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自古以來的孝文化真的合理嗎?

841574844


孝敬父母,你養我小我養你老,天經地義。經過時代的變遷,有的東西已經不清晰。由於社會的進步,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比如現在,有些父母,遇上不求上進的兒女,也沒什麼本事,自己都養活不了自己,還結婚生了子。他們的父母不但要養活自己,還得繼續養她們的兒女,甚至連兒女的孩子也一起養。有父母出錢,在家讓幹什麼就幹什麼,你能說他不孝嗎,大家應該深思……。


泓150744330


當然合理。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古代有二十四孝,現代有梁嬋。一個不孝之子,他怎麼會對身邊的同學朋友同事好?我是孝子,母親英年早逝,臨終死不瞑目,是姥姥用手合上的。姥姥說,你母親死不瞑目,是因為放心不下她的三個幼小的兒子啊!那一年我十五歲,花季少女,毅然中途輟學,承擔起撫養照顧三個弟弟一個妹妹的全部家庭重擔。我永遠忘不了母親臨終死不瞑目的情景。為了弟弟的成家立業,我失去了自己的小家庭。同學嘲笑我愚忠愚孝,女兒對我積怨太深,時常哭鬧,我流著淚給女兒講:你姥姥臨終死不瞑目,放心不下她的三個幼小的兒子。你老舅三歲,你三舅六歲,你二舅十歲,你老姨十二歲。你大舅你大姨生性懦弱,我若不管,他們怎麼長大?我怎麼對得起我死去的母親?我對你舅舅好,是我報答母親養育之恩的一種方式。你爸反對我花錢一心一意顧著孃家,最後反目成仇,分道揚鑣。忠君報國不能兩全。女兒聽了撲在我的懷裡,母女倆抱頭痛哭!本週,我把2010年清明節寫的一篇祭文公開發表,詩友們紛紛點贊留言,大家都哭了。

這說明在每個人心裡都存在孝,都為舍小家為大家的孝子梁嬋點贊。

附梁嬋近照








中華福苑詩詞


孝父母是一個人的基本素質,跟什麼時代無關。

想想父母剛生我們之時,父母看到懷抱中的孩子,那個不是喜歡的不知如何是好。孩子哭一聲,父母趕緊察言觀色,看看我的孩子是餓了,還是冷了,還是拉了尿了,恐怕孩子受一點點委屈。養到三歲之前抱在懷裡給孩子擦屎擦尿,孩子尿父母身上父母都不嫌髒。等孩子能上學了,父母想盡一切辦法,費盡錢財,希望孩子有個好前程。及至孩子成年,又要給孩子完婚成家。

等父母一生心力用盡,眼花耳聾,腿疼腰彎,不能自理時,你覺得孝順不合理了!你嫌父母有缺點了!你嫌父母煩人了!你嫌父母髒了!找找自己的良心吧!這個世界上不會有比他們對你更好的人了!

趁父母還在的時候 好好善待他們吧,不然早晚會後悔的。


蛋蛋與天天


孝文化是中華民族不可缺少的優良傳統和道德觀念。

百善孝為先,充分說明了“孝”是一切“善”的根本,是第一善。不孝敬父母的人,必然是不仁不義、不忠不良之人,是不可重用,不可心交之人。試問這些連自己父母都不在乎的人,如何能在乎別人。

民間流傳已久的《二十四孝》故事,有孝感動天;湧泉躍鯉;扇枕溫衾;臥冰求鯉;滌親溺器等,述說了二十四位來自不同身份階層的人,但都一樣孝敬老人的典型案例,受到人民群眾的普遍讚揚和推崇。當然了,有些孝的作法已經不適用現在生活上的孝敬了,但其孝道的精神意義是感人的,默默地教育著後代子女要孝敬父母,待奉雙親的孝道觀念。

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中華民族的美德,不但要孝敬自己的父母,還要善待尊重別人的父母。天下子女皆為吾之子女,天下父母皆為吾之父母,這是多少崇高的孝文化。

若自己不孝敬父母,自己老時,子女也不孝順自己,如此一直下去,合理嗎?還有家的概念嗎?還有天倫之樂嗎?還幸福嗎?人與社會之間還有美德嗎?

孝是中國必須有的一種文化,這種文化存在的合理性是非常美好的,可以使親情融洽,家庭幸福美滿。

孝文化是合理的,雖然也有些孝的方式因為現實原因或個人因素變得“不合理”,但是可以協調改良。這些情況都無法否定“孝”的合理存在,否定“孝”的道德文化價值和意思。

孝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重要的一部分,就象花與葉,枝與根一樣必不可分。




南山明月


答:儒家思想中“孝”是五常的原點(孝非孝順),認為孝道是無法避免的感情,從子女到為人父母,隨著身份的轉換也能體會到孝的情感變化。在這個基礎上,你對內對外就會有同情心、責任心、同理心和廉恥心,從而致仁。認為通過人之初生無法避免的感情孝道來深化道德修養,從而為人處世的時候就有悌、忠、信,所以孝道在儒家思想中是致仁之本

在最開始孔子所提倡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裡的要求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個時候是沒任何問題的,這是相互的,這也是孟子會提出“民為貴”的原因。

孝在這個時候是相互的,且是不能違背是非觀、善惡觀的。子女對父母要有孝,父母對子女也要有孝,同時父母或子女錯了,你是不能去服從的,而是要反對、反抗。孔子家語中曾子因為一件小事做錯了被父親責打,曾子還很孝順地順從,被孔子明確反對,認為父親因為這種小事責打兒子是大不孝的行為!在這裡孝道是手段,仁是目的,促進的是社會和諧。這個時候孝道並沒有什麼錯誤。






默道18K


嗨,這是原子。原子認為:儒家思想中“孝”是五常的原點(孝非孝順),認為孝道是無法避免的感情,從子女到為人父母,隨著身份的轉換也能體會到孝的情感變化。在這個基礎上,你對內對外就會有同情心、責任心、同理心和廉恥心,從而致仁。認為通過人之初生無法避免的感情孝道來深化道德修養,從而為人處世的時候就有悌、忠、信,所以孝道在儒家思想中是致仁之本。

在最開始孔子所提倡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這裡的要求是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個時候是沒任何問題的,這是相互的,這也是孟子會提出“民為貴”的原因。

孝在這個時候是相互的,且是不能違背是非觀、善惡觀的。子女對父母要有孝,父母對子女也要有孝,同時父母或子女錯了,你是不能去服從的,而是要反對、反抗。孔子家語中曾子因為一件小事做錯了被父親責打,曾子還很孝順地順從,被孔子明確反對,認為父親因為這種小事責打兒子是大不孝的行為!在這裡孝道是手段,仁是目的,促進的是社會和諧。這個時候孝道並沒有什麼錯誤。

曾子耘瓜,誤斬其根,曾晳怒,建大杖以擊其背,曾子仆地而不知人久之。有頃乃蘇,欣然而起,進於曾晳曰:「向也參得罪於大人,大人用力教參,得無疾乎?」退而就房,援琴而歌,欲令曾晳而聞之,知其體康也。孔子聞之而怒,告門弟子曰:「參來勿內。」曾參自以為無罪,使人請於孔子。子曰:「汝不聞乎?昔瞽瞍有子曰舜,舜之事瞽瞍,欲使之未嘗不在於側;索而殺之,未嘗可得。小棰則待過,大杖則逃走,故瞽瞍不犯不父之罪,而舜不失烝烝之孝。今參事父,委身以待暴怒,殪而不避,既身死而陷父於不義,其不孝孰大焉?汝非天子之民也,殺天子之民,其罪奚若?」曾參聞之曰:「參罪大矣!」遂造孔子而謝過。

儒家講究的諫行言聽,身與國同休,哪怕是宋儒尤其是理學家在當時普遍是主戰甚至不惜被罷官和攻擊。所以這上面的謠言就不再多扯了,包括孔家帶頭投降之類的。明末孔家殉國之臣和抗清志士,有孔貞運、孔聞籍、孔聞謤、孔聞詩、孔思等,載於明史和清代檔案之中,而降清者不過孔胤植一人而已。結果現在都在扯孔家帶頭投降。所以三綱之君為臣綱並不是有什麼嚴重的問題。

但是父為子綱就不同了,父為子綱是強調子女對父母的絕對順從,並大於傳統的是非觀。也就是說即便父母做錯了,你也要絕對服從,這是完全違背孔儒思想的。

朱熹的理學思想是基於當時混亂的社會情況,本身迂腐錯誤的一面雖然不少但主要是針對當時的社會現象。可當理學成為封建王朝的指導思想後,基於王朝統治需要,就有意識地刪改了理學中積極的一面,而更多的推廣負面的,整個儒學也是如此。明代就對孟子進行了刪改到了清朝更是這樣,這就導致現在說起理學都是一片罵聲了。

但就如同張雙南老師回覆孫小淳老師時說過的一句話一樣:我們並不是說它一定是錯的,但一定不是最適合現代的。因此我個人是不支持無腦“復興傳統文化”

儒學原本是用於促進社會和諧發展,通過禮來致仁,它的目的是致仁。但是隨著儒學被朝廷的利用以及一些儒生本身的腐敗墮落,它往往變成了通過仁來致禮,它們的目的成了劃分社會等級。

一味地鼓吹儒家思想和一味的否定儒家思想都是帶著偏見在看待,關鍵在於你把其當做手段還是目的。

孝文化有利有弊,但是一味的順從必然是不合理的。儒家思想的優劣說到底一句話就可以解釋,通過禮的手段致仁就是促進社會和諧的作用,通過仁的手段致禮,就是劃分社會等級的作用。同樣矛盾的也是儒家思想的特點:守舊又維新、復古又開明。


原子文化


中國自古以來就講究,“百善孝為先”,所以在古代,中國人是十分注重孝文化的,正是因為如此,給我們留下了很多關於“孝”的故事。其中,元代郭居敬編錄的《二十四孝》在民間流傳最廣泛,今天作者就和大家說說24孝的故事。

二十四孝中的第一個故事,講的是發生在4000年前虞舜“孝感天地”的故事。原文很簡潔,如下:“虞舜,瞽瞍之子。性至孝。父頑,母嚚,弟象傲。舜耕於歷山,有象為之耕,鳥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堯聞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讓焉。”

這個故事說的是,舜出生以後,他的父親瞽叟和他的繼母,還有他的弟弟,都看他不順眼,想謀害他。有一次,父親讓他修葺倉庫屋頂,等舜上到房頂之後,他父親就在下邊放火了,想燒死舜。這時候,舜就手持兩個斗笠,像跳傘一樣的跳下逃脫。

這還不算,還有一次,父親讓舜掘井,等舜下到井底之後,瞽叟與象卻又從上邊填土想活埋了舜,最後舜又掘地道逃脫了。這樣的情況下能逃脫,小編也是十分驚異。

這兩件事之後,舜卻絲毫沒有怨恨和記恨他的父親和弟弟,仍對父親恭順,對弟弟慈愛。終於有一天,他的孝行感動了天帝。他在歷山耕種的時候,有大象替他耕地,小鳥代他鋤草。這時候堯聽說了舜的故事,以為他很孝順,必定也能處理了政事,就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嫁給他;經過多年觀察和考驗,最後選定舜做了他的繼承人。

舜登天子位後,去看望父親,仍然恭恭敬敬,並封象為諸侯。後人就有人寫了一首詩來讚美他:“隊隊春耕象,紛紛耘草禽。嗣堯登寶位,孝感動天心。”

關於孝,“感天動地”的故事,不止發生在中國,在其他國家也有發生,最有名的是日本“瀑布成美酒”的故事。

傳說很早以前,在日本岐阜縣,有一個年輕人,從小母親就去世了,他和父親相依為命,家裡非常窮。他只能靠每天上山砍柴,賣了錢維持家裡生活。

他的父親也很體諒他,只是有一個嗜好,喜歡喝酒。兒子也想給父親買酒,可是每天砍的柴只夠買米。有一次,年輕人為了圓了父親的夢,一大早天還沒亮就出發砍柴了,他比平時更努力,砍的柴也比平時多一些,料想可以餘點錢買酒。

不成想,因為柴太重,加上天色已晚,年輕人一不小心滑下了山崖,當他醒來的時候,看見身邊溪水潺潺,遠處還有一股小瀑布。他彎下腰掬起水嚐了一口,“哇!真好喝!,還有酒味,並且還是上好的酒”。於是他就打了一些回家給父親喝。

父親喝了以後非常開心,感動的掉下了眼淚。說到:“真是我的好兒子,一定是你的孝心感動了上天,才會賜給我們這麼寶貴的禮物。”後來,日本的君主知道後,也邀請了年輕人,並給予了他很多獎賞。從此以後,人們就把那條流著酒水的小瀑布稱為“養老瀑布”。

這樣的故事,我們且不論真假。之所以流傳,也是為了勸告世人,一定要懂得“孝敬父母”。千萬不要留下“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



道家易經風水


中國的孝文化不是憑空而來的,它是中華文化的人崇拜、祖先崇拜的一部分。西方與我們截然不同(下面有述)。

孝文化好與壞,不能簡單評說...

不過分的孝、不愚孝的孝應該還是值得繼承的。

但是

孝不能由老人提出且經常掛在嘴邊,而應該是孩子自發的情感和行為,就像孩子不能整天跟父母說你要養我給我提供優厚的生活條件一樣。孩子心中有孝,父母心中有養,才是正道。

談孝,看心莫看行,看行寒門無孝子

論色,看行莫看心,看心天下無好人

中國幾千年的傳統文化延續至今…中國人不信神、只信人 ,是祖先崇拜;外國人信神,是神崇拜... 所以中國人認為自己的生命是父母給的,祖宗給的…孩子的生命是我們給的。所以上要孝敬父母,感恩回報;下要照顧孩子,負起責任。所以中國人把孝順放在第一位,百善孝為先;同時又非常關心孩子成長,非常關心孩子的未來,哪怕自己多苦多累甚至於犧牲生命也要保護好孩子。

而外國人西方人認為自己的生命是上帝給的,自己孩子的生命也是上帝給的,認為所有人都是上帝的孩子,既然如此,日子過得好不好靠上帝安排就行了…每個人過得好不好呢,都是上帝的安排,過得好了那是上帝的恩賜。孩子不用我照顧上帝會照顧, 父母也該是上帝來照顧,所以外國人西方人對父母和對孩子的責任感沒有我們強烈。

也正因為中國人上敬父母,下管孩子,所以責任和壓力就自然大得多,一生當中,為自己活的時間並不多。

在為自己活的同時,照顧好身邊人,努力實現自我生命的價值,才是好人生好文化吧。


東華的深想簡說


百善孝為先,我國也把供養父母立了法。結合當今社會情況來看,獨生子女照顧父母,一個家庭雙方父母,還有孩子,壓力的確太大。細看,父母年齡越大,自理能力越弱,頭腦退化,再加上各種慢性病,時而臥床住院。必須得消耗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做為子女也要生存工作,還不忍耽誤孩子的學業,耽誤孩子的前途。想做到全方位,無微不至的孝道是不可能了。如果在異地工作,一年更回不來幾次了。談何孝呀,更別說文化了。做為父母,深刻理解子女苦衷,遷到異地子女城市居住,既能幫一把,也能近享天倫。何樂而不為!







悟空的暴擊


孔子為什麼那麼強調孝道,所謂百善孝為先。我的小孫子現在已經快2周了,他的降生讓我對生命多了很多感悟,小傢伙一天天長大,每次給我的感受都不一樣,他讓我想起孟子的一句話,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什麼是赤子,赤子就是嬰兒,只有赤子才有那種純粹、純潔、純真毫無瑕疵的對母親的熱愛,人性正是依照這最初的愛一點點構建起來的 ,這就是我們人性的原點也是最後的歸宿.......無獨有偶,德國有個浪漫主義詩人寫了一句詩,引起全世界的共鳴。他對哲學家做了這樣一個比喻,——哲學家是懷著一種鄉愁的衝動到處去尋找精神家園。這話充滿哲理也富有詩意,所以打動了很多看到這話的人,這句話不但哲學家感同身受,我們又何嘗不是,鄉愁在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有沉甸甸的分量,因為這是我們最初的情感。老子也說過抱元守一返璞歸真,也是這個道理........

人為什麼會愛,因為愛是人的天性,男女之間會互相愛慕,這就是天性,而讓一個成年的孩子愛他的父母並且孝順他們,這卻是人性,天性是我們與生俱來的天賦和秉性,而人性是後天通過學習、教化和社會環境影響而養成的道德感和行為準則,天性和人性是有很大差別的,我們會對那些做了傷天害理的事的人說:這個人簡直喪盡天良沒人性!這也是為什麼中庸開篇就講: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的意義所在。

可見人性是需要人們和社會共同維護和養育的社會準則,我們東方文化就以孝道作為維繫這種人間真情的紐帶,從而建立了延綿幾千年的仁愛孝善傳統,所以孝文化對於維護社會和諧,維護人間溫情有著不可取代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