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老先衰的中年人,你的餘生怎麼才能過出新花樣?

作者|電影十三姨

一、猶如紛亂時局中的一股清流,觀看1948年拍攝的電影《哀樂中年》時,竟然有種遇見了小津和李安的恍惚感

看過《哀樂中年》的人,多數都會由衷感嘆,“這真的是1948年的電影嗎?”質疑背後,其實直指的是影片所流露出的諸多“超前”理念。

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該片被香港導演李翰祥譽為當時最有價值的作品之一。

未老先衰的中年人,你的餘生怎麼才能過出新花樣?

紛亂時局給人的想象,必然是充滿了戰爭創傷的種種畫面,城市毀壞面目全非,芸芸眾生流離失所,眼神裡盡是憂愁。然而,導演桑弧藉助影像所記錄的,恰是另一番圖景。

故事發生的地點是上海,儘管那時的街市沒有現在這般繁華,甚至看起來仍很落後,可從精神層面講,在其塑造的人物身上,已經散發著現代都市文明所孕育出的濃厚氣息。

雖然同屬文華公司同期的影片,但《哀樂中年》和費穆《小城之春》的基調截然不同。

未老先衰的中年人,你的餘生怎麼才能過出新花樣?

如果說後者是知識分子對傳統文化倫理精神的關照,憂傷沉重的語境背後彰顯著“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歷史深情,那麼,前者則是對中西文明碰撞之下中華民族進步啟蒙成果的歌唱禮讚,輕喜劇外殼所包裹的是追逐新思想的理想人生的“預演”。

作為一部聚焦都市家庭題材的現實主義佳作,可以說《哀樂中年》的觀感尤為親切舒服。

1、風格

它和同行也是“前輩”的日本導演小津安二郎的作品有著幾分相像,將敘事視點鎖定為家庭,在展示最真實日常的生活流中,抖露出生命在不同階段所面臨的困境。

拍攝時多采用中遠景鏡頭,固定機位的手法,避免強烈刻意製造的戲劇衝突,看似四平八穩略顯單調的畫面,卻有著一股極易沉浸其中令人深受感染的獨特魔力。

未老先衰的中年人,你的餘生怎麼才能過出新花樣?

2、題材

與《飲食男女》在主線安排、人物設置上頗為相似,都是講述一箇中年單身男人將孩子辛苦養育成人後,經過一段事業上的迷茫掙扎,經由愛情迎來人生第二春的故事,很難說後來者李安沒有受到前作的影響。

《飲食男女》的主演郎雄,與《哀樂中年》的男主石揮外形很像特別背影。而前作的女主朱嘉琛,又很容易讓人聯想到後者中的角色大女兒朱家珍,<strong>兩部作品的內核與外在似乎都有種莫名的血脈“傳承”。

未老先衰的中年人,你的餘生怎麼才能過出新花樣?

如此以來,探究這部70年前的電影就顯得很有必要,人們會不禁生起疑惑和慨嘆,縱然時光匆匆流逝,奈何過去的問題依然存在於當下,而彼時的理念放在今天,對多數人來說照應還是很“前衛”。

二、中國人的傳統文化基因裡有著“重死輕生”的觀念,可是偏偏有人發出了中年最寶貴的論調予以有力回應

通過各種形式的呈現,傳遞某種人文關懷的精神,所謂“文以載道”,即是不同文藝作品由來已久的共同價值追求。電影作為大眾藝術媒介,在表現娛樂性觀賞性的同時,也承載著宣傳教化啟迪人心的文化使命。

《哀樂中年》帶給觀眾的內心震撼,正是透過對平實生活的細膩書寫,探究在人生的重要選擇面前我們該有怎樣的進退取捨。換句話講,影片的主旨是探討中年人該怎麼活的問題。

因此,這部片子與每個人的生命息息相關,共情點相當高。

未老先衰的中年人,你的餘生怎麼才能過出新花樣?

從史書記載歷代帝王痴迷於“長生不老”的渴求,到民間普通百姓盛行厚葬的風俗傳統,可以說,國人的生命觀向來比較單一。

過於想要尋找個好去處的後果,便是辜負了寶貴生命在生的階段,好自活著並能盡情發光發熱的機會。正如女主劉敏華所說:

我們中國人真是個古怪的民族,對於死看得很重要,而並不講究怎麼樣好好地活下去。

本片藉助其男主人公的形象,巧妙地安排了一條暗線,以此來推動劇情發展,即不同的<strong>生命觀將直接決定一個人會有怎樣的人生。

未老先衰的中年人,你的餘生怎麼才能過出新花樣?

陳紹常早年喪妻,他獨自養育三個孩子長大,並創辦自強小學當校長,以教書為職,愛崗盡業且樂此不疲,生活雖稍顯清貧但人生過得頗為充實而快樂。

隨著子女逐漸長大,尤其是長子建中畢業進入安平銀行工作做了副經理後,已到中年的陳校長被兒子鄭重勸告,退休賦閒在家提前享受“老太爺”的待遇。

在嘗試了種花、養育、集郵、旅行等老太爺標配的事項後,陳紹常仍然備受孤寂無聊的煎熬,“無論什麼工作都行,只要有份事幹”是他此時最大的心願。

50歲壽宴,成了陳校長人生的重要轉折點,子女親友的祝福,熱鬧闊氣的宴席,他人眼裡的福氣,沒有一樣能讓他由衷高興,心頭之苦悶無處可訴。

未老先衰的中年人,你的餘生怎麼才能過出新花樣?

當他悄悄溜進自己辛苦耕耘半生的學校,與年輕美貌,知性獨立的劉敏華老師暢談後,內心的迷霧一掃而空,眼前的光景彷彿一下子有了柳暗花明般的感觸。

許多人不約而同地認為,中國人似乎只有朝氣蓬勃的青年,和暮氣沉沉的老年,卻唯獨沒有中年,一談到中年往往就會立馬貼上油膩的標籤,好像舍此無他。

對此,影片給了我們醍醐灌頂式的警世之言。中年人專業經驗充足,社會閱歷豐富,精力充沛旺盛,正是做事情出成果的黃金時期,因此中年才是最寶貴的。

當大兒子建中為他的社會地位和身上的光環而沾沾自喜,過著養尊處優的日子,一邊打麻將熟練應酬,一邊在電臺發表青年修養的演講,信口雌黃地欺騙聽眾時,50歲的中年大叔陳紹常再次走進校園,重新開始了他教書育人的崇高事業。

因為在他的認知裡,只有工作能讓人快樂,人要為自己活著,而不是活在他人的眼光裡,更不該被子女的虛榮心,一點點可憐的面子所綁架,早早地退出人生本可以更加多姿多彩的舞臺。

未老先衰的中年人,你的餘生怎麼才能過出新花樣?

三、導演用倫理的解放反映時代發展,張揚個體追尋自我價值實現的精神,在“舊社會”裡迸發出了現代意識

上映於1994年的《飲食男女》,導演李安用他細膩嫻熟的手法,解構了傳統中國家庭中的各種現實問題,不過核心是對家庭成員之間關係的探討。

片中的老朱有著高超的廚藝,身為鰥夫的他辛苦持家,用滿滿一桌子的可口飯菜養育三個女兒成人,並以此維繫著父女之間的親情關係,但女兒的長大讓他變得手足無措。

戀愛婚姻的何以抉擇,由於代際、時代不同多了一層溝通上的障礙,眼看家庭就要“解散”,老朱越發疲憊。而他本身該何去何從的“窘境”,才是其真正的“中年危機”之所在。

未老先衰的中年人,你的餘生怎麼才能過出新花樣?

我們清楚地知道,以父權、孝文化、宗族秩序為基礎的倫理體系,是維持傳統中國家庭穩固運營的保障,但在近代和西方文明的碰撞中,這一古老的舊框架變得有些鬆鬆垮垮了。

老朱和張艾嘉飾演的錦榮最終衝破世俗眼光,上演了一出讓不少現代人仍覺得辣眼睛的老夫少妻之戀。由於此事發生在原本看起來極為恪守傳統的老朱身上,就更顯得難以“接受”。

正是這種人物形象前後的“巨大”反差,構成了情理“之外”,意料之外的反轉,給觀眾造成了重重一擊。

而在早於此片45年的《哀樂中年》裡,我們遇見了非常相似的情形,區別無非是主人公廚師“身份換成”了教師,三個女兒“變成”了兩男一女,女主由鄰居老太太的女兒“改為”好朋友的閨女。

<strong>內在衝突是一致的,都是一個單身男人,在“完成”對子女的“責任”後,如何破解自身中年困境的生命議題。

未老先衰的中年人,你的餘生怎麼才能過出新花樣?

表面上看,是帶著“亂倫”嫌疑跨齡戀的結合對傳統倫理發起的挑戰,實際上,卻是個體意識覺醒之後追尋自我價值實現的必然舉動,而這才是電影試圖努力凸顯的思想張力。

展開來講,他們並非是為結婚而結婚的事不得已,或者故意犯難,而是在尊重彼此內心感受之下做出的理性選擇,是兩個人愛情觀、生命觀達到高度統一融合後的靈魂之約。

至於片中對個體自我意識的描繪,不止於此,還體現在兩個僕人的身上。

和建中媳婦這位闊太太一起陪嫁來的老媽子楊媽,第一天晚上因為沒床睡覺抱怨不休。廚師面對老爺子對菜價的不停詢問,竟擺出了辭職不幹的態度。最終,卻無不以陳老先生的妥協退讓得以收場。

未老先衰的中年人,你的餘生怎麼才能過出新花樣?

總結一下

在新中國即將成立,社會深層依然瀰漫著各種“舊時代”觀念的1948年,影片《哀樂中年》以輕喜劇的方式,通過對老陳一家人關係的演變,在展現陳紹常的中年困境,解決其中年危機的過程中,張揚了上海都市文化中慢慢升騰起的現代性,那就是個體意識的覺醒突破了傳統倫理秩序的屏障,其中的先覺者已經對自我價值的實現抱以了最堅定最誠摯的回應。

令人驚喜的是,這部電影所探討的問題,所拋出的理念,對我們當下仍有積極的指導意義。中年人那些難以言說無奈與“疼痛”,或許能在《哀樂中年》裡找到某種解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