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工潮企业众生相:有开工就裁员 有“坏人”降薪 有亏本助抗疫

2月19日,人民网发文:请为地方复工复产卸下思想包袱。

文 | 华商韬略 魏峰

近日,随着各地“白名单”企业相继复工,部分高速路段甚至出现了近1月来难得的拥堵。

1.

企业复工意愿日趋强烈,但是,复工的困难却不少。”这是各地媒体收集到共同答复。

早在2月1日,西贝董事长贾国龙接受投中网采访时称:“没遇到危机的时候,我们还挺牛的,还说我们不缺钱,现金流足够。”然而,疫情致2万多员工待业,贷款发工资也只能撑3月。

西贝的消息一出,即成为全国热议话题,并登上了央视新闻。

为了度过难关,西贝发动门店一线人员,通过企业微信朋友圈和群发,在网上售卖菜品食材。这家全国最大西北菜连锁企业,成了“微商”。现在,西贝每天靠着200多家门店客户经理与9万多名企业顾客,将企业重新运转了起来。

“就连优秀的西贝,都只能靠贷款发工资,活过三个月,何况我们是普通创业企业。”2月10日,是新潮传媒上班第一天,这家电梯媒体的CEO张继学表示:“我沉重地宣布自救之路,从减员10%开始,此次减员规模为500人左右,其中包括20名管理干部。”

2月15日,同样为了自救,线下教育机构乂学教育-松鼠AI的创始人栗浩洋,面对全国1万多名员工表示:“下决心做坏人,全员3.5折工资5个月,最核心高管零工资,一月统一半折。”疫情过后,这部分工资会缓发并补发。

为了和企业共度难关,从疫情爆发以来,万达、保利、华润、新城、融创、太古等地产企业相继宣布,为入住商家减免租金。

随着2月17日复工潮到来,企业、员工除了抱团共度难关,还面临另一项挑战。

企业要为职工配发口罩等防护用品。

按照相关部门规定,企业还要为职工配发防护用品,做好防疫工作。

根据公开数据显示,我国口罩每天产能为2000万只。但今年春节长假,全民“禁足”期间,口罩仍是稀缺物资。部分商场,一只N95口罩竟卖到120元天价。

近日,各地相继复工,各种防护物资需求进一步猛增。

作为行业标杆,同时也是“白名单”内的企业,茅台、郎酒几乎同时成为复工“先驱”,茅台提出“最大限度发挥产能”,郎酒则提出“一手抓防疫,一手促生产”。

要做到“两手硬”的确不太容易,除了克服思想包袱,还要解决现实困难。不过,好在中国拥有世界上最优秀的企业群体和最为奋进的劳动者,让这一切都能够实现。

2.

口罩是最大的一道难关。

为了保障一线医护人员需求,河南长垣的防护物资企业直接警告代理商:“公司不涨价,你们也不能向医院涨价,货必须送到指定授权医院,如有违反,将坚决中止代理权。

作为“中国医疗耗材之都”,长垣拥有各类卫材企业70多家,全国市场占有率达50%。疫情发生后,此地企业除了“鼓励员工在厂里吃住,还给补助。”口罩专用过滤材料熔喷布价格由1.8万元/吨涨到2.9万元/吨,但长垣企业集体表态坚决不涨价。

机器一开动,就是亏本。但,他们还是选择24小时不休。

另外一家湖北本地企业稳健医疗,靠近最初爆发地点。2020年1月10日,防疫战正式开启10天前,该企业口罩车间工人就被召回。和长垣一样,稳健也是材料成本上涨、工人工资上涨,口罩保持原价。疫病爆发以来,稳健医疗生产了1亿多只口罩。

“手套大王”蓝帆医疗、“纱布大王”奥美医疗等主业不是口罩的医疗企业,也尽其所能加入口罩生产大军。截至2月11日,全国医用口罩产能利用率已经达到94%,保障医护人员基本供应。

复工,意味着沉寂一冬的经济即将向暖回春。为了满足广大复工人员的口罩需求,在医疗防护物资企业之外,口罩供应链,也被“另类”激活。

一只口罩的生产需要经历“化工原料—材料加工—消毒”几大流程,中国遍地制造业,搭配起来,就是一间超大的口罩工厂。

“我有熔喷布(生产口罩的核心原料),谁有口罩机?”2月6日,中石化发布官方微博发出硬核“产业链级”提问。第二天中午,就对接了11条生产线。对接后,中石化表示,2月份将继续生产原料约8万吨,并且,承诺原料不涨价。

据悉,1吨原料大概可以转化为20万个口罩,中石化一个月的产能就能制造超过100亿只口罩。

紧接着,富士康、比亚迪、晋江鞋厂、水星家纺、OPPO、vivo等企业都拿出自己的工厂改装成无尘车间,检疫合格后,就开始“跨界”生产口罩等防护物资。有一家饮料厂,为了生产消毒液,甚至自废了一条吸金的饮料生产线(消毒液有一定腐蚀性)。

不完全统计,各家“跨界”而来的企业累计每日口罩产能已超过千万只。并且,产能还在继续爬升。

目前,之所以还存在口罩短缺问题,是因一般医用口罩需要用环氧乙烷消毒灭菌,而环氧乙烷对人体有害,必须静置解析约一周以上,才达到安全上市标准。

为了缩短生产周期,中国黄金子公司中金辐照正加紧研究钴60辐照灭菌工艺方案。有望将灭菌周期缩短到1天时间。

口罩紧缺问题,正在被解决,并将逐日改善。

3.

然而,戴上口罩并不能一劳永逸。企业和员工的防护意识、防护流程和执行力,才是防疫的关键。

在口罩、测温仪等疫情防控物资准备妥当,并于与当地政府沟通协调、细化完善方案后,茅台的复工才正式开始:

复工人数不超过总数的60%,机关单位复工人数不超过30%,同时,非必须到现场作业的人员,尽可能采取网络办公、移动办公等方式进行

至于包装、勾贮及机关管理等岗位,视疫情发展,逐渐恢复。

另一家龙头酒企郎酒也打起了“双重战役”,积极为

后续企业复工探路


复工潮企业众生相:有开工就裁员 有“坏人”降薪 有亏本助抗疫

一手抓防疫,一手促发展。”继2月13日郎酒酱香酒生产正式复工后,积累下经验之后,2月17日,郎酒泸州浓酱兼香基地也正是复工。所有郎酒复工车间最显眼处,悬挂的就是这10个大字。

为了创造安全的复工条件,给员工安心返工吃下了“定心丸”。郎酒车间出入口都摆放了防疫展板,细致到“正确佩戴口罩”、“洗手七步法”等基本操作,覆盖了员工出入车间、生产、就餐、起居等几乎全部生产生活环节。

正如郎酒集团董事长汪俊林所提出的要求:“要以实际行动,负起责任,担当有为,坚决打赢防疫和经济双重战役。

今年的复工,是所有企业和员工共同面对的一场大考验——如何在最大程度保证健康的条件下,将产能利用率提升到最高?

当下状况,打卡、绩效,都不再具备往常的约束力,复工企业和个人都将比往常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成本,但是,企业收入和个人薪酬或许都无法达到过去的同期水平。

因此,每一个复工的企业、个人,对社会经济发展、对个人家庭来说,都是勇者。

面对突如其来的疫病,钟南山、李兰娟等专家是率先为患者找路的人,如今疫情得以控制,冬天即将过去,春天正在到来。由于长桓医疗企业、稳健医疗、比亚迪、中石化积极奉献,稳住了阵脚,也让茅台、郎酒等企业有了为经济“找路”的机会。

中国企业、个人,虽然所在领域不同、分工职能不同,但彼此的命运息息相关。

如鲁迅先生所说: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END——

图片均来自网络

欢迎关注【华商韬略】,识风云人物,读韬略传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