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親子教育最大的誤區:陪著=陪伴

購買前可以先私信諮詢萬娘娘相關課程詳情。推出春節課程優惠活動,歡迎訂閱學習

萬娘娘精品課程推薦(直接點擊鏈接即可進行了解)


前段時間網上瘋傳的一篇9歲小學生寫的作文《爸爸,我想對你說》,許多家長看完內心五味雜陳,文中寫道:“爸爸每天都會在吃早飯、起床、睡覺等時間來玩他的寶貝——手機,好像沒了手機就活不下去了一樣;又像一隻餓了三天三夜的惡狼正盯著一塊又大又肥的肉一樣……爸爸,只要您能放下手機,我願意用東西換,哪怕是我的生命。


雖然小V這一代的媽媽們已經有了“無論多忙都把自己的時間分給孩子一點”的意識,可陪孩子的時間長度加長了,就真的叫陪伴了嗎?很多家長所謂的“多陪孩子一會兒”,也只不過是表面陪著,你是否認真地想過,在和孩子一起的時候是否像作文裡吐槽的爸爸一樣呢?


中國式親子教育最大的誤區:陪著=陪伴

其實作文裡的爸爸並不是個案,《中國家庭親子陪伴白皮書》提供了很多有意思的數據,在陪娃這件事上,多數家庭並不“佛系”,有58.5%的爸爸媽媽每天會留出固定的時間陪伴自家娃,而且每天陪娃的時間也是相當長,即使在工作日也能達到平均3.7個小時


中國式親子教育最大的誤區:陪著=陪伴


但有個被忽略的問題:陪孩子的時間長了,可陪伴的質量呢?“心猿意馬”的例子隨處可見,家長們要麼在開小差,要麼在玩微信,要麼就是處理工作,總之,全心全意享受當下陪伴孩子這一點,幾乎是不存在的。


這種“假裝在陪伴”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壞?記得一位媽媽曾經是這麼說的:“孩子的心思是很敏感的,他們很能感知我們是不是真心,而我們的假裝行為似乎在告訴孩子,是的,即使我們在一起,你也無關緊要,以至於我可以分心去考慮別的事情……”


中國式親子教育最大的誤區:陪著=陪伴


而缺少關注和愛的孩子將會選擇一些極端的途徑去索取父母的注意,比如哭鬧、搞破壞,甚至更嚴重的問題,這樣的結果難道是身為父母的我們想要的嗎?


當然不是!所以小V想,也許父母們並沒意識到陪伴的真正含義, 心理學家是這樣定義的:


高質量的陪伴就是在一段時間裡,你和孩子一對一的相處,不要教育或是訓練孩子,而是給孩子有溫度的愛,敏感地關注他的需求,表達你對他積極想法的感受,放下手機,放下焦慮、關掉電視和電腦。


中國式親子教育最大的誤區:陪著=陪伴


法國兒童教育學家卡特琳娜·蓋岡在《如何高質量陪伴孩子》裡有一段話是這樣說的:


“與孩子一起度過一些溫暖、快樂、親密的時光,帶給他們活著的樂趣。用溫暖的語言和動作表達對孩子的愛意,是他們快樂的源泉,也是他們情感學習的啟蒙課。當孩子感覺到被愛,就會在童年或成年後也有能力對別人表達和給予關愛。”


中國式親子教育最大的誤區:陪著=陪伴


與父母共同度過的這些美好時光,會深深刻在他的記憶中,陪伴他一生,在艱難的時刻給他力量。


在用心陪伴這件事上,奧巴馬的方式讓人津津樂道,也為他當初競選總統時加了很多分。他曾說:“我不可能做一輩子的總統,但卻要做一輩子的爸爸。”


奧巴馬每天無論多忙都會在6點鐘準時回到家陪妻子和女兒吃飯,與她們熱情地交談今天發生的事,互相交流彼此的感受。這樣的行為從女兒出生到上大學從來沒間斷過,哪怕他有一點空閒時間都會帶女兒去交遊、騎行,用各種和女兒互動的方式陪伴孩子長大。


道理懂了,但處於快節奏社會的家長,有著多方面的困難和束縛,堅持花時間並全身心陪孩子一起成長似乎是一件很難的事情。該怎麼做?


中國式親子教育最大的誤區:陪著=陪伴


有很多家庭總結出來的方法值得借鑑,比如:


每天至少一次完全沒有手機干擾的陪伴;

每天至少一次和孩子一起瘋狂傻笑;

每天至少一次放下“教”孩子的念頭,而是跟隨孩子玩;

……


其實,我們可以先從與孩子約定做同一件事開始,最重要的是父母要尊重和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而且父母們要真正的享受其中。


梓晨是一個很不喜歡上演講課的孩子,後來梓晨媽媽發現,原來是因為老師佈置的日常演講小作業,他們都不關心也沒有輔助梓晨來完成,卻要求梓晨在期末的演講有出彩的表現。


於是,梓晨跟媽媽約定,每一次老師佈置的小作業,梓晨跟爸爸媽媽都要一起完成。並且他們一起把這個約定裱上了相框擺在家裡最顯眼的位置。


許諾一個簡單的約定,並且完成它,就會讓孩子在抗拒的事情上有所改變。


中國式親子教育最大的誤區:陪著=陪伴


新學期伊始,很多爸爸媽媽和老師都會要求孩子制定新學期目標和願望。然而,我們認為開學並不是孩子一個人的事,想給孩子一個高質量的陪伴,不如就從重視這個學期開始,寶爸寶媽們可以跟孩子一起做個約定,一起立下新學期的小目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