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带领医务人员 冲锋“战疫”最前线

他带领医务人员 冲锋“战疫”最前线

王占祥(左)正在预检分诊台检查工作。

  19日这天,天空澄澈,阳光正好。“又有1名新冠肺炎患者顺利治愈出院了,这是我市第10例治愈患者。”王占祥,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厦门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院长,谈到这里露出了欣慰的笑容。用他的话说,定点救治医院是我市防控疫情关键的一道防线,也是希望升起的地方。


  预判及时准确 超前高效“备战”

  “我有时候会直接去分院。”19日早晨8点,我们终于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科教楼的办公室里“遇见”了王占祥院长,他实在是太难约了。在交谈间,他还在用网络办公系统处理了一系列行政文件,人员、物资、款项、基建等待他签批的文书也不断送来,他批阅的速度很快,因为太多事情在等着他。

  王占祥是著名的神经外科专家,被誉为“刀尖上的舞者”,已用上千台开颅手术拯救了很多生命。不过,一名神经外科专家挂帅新冠肺炎疫情救治队伍,属于“跨界”吗?对此,担任副院长多年仍然在一线“动刀”的王占祥,幽默地打了个比方:“指挥战斗的将军,不一定会开飞机,但清楚飞机能解决什么问题。”

  王占祥的办公桌上摆放的一叠文书中,一份会议纪要记录了第一医院的超前“防备”——1月15日,大多数市民对疫情尚未警觉,经历过“SARS”抗疫的王占祥出于职业的敏感,已在院内部署成立防控领导小组,预备好专家组,制定出疑似患者诊疗流程,安排发热门诊绿色通道,并有针对性地培训出诊医生。

  随着疫情的发展,2月2日市应对疫情工作指挥部决定抽调全市卫健系统精兵强将,举全市之力加强定点医院的救治能力,王占祥临危受命任院长,又召集团队连夜赶制出了一套规章制度,如:重症医学科的运行、医护人员的健康管理、负压病房的改造、信息上报的高效流程、中西医结合的疗法等等,这时他的团队和医院已经是“来之能战,战而必胜”。


  保护医护人员 守住关键防线

  “现在复工人员更多了,我们也刚刚升级了门口的预检分诊台,这是第一道关口,我去看看情况。”上午9点半,医院进出的人与车逐渐增多,王占祥走出办公室,走下长长的台阶,记者随他走到了医院门口。

  这里是一个风口,尽管是晴天,但确实有些冷。王占祥仔细了解测温医生佩戴的面罩是否舒适、广角红外线测温仪是否实用等,叮嘱医生:“一定要注意保暖,冷的话就拿几个热水袋,再配台暖风机。”医生们说,对医护人员嘘寒问暖,就像是他的一种习惯。

  “一定要保护好我们的医护人员,因为我们医院是关键的一道防线!”正是这个理念,让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拿出了一个重要的备战举措——厦门尚未出现病例时,在王占祥的千叮万嘱之下,医院提早备好数量充足的口罩、面罩、防护服等物资。也正因如此,即便是收治病患最多的几日,杏林分院依然拥有充足的物资储备。

  谈到战友的去世,王占祥脸上流露出难以掩饰的伤心。湖北武昌医院院长刘智明,也是一名神经外科专家,他们曾交流频繁、关系甚好。“我们对这个疾病的认知还远远不够,绝对不能掉以轻心。”本月9日,厦门第三批支援湖北的医疗队出发,王占祥这个“大家长”弯着腰,将年轻孩子们的行李箱一件一件搬上飞机托运的传送带。


  日夜辛劳 感动酒店员工和网约车司机

  上午11点,一踏进杏林分院,王占祥几乎一刻没有休息,看完基建项目,又一头扎进远程诊疗室,看起了重症患者的CT影像。有时间,他还会穿上防护服走进危重病房,为的只是给医护人员一种安心和鼓舞。

  “隔离病房里医护人员的轮替情况,他也盯得很紧,怕医护人员休息不够,有时还会强制他们下班。”医务部主任许中告诉记者,真正没有轮班、几乎无休的坚守者,正是王占祥本人——白天接不完的电话,常在夜晚才能一一回拨;许中收到他交代的工作事宜,几乎都在凌晨2点左右。

  交谈时,王占祥从公文包里掏出一个巧克力递给记者,微笑着说:“来,吃点甜的,我最近都靠它们补充能量。”显然,王院长的乐观和温暖,影响着整个团队。在杏林分院,记者并未感受到紧张的气氛,二号楼工地上,做防控培训的医生语气轻快。在ICU门前,重症医学科护士长章秀锦推着一车比人还高的医护用品,笑着对记者说,“又回来看我们啦!”

  因为一线抗疫,王院长和医护人员也属于高危人群需要隔离,因此有家不能回,只能住在离医院不远的酒店里,三餐吃的是盒饭。一开始,他们甚至还感受到了一丝“被嫌弃”的感觉,毕竟酒店人员也是普通百姓,也会害怕,也想远离。但是,白衣天使的日夜辛劳,人们还是深切地感受到了。2月14日,医院收到一位不知名人士送来的50多份鲜花和巧克力,当时就分给了值班的医护人员。酒店员工做的爱心拉面、奶茶、咖啡、甜点,常给他们惊喜。甚至,还有不知名的网约车司机夜晚守在门口,免费接送交班的他们上岗、回酒店……

  “我们知道难关终会过去,请对我们放心,我们也有信心!”晚上9点半,王占祥的声音透着疲惫,“错过饭点,我得去吃一点,喝一点了。”


【数据】

  统计显示,截至2月19日24时,厦门市连续三天无新增确诊、疑似病例。

  自1月23日厦门市出现第1例新冠肺炎患者起,厦门市定点救治医院一共接收35名患者,如今已有10名患者康复出院,剩余患者病情总体较为稳定,仅有2名重症患者。

  日前,有关机构利用大数据对全国重点城市新冠肺炎疫情防控能力进行综合评估,厦门在33个直辖市、省会及计划单列市中位列榜首。据介绍,共有200多名医护人员参与到此次战疫中。在隔离病房内,医护人员均需身着全套防护设备,有时连续工作6小时以上。最忙碌的时候,每天都要消耗200套以上的防护服。

  

【记者见闻】

  核心“战区” 阻断病毒回头路

  前天,记者走进全市“战疫”最核心区——市新冠肺炎定点救治医院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杏林分院。

  “您好,测下体温!”相比其他单位的门口,这里不是保安人员把守,而是医护人员,他们身穿隔离衣、头戴护目镜,面罩之下,还有一层蓝色医用口罩。

  院区的一号楼,这是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地方。显眼的大门上锁,只有边门通行,医务部副主任肖乃安告诉记者,这样的设计为的是单向进出,确保人和病毒都“不走回头路”,切断交叉感染的可能性。

  随后,记者跟随王占祥等专家进入了远程诊疗室。

  在不大的空间里,专家们坐成一排,对着若干个大屏展开会诊,其中一个屏幕实时可见ICU及普通病房内的重症患者,另几个屏幕可快速调取胸片等患者资料,高效辅助现场专家们的会诊。在诊疗室,还有一套视频通信设备,借助它可以与院外专家远程会诊,而这样的远程会诊几乎每天都会进行。

  高强度工作让人疲惫,但生活总有一些画面让人感动。

  “之前有一个2岁的小女孩,她是全省最小的疑似病例,刚进来时,由于和父母隔离,又哭又闹停不下来,为了要照顾好她,我们增派了两名护士,比照顾一个患者还费劲。不过那天出院的时候,小女孩十分黏这里的护士,抱着护士姐姐不肯撒手。”肖乃安告诉记者,日前出院的一名女患者流下了感激的眼泪,与医护人员久久拥抱在一起。

  “感动和温暖,每天都在发生。”肖乃安还提到,很多爱心人士体谅他们辛苦,不仅捐赠医疗物资,还前来“投食”送餐,手写了寄语。

(文/厦门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赵张昀 实习生 谢嘉迪 图/厦门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李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