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老家村子裡的人超過200人了嗎?

姠左轉


大家好,我的家鄉在唐河縣大河屯趙寨,村子裡大概還有300多人,村子裡老人和小孩佔比重比較大,留守老人和婦女,還有小孩,年輕力壯的男人都出去打工掙錢了,男人外出掙錢,老人小孩在家留守是我們這的現狀。


只是沒有如果1793


我們老家是秦嶺山腳的一個小村子。原來村的叫法是“大隊”,我們的是第六“小隊”。現在大隊改叫村了,我們自然也就變成了第小六組。

我是70年出生的,從記事起我們六組人口就不多,算上兄弟分戶,85年前後最多的時候全組也就33戶160餘人。


我們是靠山根的村子,老人去世後都埋在半山上。由於村子人少,抬棺上山人手不夠,所以遇到喪事都是和鄰村五組合在一起。老人入土的前一天晚上,由組長領著孝子帶上酒去鄰村請人幫忙,也叫“送酒”。

“送酒”其實也就是個形式,早早安排好的,五組的組長帶幾個人在他們村口等著,這裡孝子一到,磕幾個頭,組長把酒交給五組組長就返回了。第二天按照下葬的時辰他們早早就來幫忙了。不過他們只是單純幫忙,除了煙和茶,飯菜主人家是不用招待的。

經過這些年的發展變遷,老村子完全變樣了。改革開放初期舉全家之力翻新和新蓋的房子現在有一大半都空閒著。

我是因為上學出來的,也是我們組那個時候唯一的大學生。那些沒有考上學的兒時夥伴或者做生意,或者外出打工。掙錢多少有區別,但有一點是相同的,那就是基本都在縣城買了房子。

我在縣城工作,和這些已經在縣城賣了房子的兒時夥伴卻也不常見。平時他們都各忙各的,只是在春節回老家時候才在一起聚聚。雖然他們大都在縣城賣了房子,但我們以及比我們長一代的農村父母並不在縣城居住。縣城的房子是給兒子一家賣的用的。

經濟發展了,現在人們的思想和生活需求也提高了。兒子結婚基本的條件都是車可以沒有,但縣城要有房子。

說到老家的人口,按戶籍算的話基本和幾十年前沒變,甚至還有增加,但是說到常住人口的話就很少了。原來大隊的學校早就沒有了,隨著老一輩去世,平時村裡就不到五十口人,都是些老人和重病重殘的幾戶貧困戶。清明的時候上個墳燒個紙就走了,只有在春節的時候還能熱鬧幾天。

這些年一直提到“空心村”的問題,從我們老家的情況來看,還真的是這個樣子。不過怎麼說呢,有些人把“空心村”想的很悲觀,我卻覺得恰恰相反,走出農村脫離農業,這是歷史發展的大趨勢。越是發達的國家,農業人口的比重就越低。近些年國家對農村的投入不斷加大,連續十六年一號文件都是三農,美麗鄉村建設,鄉村振興戰略等說明了農業的重要性,但並不是一定要把所以農民都集中到農村。


“要讓農民成為一個讓人羨慕的職業”,農民的生活一定會越來越好。


不一樣的小視角


老家村子裡的人超過200了嗎?對於這個問題,我來回答一下;

我的家鄉在湖南省洞口縣的一個鎮上,關於人口數量,我從下面幾個方面的分析:

(我們村莊的一個角落)

第一:200個人,按平均每戶6口人計算,36戶就夠200了,而且36戶就相當於我們這邊一個組,村由組組成,上圖大概是我們這邊半個組的房屋。

第二:由於前年政府對村莊的合併,使得每個村人口大增,我們村就是4個村合併成了一個村,以前一個村是8個組,而現在30個組了,村人口大幅度增加,大概在3000左右。

(泥水工在幹活)

第三:隨著政府對農業的重視,加重對養殖業的補貼,很多年輕人都選擇了留在家鄉發展,要麼投資,要麼做手藝,掙到的錢也並不比去外地要少,甚至要多,這樣也使得在留農村的人口數量有了增加。

結語:200個人在我們這邊村子裡,只會更多,相信在將來,也不會低於這個數。

這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幫到你,謝謝。


鄉野阿梅


現如今農村人口逐漸的比以前多了,我老家這邊10年前農村人口都不到200人,現在本村老人小孩以及在外打工的人加起來也有400多人口左右了,整整多了一半的人口。

我這邊的村子算是比較大的了分有上村、中村、下村,3個村子都是挨著的,我們這邊以前是一個大村的,後來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分為上中下村,地方也不是很大,三個村子加起來400多人口。

為什麼10年來我們這邊的農村人口多了一倍呢?早在2010年的時候,那時候農村的年輕人,特別是女孩子,早早就懷孕了,17~18歲懷孕的女孩子在那個年代不足為奇,農村發生這種現象的特別多,以前那年代農村人早早就當爸媽的 很正常,因為那時農村的年輕人早早就輟學,思想教育跟不上,再加上家裡的父母知識文化也不高,也教育不了孩子多少,叛逆期的孩子很容易被人帶壞,農村的女孩子被人帶壞那結果就是早孕,後來就這樣發展了幾年村裡的人口慢慢的變多了,到現如今這種現象已經幾乎沒有了,因為現在的孩子太聰明瞭,現在的孩子思想觀念完全和以前不一樣。

到現在本村裡400多人口,個人感覺也已經是瓶頸期,因為目前的情況是村裡的男人很多都娶不到老婆的。






草帽小王子


我老家在湖北宜昌長陽一個小山村裡,去縣城要兩個半小時車程,雖然路途有些遙遠,還是有很多年輕人選擇回鄉創業,所以村子裡200人肯定是不止的。 這幾年國家扶貧政策好,讓原本住土房子的人,都住上了新房子。農村的發展還是挺有前景的,只是需要人去研究,去創造。



長陽巖松坪群姐


我老家農村在南方一個偏僻的山裡,雖說是坐落於大山裡,但是經過近幾年的發展,進出的道路也已經硬化,只要有摩托車或者小汽車,從家裡到縣城也就40分鐘的路程。由於道路暢通了,外出的人是越來越多,不少人到縣城裡購買商品房定居在外,很少回來了,這對於人口的影響是很大的。



在人口方面,我村大概有3000人左右,遠遠超過200人。村裡又分四個屯,我所在的自然屯大概有100多戶,1000多人口,具體數據記得不太清楚了。即便現在外出務工的人越來越多,定居在外,甚至將戶口轉移出去的人也不在少數,但是人口超過200總是沒有問題,就算是常駐人口也有500多人。



不過,在我們鄉鎮的另一些村子,他們的地理環境很差,不僅深處大山,而且道路不暢通,遠離縣城,那裡的人口就非常少了。就拿其中一個村子來說吧,人口原本也有800多人,但是環境太艱苦,加大外出務工的人見了世面,又把村裡其他親戚朋友帶出來打工,越來越多的人出來打工,憑藉著辛苦和努力,終於具備的一定經濟能力,而且見到了外面世界的繁華,也不願意再回到那個貧窮落後的地方,於是選擇定居在縣城或者鄉鎮街上。於是人口慢慢減少了,整個村子目前常駐人口在200人左右,甚至有的自然屯已經消亡了,沒人居住了。

個人覺得,隨著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離開交通落後,土地貧瘠的山村,來到交通便利的地方集中居住,這是好事。當然,也會有一些山村由此不斷消失,有些許可惜。



好了,以上是我個人看法,歡迎評論指正。另外,大家有關於三農方面的問題,可以一起探討。


有點意思的事兒


我老家是桐柏山脈,豫南丘陵地帶,老家門前東南一片田地,一馬平川大約有200多畝地,北邊及東邊是一個從北到南的一個小水庫,我們老家也叫壩基,雨水上萬立方沒問題,最深處應該有15米左右,進村是在西邊有從南到北的一個丘陵的土嶺,在土嶺上有一天進村鄉村公路。

從我記事俺莊也就83口人,現在估計會更少。俺莊不是村,我們村委有23個小莊組成的生產大隊,也叫村委村。聽老人講在集體時我們臨近三個小莊組成個生產隊,俺莊83口,有個莊29口,另一個莊130口左右,加一塊有200多口。那時地一塊種,活一塊幹,雖然小感覺那時農村可熱鬧。一忙起來好似可有生機,熱鬧非凡。


農閒就分開幹活,拾柴燒磚,在田裡碾壓土坯蓋房。現在以不復存在,俺莊估計80口人也不足,不過俺大隊村委2000人還要多多呢。親身經歷 點關注不迷路


131419鑫圭雜苑


我老家是住山底下的,一個村莊裡也就十幾戶人家,我記得小時候還是用煤油燈,大人白天出去幹活太黑很久才會回來,自己在家天黑了寧願在路邊也不進家裡去,太害怕了。因為在大山裡面,交通不方便。那時候去趕集還是走小路去,一般要走上兩個多小時的山路,後來我記得好像是2001年的時候才開始修路和通電的,後來才慢慢開始發展起來,現在大部分人都努力工作有錢了都選擇到縣裡買房子住。在老家的一般只有老人了,所以我老家人非常少,算起來也就幾十個人不到一百人。年輕人都選擇出來工作了,一般一年就回一次家。非常辛苦。



小深遊記


哈哈,很高興有幸參與此問答,我們村在周圍一代全是比較罕見的大村了,我是80後,我記憶中上學那會村裡人口達到了2500多人,不過隨著進城的潮流,很多年輕人都是在市裡買房子安家了,現在村裡還能有1000來人口,不過老齡化倒是很嚴重,50歲左右的已經算是相對年輕點的,怎麼說呢,現在生活水平高了,卻沒了往日的那份熱鬧勁兒,有得有失,希望有朝一日還能看到老家的繁華景象



舒心3769


我家在長汀縣南山鎮塘背村,我們村子在鄉鎮裡算第二大村了,有四千多人口,五六百戶人家了,聽老一輩的老人講,曾經我們村達到了999戶人家,當那一年達到一千戶時遇上了戰亂年代,土匪進村燒殺搶掠,放火燒了沿河街道的房屋,到現在還可以看到以前房子的老地基,那時候就只剩下了幾戶人家,發展到現在的五六百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