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贺少年成名,还有韩愈推荐,为何还与科举无缘

很多人都羡慕别人家的孩子,听话,学习好……仿佛所有的优点都在别人家的孩子身上。再看自己的孩子,唉,伤不起啊!不止是现代人有这样的感慨,唐朝的时候也有,这个别人家的孩子叫李贺,是历史上著名的鬼才诗人。

李贺少年成名,还有韩愈推荐,为何还与科举无缘


1

唐贞元六年,在河南福昌昌谷的一个破落贵族家庭,一声婴儿的哭声划破长空。这是个长相奇特的男孩,体型瘦长,两只小手比一般孩子要长的多,两道眉毛长到一起。看到的人无不为这孩子的奇特长相而吃惊,但孩子的母亲郑氏爱怜地看着襁褓中的这个小东西,心里满是幸福。没错,这就是我们的主人公李贺。

李贺的先人是唐朝开国皇帝李渊的叔叔李亮,当然,传到李贺这一代,早已经很远了。不过,李贺还是为自己有李唐皇室血统而骄傲,并在后来的诗中反复写到。

当然,让李贺和家人骄傲的不是血缘,而是李贺从小就显示出神童的特征,尤其是作诗,七岁能诗,且思维敏捷。


李贺少年成名,还有韩愈推荐,为何还与科举无缘


贞元十二年,这一年李贺虚岁七岁。一天,大诗人韩愈和散文家皇甫湜慕名来到李家,指名要见李家小公子。瘦长的李贺出来拜见两位名人,并在两人的命题下开始作诗。很快,一首《高轩过》一蹴而就:

华裾织翠青如葱,金环压辔摇玲珑。

马蹄隐耳声隆隆,入门下马气如虹。

云是东京才子,文章巨公。

二十八宿罗心胸,九精照耀贯当中。

殿前作赋声摩空,笔补造化天无功。

庞眉书客感秋蓬,谁知死草生华风。

我今垂翅附冥鸿,他日不羞蛇作龙。

这绝对是一首上乘的命题诗,既写出了来访者来时的气派,又赞颂了来访者的学识和文名,还写出了自己的处境与抱负。诗不但结构严谨,而且富有感情,最重要的是,跟有些韩愈的诗风。

韩愈简直看呆了,他简直不敢相信,一个7岁的孩子在作诗上居然滴水不漏。看来,别人家的孩子果然名不虚传。

李贺少年成名,还有韩愈推荐,为何还与科举无缘


2

李家那个瘦弱的孩子又骑着他的瘦马出去了。这几乎成了当地的一道风景。瘦马,瘦小的孩子,还有一个小童子,当然,还有一个不可或缺的小布袋。

马随心所欲地走,童子想玩就去玩一会,只要他不超出范围,李贺不去管他,也懒得管他。他心里想的都是自己的诗和为写诗准备的词句,哪有闲心管别的。

小布袋是李贺的宝贝,里面满是他的奇思妙句。小孩子喜欢玩是天性,但李贺的天性还多了一条:在玩中积累灵感,积累写诗的素材。于是,他出行的时候就多了一个小布袋,有了灵感写在纸片上,放进小布袋。


李贺少年成名,还有韩愈推荐,为何还与科举无缘


回到家里,李贺拿出小布袋里面的纸片,整理自己的思路。久而久之,母亲郑氏就通过小布袋里面的纸片检查李贺的情况。不是监督他好好写作业,而是让他不要过度用脑。如果看到小布袋里面的纸片多,郑氏会心疼地骂他,你这傻孩子,是要呕出心来才罢休吗!

别人家的孩子就是不一样,自家娃恨不得他一天24小时不停地学习,别人家的孩子居然因为刻苦被母亲骂!

李贺的刻苦没有白费,在他短暂的27年人生中,创作了很多我们至今都耳熟能详的诗歌,如: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钩。

何当金络脑,快走踏清秋。

还有那首著名的《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李贺少年成名,还有韩愈推荐,为何还与科举无缘


3

站在长安的街头,李贺对未来充满了希望。科举,古代的高考,改变了多少人的生活,尤其是以诗歌为考试内容的唐朝进士科考试,对李贺这样少年成名的诗人来说,简直就是容易地不要不要的。

18岁那一年父亲去世,李贺在家守孝三年。三年后,21岁的李贺先参加了河南的乡试。顺利通过后,李贺带着美丽的梦去长安,参加全国进士科考试。

唐朝的科举和现在一样,竞争非常激烈,考生们的压力很大。而唐朝科举和后来不同的是,它不仅看考场上的成绩,也看考生的平时成绩,看考生的名声。这一点李贺有别人无法取代的优势。他从小有名,看来,本次科举必中无疑。

但是,但是……有人生出疑问,也有人开始打小九九。是不是可以从哪里做做文章,让李贺自动排除在科举考试的大门之外,这样,别人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入选。


李贺少年成名,还有韩愈推荐,为何还与科举无缘


不久,长安城里出现了很多流言,说李贺根本就不应该参加进士科考试,因为他父亲叫“晋肃”,“晋”和“进”同音,这是犯“嫌名”。古人以孝为大,如果李贺坚持参加进士科考试,不管是不是中举,都是不孝。

这一招太厉害了,简直是杀人于无形。李贺听到这个流言都傻了。他没有想到自己会以这种方式被科举拒之门外。尽管韩愈引经据典为李贺辩解,但最终没有结果,李贺不得不被迫放弃考试。

李贺的人生路虽然坎坷,但也从侧面成就了他的诗歌。他的诗最与众不同的是,用神话传说来托古寓今,因此有“鬼才”之称。不过,李贺也是一个短命诗人,27岁就因病去世,结束了他坎坷又短暂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