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普罗大众:有人去世,有人自闭

编者按:武汉疫情来势汹涌,这篇文章是来自普通市民的现状。跟着于市一起读吧~

疫情下的普罗大众:有人去世,有人自闭


疫情早已全面蔓开。即便相对闭塞的小村,也不能幸免。

村口拉起了警戒线。各个岔路上都站着执勤的村干部和志愿者们,询问盘查进出车辆和人员,逐一登记。如有发现有从湖北过来的,直接上报镇干部。整个中国都在严查,小村子也不例外。

江南的寒冬,又是下雨天,天气阴冷。每个人都戴着口罩,手套,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唯独裸露在外的,只有眼睛。后来,网上传言新肺病毒有可能通过眼睛粘膜传播时,大家给眼睛也上了防护。有人戴墨镜,有人戴老花镜,也有人直接戴头盔。

这场疫情来得那么猛烈,连因为行动不便常年不出门的奶奶都知晓了。叮嘱我们不要外出,在家待着。还拿来了许多姑姑买给她的吃食,有牛奶,有饼干。加上村里每天都派人来巡查,谨防有外来人口进来,一时间,气氛严肃到冰点。大家都被这场疫情带来的阴霾笼罩着,恐惧感油然而生。

但恐惧是没用的,小老百姓的生活还是要继续。爸爸每天去地里拔一些新鲜的蔬菜分给村里没有种菜的人家。因为菜市场被关带来的恐慌,有人怕粮食储备不够,甚至跑到我家来买米。爸爸是远近比较有名的种粮户,每年要卖不少米。但这次爸爸拒绝了这些人来买米的请求。并且告诉他们,不会断米断粮的,疫情马上就会解决。

还有一位大年二十九刚来买过100斤米的婶婶,在听闻菜市场关门之后,立马骑了电动三轮车来我家买米。爸爸安抚了她,说你刚买了米,不要买了,吃不完的,我们家的米可以一直卖到端午节,你随时吃完随时来买,价格不会涨的,不要怕。婶婶临走前,爸爸送了她一把新鲜的芹菜,还有两颗冬笋。虽然每个来买米的人都是心神不定地回去,但这之后再也没人因为恐慌来买米了。爸爸说,我们不可以再制造焦虑,我们要相信政府,会解决这些问题。况且,超市还开着,粮食蔬菜一应俱全,不可以发这个财。

爸爸的热心和正直,颇受村里人信任。因此,常常有人在遇到一些麻烦事时,会跑到我家来咨询爸爸。

正月初三早上,村里的周老太去世了。

93岁。喜丧。

由于常年在外,我对周老太几乎没有印象。她儿子来报丧时,我们家正在吃午饭。爸爸一直对村里各家各事都很热心,所以匆匆扒拉了几口饭就要同周老太的儿子一起出门。

外面在下雨,爸爸打起伞要走,被妈妈喊住了,递给他一个一次性口罩。周老太的儿子来报时,并没有戴口罩,妈妈也给了他一个一次性口罩。年前,我看微博上说武汉要封城。随即让妈妈去药店买了一包口罩。一包口罩20个。年三十那天,妈妈怕口罩不够用,又去了药店买,但药店的工作人员告诉妈妈,已经卖完了。爸爸因为长年吃冠心病和高血压的药,所以和药店的人都很熟,见是妈妈去买口罩,从抽屉里拿出了10个自己用的散装的一次性口罩。一并给妈妈的还有两盒莲花清瘟胶囊,同时嘱咐妈妈让我们都少出门。

这30个口罩,成了我们家唯一的抗疫“物资”。网上一直传言有假口罩流出,我不敢在网上买。大年三十买的口罩到了大年初七还没发货,后来,店家通知我因为被政府接管,希望我退款处理。

说回周老太的事。爸爸出门后,妈妈一度紧张到无法收拾碗筷。想了很久给爸爸打了电话,让他不要去人多的地方,不要和周老太隔壁邻居家的人来往。因为他们家是我们村里唯一一壶从湖北回来的人,正在隔离中。爸爸随口答应。

面对周老太的事,其实也简单。村里早已有规定,疫情下拒绝一切红事,白事从简。爸爸和周老太的儿子商量下,不停放尸体,直接通知殡仪馆来拉走遗体火化,同时不办丧事,直接送上山。

按照我们当地习俗,去世之后应该停放三天再出殡。丧事上有子女守夜、哭丧,还有道士来过仙桥、唱经文超度。出殡时,有钱人家还会组织村里的老人们一起去送丧,每人包10块钱红包。送完丧,聚在一起吃白饭。

但现在是非常时期,周老太的喜丧,只能一切从简。

原本只需两三小时的火化,这一天,直到晚上八点多才完事。回到村里,村干部早已在周老太家中等着,离开本村再返回,也要测体温登记。以防万一。

次日一早,几个本家男人、还有周老太的孙子,和她儿子一起将周老太的骨灰盒送到了山上。没有敲锣打鼓,没有送丧队伍,甚至连鞭炮都没有。原本应该热热闹闹的丧事,变得异常冷清。大概,周老太活着的时候,也没想到自己的身后事会是如此。

送走周老太之后,她儿子来到我家给我爸爸递了包烟,爸爸推掉了。又去我奶奶家坐了坐,周老太和奶奶是自幼的朋友,用现在的话说,是闺蜜,她儿子不按村里排辈分叫我奶奶“叔母”,而是喊她姨娘。只有姐妹之间,才会让自己的孩子称其为姨娘吧。

周老太的儿子走后,奶奶似乎颇有感慨,和我唠叨起她同周老太年幼的事。

周老太和奶奶一样,都是童养媳。不是旧社会那种因为家中吃不饱被送到人家家里做童养媳,而是因为战争,刚出生时,奶奶的妈妈因为难产去世,四岁时,奶奶的爸爸在去山里多战争时不小心摔下山崖,跌死了。从小父母双亡,于是有好心人见到了便把她们领了回去。成年后,自然就嫁给了家中的兄弟。

奶奶说,她的前半生虽然很苦,但好在爷爷是体贴她的,几个子女都很孝顺,儿媳妇都很好,孙女们都很孝敬她。她很满足。可周老太的生活却一直不太好。周老太的丈夫是个脾气很古怪的人,一言不合就动手。周老太快要生了还要被丈夫赶到地里去干活,最后孩子生在了番薯地里。因为她的丈夫懒,不愿意做活。全都靠着周老太撑着。

后来,周老太的丈夫因为喝酒中风,脑溢血死掉了。她算是过了几年安生日子。然而并没有过几年好日子,她便去世了。冷冷清清的葬礼,没有人送她。

奶奶讲着周老太的事,原本早已失明的眼睛里留下了两滴浑浊的眼泪。我拿餐巾纸给她,奶奶摸索着擦掉眼泪。或许,她在感慨周老太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人生在世几十年,最终离开时候会怎样,谁都不清楚。

从奶奶家离开,小外甥女正在学步车上牙牙学语,小脚动得飞快,外面是下雨天,无法出门放风。她只能被妈妈放在学步车上。见到我伸开手求抱抱。我走过去,抱起她,逗她玩儿。可她还是一直哭。她妈妈也就是我妹妹还在顾自玩手机,我说小孩子是不是该饿了?妹妹不抬头,继续刷着朋友圈,说,刚吃完,不饿的,她就是待不住要出去才会作。我抱着外甥女去我家玩儿,她看到我和她撑着伞在雨里,不作不闹,还笑了。小孩的开心就是这么简单。

晚饭是妈妈做的,照旧是三菜一汤,有鱼有肉有蔬菜,还有一个萝卜汤。即便疫情如此严重,菜市场关门的情况下,妈妈也未曾委屈我们的胃。爸爸说,家里还有鸡鸭鱼,还有年前买的准备谢年的一扇排骨,还有米面,还有好几箱水果、牛奶,我们家的后勤有保障的!

吃完饭,和弟弟讨论线上教学的事。弟弟说老师还没通知,但他自己已经列好学习计划,每天背诵30个单词,寒假作业已经做完,他打算网上看视频学习一下编程。暑假的时候他想学,妈妈怕耽误学习不让学,现在妈妈还给他转了钱买课。

我回到房间,边喝茶边看三毛的《送你一匹马》。一壶茶过后,爸爸送来一盘切好的橙子。嘱咐我吃了早点睡,不要熬夜。我照旧读书到深夜,起来去弟弟房间看一下,他已经入睡。爸爸妈妈的鼾声已经此起彼伏,院子里的鸡整夜整夜都在打鸣,偶尔有几声狗吠传来。

换好睡衣,打开IPad里的《武林外传》,戴上耳机,正打算入睡时,好友发来信息,问我有多久没下楼了?我说我在乡下,天气好的时候可以去后山爬爬山,也跟着妈妈一起去菜地里扒菜。春天来了,爸爸要准备翻地种土豆了。但是今天爸爸去镇上买耕地机的时候,被镇上的执勤民警拦下来了,只好返回。今年的土地又要人工翻了。天气好的时候,我也和爸爸一起去地里玩玩泥巴。和小时候一样。

好友说,她把家里的瓜子全部倒出来数了一遍,喜欢的小松鼠动画片已经看了两遍,郭德纲的相声听了五遍,《武林外传》又开始了新的一番轮播。家里只有两个口罩了。她打算一周出去一次,采集物资,垃圾也得一周扔一次。原本忙着上班没时间打扫卫生的家里,现在一尘不染,连油烟机都被她擦得锃亮锃亮。

好友一向是个心理健康积极向上的人,是一家餐饮公司的品牌负责人,扛得住压力。但最后她说,我需要心理干预。

她很怕自己会疯掉。长期待在封闭的空间内,精神和心理防线一点点在崩溃。根本不敢看微博上的信息,一看就恐慌。现在,杭州已经实行小区封闭式隔离。她不知道这种日子还要多久。

她说现在自己最期待的,是每天打开窗看一看楼下绿化带的花花草草。

她说不敢一直开窗,怕病毒。

她说楼下河道边的柳树发芽了,春天要来了吧。

我安慰她早点休息吧,不要想太多,会好起来的,马上就会好的。并且答应她明天给她拍爬山的视频。

今天早上,诸暨下雨,没办法外出,我站在阳台上给她拍了妈妈的小花园。

她回复我,今天立春了,我们都会好起来的吧。

我说是的。


疫情下的普罗大众:有人去世,有人自闭


后记:疫情虽险,但好在有我们一起度过。加油!每一个中华儿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