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指引】杜绝“野味”,远离疾病,疫情当下“宅”出素养,调查数据告诉你

【健康指引】杜绝“野味”,远离疾病,疫情当下“宅”出素养,调查数据告诉你

1月20日晚,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接受央视新闻采访时表示:“综合各方面信息,初步从流行病学的角度进行分析,(新型冠状)病毒通过野生动物传到人的可能性是比较大的。”

面对凶猛疫情,世界卫生组织及国内多名专家们均提出:“避免在未加防护的情况下接触野生或养殖动物,拒绝吃‘野味’”。但坊间也出现另类声音:“因一次疫情就全面‘禁野’是武断的,不科学、不理性,对于人类而言,对野生动物产品的需求从未停止,某种意义上说已经成为‘刚性需求’”。

2841份问卷

那么对于吃“野味”,公众到底持何种态度呢?为此,深圳市健康教育与促进中心联合深圳市万人市场调查股份有限公司面向公众开展了“群众对吃‘野味’的认知与行为”大型公益调查。截至2020年2月17日,共收集到2841份问卷。

【健康指引】杜绝“野味”,远离疾病,疫情当下“宅”出素养,调查数据告诉你

一、疫情发生后,群众对拒吃“野味”的认知素养明显提升

1 疫情后,群众拒食“野味”态度更坚决

【健康指引】杜绝“野味”,远离疾病,疫情当下“宅”出素养,调查数据告诉你

(1)在是否吃“野味”态度上,总体上群众对拒绝吃“野味”持正面认识态度,拒食比例远远高于进食比例;从疫情发生前后对比来看,群众拒食“野味”比例提高了9.65个百分点。

(2)在不同性别人群分析中,总体上呈现女同胞“做得好”,男同胞“提升快”的特点。具体来看,疫情前后女性拒食“野味”的比例均在九成以上,分别为92.26%和99.19%;而男性群体拒食“野味”的态度变化较大,由疫情前的79.07%上升到疫情后的93.08%,提高了14.01个百分点。

2

疫情后,94.82%的群众认为吃“野味”会引发传染性疾病

【健康指引】杜绝“野味”,远离疾病,疫情当下“宅”出素养,调查数据告诉你

调查数据显示,94.82%的群众认为吃“野味”会引发传染性疾病,其中女性(97.11%)高于男性(91.17%)。

二、关于吃“野味”的危害,您知多少呢?

1

许多野生动物自身携带病毒。野生动物在野外生存条件恶劣,很容易产生新型的细菌病毒,同时经其他动物的中间传播,也很容易传给人类,给我们带来各种传染病。

2

“野味”无法“大补”,还容易吃出病来。一些野生动物的肌体、腺体、血液含有剧毒成分,如未能处理好而被吃进人体里,其所含的有毒成分对人体有相当大的危害。

3

缺乏有效的食品安全检测。就算是一些人工饲养的“野生动物”,与其他家禽相比,“野味”在进入到餐桌前缺少有效的食品安全检测,进食“野味”丝毫没有安全性可言。

【健康指引】杜绝“野味”,远离疾病,疫情当下“宅”出素养,调查数据告诉你

鉴于人类食用野生动物而造成

SARS、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

横行的惨痛经历与教训

您还会觉得吃“野味”是一种刚需?

您还会吃得下、吃得理所当然?

【健康指引】杜绝“野味”,远离疾病,疫情当下“宅”出素养,调查数据告诉你

三、禁食“野味”,政府在行动

2020年1月26日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农业农村部、国家林草局三部门联合发布公告【2020年第4号】,自公告发布之日起至全国疫情解除期间,禁止野生动物交易活动。禁止销售、食用野生动物,我们看到政府在行动。

【健康指引】杜绝“野味”,远离疾病,疫情当下“宅”出素养,调查数据告诉你

附:禁止经营销售的野生动物有蛇类(包括水生蛇) 、牛蛙、田鸡、甲鱼、龟类、娃娃鱼、水鸭、驴肉、鹿肉、野鸭、野鸡、野兔、鹧鸪、鹌鹑、珍珠鸡、鳄鱼、竹鼠、穿山甲、旱獭、田鼠、果子狸、山狸、狐狸、狗狸、山猫、山鼠、刺猬、树熊、箭猪、黄猄、獾、斑鸠、石燕、夜游、竹鸟、大雁、狐类、中华蟾蜍、草兔、猪獾、环颈雉等。

四、向“野味”说“不”,我们也要行动

拒食野生动物倡议行动书

为更好地维护公共卫生安全,保障我们身体健康,使大家生活更加和谐美丽,在此我们提出倡议:

一、科学健康饮食,拒食野生动物。

二、禁止一切非法猎捕活动。

三、拒绝购买、贩卖、转运、加工等野生动物交易行为。

四、不虐待野生动物,与野生动物和谐共处。

五、发现受伤、死亡野生动物不拾捡,及时报告当地林业和野生动物主管部门。

六、发现出售、购买、运输、携带、寄递、网上销售野生动物及其制品、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行为,及时向有关部门举报。

让我们一起对吃野生动物说“不”!

让我们一起尊重自然,敬畏生命!

放过它们吧,才能成就我们千千万万个生命!

保护它们吧,才能守护好我们的“绿水青山”!

【健康指引】杜绝“野味”,远离疾病,疫情当下“宅”出素养,调查数据告诉你

健康素养小贴士

【健康指引】杜绝“野味”,远离疾病,疫情当下“宅”出素养,调查数据告诉你

《中国公民健康素养—基本知识与技能》66条有关环境和野生动物的陈述:

第3条:环境与健康息息相关,保护环境,促进健康。

人类所患的许多疾病都与环境污染有很大的关系。无节制地消耗资源和污染环境是造成环境恶化的根源。每个人都有爱护环境卫生,保护环境不受污染的责任。

第16条:发现病死禽畜要报告,不加工、不食用病死禽畜,不食用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

许多疾病可以通过动物传播,如鼠疫、狂犬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等。预防动物源性疾病传播,要做到:接触禽畜后要洗手;尽量不与病畜、病禽接触;不加工、不食用病死禽畜;不加工、不食用不明原因死亡的禽畜;不加工、不食用未经卫生检疫合格的禽畜肉;不吃生的或未煮熟煮透的禽畜肉、水产品;不食用国家保护的野生动物。

发现病死禽畜要及时向畜牧部门报告,并按照畜牧部门的要求妥善处理病死禽畜。

要遵守保护环境的法律法规,遵守讲求卫生的社会公德,自觉养成节约资源、不污染环境的良好习惯,努力营造清洁、舒适、安静、优美的环境,保护和促进人类健康。

【健康指引】杜绝“野味”,远离疾病,疫情当下“宅”出素养,调查数据告诉你【健康指引】杜绝“野味”,远离疾病,疫情当下“宅”出素养,调查数据告诉你

调查数据来源:深圳市健康教育与促进中心与深圳市万人市场调查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公益性调查。

参考文献:搜狗百科、百度百科及相关动物学辞典。

市中医院推出2020版"防感汤"中药保健方

中医药加持,预防流感多两招

中医药加持, 预防流感第三招

【疾病预防】流感高发季节,药师为您揭秘中药如何抗流感

佩戴口罩有讲究 莫倚网红走天下

快看,那人咳嗽得好有文化!

【健康指引】杜绝“野味”,远离疾病,疫情当下“宅”出素养,调查数据告诉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