时,海军"无用"已经是明摆的事实,一方面空军、装甲部队、反坦克装备因军费不足无法大力发展,另一方面船台上一艘艘潜艇等相继下水。即使到了英美盟国拥有了先进反潜技术并且已经在诺曼底登陆后,德国海军已经纯粹无用情况下依然如此,实在是不可取之下策。

二战德国战败并非战略问题,三军发展的重大失误才是重要原因

在挪威峡湾的提尔比茨号战列舰,失去了应有的威慑作用


空军问题

德国空军在发展方面首先失误在于组成中有很大的偏废与错置。首先需要肯定,德国非常重视空军的发展,从1939年大战爆发到1941年苏德战争前,德国空军人数从26万人猛增到168万人(此时德军陆军总兵力517万人、海军总兵力40.4万人),而到了1943年更达到196万人之众,主要由航空队、国土防空兵和空降兵组成。

表面上看起来,德军空军人数众多,但却是外强中干,大量人员并没有对应拥有相符的飞机、高射炮等装备。按照德国官方数字,德国空军飞机数量最多时也不过3800多架,按照这个比例,实际人员配备以1939年的标准有40万人已经足够(飞行员和地勤人员),而国土防空军充其量有60万人也绰绰有余,而剩下的都是空降兵,而德军空降兵自从克里特岛一战后就很少作战了。德军的后备力量本来就不足,然而大批空军部队直到1943年才开始编入陆军作战,数量竟有数十个师之多,也就是说,之前至少有几十万空军人员属于闲置状态,这与东线作战不久德军就感觉兵力严重缺乏的情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从德军最终编有10余个空军野战师就可见一斑。

二战德国战败并非战略问题,三军发展的重大失误才是重要原因

1940年4月德军在挪威纳尔维克实施空降


此外,对于空降兵的发展也存在很大问题。做为较早使用空降兵的国家,德军空降兵在开战之初表现不俗,然而由于在克里特岛单独使用空降兵作战蒙受重大损失(共空降与伞降2万人-其中伞降1.2万人,结果空降兵共伤亡1.4万人-包括空降兵第7师师长萨斯曼少将在内阵亡0.4万人),希特勒错误的认为大规模空降时代已经过去,基本废止了在战场上的使用,而盟军则认为空降部队对于战争胜利至关重要反而开始加强空降兵的建设。而且最大的问题是,既然基本废置不用,又不肯重新整编部队,或是编入陆军或是改编为其他部队,导致几十万人长期闲置。

再者,德国对于空军发展还忽视了明显的关键环节。空军是夺取制空权的有力保障,要做到这一点核心就是拥有足够数量的性能优异的飞机和训练有素的飞行员。在这一点上,德国两方面都做得不够到位。飞行员的培养方面远不如盟国,尽管出现了数量最多的王牌飞行员但最终依然输掉了战争。

在飞机方面,德国同样错误不少。这其中涉及到喷气式飞机的发展、战斗机与轰炸机合理比例以及是否需要战略轰炸机等。德国是当时世界上最早生产出喷气式飞机的国家,但直到1944年已经是战争末期才开始压缩轰炸机生产制造喷气式飞机,但显然为时已晚。关于战斗机与轰炸机生产比例,德军的工业虽然发达,但受制于整体资源匮乏,所以相对而言应该适当减少战术轰炸机的生产,增强战斗机(特别是远程战斗机)与战略轰炸机的产量。但是很可惜,德国空军腿短的问题一直到战争结束也没有改变。

二战德国战败并非战略问题,三军发展的重大失误才是重要原因

1940年10月德军He111轰炸机群飞往英国


最后,德国空军战术方面显得十分呆板,基本只是利用对方缺乏戒备实施空袭,以期一举获得制空权。这种方法在对方缺乏一定的预警条件下是非常实用的。同时对于这个战术来说,第一次攻击往往是成败的关键,这需要集中大量飞机以及很好的选择好攻击目标。

波兰战役时,德国空军投入攻击2000架飞机,一开始就轰炸所有目标,波兰空军在开战两天后才失去作用,而直到战争结束,波兰空军依然还有数百架飞机,这对德军作战产生了一定不利影响。

西线战役中,德国空军同样没有全力轰炸对方空军基地与机场。虽然德国空军有3824架飞机,而且也重创了四国空军,但对方在飞机数量上基本相当(3800架)且分布较广,德军在第一次打击后未能令其大伤元气,随后不得不展开激烈的空战,结果仅仅在法国战役德军就损失飞机1284架,这使得日后投入到不列颠空战的飞机不到2300架,严重削弱了德国空军实力,这也是导致其此战败北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战德国战败并非战略问题,三军发展的重大失误才是重要原因

1940年不列颠战役期间英俊高炮对抗德军飞机夜袭


在东线开战时,德军一线飞机仅有3604架(具体为战斗机1118架、轰炸机1515架、侦察机257架、陆军支援飞机681架、水上飞机33架;另有预备飞机397架-其中战斗机237架),而苏方西部边境军区以及海航飞机总数有9383架。然而德国空军依然无视自己力量不足,依然对所有目标都狂轰滥炸,虽说第一天使得苏军损失飞机1811架-地面击毁1489架(苏军宣布是损失1200架-地面损失800架),然而这对于苏联西部军区拥有的飞机总数来说,还是谈不上重大损失,这从苏军当天就出动6000余架次并宣布击毁德军飞机200余架(德军宣布第一天损失飞机78架,这是德军开战以来单日损失的最高纪录)可以看出。

到9月份,德军宣布苏军损失飞机1.45万余架,而自身宣布也损失了1603架,占东线德军一线飞机数量的3/4(德军当时一线飞机中战斗机数量只有1000余架,十分不利于空战),还有1028架被击伤。虽说这个交换比相当合算,但是如果仔细考虑到双方不同的后备力量建设因素,德军这一损失还是大大超过原先设想的,也一点德方也予以承认。德国空军还是没有意识到突袭只能使用一次,而且是应该面对空军力量较弱、国土面积较小国家会很有效,反之则事与愿违。毕竟制空权的获得是主要依靠战斗机的,并不是指望一次突袭。德军空军在使用和发展方面确实存在诸多失误,这是需要明确客观来评析的。

二战德国战败并非战略问题,三军发展的重大失误才是重要原因

雅克-3歼击机机群


综上所述,德军在三军建设上犯下了一系列的重大失误,如此众多的失误,再强的军队又焉能不败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