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市區不同路名的歷史印記


濟南市區不同路名的歷史印記

濟南,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一,是國家公佈的首批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最古老的石塔——隋代柳埠四門塔、被譽為“海內第一名塑”的靈巖寺,均在這片土地上默默佇立千年。濟南,誕生了許多中國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名君大舜、神醫扁鵲、名將秦瓊、名相房玄齡……著名詩人李白、杜甫、黃庭堅,詞人李清照、辛棄疾,著名小說家劉鶚,近代文豪老舍等都曾在濟南生活工作遊歷,故有“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之佳譽。

  濟南,不僅人傑輩出,更有天賦地靈,風景秀麗,泉水眾多,城內72名泉爭湧,尤以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龍潭四大泉群久負盛名,自古享有“家家泉水、戶戶垂柳”之譽。千佛山峰巒秀麗,守護南界;大明湖潤物無聲,滋潤北城。而“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也成為濟南的獨特風光。

一座城,就是一部歷史。展示這部歷史的平臺很多,路名就是其中的一種。仔細梳理一下濟南路名,從中不難找尋出這個城市中很多令人難忘的歷史印記和城市記憶。

濟南市區不同路名的歷史印記

濟南經十路

經緯路名中的開埠印記

  濟南路名中最有特點的當屬經緯路網格局。濟南以經緯命名的道路,卻與地球儀上的經線、緯線恰好相反。濟南市以“經、緯”命名道路是從開埠後開始的。據1914年出版的《濟南指南》記載,當時的山東巡撫周馥與袁世凱反覆商議,於1904年5月1日聯名上奏清廷,要求將濟南、周村、濰縣自行開為商埠。其中,在濟南開埠的請求中,附有濟南開埠藍圖,圖中標註了以經緯命名的道路。

  據推斷,濟南市經緯路命名依據是手工紡織中織布機上的長短線。經緯在古代就代表道路,同時,在濟南當時手工業中,以紡織業最為發達,是支柱產業。而紡織業的織布機上,長線為經,短線為緯。而當時濟南商埠區境界東西長為五公里,南北則不到三公里。於是東西路被命名為經幾路,南北路則被命名為緯幾路。


濟南市區不同路名的歷史印記


巷、道中的古城記憶

  如果說經緯格局的路網體現著濟南開埠時期的特色,那麼在古城區內的街巷裡道的命名則透著濟南古城的韻味。如東更道、西更道,這兩條街是因為分別位於清巡撫衙門東、西,作為更夫打更巡夜之路而得名。舊軍門巷因位於明代督撫軍門而名為“軍門巷”。衛巷則因位於“濟南衛”西面而得名。“館驛街”,明代曾經在此設立館驛總站,所以得名。館驛街自古以來就是交通要道。明代,“三司”移來濟南並在館驛街設立譚城驛,當時該街是條大路,被稱為“官道”,百姓稱館驛為“接官亭”,這條街的商貿活動十分活躍,街的兩旁有很多手工作坊。

濟南老城中更多的記憶是從明朝洪武4年開始,因為這一年濟南開建明府城。一城山色半城湖,指的就是這個將大明湖攬入城中的明府城。雖然如今明府城已經被拆的沒剩下多少了,不過通過一些特色路名,我們仍依稀能感受到大明王朝在濟南的歷史印跡。

縣西巷:600多年前明府城建成時,山東按察司署由青州遷來濟南,100多年後,明德王大興土木修建德王府時,東與舊曆城縣署隔路相對。縣署王府間的那條南北路於是被時人稱為縣西巷。

貢院牆根街:濟南是明朝府城所在,自然就得設貢院,類似於現在教育機構的招生考試院,貢院旁邊的街就是貢院牆根街。一直沿用至今。

西更道:古代城裡會有更夫,守夜打更。因此城裡更夫常走的路,就成為更道。西更道,就是在城西更夫走的道。


濟南市區不同路名的歷史印記


新建片區逐漸序列化命名

世紀大道:連接濟南和章丘的世紀大道2005年正式命名,但實際上這條道路在此之前就建成通車。世紀大道是21世紀以後,濟南東進和章丘對接的主要通道。

奧體中路:世紀大道代表著濟南新世紀東拓腳步的前進,奧體中路則是濟南全運時代的開啟。這條連接奧體中心的東部南北大動脈,已經逐漸成為了市區的歷山路。

齊魯大道:位於西客站核心區的南北大動脈,齊魯大道意味著濟南邁入高鐵時代。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以齊魯大道為核心的西客站核心區路網,採用了以省內地市為路名的方式,這也是濟南路名史上一個新的嘗試。

1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