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程辦公在海外:Slack、Zoom全軍出擊

本文已經發表在我的微信個人公眾號上,歡迎關注公眾號“我思鍋我在,ID:angelplusdevil),與我一起深度探討。



遠程辦公在海外:Slack、Zoom全軍出擊

"Our mission is to make people's working lives simpler, more pleasant and more productive.(我們的使命是致力於讓人們的工作更簡單、更快樂和更高效)"

——來自Slack招股書的扉頁

"Our mission is to make video communications frictionless.(我們的使命是致力於讓視頻溝通更順暢)"

——來自Zoom招股書的扉頁


大多數朋友應該聽過Zoom甚至是使用者,這次疫情讓"遠程辦公、視頻會議"這些詞更加家喻戶曉。我們可能對Slack更陌生一些,從上面的兩段話就能體會一二:Zoom的目標非常直接,讓"視頻溝通"無障礙,通過這四個字我們可以很快聯想到工作中的各種會面場景和對遠程交流的需求。而Slack的目標則比較模糊,在現代社會我們彷彿時時刻刻都在"工作",而幫助我們提高工作效率的工具層出不窮,如何理解又一款新產品讓工作既"簡單又高效",最後還能讓我們"快樂"?

首先在開啟下面討論之前,我們需要明白一件事情,"視頻會議"、"線上培訓"僅僅是日常工作中的一小部分,而"協作辦公"是我們經常會遇到的,後者包含前者。因為這次疫情,企業不得已一時採用會議工具進行遠程溝通,但是如果在平時工作中企業真正發現了協作工具所帶來的價值,企業很可能將一直使用下去。

接著,根據公開資料,我將這Zoom與Slack的歷史沿革和發展里程碑整理如下(可點擊圖放大),

遠程辦公在海外:Slack、Zoom全軍出擊

Zoom與Slack幾乎同步的發展歷史

仔細對比兩家公司的發展,你會發現跟Zoom比較Slack在與第三方軟件公司的合作中缺少了一個重量級夥伴——微軟。當一家新興公司失去與領域內巨頭合作機會的時候,大概率是因為巨頭感到威脅,並且形勢嚴峻到他要親自下海了。

2014年薩提亞·納德拉接任微軟CEO,上任後第一場新聞發佈會即宣佈為蘋果iPad打造了第一版Office for iPad,這個舉措後來被知名科技博客Stratechery的作者Ben Thompson認為是微軟近年來所做的"最大的改變"。他認為"SaaS廠家(尤其是傳統巨頭)應該盡一切可能增加可觸達的市場(addressable market),覆蓋一切終端,而不應侷限在自己的生態系統和終端上,這對微軟來說一直不容易"。

2016年,微軟啟動Teams項目直接對標Slack,訂閱方式除了獨立的免費版,另外兩個高級版被整合到Office 365套件裡,而即便免費版都比Slack具備更多功能供用戶體驗,可見其重視程度。在堅持長期對雲服務的投入和推廣策略後,微軟在去年4月取得了里程碑式的成果,市值突破1萬億。

遠程辦公在海外:Slack、Zoom全軍出擊

僅從股價上看,Slack上市後好像被微軟狠狠壓制,已經跌破發行價,Zoom和微軟可能是2019年最成功的的兩類軟件公司之一,一個發展勢頭不減,一個重獲當年之勇。但是現在去判斷Slack和Zoom誰更成功仍為時過早,我感興趣的是,

· 到底什麼原因讓微軟早在2016年提交給美國SEC的年度報告中便將Slack列為Office的主要競爭對手?

·

到底什麼原因讓微軟也在同年關閉了Skype的倫敦總部並在2018年宣佈最受大眾歡迎的Skype 7.0版停止服務?

回到根本,Slack、Zoom和微軟的Teams到底為企業創造了什麼價值?


<strong>【協作是企業實現敏捷的基礎】

未來所有企業將變得越來越敏捷(agile),不僅在銷售側、生產側,更重要的是組織架構,這與企業的規模大小無關。

如今為了更精準地觸達消費者,企業必須縮短時間、空間甚至地理上與消費者的距離,其次為了更快響應消費者的需求,企業必須更靈活地安排研發、生產和交付。互聯網的誕生及移動互聯網的快速滲透已經讓企業很好地實現了前者,但後者涉及到企業內各部門溝通、前後臺協作,還有與外部夥伴的配合,這是一個愈發複雜而微妙的過程。

2016年我剛進入VC行業,參加的第一個路演是在回龍觀的騰訊眾創空間,活動最開始邀請了一位在硅谷做早期風險投資的華人做分享,主題是關於未來企業的形態以及對勞動關係的變革。他認為未來企業的運轉應當以

任務(task)來聯結並驅動人、設備、軟件應用等一切資源。人作為資源的一種,只需要完成任務即可,並不一定需要與企業保持恆定的僱傭關係。同樣設備也是,後來才意識到這就是不久後大火的"共享經濟"。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認為最終這種靈活的關係將對企業的組織架構產生鉅變

順著這句話,如果把人這個資源拆解到最細,便是"知識、技能和時間",如果從整個資源層面去拆解,便是"數據、IT和時長"。企業如何高效地完成每個任務,本質上是如何高效地將資源中有限的三點進行排列組合,以獲得最優解

Slack招股書裡的這句話讓我突然理解了它讓微軟如此"厚待"的原因,因為它試圖利用新技術來創造資源間溝通與協作的新方式,幫助企業找到最優解,實現敏捷:

"Slack is a new layer of the business technology stack that brings together people, applications, and data(Slack是一層全新的商業技術棧,將人、應用和數據重新整合到一起)."

於是一開始Slack就要打破以往企業發起任務並展開資源組織的方式——郵件,這種從上世紀七十年代誕生的工具。郵件最大的問題就是"割裂",它反映在,

· 真正有用的信息要麼分佈在多個文件夾裡,要麼隱藏在郵件串中,查詢變得極其困難;

· 當新加入到一個項目後,除了被轉發一連串無頭無尾的郵件,我們根本無法快速掌握項目的最新進展和相關重要資料;

· 最後,郵件裡不支持與外部軟件集成,團隊間便無法直接共享來自外部軟件裡的信息和數據。

郵件的諸多不便直指一個根本性問題:現代工作中,我們已經無法僅靠郵件來整合所需要的全部資源並進行有效分析和協作了。

所以,Slack核心做了兩點改革(鼓勵大家親自下載體驗一番),

· 用"頻道(channel)"取代"收件箱(inbox)":通過頻道將與每個任務相關的數據、對話、文件和應用進行整合、歸類及保存,便於任何新舊成員隨時檢索和調用;

· 開放、集成外部軟件和應用:通過Slack App Directory集成了超過1500個外部應用,並讓50萬的註冊開發者在其開發平臺上製作了超過45萬個自定義程序。

遠程辦公在海外:Slack、Zoom全軍出擊

遠程辦公在海外:Slack、Zoom全軍出擊

上圖為Slack個人界面,下圖為App Directory類目展示


遠程辦公在海外:Slack、Zoom全軍出擊

分享一個真實案例,Splunk是美國一家通過大數據和機器學習為企業IT資源提供智能運維的上市公司,目前市值約250億美金。Slack為這家公司超過4000名包括從銷售、HR、到工程和戰略等在內的全部員工提供協作服務。Splunk將"Channel"這個功能充分利用在各個方面,比如,

· 學習和成長部門(Learning & development)為他們所有培訓課程建立了一個頻道,參與者可以隨時在裡面交流,新加入的學員也能方便地檢索之前的問答。當他們提出新問題的時候,老學員會一起幫忙解答,所有人都將從中受益;

· 全球銷售技術團隊(Global sales engineering)擁有上百位成員,他們每天都在全球各地為客戶做演示,為此他們建了一個頻道叫#se,它不僅成為不斷更新的知識庫,當其中一位成員在演示過程中提出問題後,其他成員(不僅是銷售技術部門)可以及時幫助他,這同時也提醒大家在此刻不要干擾演示服務器的運行;

· 同時,銷售技術團隊還自主開發了一個機器人(bot)插件叫Capture,它連接了Splunk的CRM系統和一個內部開發的分析工具,銷售經理只需要輸入簡單的指令就可以隨時打開銷售看板、查詢重要的銷售線索並督促團隊跟進,避免了重複登錄不同系統去調取所需要的數據,工作效率大大提高。

遠程辦公在海外:Slack、Zoom全軍出擊

Splunk認為Slack真正的價值是讓公司整體的溝通文化開始發生改變。同樣地,Oracle從2017年開始使用Slack,現在全公司超過10萬名員工通過Slack來協作溝通,每天在線峰值人數超過7萬,平臺上連接了超過1100個外部應用,平均每天上傳文件超過18000個。近日,有消息說IBM與Slack簽約,全IBM近35萬名員工將使用Slack進行內部通信,這是Slack有史以來最大的單筆合同,當晚Slack股價飆升15%。

是不是覺得Slack成為了企業資源調度的一個入口?我更願意把它比喻成一條企業資源流轉的高速公路,路面的司機(員工)自由建立合理的交通規則(頻道),選擇合適的車輛(工具)高速行駛。

遠程辦公在海外:Slack、Zoom全軍出擊

如果我是微軟Exchange的產品經理,我會瑟瑟發抖。因為在Slack所倡導的開放與靈活的協作溝通模式下,企業將逐漸重新審視自己的現有資源、協作機制和溝通文化,以便對外能更快順應市場需求,同時對內保持組織架構的靈敏。

所以你還會認為Slack僅僅是提高"員工"溝通效率的工具嗎?

Zoom則選擇了資源協同中一個相對更普及的場景來改進——視頻會議。2019年Gartner對歐美和亞太地區的七千多位僱員進行了一次調研,他們都來自擁有至少超過100位員工的企業,結果顯示,

· 到2022年,40%的正式會議將獲得虛擬管理者和先進分析工具的幫助;

· 到2024年,只有25%的會議溝通將是"面對面"進行的,而現在是60%。

不管你是否同意,這至少反映了一種趨勢,就是會議這個場景將變得越來越複雜與靈活,但我們只需要一個足夠開放的平臺去承接文字、文本、電話或視頻等各類形式的溝通與通信。Gartner把這個市場叫做

統一通信(Unified Communication)。2019年9月在其發佈的企業級會議解決方案魔力象限報告(《Magic Quadrant for Meeting Solutions》)中,Zoom成為領先者之一,報告認為Zoom主要有兩大優勢,

· 豐富的功能組合、快速擴展的合作伙伴社區及與第三方應用的集成;

· 多樣的訂閱及部署方式為客戶提供了高度靈活性。

遠程辦公在海外:Slack、Zoom全軍出擊

以前部署一套會議系統來自管理層自上而下的推動,評估是否採用這套系統的通常是IT和採購部門,期間免不了來回撕扯。但真正高頻使用的卻是業務線及相關的外部夥伴,提出需求與部署解決的不是一方,評估效果與決定採購的也不是一方,於是經常出現企業採購了一套價格高昂但無人問津的系統。Zoom的出現直接將這些問題一筆勾銷:首先,因為足夠好用,業務線自行安裝且輕易上手;免費策略讓產品在企業內部與企業間病毒式傳播,幾乎人都成為體驗者;因為易於部署且能快速集成,後期的IT運維和擴展都可以在一個後臺進行;最後,靈活的訂閱方式讓早已體驗過產品的採購部門也能更加決策。

大家有沒有發現,這個自下而上的傳播過程正在改善業務、採購與IT部門之間的溝通方式,每位員工都可能對企業的IT建設甚至決策產生積極影響

所以你還會認為Zoom僅僅是對視頻會議的一次升級嗎?


<strong>【企業級溝通協作:遠未到終局】

Gartner把這個正在悄然發生改變的市場定義為企業級社交軟件及協作(Social Software & Collaboration),包含了通信、會議、文件共享、工作流管理等細分領域。2018年全球市場達到28億美金,到2023年將達到48億美金,五年CAGR近15%。

值得關注的是報告認為協作服務正逐漸變成一項"基礎設施服務(infrastructure services),但這會導致更多信息孤島(silos)出現,因為每個供應商都希望自己成為服務的終點"。這句話引發了我的兩點思考,

· 這不是一個贏者通吃(winner-takes-all)的市場,至少現在還不是;

· 捆綁式銷售有沒有可能解決孤島問題?

從Zoom和Slack近幾年的收入增長就能證明第一點,尤其Zoom即便在Cisco的Webex、微軟的Skype for Business等巨頭夾擊之下並沒有放慢增長的腳步。

遠程辦公在海外:Slack、Zoom全軍出擊

而Slack從一開始的定位便註定會受到巨頭高度警惕和制裁,關鍵手段便是價格戰及捆綁式銷售。2017年3月微軟將Teams向Office 365的老用戶開放,兩年後的2019年3月,在Teams兩週年大會上,微軟首次公開表示全球181個國家和地區超過50萬家企業正在使用Teams,2018年9月僅有32萬。隨後7月微軟進一步表示Teams日活達到1300萬。

相比之下,Slack的招股書顯示截至到2019年1月,總用戶數達到60萬,日活為1000萬,去年9月的時候宣稱日活超過1200萬,但這還低於微軟在7月公佈的數字。隨後Slack在自己博客中辯解道,儘管日活被提及得最多,但真正重要的是使用時長。目前Slack上每天活躍著60萬的開發者,在超過10萬的付費用戶中每人平均每個工作日保持在線超過9個小時,活躍使用時長超過90分鐘。聚焦使用深度是Slack想傳達的意思,因為對比Slack擁有1800個三方應用和每週50萬個活躍自定義程序,Teams只有200多款應用。

遠程辦公在海外:Slack、Zoom全軍出擊

Slack的日活增長並不差

不過資本市場似乎對Slack的解釋並不買單,11月當微軟再次宣佈Team日活達到2000萬的時候,Slack股價當即折戟10%。

微軟捆綁式銷售的優勢不僅僅對Slack產生了巨大威脅,在兩週年大會上,Teams還宣佈了幾個重要的功能,包括,

· 在線實時字幕,該功能已經登陸Skype,同時還宣佈Teams中的在線會議功能可以同時最多容納1萬人。這項功能也整合了Stream、Yammer等其他Office 365工具,並使用AI實現自動轉錄;

· 白板(Whiteboard),可以支持額外的攝像頭來拍攝內容,即使用任意USB攝像頭,Teams Rooms能夠使用最新的智能捕捉處理算法,來截取、對焦、調整和增強白板上的圖片和文字,所以遠程參會者也可以實時清楚地看到白板上的內容。

一系列措施直指Zoom。總而言之,就像在我們在網上買零食,到底會去天貓或京東超市進行一站式選購,還是去三隻松鼠、良品鋪子等品牌旗艦店?恐怕我們自己也不一定清楚當時的動機。

不過我發現在這個選擇過程中缺少了一個重要的角度,就是用戶自己。作為一個只想要協作工具的新用戶,到底微軟還是Slack更有吸引力?Zoom亦同理。因為這時候用戶會把微軟的Teams看成一個獨立的產品,他並不想要全套Office 365服務,那麼捆綁銷售的策略可能不再奏效

Ben Thompson在他的博客裡畫了下面這幅圖,意在質疑當Teams向上進入到搶佔新用戶的時候是否還能保持吸引力。相對於用戶熟悉的場景比如視頻會議,Zoom獲取新用戶甚至從Cisco奪取老用戶都會更容易,而Slack意在倡導用戶體驗一種全新的工作方式,面對的挑戰無疑更大,但挑戰意味著機會和空間


遠程辦公在海外:Slack、Zoom全軍出擊

從Slack招股書中透露的年度經常性收入(ARR)趨勢(下圖)來看,每年存量客戶貢獻的收入都在顯著增長,也就是說客戶已經用錢表示"一時用Slack一時爽、一直用Slack一直爽"。

遠程辦公在海外:Slack、Zoom全軍出擊

同樣如下圖(單位:千人)所示,累積付費用戶總數的增長Slack比Zoom也更加亮眼。

遠程辦公在海外:Slack、Zoom全軍出擊

Netskope是美國一家為企業提供雲應用監控分析的獨角獸公司,在其2019年9月發佈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平均一家企業正使用1295種雲服務和約100個不同的應用,2018年雲服務的數字為1022,而2017年僅900個左右。這意味著企業在高速發展的公路上,"車輛"、"規則"還有"司機"已經越來越繁雜,一支獨立、開放和專業的"道路施工隊"是必要的,因為相比於傳統巨頭,新興公司可以更快響應客戶需求,及時解決突發問題,從而不斷受到新客戶的青睞

有人認為從二級市場的表現看,微軟股價的一騎絕塵似乎顯示他已經贏了。慶幸自己因為職業關係,有機會同時觀察一二級市場,對科技型公司尤其去年上市的SaaS公司來說,當下市場態度在不斷地對企業價值創造的樂觀預期和對其短期盈利的悲觀預期中來回搖擺,而微軟的股價表現不正好從側面證明了堅定價值創造的意義嗎?對於尚未規模性盈利的Slack、Zoom而言,這只不過是一場比預期更長的持久戰。

所以如果要我做選擇,長期來說我更看好Slack,同時緊密關注其新增用戶的表現。

講了這麼多,這場戰役的戰火燃燒到中國了嗎?


<strong>【準備好了嗎?中國的Slack、Zoom們】

第一次看到評論說"當今互聯網格局依舊割裂"是在一本叫《超級軟件:下一代互聯網雲平臺》的書上,作者王紋是我的師兄,他曾任職於IBM和SAP,並擔任過多家國際零售巨頭的CIO。

"如果我們只看當下,互聯網的格局似已基本定型。但如果我們將眼光投向未來,未來的互聯網怎麼可能如此'割裂'?未來,在雲上,這個世界中的買賣關係、社交關係、管理關係必將是'融合'的;未來,在雲上,必將是一個更真實、更錯綜複雜、更千變萬化的數字世界。這樣的一朵雲、一個平臺,就是'超級軟件'"。 ——《超級軟件:下一代互聯網雲平臺》

從下面這張圖裡大家應該看到了一個熟悉的詞——中臺,我也是在那時候第一次瞭解到它的含義和價值。在零售的場景下,中臺不僅需要承上啟下為前臺業務場景的變化和數據的併發處理提供支撐,還需要具備充分的可擴展性和兼容能力,通過向前或前後兼容將

社交關係工具、買賣關係平臺以及管理關係軟件整合起來。具體落到品牌商身上,對銷售通路的全渠道管理以及供銷關係的無縫連接就是搭建中臺的初衷。

遠程辦公在海外:Slack、Zoom全軍出擊

以前軟件開發是由場景驅動的,從"場景"到"代碼",導致在三大基本關係下產品各自為政,不具備"場景彈性"。而作者認為未來的中臺系統,應該首先從割裂的場景中提煉出產品設計的四個基本元素——"任務、表單、流程、工具",依託經營過程中三個核心元素——"人、組織、關係",在雲上搭建一個供企業管理者、員工以及外部上下游夥伴高效協同的超級平臺,

目的不正是讓企業更加敏捷嗎?

去年"中臺"概念火了起來,我有幸讀到了ThoughtWorks首席諮詢師王健老師一系列關於中臺的文章。他反覆強調的是中臺是"企業級平臺",中臺的建設可以是自下而上但驅動力一定是"自上而下"的,因為這涉及到"組織架構的調整和演進以及利益的重新分配"

所以走在中臺戰略前沿的往往是互聯網公司以及最早開始數字化轉型的行業,比如商業銀行和零售品牌。最初阿里隨著業務的不斷擴張,淘寶、1688、天貓、聚划算等多個部門的成立導致互不連通的架構體系像"筒倉"(silos)一樣林立,底層架構的獨立造成數據的孤島,進一步導致"人"、"關係"和"組織"的割裂,最後導致業務臃腫、重複開發及運維困難等諸多問題。如果當時阿里遇到的核心問題是效率,那現在大多數提出中臺戰略的企業還面臨增長的焦慮。在企業越來越重視透過社交網絡瞭解消費者需求,從買賣行為洞察消費者偏好並進行維繫,再依託管理系統來完成生產和交付的時候,割裂的三座孤島已經不能再滿足需要經常跨部門、跨產品線甚至跨層級的協作需求了。

不過這與溝通協作有什麼關係?這是因為既然上升到戰略,對中臺的設計就必須從頂層開始,需要獲得企業內所有利益相關方的認同。大家或許都聽過康威第一定律:

組織溝通方式會在系統設計中表現出來(Communication dictates design,不得不佩服漢語的博大精深,而康威第四定律進一步說道:

大型複雜系統在開發過程中比小系統更容易瓦解(The structures of large systems tend to disintegrate during development, qualitatively more so than with small systems,想知道第二和第三定律的朋友可以後臺留言!)

總而言之,戰略重要性決定了系統設計需要自上而下,而複雜性決定了系統建設需要從團隊劃分和權責分明開始,整個過程離不開敏捷及高效的溝通協作。當我再看到Slack招股書中的那句話,

<strong> "Slack drives increased organizational agility(Slack驅動企業組織提升其敏捷程度")."

我從懷疑到現在堅定地認為Slack在搞事情!

很多人在探索中國的Slack、Zoom們有沒有機會,有的話在哪裡,去年我也接觸了不少致力於在中國市場突圍的創業者和早期公司。在此刻,我反覆思考並嘗試在本文中回答的兩個重要問題就是,

· Slack、Zoom到底創造了什麼核心價值讓他們仍能夠在巨頭夾擊下突圍?

· 中國的企業正在經歷什麼關鍵性轉變並且企業主是否願意主動求變?

第一個問題是關於"why",第二個是關於"what",想明白了前兩者才可能去判斷"who"。我希望在以後的文章中能解答最後這個問題,目前已經有了個開頭。

遠程辦公在海外:Slack、Zoom全軍出擊


歡迎大家移步我的個人公眾號:我思鍋我在,繼續閱讀更多文章資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