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為什麼不實行農牧七三開?

手機用戶50670255640


漢地皆可種糧,幾畝地就可養活一個人,而如牧羊,牧馬,則需要大量土地。在相當的土地上,無法得到和種糧一樣的收成!


小樓聽雨71514


現在讓你個城裡人去農村種田,你肯定不願意了。

你空調房裡上班,一年有個十幾萬,生活美滋滋,讓你去農村,面朝黃土背朝天,一年下來一萬快錢不到,你去種田嗎?

同樣的,你在中原做農民,一年下來一家人溫飽解決了,氣候溼潤溫暖,適合居住。讓你去零下幾十度的地方去放羊,吃沒吃的,穿沒穿的,你去麼?

古代人不傻,知道哪裡好,知道自己適合什麼,中原不適合養馬,只適合農耕,這是地理位置決定的。


南朝居士


這個想法看起來很好啊:適合農耕的農耕,北方草原適合遊牧的就安排人去遊牧。既解決了人多地少的問題,還佔領了草原這片土地。

看起來很好,前景美妙,可是中幾千年歷史,難道沒人發現嗎?

不是沒人發現,而是這種方法施行不易。

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的差別

農耕文明,一般都是人口定居下來,一家人有幾十畝地,老婆孩子熱炕頭,朝廷能收到稅賦,能徵到兵源。朝廷有兵、有錢了,為百姓提供公共秩序,抵擋外部侵略,保護百姓。這樣,百姓與朝廷各得其所。

而遊牧文明就與此完全不同了。

遊牧,顧名思義,就要在草原上,根據水草的情況遊動而放牧。這一片水草好,牧民趕著馬牛羊過來,吃上一段時間,草沒了,就趕著馬牛羊去往下一篇水草好的地方。

但是,這種生活方式就帶來與農耕區完全不同的問題。

一是人口增長緩慢,因為放牧的單位面積供養能力,遠遠低於農耕;遊牧的地方條件艱苦,無法養育更多後代。

二是不具備收稅條件。朝廷平均花十塊錢的收稅成本,不知道能不能收上來兩塊錢。

三是遊牧區人的倫理文化與農耕區徹底不同。儒家那一套完全不適用了。

草原上為什麼要實行收繼婚制度?是他們太原始不懂倫理嗎?不是。這依然是受草原艱苦的條件所限。一家人如果男主人離世,那女人和孩子將很難在草原上生存,部落又沒有能力和財力派人照顧她們,或者供養她們。這種情況下,收繼婚制度是在現實與倫理間的一種平衡與折中。

明白了草原遊牧生活的邏輯,我們回頭看看:古代中國中原政權為什麼不實行農牧七三開。

對於遊牧區,中原王朝派往遊牧區生活的人,最終他們將完全採取遊牧社會的一套活法,而不是中原的那套制度。採取遊牧社會的活法,中原王朝對他們將無法管理、無法收稅、生活倫理完全不同;那麼,他們就徹底成了遊牧社會的人了,與中原王朝就不再有關係了。

最後,他們將都會變成與草原遊牧民族一模一樣,不會有分別。中原王朝派往草原的人,最後都變成了資助遊牧競爭對手的力量。

因此,古代中原王朝無法採用農牧七三開的方式。

中原王朝純粹軍事佔領草原,也將無法持久

中國古代實現既有農耕區、又有遊牧區的政權,像漢唐那樣是依靠武力征服的。但是並不能持久,因為在草原長期駐軍太不經濟,像漢唐那樣強大也無法長期支撐。

以下這組數字能說明問題。

學者葛劍雄先生根據秦朝有關史料和北宋沈括《夢溪筆談》中的有關記載推算,秦漢時期從關東向西北邊境地區運送糧食,“如果民夫每天能走40公里,如果他的行程達到15天,即600公里,他正好將自己背的糧食全部耗盡;如果他走14天,就只能在目的地留下四升糧食,只能供應一個人吃二天,有效率為6.7%。那麼,要維持一個士兵全年的糧食就得有180人次來保證。假定由專人負責,至少需要15個人。要供應北部邊疆60萬大軍的生存,至少要動員900萬人專門做運輸工作。

這還僅僅是600公里左右的距離,超過這個距離的,其成本更加高昂。

“一國兩制”可以同時統治農耕區和遊牧區

那麼,中國古代政權是怎麼解決農耕與遊牧並存問題的呢?

這就需要統治者同時具備農耕文明與遊牧文明兩者身份、深刻理解這兩種文明。

第一個做到了長期穩定地同時統治草原與農耕區的就是大遼。

遼朝在漢地(幽雲十六州)實行漢制,即儒家文明那一套,遼朝最高統治者面向漢地,以皇帝身份出現。而在長城以外的草原地區,則按照遊牧社會規則進行治理,遼朝最高統治者以大可汗的身份出現。這就是遼朝的“以國制待契丹,以漢制待漢人”。

最終大遼依靠一國兩制,第一次把草原遊牧民族建立的王朝持續了200年以上。

遼朝的智慧被後來的元朝和清朝所繼承併發揚,最終才有了清朝建立的龐大疆域。

結束語

在古代技術條件有限的情況下,地理條件的約束就是非常明顯且具有剛性。降雨量決定了人們的生活方式是遊牧,還是農耕。而不同的生活方式,其治理邏輯又完全不同。這也是純漢人王朝難以長久統治草原的根本原因。

從這裡我們也可以理解,為什麼東北這個地方走出來的少數民族都很厲害。因為東北兼具了農耕與遊牧兩種生活方式,從這走出來的強大少數民族,最終進入中原的話,他們一般都能兼顧農耕與遊牧,比如北魏、大遼、清朝等。

農牧兼顧,說起來很簡單,但古人做了很多努力才做到。

(完)

凌煙閣論史感謝你的閱讀。歡迎你點贊、轉發、評論、關注,不同觀點也歡迎你留言交流。


凌煙閣論史


很顯然當時生產力底下,在有限的土地上不能生產出足夠的糧食供應,如果在分出一部分地去從事牧業就會有人餓死,因為糧食轉化為肉有有很大的能量消耗,看看以後的農耕民族供養不起一隻強大的騎兵隊伍,就可以看出當時窘迫的生產力現狀了,不是不想是不能。


越磨礪越光芒


政策要根據實際情況,不能想當然,更不能不切實際地規定一定要七三開,還是五六開。否則你就跟那個百姓餓死,他卻說“民何不食肉粥“的皇帝一樣。


太宗歷史


古代漢人居住地區只適合耕種,不適合放牧。

因為,漢人居住地區人口密度大,只有耕種才能養活更多的人口。


知識百貨君


因為推行不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