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高鐵為春運帶來了什麼改變?

梁知夏


高鐵是個好東西,尤其在春運。雖然春運時我不坐高鐵,但因為高鐵的分流,很多人選擇坐了高鐵,這樣我們這些買硬臥的就更容易了。



肥羊大叔


隨著中國春運拉開大幕,不少外媒都大篇幅報道了這一場以“億”為單位的地球上最大規模的人類遷徙運動。


彭博社:中國準備迎接世界上最大的人口遷徙

<strong>

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世界最大年度人口遷徙正在中國上演


數字是最為直觀的春運晴雨表

人數:從2300萬人次到30億人次

1954年,春運第一次有據可查為2300萬人次,1979年突破1億人次,1984年突破5億人次,1994年突破10億人次,2006年突破20億人次,2012年突破30億人次,2019年預計將達到29.9億人次。CNN在報道中說:“中國一年一度的春運已正式拉開大幕,這是地球上最大的人類遷徙活動。”同時對中國基礎建設發出了由衷感嘆,認為春運展現出了中國應對全球最大規模客流量的超強實力。

車速:從40km/h到380km/h

60年間,不僅是春運的規模擴大了100倍。速度快了,也是每一個坐火車回家的人最直接的感受。曾經的中國火車,平均速度不到40km/h。2009年12月26日,武廣高鐵通車,列車最高運行速度380km/h。彭博社在報道中表示,“在中國西部穿山越嶺的幾條新高鐵線路已將行程時間縮短至常規火車的一半甚至三分之一。”高鐵極大地縮短了出行時間。


“黑科技”震驚外媒

今年的春運“科技範”十足,也成為外媒對中國春運報道的亮點。

《亞洲時報》:中國投入新科技助力春運

《海峽時報》:中國鐵路首家智能無人餐廳開門迎春運


數字化高鐵新便利

<strong>


刷身份證配合人像識別,實現了“刷臉”進站,既提高了安全性,又大大加快了通過速度。回家路上吃飯早已不再是難題。過去的綠皮車,要想在車上吃上熱飯熱菜是件奢侈的事。現在,乘客不僅能在高鐵上訂外賣,各大車站的配套設施也日臻完善,為旅客提供多種餐點。在杭州東站,還有萌萌的機器人為旅客送上免費礦泉水。綠皮車與高鐵、大巴與自駕、排隊買票與網絡購票、方便麵與智能餐廳……六十年來,春運的方式日新月異,背後的意義卻始終未改變,只因為,春運的終點是團圓。



綜合整理自:人民日報,中國日報


共青團中央


我二十五歲那年,時間已到了八十年末,為了罐頭廠業務上的事情,過了正月初五,就坐上了從石家莊到長春的帶K字頭的列車,整整走了一天一夜,列車上非常擁擠,不但坐位上坐滿了人,就連走廊上也擠滿人,人們來往是擠著過去的。

現在如果坐高鐵,從石家莊到北京也就一個小時的時間,而過去坐普通列車需四個多小時的時間,而且坐著舒適。

高鐵的快速和便捷,給春運帶來的最大變化就是:一是再無過去那種擁擠的場面,二是縮短了遊子回家的路程,三是給以了人們更多的與家人團聚和工作的時間。

高鐵的興起,標誌著祖國的強盛,也標誌著中國夢正以高鐵的速度奔向光明的未來。

願人們坐在高鐵上,平安的回到家中,與家人共度春節,共度人生的美好時光。

(圖片來自於網絡)




春日之虎


說一下我自己真實的經歷。

剛上大學的時候,每年寒假要準備買火車票回家簡直是噩夢,那時候還沒有高鐵,只有綠皮車和特快,唸書的城市是個大城市,大學生放假的時間又差不多。

所以首先要和一起回家的同學商量好,一起去火車站或者是代售點排隊,每次至少三五個小時。最難忘的事,那次火車的人太多,售票室內的空氣渾濁不透氣,隱隱覺得有些不舒服,在人與人擠來擠去中,手機竟然丟了。

老實說,也只有上大學的時候才深刻的感受到春運的意思啊。

到了大三左右高鐵竟然通了,上學的城市和家鄉的距離由原來的3個小時竟然縮短到1個小時都不到,驚不驚喜!

再後來又有了手機App 可以買票,再也不用排隊了。

現在工作了,工作的城市和家鄉幾乎每隔個幾分鐘都有高鐵班次,即使是春運的時段,也不用怎麼搶票,最快的高鐵也只要兩個小時,不用開車在高速上感受擁堵,真的不要太幸福。

我是真的感謝有高鐵!

以上。


吉光片語


分享一個我的真實故事,讓大家感受下高鐵給春運帶來的影響。

時間回到2008年的正月,當時我在甘肅上學,因為窮寒假的時候就打算先打工再回家,那年的經濟形勢不太好,很多地方都開不出工資,眼看著2月7號要過年了,還是沒能回到山東老家,打工的工資也是拖欠著沒給結,身上早就沒有錢了,心急如焚。終於到了2月1日,當我得知老闆跑了之後,我再也忍不住了,那一刻的絕望難以用言語形容,一年來的委屈和心酸終於在這時爆發了,在宿舍哭了一天,錢沒掙到,伙食費花完了,回家過年的車票錢,僅僅235塊錢我也拿不會出來了,最終還是隻能問家裡要。

當我來到了火車站,看到人山人海的場面簡直目瞪口呆,花了半天時間排隊買票,當得知車票售罄之後,我多希望此時能有個票販子來找我,哪怕價格在貴一點。最終只能買到去鄭州的車票,從鄭州在換車。

等上火車的那一刻,你才知道什麼是人擠人啊,毫不誇張的說,真個車廂連個放板凳的空間都沒有啊,我的臉就貼在玻璃上,這種情況我要坐19個小時,真不知道怎麼熬下去。到了半夜我頭暈目眩,呼吸都困難了,最終還是去廁所呆了會,喘口氣。當時準備的泡麵,根本都沒有機會吃,就這麼一路跌跌撞撞的到了鄭州。當下火車那一刻,彷彿人生才獲得了新生,後來在鄭州換車終於在臘月29晚上到家了。這麼多年來這一次寒假和春運經歷,讓我永生難忘。

現在我國的發展這麼快,高鐵的技術在世界上遙遙領先,高鐵的速度又快又安全,開行次數多,乘車的環境舒適,每天都有車次,大大減輕了春運壓力,人們回家的腳步是輕鬆和愉快的,再也不用受罪了。


皮皮聊影視


中國的高鐵對春運最大的影響是時間改變了空間,從此山不再高,路不會再遙遠、漫長,大年三十喜氣洋洋,幸福一家人歡聚一堂。

上學時寒假回家過春節,我曾乘過喘著粗氣的綠皮車,北京~唐山北150公里,咫尺之遙爬行了5個小時。車廂內昏暗的燈光下,摩肩接踵的人群擠上擠下,冰冷的茶爐房,直挺挺的座椅,狹小的空間裡,瀰漫著五味雜陳的空氣。乘車是一種痛苦的旅行,也是讓我們在路上“修行”。


如今的高鐵,北京~唐山北“嗨一腳油門”,半個多小時就到了,這個速度直接萌翻了我的小宇宙。

一念苦,一念甜,轉個念就是希望。春運的希望就是高鐵,高鐵撐起了春運的天空。據報道,2019年春運期間全國旅客發送量預計將達到29.9億人次。這個被外媒稱為數百萬中國人在春節假期坐火車的年度朝聖之旅,以往這是一個擁擠、不舒服的經歷,正在迅速被國家大力推動的高鐵所改變。

徐新高鐵 東起江蘇徐州,西至新疆烏魯木齊,全長3176公里,東西跨沿海溼潤~半乾旱~荒漠地區,時區差3個小時,沿途經過鄭州、西安、蘭州、西寧或烏魯木齊。你如果從始發站坐到終點站,原來40多小時,現在只需花費22個小時,但如果你按照時區時間來算,你可能只花費了19個小時,真是天涯若比鄰。

包海高鐵,正在建設中,北起內蒙古的包頭,南至海南海口。這是我國南北向穿越第二階梯的運行路線,沿途經過我們國家許多中部崛起的城市,如太原、西安、張家界、桂林、海口等,地跨三個熱量帶,熱帶、亞熱帶、溫帶,對中部經濟發展起著重要作用,同時也為沿線的居民出行創造了有利條件。



中國高鐵還給我們乘車提高了舒適度,無論是座椅的設計,還是工作人員周到的服務,都給乘客賓至如歸的感覺,讓乘客提前過了一個春節。

中國高鐵利用的是清潔能源,為我們的春節營造了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春運期間,航空繁忙,公路高負荷,他們排放的尾氣對大氣影響很大,更多的是造成環境汙染。而高鐵運送效率高,時速快,不汙染環境,在我國特殊的春運背景下,應當大力提倡和發展。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改變過去春運亂糟糟的狀況,這個詩和遠方就是高鐵,隨著我們國家高鐵不斷完善和發展,相信春運會成為我國一道靚麗的風景線,她凝聚著我們中華民族五千年的文化記憶,那就是過年回家。“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 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


地理縱橫


高鐵的意義在於把960萬平方公里的15億聯繫到了一起,縮短了地區間的距離。

高鐵動車最近有專家學者說,過度建設造成嚴重虧損,要停止建設,蘭新線長期空座等話題。從經濟考量似乎是一個不划算買賣,但是從區域經濟流動上加強了交流,實現了地理上的先富帶後富。東部沿海到西部地區可以縮短到十五個小時,橫跨整個中國,這種速度除了飛機,其他交通工具很難超越的。這也意味著東南地區經濟貿易可以一天內與西南地區完成,對經濟平衡意義重大。

那麼為什麼不修建機場飛機而熱衷於修高鐵動車呢?首先南北東西氣候差異大,容易受天氣影響停飛航班,而高鐵除了極端惡劣天氣,普通的惡劣天氣都可以平穩運行,其次飛機座位航線班次限制,駕馭不了那麼大量的人口出行,而列車可以輕鬆掌握上千人次的單程出行,而且站點分佈廣,大大增加了運行的效率。而且關鍵一點,高鐵動車的票價,比速度較慢的長途汽車,價格上只高一點,部分線路設置比汽車票價更低,而高鐵更加穩定安全,成為很多人新選擇。

未來高鐵大發展肯定會推動很多地區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可以離開家鄉,到附近的一二線城市上班獲得更高收入,而高鐵縮短了家的距離問,這樣會為許多家庭增收。


企鵝體育669


我想說的是,高鐵的出現,給了我們更多的選擇,坐在高速行駛的列車上,我們能夠感受到中國的速度,感受到國家的強大,感受到我們生活的美好……



本人坐過最長一段距離的高鐵🚄,就是從廣州到蘭州。全程將近2300公里,耗時10小時,票價大概是九百多元。

為什麼會舉這個例子,我想在高鐵🚄出現之前,春運主要交通工具就是火車、汽車🚗、飛機✈。



先拋去汽車🚗不談,春運期間,如果你想從廣州到蘭州,可能首先想到的去買火車票,大多數人的想法應該是:

硬臥〉軟臥〉硬座〉飛機

把飛機放在最後主要原因還是機票太貴。對於普通上班族來說一張機票花你半個月工資也不能作為首選。



但是高鐵🚄的出現可能改變了你的思維方式,可能會變成下面的順序:

硬臥〉高鐵〉軟臥〉硬座〉飛機……

高鐵的特點大家都知道,就是速度快,價格適中,乘坐舒適不擁擠。

高鐵的出現,給了我們更多的選擇,坐在告訴行駛的列車上,我們能夠感受到中國的速度,感受到國家的強大,感受到我們生活的美好……


追風的王二


中國高鐵為春運帶來了什麼改變?我覺得最大改變就是春節期間能讓更多人回家過年了!拿我自己回家來說,如果坐原來的綠皮慢車,要42小時到家。如果坐普快,要28小時候到家,如果坐高鐵,只要9小時就能到家!比如公司是年三十才放假,坐高鐵回家我只需要請一天假,三十就能在家吃年夜飯!如果沒有高鐵,我至少要請兩三天假,才能趕上年三十的年夜飯!但假並不是那麼好請的,春節前部門各個都要請假,要提前一兩個月給領導打招呼,才可能請的到假。到了跟前別人都請的差不多了再提,領導自然不會放你走!關鍵是有時候一兩個月前不一定能確定下來春節要回家……

以前就因為離家太遠,路上耽擱的時間太久,車票不好買,過年要不要回家就成了一件非常糾結的事情。現在有了高鐵,回家變得好輕鬆,想回就回,又快一穩!要說中國高鐵為春運帶來了什麼改變?還有一點就是買票不那麼遭罪了!以前買票都要排隊,提前一兩天帶被子帶板凳去售票點或者火車站排隊,期間不敢吃喝,生怕上個廁所來就沒位置。現在直接網上買票,就算搶票也是爬床上搶,而不是在寒風中搶!另外,高鐵運輸能力比普通火車大很多,買票也更容易了,只要早點做好準備,回家的票總是會搶到的!因為普通火車要跑兩天的路程,高鐵只需要半天就能搞定!

中國高鐵讓我們離家更近了!以前出門打工不敢去太遠的地方,萬一家裡有個什麼事不能及時趕回去。現在不怕了,數千公里遠也只要幾小時就能到,所以進城務工的範圍變得更大,施展能力的空間也就更大!記得我奶奶活的時候,總是說讓我們別走太遠,想家了回都回不去。現在一說去哪裡,我媽就問:高鐵幾個小時到?有高鐵就行!

中國高鐵這幾年的飛速發展,也讓我們的親朋好友遍天下!以前家人都在同一個村或者同一個鄉,見面就是聊誰家的牛丟了,誰家的婆媳吵架了。現在親戚朋友相隔千里,卻也能經常見上面。放假了不是約著去他們所在的城市就是來我們所在的城市!

所以,中國高鐵的飛速發展,絕對是春運的一把利劍,解決了記憶人民集體出行的難題,讓無數家庭能過上團員年,絕對要點贊!!!


花草管家妖妖琳


春運顧名思義就是指春節期間的交通運輸,是指我國在農曆春節前後發生的一種大規模的高交通運輸壓力的現象。這種現象大致是以春節為中心的前後40天左右,也就是大概每年農曆臘月十五到次年正月廿五。春運是由國家發改委統一發布,交通運輸部、民航局按此進行專門運輸安排的全國性交通運輸高峰。一般意義上的春運是指中國大陸的城際交通,不包括中國大陸與香港、澳門和臺灣之間的交通以及國際交通。事實上無論春節或是春運都不是我國所獨有的,在受中華文明影響較深的韓國、越南等地也有過春節的習俗以及由此引申出來的春運潮,但毫無疑問全世界一提起春運就會首先想到我們中國,因為我國的春運同韓國、越南等國比起來最明顯的一個區別就表現在規模上。

“春運”一詞最早出現於1980年的《人民日報》。改革開放以來越來越多的人離鄉外出務工、求學。我們中國人的傳統是春節要回家和家人一起過年的,所以每逢春節就會出現大規模的返鄉潮。近30多年來春運大軍從1億人次一路增長到2015年的37億人次。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這基本上就相當於讓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的總人口集體搬一次家。所以外國媒體稱我們的春運是一場以“億”為單位的地球上最大規模的人口遷徙活動。2020年春運從2020年1月10日(臘月十六)開始,到2020年2月18日(正月二十五)結束,共40天,節前15天,節後25天。國家發展改革委經會商研判:2020年春運全國旅客發送量將達到約30億人次。

當然春運涉及一個交通工具選擇的問題,也就是說人們到底是坐飛機、坐火車,還是坐汽車、坐船回家呢?根據相關職能部門的官方統計數據顯示:2020年30億人次的春運總量中道路客運24.3億人次,同比下降1.2%;鐵路4.4億人次,同比增長8%;民航7900萬人次,同比增長8.4%;水運4500萬人次,同比增長9.6%。高鐵、民航、私家車等出行方式在春運中的佔比持續上升。在春運交通工具的選擇中高鐵無疑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早在2017年5月來自“一帶一路”沿線20個國家的青年評選出了中國的“新四大發明”。是哪新四大發明呢?高鐵、掃碼支付、共享單車、網絡購物。這不是我們中國人自己評選出來的結果,所以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著中國高鐵的發展已獲得國際社會的認可。

在世界上一些國家廉價航空的出現降低了火車出行的吸引力,而在中國坐火車出行卻正在成為越來越多人的首選。就在高鐵成為中國“新四大發明”之一的這年春節期間鐵路系統單日旅客量創出了1096萬人次的歷史最高紀錄,其中乘坐高鐵和動車的旅客人數也首次超過了傳統列車。目前中國每年春節期間乘火車出行的人口一般在4億人左右。這是個什麼概念呢?全世界兩百多個國家和地區中只有中國和印度的人口超過了4億,人口規模排名世界第三的美國只有3.3億人口,也就是說中國每年春運期間選擇火車出行的人比美國的總人口還多。高鐵對我們的春運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改變。這種改變不僅限於技術方面,同樣也體現在諸多細節當中:首先我作為一個普通乘坐人在不瞭解專業技術知識的前提下我會選擇什麼交通工具回家過年呢?那麼我可能會考慮的有這麼幾個問題:價格、速度、安全性以及舒適性。我們暫時先不談我國高鐵技術近些年的發展成就,至少單純就其平穩性上就使我們乘坐人的舒適度得到了提高。無論是座椅的設計,還是工作人員周到的服務都給乘客賓至如歸的感覺,相當於是讓乘客提前過了一個春節。

我國的高鐵技術在其萌發之初是受到日本新幹線的啟發的:1978年10月26日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在乘坐日本的新幹線列車時意味深長地說了一句”我們現在就該坐這樣的車“,而當時我國依然只有傳統的綠皮火車。中國人的鐵路夢做了上百年——曾幾何時無力自建鐵路的清政府不得不接受路權淪於外國人之手的現實,然而在2015年中國高鐵進軍英國,於是中國網友就此編出一個段子——英國首相卡梅倫向伊麗莎白女王彙報:”老佛爺,洋人幫咱們修鐵路來了”。2017年6月26日中國新一代動車“復興號”首航,超過400公里的時速將中國高鐵再次提升了一個檔次。中國人是如何實現這樣的進步的呢?事實上早在1997年鐵道部就成立了“京滬高速鐵路辦公室”,組織了一大批專家積極跟蹤研究世界高速鐵路發展的前沿技術。2004年鐵道部確定了推進鐵路技術裝備現代化的方針。這個方針在當時被總結為“引進先進技術、聯合設計生產、打造中國品牌”。實現鐵路跨越式發展的重點任務被確定為在對高速列車引進整體技術的基礎上實行”消化吸收再創新“。說白了就是以市場換技術:在我們自身技術尚不成熟的條件下通過引入先進技術再創新的方式打造我們自己的自主品牌。那麼人家憑什麼轉讓技術給我們呢?所以當時我們付出的代價就是我們的鐵路運輸市場。

在中國的高鐵技術崛起之前在這一領域領先世界的國家主要有日本、德國、法國。對這些國家而言:中國是一個無法拒絕的大市場。2003年歐洲鐵路聯盟在考察中國鐵路時是這樣向總部彙報的:”想想看一個不到1平方米的尾廊擁擠了21個人!毫無疑問中國的鐵路運輸市場具有無限潛力“。這個龐大市場的誘惑是日、德、法等國所不能拒絕的,於是紛紛與中國方面展開了談判。最後中標的法國阿爾斯通與日本川崎重工分別與中方達成了價值6.2億歐元與7.6億美元的鉅額合同,與此同時也需要將其掌握的高速列車關鍵技術轉讓給中國公司。截至2006年底鐵道部通過三次動車組招標一共購買了法國、德國、日本的高速列車280列。第二年”以市場換技術“戰略終於見到成果了:時速200千米的CRH(中國高速鐵路的英文單詞縮寫)”和諧號“動車組開啟了中國鐵路的高速時代。當時外國供應商普遍認為中國對引進的高鐵技術的消化吸收至少需要耗時16年,不過這個高鐵的進步速度超出了他們一開始的預期:2006年中國首列世俗200-250千米的國產高速列車順利下線,次年時速300千米的高速列車研發成功。2008年8月1日中國第一條設計時速350千米的高速鐵路——京津城際鐵路在歷經三年的建設後於北京奧運前夕如期運營。正是在京津城際鐵路”和諧號“高速列車上日本專家考察團公開承認:”中國的高鐵技術已超過日本“。

到了2017年6月營運時速達到350千米、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復興號“中國標準動車組開始奔馳在中國廣袤的土地上。就在這年美國《新聞週刊》是這樣評價中國高鐵的:”中國正在進行的鐵路革命使多年來以幅員遼闊為特色的中國大大縮小。高鐵改變的不只是距離,也改變了個人對自身侷限性的認識,改變了人們對其居住大陸的看法“。截至2017年底中國已擁有長達2.5萬千米的高鐵里程,約佔世界高鐵總里程的2/3。這其中半數以上的高鐵里程是在2013年至2017年建成的。中國已成為世界上高鐵里程最長、速度最快、成網運營環境最複雜的國家。高鐵己成為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和建設成就的一張名片,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正在崛起的象徵。按我國政府在2016年制訂的高速鐵路中長期規劃:中國將會在未來建成”八縱八橫“的高速鐵路新網絡。到2020年結束時我國將使高鐵里程達到3萬千米,到2025年高鐵網絡里程將在2017年的基礎上再增加50%,到2030年將完成八縱八橫的高鐵主通道,屆時我國的高鐵里程將達到5萬千米。

過去我們坐火車回家會經歷排隊難、買票難、上車難、等車難、上廁難及擁擠、等待、晚點的折磨。如今刷身份證配合人像識別實現了“刷臉”進站,既提高了安全性,又大大加快了通過速度。回家路上吃飯也早已不再是難題:過去的綠皮車要想在車上吃上熱飯熱菜是件奢侈的事;現在乘客不僅能在高鐵上訂外賣,各大車站的配套設施也日臻完善,為旅客提供多種餐點。在杭州東站還有萌萌的機器人為旅客送上免費礦泉水。以前我們為了趕在年三十之前回家可能需要連夜通宵排隊買票,現在這種現象已永遠成為歷史。寬敞明亮的現代化候車大廳取代了昔日擁擠不堪的車站。如果說以前坐火車只是單純滿足我們回家過年的需求,那麼現在我們完全可以把坐車的這趟旅程視為是在旅遊散心,以前嘈雜的車廂使我們根本沒心情領略窗外的景色,然而現在你會覺得通過這樣一趟旅程看看各地的風光未嘗不是一件愜意的事。

以前我們坐在火車上會不自覺得擔心能不能在年三十之前趕回家,因為那時火車晚點簡直是家常便飯。如今高鐵的發車準點率達到了98.8%,終點準點率達到了95.4%,坐車不再需要等待,從而讓人有充足預定時間安排往返行程。高鐵讓兩地距離變短,讓我們出行和回家的路變得平安、有序、快捷、舒適、溫馨。每天4千多次運行使高鐵承擔了40%的春運任務,為春運輸送了大量的旅客,增加了鐵路運輸力,相對緩解了普通列車、汽車、飛機、水運的壓力,適當消減了春運的緊張局面,讓回家過年變得不再擁擠。可以說高鐵正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著我國的春運格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