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差三至四岁有代沟,如何正确地看待代沟问题?

家庭烧客


在生活中我们都会认为不同时代的人,无论在思想观念与意识 、道德与价值取向、生活方式与习惯、个人喜好与兴趣等诸多方面存在差异,中间似乎存在一种无形的隔阂,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代沟”现象,不可否认,受生活年代的影响,这种差异是不可避免的,是客观存在的,而现实生活中有很多子女一旦不想和父母交流,或者长期没有和父母在一起沟通了,就藉此为借口,心安理得、理直气壮地为自己辩解,说与父母有“代沟”,没有共同语言,无法沟通,说不到一起,真是如此吗?我看未必,纵然有“代沟”现象存在,这也不能作为一个堂皇的理由,其实细想起来,“代沟”不应当作为沟通障碍的借口,而很多时候,“代沟”问题很容易解决,因“代沟”出现的交流不顺畅多数是子女的“错”,我为什么这么说?大家不妨看一下。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三十而立”,也就是在传统习俗里,男女基本上都是在二十到三十岁之间走进婚姻的殿堂,一般也就在二十多岁有了子女,而一个人在二十几岁正是金色年华,是一个时代潮流的最先感知着和引领者,而从这个时候子女的降生就和父母生活在同一个社会发展阶段,一直到了你二十多岁长大成人时,父母也就四五十岁左右也刚好是年富力强,对什么新生事物感知还没有到麻木和迟钝的的程度,更没有像老年人那样年老昏花,况且他们和你是在同一时代生活过来的,能有多少生活中资讯和知识与自己形成巨大的反差,又有多少能形成代沟的东西,即使有也是极少数的领域和喜好差异,完全构不成影响沟通的主要因素。

而造成这种由于代沟使两代人无法正常沟通的原因,往往是许多子女,不愿和父母太多交流,就一些个别现象扩大化,采取先入为主的态度,就是认为跟父母说了他们也不懂,我们之间有代沟无法沟通,潜意识里有了这种认识,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不愿意和父母沟通了,久而久之,越不说越不通、越不同通不说,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而这些现象的根本问题是出在了子女身上,应为父母和子女生活的交集时间很长,生活中共性的东西实在太多,因此共同可聊的话题实在太多了,而你干嘛非要找那些无法沟通的个别领域和个别话题呢?比方说父母喜欢看小品、相声,你却偏去和他们大聊周杰伦,他们喜欢打麻将,你非要和他们去说“吃鸡”,他们喜欢广场舞,你却和他们大谈“鬼步舞”,这样一定会“话不投机半句多”,就是在不同的喜好里可以找到可以沟通的地方或者学会倾听。比方说自己的父母喜欢地方戏,我就特别不喜欢听,但是,大多地方戏的内容都是从历史典故里来,而这些典故大多都是大家熟知或者脍炙人口、广为流传的,这样和父母聊剧情,就可以让他们可心无比。父母喜欢养花草,我不喜欢,空了听听他们给你讲养花经和养花草的乐趣,也蛮有意思。

另外,对于父母不太了解不太掌握的现象和资讯,作为子女应当不时的去把这些内容有意无意的传输给他们,其实有很多父母对于自己不知道的新鲜事物也是蛮感兴趣,也很想知道,只是我们认为他们不懂或没必要知道,而不愿花心思让他们知道,有时甚至于父母试探性或好奇性的刚问了一点,就被你们一句冷冰冰的“你们懂什么!”或“别问了,给你们说了也不懂”给无情的怼回,导致父母对于此类的问题再也不敢问津,怕你惹你烦。这一点,我就深有体会,我和父母在沟通生活的共同话题时,也把他们不太了解的东西适当的讲给他们,这样的情况下,慢慢的父母也就知道了“呼嘿!哈嘿!”使用“双节棍”的是谁了、知道了消消乐的开心,时不常的嘴里也能给你冒出许多网络流行语来。

从这些说明“代沟”不是很深的“沟”,它不是生活的主流差异引起的,只是由于极少数的领域和习惯差异形成的,只要子女用心、留意,这些“沟”不是不可逾越的,只要我们做子女愿意去“填”,很容易变成“坦途”畅通无阻,因为到目前为止我没有发现与父母有多么明显的“代沟”存在,也没什么太大的差距和障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