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里贾元春掺合过贾宝玉的婚姻吗?你怎么看?

天之行


贾元春不喜欢林黛玉非常明显。她前后有三次插手宝黛姻缘,甚至最后将林黛玉赐婚远嫁异国。下面从原文三个线索入手,看看贾元春针对宝黛姻缘的所作所为。



一,端午节赐节礼

(第二十八回袭人说)你的同宝姑娘的一样。林姑娘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只单有扇子同数珠儿,别人都没了。

贾元春端午节赐节礼,是她对钗黛二人最明确的态度。唯独薛宝钗与贾宝玉节礼相同,认同“金玉”是一对。林黛玉和三春一样只是姐妹。

贾元春未必一定认同薛宝钗,毕竟商人出身配不上贾宝玉,且对他以后立足社会安身立命有影响。但借赐节礼表达不喜欢林黛玉,反对宝黛姻缘是毫无疑问的。

贾元春赐节礼同时,在清虚观打平安醮。贾母带对去清虚观游玩,张道士莫名其妙要给贾宝玉提亲,嘴里说的那个“小姐”,无论年纪,家世都类同薛宝钗。背后显然有贾元春和王夫人授意。

贾母虽然当时回绝了张道士,却已明白贾元春和王夫人用意。贾母可以对王夫人装不在意,但贾元春的态度,贾母不能不重视。所以,宝黛姻缘被无限期搁置下来,贾母无奈只有一拖再拖,不能擅自做主。


二,修改大观园题额

贾元春按说不会对林黛玉和薛宝钗二人有偏好。二人都是初见的表妹,谈不上喜欢薛宝钗讨厌林黛玉。但涉及贾宝玉姻缘,不容她不被母亲王夫人影响。

贾母早有意宝黛姻缘,林黛玉相当于她养的“童养媳”。问题是林黛玉的性格太尖刻,家亡孤女的命格犯克不吉利,林家一无所有对贾宝玉毫无帮助,林黛玉身体不好,不是长寿好生养相。王夫人为了儿子未来,反对娶林黛玉并不错。贾元春长姐如母,自然也与母亲想法一致。她对林黛玉未必有太多意见,反对宝黛姻缘无疑。

(第十八回)且说贾妃看了四字,笑道:“‘花溆’二字便妥,何必‘蓼汀’?”

贾元春省亲大观园,只修改了两处贾宝玉题额,都与林黛玉有关。

蓼汀花叙中“蓼汀”出自唐代罗业《雁》诗:

“暮天新雁起汀洲,红蓼花开水国愁”

林黛玉第六十二回做“折足雁”酒令,预示宝黛爱情夭折。她的丫头亦名雪雁。

“花溆”一词出自唐代崔国辅《采莲》诗:

“玉溆花争发,金塘水乱流”

林黛玉的本命花就是芙蓉。贾元春去掉“蓼汀”,如雁折足,与林黛玉“折足雁”酒令对应。

三,赐婚远嫁

(第十八回)“红香绿玉”改作“怡红快绿”。即名曰“怡红院”。

“红香绿玉”代表贾宝玉对宝黛爱情的愿景。他当初对贾政说用“红香绿玉”才两全其妙。贾政嘴里说“不好不好”,心里是认可的。

曹雪芹一贯善于草蛇灰线伏延千里,根据第四回香菱与冯渊有三日婚约却被薛蟠“抢亲”,袭人身为准姨娘,却被嫁给蒋玉菡的线索推测。八十回后,林黛玉和贾宝玉应该在贾政主持下,有过短暂婚姻,结果贾元春再次出手制止,并将林黛玉赐婚远嫁。

贾元春去掉“香玉”二字,又改了绿玉。香玉和绿玉都代表林黛玉。她拆散“红香绿玉”,预示宝黛姻缘因他被拆散。

而贾宝玉听从薛宝钗的话,又改“绿玉春犹卷”为“绿蜡春犹卷”。薛宝钗的话,证明贾元春确实不同意宝黛姻缘。

(第十八回宝钗)急忙回身悄推他道:“他因不喜‘红香绿玉’四字,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争驰了?

林黛玉远嫁结局,原文有很多线索影射:

芙蓉花签“莫怨东风当自嗟”,昭君出塞影射;

潇湘妃子娥皇女英二女同嫁影射;

《五美吟》五位女子同为妃妾影射;

潇湘馆两只凤凰风筝被双喜字风筝裹挟而去影射;

《葬花吟》“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影射;

第六十二回“折足雁”酒令影射;

《题帕三绝》离别贾宝玉死在他乡的影射;

《柳絮词》“嫁与东风春不管,随尔去,忍淹留”的远嫁影射;

判词“四株枯木,木上一围玉带”影射强权环伺;

贾元春强权修改“红香绿玉”,公然反对宝黛姻缘……


南安太妃选择贾探春与另一人远嫁异国,结果出了意外,不得已林黛玉顶替另一人(莫名飞来的凤凰风筝),与贾探春一起被贾元春赐婚远嫁。这个馊主意与贾雨村有关。林黛玉被远嫁后泪尽而亡,薛宝钗才等来黛死钗嫁的机会。正是[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內待时飞]。

文|君笺雅侃红楼

别忘了关注:君笺雅侃红楼,您的转发会让更多人看到更多内容,感谢赞赏。 

本文资料重点引自: 

《周汝昌校订批点本石头记》80回本 ;

《红楼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1990/2018 ;

《红楼梦》程乙本·启功校订;

《红楼梦》绘全本·清·孙温 。


君笺雅侃红楼


元春因为母亲的缘故,干预了宝玉的婚事。不信,咱们且看《红楼梦》第二十八回,元妃送的端午节礼物。

元妃送礼

袭人说元妃打发夏太监送来120两银子,还有端午节的礼物。送宝玉的是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两串,凤尾罗两端,芙蓉簟一领。袭人告诉宝玉,他的和宝钗的一样,林姑娘和二、三、四姑娘的一样。

贾宝玉感到很奇怪,为什么他的和黛玉的不一样呢?是不是送错了?袭人对宝玉说礼物是一份一份的写着签子,不会错的,你的东西放在贾母那里。

不知道各位有没有产生疑问,为啥宝玉和宝钗的礼物是一样的?宝玉的礼物为什么要放到贾母那里呢?

元妃送礼的意图

贾母和王夫人都十分关心宝玉的婚事,两人为此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两人可以说是势均力敌,贾母是一家之主,可王夫人有女儿元妃撑腰。

贾母中意黛玉,王夫人中意宝钗。元春身处皇宫之中,她实在没必要管宝玉的婚事,按理也不该她管。可是王夫人需要她帮忙,不然她“对付”不了贾母。

你说送礼就送礼吧!非要清楚的告诉大家,宝玉和宝钗的一样,还要把宝玉的礼物放在贾母那儿。为什么要放贾母那儿呢?这不是明摆着向贾母“示威”吗?元春要是没母亲指示,她何必跟奶奶对着干呢?

宝玉、黛玉、宝钗对这件事的看法

黛玉说:“我没这么大福禁受,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草木之人”。

宝玉说:“我心里的事也难对你说,日后自然明白。除了老太太、老爷、太太这三个人,第四个就是妹妹了。”

宝钗心里觉得没意思,不大理会这件事。


睡前读书


贾元春掺合过宝玉的婚姻!

元春是为了贾府的荣耀,进宫“到那不得见人的去处”去的,即使“芳魂销耗”,也托梦劝父母“退步抽身早”!可见,她对贾府前途命运、生死存亡非常关心。

诚如宁、荣二公之灵所言,贾府“子孙虽多,竟无一个可以继业者”,只有宝玉“聪明灵慧,略可望成”。所以,元春对宝玉的成长尤为关心和重视,宝玉的婚事是她绕不开的心事。

贾母最疼爱已故的贾敏,当然希望用婚姻的纽带把黛玉留在贾府;而王夫人跟薛姨妈是亲姊妹,自然更愿意宝钗做儿媳,既维护了姐妹亲情,又可牢牢掌握理家权利。

王夫人虽然可用父母之命左右宝玉的婚事,但贾政是孝子,还得看贾母态度,更何况他也更看好黛玉;贾母可以站在“孝道”的制高点,否决王夫人的如意算盘!

这样,王夫人和薛姨妈又抛出“金玉良缘”的论调,说“金锁是个和尚给的,等日后有玉的方可结为婚姻”。后来又借“天恩浩瀚,一月许进内省视一次”的机会,与女儿元春说叨,要拿元妃的身份碾压贾母。

在元春眼里,宝黛是“娇花软玉”一般,“比别姊妹不同”,她俩题匾作诗的才能又不分伯仲,“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非愚姊妹可同列者”。然而她们诗作内容表现出来的个性却是大有区别:宝钗的七律诗《凝晖钟瑞》,包括题目,字字句句都充满了“颂圣”的气味,宣扬的是封建教化和文风,表现的是歌功颂德、谄媚邀宠的思想;黛玉的五言律诗《题“世外仙源”》,却是格调清新淡雅,不落“颂圣”应酬之俗,表现的是不同于俗世的思想品格。

当贾母和王夫人为宝玉的婚姻之选各持己见时,元春更倾向于宝钗,因为她的性格可以影响宝玉“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而黛玉的性格,只能助长宝玉“秉性乖张,生情怪谲”。为了宝玉“入于正路”,为了贾府后继有望,元春不能不站在母亲一边。

端午节赐礼物,无妃赐给宝玉和宝钗相同的厚礼,而黛玉与三个妹妹一样“只单有扇子同数珠儿”,以此赐婚用意试探贾母及各人表情。宝玉像只“呆雁”,怀疑“别是传错了罢?”;黛玉自嘲“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宝钗“羞笼红麝串”,在贾母那里炫耀;贾母要让宝玉“五更天进去谢恩”,明摆着要叫宝玉问个究竟。

后来元妃出钱清虚观打平安醮,“叫珍大爷领着众位爷们跪香拜佛”,演了一曲“张道士提亲”的好戏,差点就揭开了最后一层面纱,只是机警的贾母借“和尚说不宜早娶”拒绝,第二天就“执意”不去“看戏”了。再后来,元妃夹杂在“虎兕相逢”之间,自身难保,就没再掺和贾宝玉的婚姻了。


咸鱼论翻身


《红楼梦》中,对贾宝玉婚姻最有决定权的是他的父亲贾政,王夫人与贾母说话也有一定的分量。此外,还有一人,虽然在此事上她不便参与,但是其身份极为尊贵,说出的只言片语哪怕只是一种暗示,也能很大程度上影响其他人的意见和决定,这个人就是贾宝玉的亲姐姐,已在宫里当贵妃的贾元春。



那么,身份尊贵的贾元春掺和过贾宝玉的婚姻吗?我认为她没有直接参与,但有过间接且含蓄的暗示。下文我从贾元春的心理与行为上来分析她对于此事的看法。

其一,贾元春希望贾宝玉娶薛宝钗。有读者不禁要问,她与林黛玉的关系比薛宝钗要近,为什么要选薛宝钗呢?确实,从亲戚关系上说,她与林黛玉是实在的血缘关系。但是,贾元春不同于贾政和贾母,她看问题的格局更高,她所关心的是整个贾家势力的长盛不衰,对于林黛玉与薛宝钗,元春看重的是谁的治家能力强、背景硬,以及在处理家族内部关系上更为成熟。无疑,她会毫不犹豫地选择薛宝钗。
其二,贾元春在行动上也间接证明了这一点。在她省亲结束后,端午节的赐节礼上,原著小说写到,宝玉得了上等宫扇两柄,红麝香珠两串,凤尾罗两端,芙蓉簟一领。薛宝钗得到的与宝玉相同。而林黛玉与迎春、探春、惜春得的是一样,单有扇子同数珠儿。这难道还不能说明贾元春的用意么?
其三,贾元春与薛宝钗性情相投。两人都属于沉稳世故之人,都与林黛玉不谙世事过于自我的性情格格不入。所谓物以类聚,人与群分,贾元春当然希望薛宝钗能够最终胜出。所以,我们看贾宝玉的婚姻真不只是他个人的事,他自己也做不了主,除了“父母之命”的训言外,背后涉及的关系也十分的复杂,最后的结局,正如贾元春与王夫人所希望的那样,薛宝钗嫁给了贾宝玉。


六妙长春


红楼梦里,最有看点的是宝玉和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红楼的精采看点很多,作为红楼最重要之人,〈贾元春〉。是贾府的贵人,皇上的妃子,贾家一切都仰仗于她,所以她的态度也有决定性的。

宝玉和黛玉两人,从小青梅竹马,一起看西厢记,一起葬花。两人早就心心相印。

无奈林黛玉的性格,多思多想,体弱多病。所以贾家长辈,在选摔宝玉婚姻问题上。着重传宗接代,一定要找一个体格健壮,知书达理之人,宝钗尤为般配。

所以贾母与王夫人,去宫里请旨时侯,贾元春起了决定性作用,作为贵妃,她有权赐婚,她所选的肯定就是姨母的女儿了,本来宝钗来京,也是为宫里选秀来的。对人接物方面都是无可挑剔的。当然就是首选之人。

最终取决定性作用的是贾元春,由她的一纸赐婚,断送了宝黛两人的爱情





陈红光


《红楼梦》中认为元妃掺合贾宝玉婚事的人,首先就是林黛玉。元妃赐下独宝玉宝钗相同的端午节礼后,黛玉立即对宝玉抱怨说:自己没有“什么金什么玉的”,只还过是个“草木人儿”。

早在“元妃省亲”后第六天,贾母就亲自捐资为宝钗过十五岁生日,黛玉从宝钗生日宴之前就开始吃醋。生日宴上黛玉当众讥讽宝玉“还没唱《山门》,你就《装疯》。安静看戏罢!”,之后又为凤姐湘云说龄官像黛玉的事儿跟宝玉湘云两个怄气。

清虚观打醮,黛玉又为贾母给宝玉指出“金麒麟”,而当众讥讽宝钗。之后就和宝玉闹出摔玉、砸玉、剪玉上穗子的事来了。黛玉还跟踪史湘云去到怡红院偷听,怀疑宝玉湘云会因“金麒麟”做出什么“不才之事。

在贾母公开问过薛宝琴八字和“掰谎”之后,过完年黛玉就病了,紫鹃因而急得“试玉”,弄得宝玉发了痴病。

这样梳理下来,对于宝玉的婚事,黛玉关注的焦点还是一直放在贾母的态度上的。贾母在“元妃省亲”之后,首先开始重视了宝钗,清虚观打醮时又重新看重了湘云,之后又十分关注赶新来的薛宝琴。

黛玉和宝玉一切的悲喜,关于“宝黛姻缘”的希望和失望,其实都一直是在随着贾母所释放出来的种种意向而潮起潮落的。

个人以为,元妃本人掺合贾宝玉婚事的意愿应该并不很强烈,贾宝玉的婚事是由贾母贾政母子的意愿决定的。在“元妃省亲”之后,贾母“素喜宝钗稳重和平”十分关注宝钗。然而在贾政看了宝钗的灯谜之后,却忧虑宝钗的个性过于清冷了。于是贾母在清虚观打醮时才会把目光再次投向“金麒麟”史湘云,之后又关注到薛宝琴,而贾母这一系列的意向都是元妃无法掺合的。

元妃或许真的曾经关心过弟弟贾宝玉的婚事,在省亲的时候知道了贾母王夫人等对薛宝钗有意。但之后,如果贾母意向中的史家湘云或者薛宝琴与贾宝玉的婚事能定下来,元妃一定也不会掺合进来非要弄成什么“金玉良缘”吧?


阿丹151014015


贾元春只掺和过一次,那就是端午节赐礼。


贾元春赞同金玉良缘?


第二十八回“薛宝钗羞笼红麝串”中,元妃端午节赐礼,结果贾宝玉和薛宝钗的礼物分量是一致的,林黛玉的分量和迎、探、惜三春的分量一致,这个暗示再明显不过了,那就是贾元春站在了金玉良缘这一边。


但若是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元妃赐礼这个行为本身就存在很大的漏洞。首先,赐礼给宝玉、宝钗一样的分量,明显是在暗示金玉良缘,这一点是确定的。但要考虑一个人——贾母,元春和宝玉都是贾母一手带大的,贾母对宝玉溺爱至极,元春是完全知道的,所以若是元春要撮合金玉良缘,她首先要征求贾母的意见。

贾府其他子孙都好说,唯独贾宝玉的婚姻,贾母这个老祖宗是亲自把关的,而我们又知道,贾母其实一致站在宝黛爱情这一边,所以元妃赐礼这个行为本身就存在很大问题,基本逻辑如下:


元妃赞同金玉良缘——先要贾母同意——贾母没有同意——元妃赐礼暗示了自己对金玉良缘的支持!


明显最后一环出现了bug,元妃为何没有经过贾母的同意就擅自赐礼,暗示自己对金玉良缘的支持呢?


王夫人的骗局


而且联系前文,元妃元宵节赐礼的时候,宝钗、黛玉的分量还是一致的,为何仅仅过了四个月,到了端午节,元妃的态度就发生了如此明显的变化呢?这四个月期间,元妃身上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呢?


笔者私认为,应该是王夫人在这四个月期间,借助进宫探望元春的机会,在元妃跟前大肆宣传金玉良缘,甚至假言迷惑元春,让其误以为贾母也赞同金玉良缘,这样以来,元春误以为金玉良缘是人人支持的,包括贾母,这才放心大胆地在端午节赐礼中暗示了对金玉良缘的支持。

可是端午节赐礼发生后,贾母已然察觉到了不对的地方,于是紧跟着第二十八回的端午节赐礼,第二十九回贾母便发动了清虚观打醮,暗示了自己不赞同金玉良缘,顺带敲打了王夫人、薛姨妈等人,然后我们看到,从第二十九回之后,元春再也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支持金玉良缘的举动了。


也就是说,经过此事后,元妃也知道贾母不支持金玉良缘,贾母和王夫人在贾宝玉的婚姻问题上产生了分歧,两位长辈在斗法,元妃哪里敢插足,只能缄默不语。



红楼不红


元春对薛宝钗表示出赞赏和肯定。巜红楼梦》二十三回,元妃命夏太监下谕,命【宝钗】等在园中居住,不可封锢。命宝玉也随进去读书。二十八回,贵妃端午节赏礼,宝玉问袭人送礼情况,袭人答【你的和宝姑娘的一样】。林姑娘和二姑娘、三姑娘、四姑娘的一样。由此看来,元妃对[金玉良缘]情由独钟。元妃居深宫,何以得知荣国府详细情况?原因在于[每月逢二、六荣府可进宫省亲一次]。当宝玉得知他和宝钗得的赏礼一样时,十分纳闷,笑道:过是怎么个原故?怎么林姑娘的倒不和我的一样,倒是【宝姐姐的和我一样,别是传错了吧?袭人道,都是一份一份写着签字,怎么会错了呢。你的是在老太太屋里,我去拿了来的。袭人特意强调:【老太太说了,明天叫你一个,五更天进去谢恩呢。】宝玉道:【自然要去】。妙就妙在贾母和宝玉最后的表态。看来,贾母也不满元春的安排,他估计到宝玉也会反感,最好是让宝玉直接对元春陈述。所以特安排宝玉独自一人,进宫省亲之机,澄清一切。而宝玉听到贾母安排,表示自然要去,决不错过良机。宝玉如何进宫,如何面向元春陈述,作者点到为止,不再展开。不过此后,再无元春对金玉良缘一事有鲜明表态。《红楼梦》作者,真乃锋而不露,妙笔生花。


大展宏图3329


《红楼梦》中贾元春掺合过贾宝玉的婚姻吗?你怎么看?

答案是肯定的。

贾元春的确掺合过贾宝玉的婚姻,这一点在哪里看出呢?其实在贾元春成为贵妃那年的端午节,她给贾府的所有人都送过节日礼物。

值得注意的是,贾元春送给贾宝玉和薛宝钗的礼物是一样的,这是贾元春明确支持薛宝钗的信号,她为什么会支持薛宝钗呢?原因是薛家对她有利。

薛家作为皇商,拥有许多宫里的东西,薛姨妈还曾经把12只宫花分送给众人。不仅如此,薛家还能跟宫里宫外的人联络,不仅能给宫里带东西,更能将宫里的东西带出来。

贾元春作为深宫中的妃子,想要做什么就得靠太监,这些太监消息灵通,知道贾元春有个皇商亲戚,所以太监们想利用薛家,薛家既可以给太监们银子,又能确实帮助贾元春,综合以上原因贾元春只得支持了薛宝钗。





小墨年糕


这个问题很明显,如果贾元春掺合了贾宝玉的婚姻,有两种结果。



一、贾元春干涉了贾宝玉的婚姻,就成了赐婚。

贾元春干涉就是给直接赐婚,贾元春是妃子,完全可以为自己的弟弟赐婚,当时的封建礼教下,这比煤妁之言,父母之命大的多。

红楼梦中贾元春没有这么做,暗示那是世人的猜测,也不能肯定的说贾元春就是支持金玉良缘的,送礼物或许是安慰,觉得林黛玉和贾宝玉两情相悦,安慰薛宝钗放弃竞争,别再做无谓的牺牲也不无道理。

如果是贾元春真的赐婚,那就直接拜堂成亲了,可贾元春到死,也没见贾宝玉成亲,说明贾元春赐婚这一说法行不通。



二、贾元春没有干涉贾宝玉的婚姻,为什么?

贾元春连自己的婚姻都搞不清楚,稀里糊涂就成了妃子,一场游戏一场梦,深宫大院寂寞孤独,且无处诉说,好不容易省亲一次,且成了最后的一面,到最后莫名其妙的死去了。

贾元春也有自己的爱情观,向往贾府姑娘们的生活,从小进宫,是被父母逼的,贾元春也不是很愿意,这一点在省亲的时候从眼泪中就可以看出来。

所以贾元春没必要故意破坏木石之盟,也没必要促成金玉良缘,这对她来说没有什么好处,既伤了弟弟的心,又勾起自己很多的童年往事记忆,也不想让薛宝钗重复自己的路。

贾元春进宫并不是他的人生追求,其实在他内心不是很愿意,而是在封建社会礼教及家长的压迫下,受传统思想洗礼的贾元春不得不进宫,所以他有一点痛恨,也有很多无可奈何。这本来就是一种悲惨的命运,何必再去制造悲惨的他人爱情。

所以贾元春没必要干涉贾宝玉的婚姻。



贾元春的命运是悲惨的,下场很凄凉。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

贾元春明明知道自己就是牺牲品,救贾府靠她也惘然,如果真心为家族好,就应该低调,好好伺候皇帝,将来有个一男半女,再省亲也不迟。

而贾元春天天嚷着见父母,伴君如伴虎,让皇帝如何想,觉得皇宫还比不上贾府,自己还不如他那些个兄弟姐妹?自然心里多少有些不舒服。

贾府兴建大观园以后,事情就更加严重了,贾府如此放肆,竟然把大观园建的比皇家园林还阔气,让文武大臣,皇帝如何想,再加上贾元春贵为妃子,皇亲国戚又如此张扬,长此以往后果可想而知。

贾元春被老虎咬死了,贾府也就很快被抄家了,这就说明白了一个问题,贾元春的婚姻自己都在做保卫战,顾不上别人那点爱情故事。

张道士进不了皇宫,给贾宝玉提亲也不是贾元春安排的,贾元春给贾宝玉和薛宝钗送一样的东西,重属一个巧合,没有那么多为什么,东西也都不是定制的,有个重复的有什么奇怪的。

贾宝玉的婚姻掌握在曹雪芹的手上,而不在贾母,也不在贾元春。贾元春是泥菩萨过河自身难保,顾不上干涉贾宝玉的婚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