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的最高的鸟类,比山脉更古老!知道她超级飞行能力的秘诀吗?


飞的最高的鸟类,比山脉更古老!知道她超级飞行能力的秘诀吗?


斑头雁,在西藏是一种非常常见的鸟类,能轻松飞越喜马拉雅山

惧怕人类,经常是成群出动,不会单飞。

斑头雁,与人类要保持一百米的距离才能有安全感。

世界上飞的最高的鸟类


飞的最高的鸟类,比山脉更古老!知道她超级飞行能力的秘诀吗?


斑头雁,被称是世界上飞的最高的鸟类,它的平均飞行高度近1万米,斑头雁仅用八小时就能飞越绵延的喜马拉雅山脉。


飞的最高的鸟类,比山脉更古老!知道她超级飞行能力的秘诀吗?


喜马拉雅山是世界海拔最高的山脉,人类在这么高的海拔都会缺氧,而斑头雁却能轻松的飞过。

斑头雁是中型雁类,体长62-85厘米,体重2-3千克


飞的最高的鸟类,比山脉更古老!知道她超级飞行能力的秘诀吗?


繁殖在高原湖泊,尤喜咸水湖,也选择淡水湖和开阔而多沼泽地带

越冬在低地湖泊、河流和沼泽地。它们性喜集群,繁殖期、越冬期和迁徙季节,均成群活动。


飞的最高的鸟类,比山脉更古老!知道她超级飞行能力的秘诀吗?


斑头雁主要以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的叶、茎、青草和豆科植物种子等植物性食物为食,也吃贝类、软体动物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

觅食多黄昏和晚上在植物茂密、人迹罕至的湖边和浅滩多水草地方觅食,冬季也到农田中觅食农作物。


飞的最高的鸟类,比山脉更古老!知道她超级飞行能力的秘诀吗?


斑头雁分布于阿富汗、孟加拉国、不丹、中国、印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蒙古、缅甸、尼泊尔、巴基斯坦、塔吉克斯坦、泰国、乌兹别克斯坦、越南、加拿大、西班牙。

中国,分布在青海、西藏的沼泽和湖泊繁殖,冬季迁至中部及南部。数量较多

飞的最高的鸟类,比山脉更古老!知道她超级飞行能力的秘诀吗?


迁徙过程是集体行动,并由富有经验的老雁做向导,其余的在后排成“一字”或"人字“队形飞行

斑头雁生性异常警觉,对人类尤其防备森严,见人就互相鸣叫,互通情报,并及时躲闪,与人保持100米左右的距离。

当群雁在进食时,总有一只 雁在四周放哨,担任警戒。


飞的最高的鸟类,比山脉更古老!知道她超级飞行能力的秘诀吗?


但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不可降解垃圾入侵及人为干扰的增加,斑头雁长江源繁殖地面临严重威胁。

据统计,仅长江源四个湖,每年被捡拾的鸟蛋就有近2000个


飞的最高的鸟类,比山脉更古老!知道她超级飞行能力的秘诀吗?


斑头雁是一夫一妻制,一旦找到伴侣,它们就成双成对活动


飞的最高的鸟类,比山脉更古老!知道她超级飞行能力的秘诀吗?


高原上被称作“精灵”鸟类,能飞越喜马拉雅山的“极限旅行家”

“二道杠”们的生活细节

斑头雁的外形美丽且奇特,让人印象最深的莫过于它头部的两道黑色的横斑,它也由此得到了“二道杠”的绰号。凭借这一点,在野外识别斑头雁并不困难。


飞的最高的鸟类,比山脉更古老!知道她超级飞行能力的秘诀吗?


“二道杠”对斑头雁有着特殊的意义,它是成年的象征。成鸟头顶呈白色或灰白色,具棕黄色羽缘,尤其在眼先、额和颊部颜色较深。头顶后部的两条黑色横斑,前一道在头顶稍后,较长,延伸至两眼,呈马蹄铁形状;后一道位于枕部,较短。而幼年时期的斑头雁通体呈毛茸茸的黄色,头顶呈污黑色,不具有那两条横斑。


飞的最高的鸟类,比山脉更古老!知道她超级飞行能力的秘诀吗?


虽说认出它很容易,但要想接近它可没那么简单。

斑头雁通常是成群活动,不论是飞行、休息,还是繁衍交配,均成群结队在一起。它们对外界十分机警,一旦有入侵者靠近,便会高声鸣叫,并立即远离入侵者;如果入侵者再逼近,它们则成群飞向湖中或湖中未融化的冰块上。

所以,为了更好欣赏到这种美丽的鸟类而不打扰到它们,最好还是采用望远镜远观的方式

斑头雁是一种高原鸟类,在亚洲主要分布于青藏高原及印度次大陆等地。斑头雁是候鸟家族的重要成员,每年9月至10月,它们南迁到印度等海拔较低的地方越冬;而每年的3月到5月,它们会向北飞至青藏高原等地的沼泽湖泊地区交配繁殖。

斑头雁实行“一夫一妻制”,一生中只结一次婚,对家庭忠贞不渝,并且夫妻总是形影而行,堪称“模范家庭”。斑头雁交配前要进行复杂的仪式,交配之后,可以看到“夫妇”双双游荡于水中,而日后对雏鸟的养育工作,也是由这个家庭和整个雁群来共同完成的。


飞的最高的鸟类,比山脉更古老!知道她超级飞行能力的秘诀吗?


在繁殖期间,斑头雁一般把巢建在干燥向阳的沙石滩上,每巢有卵4~10枚,由雌雁孵化,雄雁负责警戒。大约28天后雏雁破壳出巢,毛干后由斑头雁“夫妇”带着活动,特别是在雏雁第一次下水时,往往有众多雁护送。

斑头雁一旦失去了自己的伴侣,就会变成一只孤雁,不再建立新的家庭

不过斑头雁过的是群体生活,这些孤雁虽然失去了自己的小家庭,但在大家庭里并不孤独,它们常常跟着另外一对斑头雁夫妇一起生活,充当这个家庭的“保姆”、“仆人”和“保镖”。

这些孤雁和斑头雁家庭同吃同住同行,不过必须要保持一定距离,一旦要是有天敌侵犯,孤雁就一马当先,冲锋陷阵,无私地保护家庭的每一个成员。

别看斑头雁的个头不小,和其他捕鱼的水鸟不同,它们以素食为主

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的叶、茎、青草和豆科植物种子是它们喜爱的食物,不过有时候它们也吃贝类、软体动物和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

斑头雁的觅食多在黄昏和晚上进行,在植物茂密、湖边和浅滩多水草地方可以见到它们的身影。

它们不与其他水鸟争夺食物,也算是高原上“鸟缘”最好的物种了


飞的最高的鸟类,比山脉更古老!知道她超级飞行能力的秘诀吗?


这种高原上的精灵,世世代代奔波迁徙,而迁徙时间又占据着它们一生中重要的部分,难怪人们称它们为“高原旅行家”。

超级飞行能力的秘诀


飞的最高的鸟类,比山脉更古老!知道她超级飞行能力的秘诀吗?


斑头雁每次迁徙,都伴随着崇山峻岭的跨越

为了完成迁徙,它们必须飞过喜马拉雅山——这是世界最高的山脉,而地球上最高的山峰、高达8844.43 米的珠穆朗玛峰就坐落于此。

这似乎是在创造生命的奇迹,巍峨的喜马拉雅,是它们不得不去面对的挑战。


飞的最高的鸟类,比山脉更古老!知道她超级飞行能力的秘诀吗?


挑战,不意味着不可逾越,斑头雁眼中的喜马拉雅,并不像在人类眼中那样可怕为了一探究竟,相关研究人员在印度25只斑头雁身上装上了GPS传感器。不久之后,这些鸟儿就开始了它们一年一度的春季迁徙。

研究者们发现,这些鸟儿在迁徙过程中的飞行高度竟达到了6437米的高度。

整个迁徙过程共耗时两个月左右,距离长达8000公里

在迁徙中鸟儿们休息得比较频繁,但在飞越喜马拉雅山脉的过程中,它们几乎是一鼓作气地去完成,途中很少甚至没有休息,这一过程平均耗费了约8小时。可想而知,倘若不是如此完美地适应这里高原山地的环境,同样强度的攀爬足以使一个人丧命。


飞的最高的鸟类,比山脉更古老!知道她超级飞行能力的秘诀吗?


向上飞行过程中,仅仅凭借它们自己肌肉的力量,并未借助顺风或上升的气流

这样一来,便打破了我们传统意义上认为的高空飞鸟靠滑翔飞行的论断,恰恰相反,这些斑头雁却是依靠扇动翅膀飞行到如此高度的。

斑头雁在迁徙时多呈小群,通常20~30只排成“人”字形或“V”字形,在飞行时常常不停地嘶叫,好似“hang-hang”的声音,高而洪亮,故很多人认为斑头雁的飞行姿态在候鸟中并非最优雅的。

即便如此,它们所完成的飞行壮举依旧使人惊叹

那么,斑头雁高飞的秘密究竟是什么?

研究人员们通过分析,为我们揭示了它们的两大法宝。

首先,通过长期对环境的适应,鸟儿们已经进化出很多生理性适应机能,以帮助它们完成漫长的迁徙。

这些特殊的身体机能大都不通过外在来表现,而是巧妙地蕴含于身体的内部。

例如,以前的研究表明,斑头雁比其他鸟类有更多的毛细血管,且拥有效率更高的血红细胞。它们的血红蛋白的α亚基发生变异,使它们的血红蛋白可以迅速地与氧结合,这意味着它们的身体能够将氧更快更多地传送给肌肉;而肌肉细胞里更多的线粒体,又为斑头雁提供了其他鸟类无与伦比的飞行能量。

其次,斑头雁拥有强力呼吸的能力。它的急速呼吸能力不但不会让自己头晕或昏倒,而且还能够增加进入血液的氧的净含量,使自身在飞行中获得更强的爆发力和耐久力。

这些都是对高原生活的一种适应。面对仅有海平面30%的氧气浓度,斑头雁依然游刃自如。

两件法宝护体,对于斑头雁而言,翻越喜马拉雅山自然就不是什么挑战了。

比山脉更古老的物种

青藏高原及喜马拉雅山区的生存条件极端恶劣,若想如此完美地适应这里的环境,并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办到的。例如,威胁之一就是这里常年不断的大风,斑头雁在世世代代的抗争中,也与之建立了十分微妙的关系。

在之前,很多科学家都认为斑头雁是借助白天向上越过山头的风飞翔的,也就是顺风而行,但是,研究人员们发现,这些鸟儿并不借助于风,它们反而是在夜间环境相对平静时才飞行

“它们可能是在躲避下午的疾风,因为这可能会使得飞行更加不舒服或者更加危险。” 有研究人员猜测道。

猜测不无道理,在斑头雁从羌塘高原繁殖地经唐古拉山口迁往南部越冬地时,如遇天气变化、气候恶劣或山口风力强大时,它们常常集中滞留在山口一带,直到气候好转时才飞越过去

上述只是简单描述了风这一个因素对斑头雁的影响,而实际中所遇到的困难远非这样简单

其实,面对如此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巨大的飞行强度,这些斑头雁完全可以避开崇山峻岭,选择一条更加舒适的路线,或者换一个栖息地,完全不用选择这样一条极其艰难和凶险的旅途。


飞的最高的鸟类,比山脉更古老!知道她超级飞行能力的秘诀吗?


这样的揣测也许只是人类的一厢情愿。斑头雁之所以选择这样的迁徙路线,自然有其根源所在。

科学家们有一个大胆假设,颇具神秘色彩,那就是这些迁徙的鸟儿,可能在这些山脉隆起到现在的高度很久之前,就已经按这种路线迁徙了;

而鸟儿们在这里安家落户的时间,远比我们想象中的更久,甚至能够追溯到喜马拉雅山脉形成之前。

喜马拉雅山脉并不古老,与地球上众多山脉相比,它还是个孩子

很早之前,这里是一大片汪洋大海,属古地中海(特提斯海),这种情况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时期,直到早第三季末期,“喜山运动”才使这一地区由海变陆、逐渐隆起;特别是新第三季末期以来,也就是仅仅200~300万年间,这一地区强烈抬升,才逐渐形成了世界上最高大、最雄伟的山脉。

而雁是一种相对古老的鸟类,最早的雁形目鸟类化石发掘自法国白垩纪早期的地层中;在新生代地层,则有分别发掘自法国和美国的罗迈雁和始新鸭。化石资料显示,在早第三季后期雁形目鸭科已经有雁亚科和鸭亚科的分化,在新第三季前期已经有雁、河鸭、潜鸭和天鹅等现存属出现,而在新第三季后期雁形目的绝大部分现存种都已经出现。

这样看来,斑头雁比喜马拉雅山更古老的猜测似乎得到了印证,或许早在山脉并非如今这般高大的时候,斑头雁就已经形成了它们的迁徙路线

由于喜马拉雅山的抬升速度非常缓慢,缓慢到有足够时间让斑头雁一天天地去适应高空飞行环境,并延续其原先的飞行线路,随着喜马拉雅山一天天的隆起,斑头雁的迁徙飞行便被推到了今天这样的高度。

每一代斑头雁跟随它们的父辈,成群结队地按固定线路飞行。随着一个世纪接着一个世纪过去,世世代代的斑头雁延续着同样的路线,并把这个远古时代的“生物行为活化石”保留至今。

生存的威胁


飞的最高的鸟类,比山脉更古老!知道她超级飞行能力的秘诀吗?


近年来,随着气候变化、不可降解垃圾入侵及人为干扰的增加,斑头雁的繁殖正面临着严重的威胁。

作为斑头雁主要栖息地的青藏高原,素有“地球的第三极”的称谓,那里极其脆弱的环境对于全球性气候变化来说,总是表现得异常敏感。二氧化碳过度排放引起的温室效应,对青藏高原生态恶化的影响,要比地球上其他地区更为严重。

青海省气象局所记录的资料显示,1961~2010年,青海省年平均气温呈明显升高趋势,平均气温升温率为每10年升高0.37摄氏度。而同时期,全球平均气温则是每10年升高0.13摄氏度,全国平均气温每10年升高0.22摄氏度。可见,日益暖化的环境将会对斑头雁等高原物种带来严重的生存压力。

这种压力主要表现在冰川、冻土水分减少所引发的土地荒漠化问题上。随着荒漠化的加重,植被面积和数量在减少,斑头雁等其他植食性物种的食物来源日益短缺,如果进一步触发高原食物链的破坏,后果将不堪设想。

由于生态环境恶化,斑头雁在高原各大湖区的栖息地日渐萎缩。缺乏淡水和青草,母雁不得不经常驮着小雁长途跋涉去觅食。长期的奔波会降低雏燕的成活率,从长远上不利于这一物种的繁衍生息。

相较于生态环境失衡所带来的影响,直接性的人为干扰对于整个斑头雁种群,往往在表现上更具破坏性

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食用野味之风日渐盛行。面对巨大的市场前景,偷猎野生动物的行为猖獗了起来,而野生鸟类更是首当其冲。最引人关注的,几年前秋洞庭湖、鄱阳湖捕杀迁徙候鸟的事件,虽说与斑头雁相隔千里,但谁都不敢保证,偷猎的魔爪不会伸向这些无辜的鸟儿。


飞的最高的鸟类,比山脉更古老!知道她超级飞行能力的秘诀吗?


相比直接的猎杀,偷拾斑头雁鸟蛋的行为更为普遍,成为三江源地区斑头雁数量急剧减少的直接原因。经过初步统计,仅长江源保护站附近的四个湖泊,每年被掠走的斑头雁蛋就有近2000个,而斑头雁的全球种群数仅有7万。

人们并没有袖手旁观。目前,斑头雁已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在国内列入《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这些都反映了人们对保护斑头雁所做的努力。

只有培养起人们的生态保护意识,才是杜绝野生动物消费的根本途径

最终的目的,是要把保护意识变为每个人自发的行动,这才是保护斑头雁的最有效手段。通过政府和民间环保力量的共同协作,向公众呼吁保护野生生物的重要意义,让“高原旅行家”斑头雁们飞得更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