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國是個怎樣的存在?

源稚生


史料對中山國最早的記載是鎬京之亂前夕,即西周末期兩個名人之間的對話。當時,有感於西周即將大禍臨頭的鄭桓公為了給鄭國的子民找到一個避難之地,找到博學多聞的周朝史官,希望史官能指給他一個方向。史官有問必答,直接告訴鄭桓公唯一可以避難的地方只有東方,但西周在東方的重鎮洛邑(成周)被眾多諸侯包夾,並不是一個可以立足的地方。

  • 桓公為司徒,甚得周眾與東土之人,問於史伯曰:“王室多故,餘懼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史伯對曰:“王室將卑,戎、狄必昌,不可偪也。當成周者,南有荊蠻、申、呂、應、鄧、陳、蔡、隨、唐;北有衛、燕、狄、鮮虞、潞、洛、泉、徐、蒲;西有虞、虢、晉、隗、霍、楊、魏、芮;東有齊、魯、曹、宋、滕、薛、鄒、莒;是非王之支子母弟甥舅也,則皆蠻、荊、戎、狄之人也。非親則頑,不可入也。——《國語-鄭語》

通過史官的話可以知道:當時中山國的主體民族鮮虞就位於西周陪都洛邑的北方,而西周陪都洛邑的北方則是山川縱橫的山西地區。不過,此時散落在山西的鮮虞人還只是一小部分,他們的大隊人馬還在陝西和山西兩省交界的黃河沿岸地方。歷史發展到春秋中期時,秦穆公開始整合關中,鮮虞族在內的各部狄人受到威脅,紛紛湧入到晉國還未控制的山西地區。遍觀春秋史,我們可以知道,晉國能做大的原因就是它消化蠶食掉了曲沃周邊的狄人領土。不過長時間的兩線作戰,使得晉人頗為心力憔悴,於是晉國大臣魏絳提出了一項策略——和戎。簡單來說,魏絳和戎類似後世中原王朝和草原民族的互市。

需要注意的是,晉國的和戎政策完全是個殺人不見血軟刀子,他們用貨物逐漸麻痺狄人,並趁機蠶食狄人的土地(狄人的領土都是可利用的耕地),待到時機成熟,晉人的屠刀就會毫不猶豫的揮下。不過鮮虞人顯然不相信晉國的誠意,他們的一部分人在首領的帶領下沿著汾水到達今太原地區後,又順著另外一條河流滹沱河到達了今平型關,之後鮮虞人越過太行山來到了如今的石家莊—保定地區。和鮮虞一起來到河北平原還有源出一族的肥、鼓等部。由於鮮虞實力最強,東遷的狄人形成了以鮮虞為核心的部落聯盟。鮮虞、肥、鼓三族雖然源出同族,但彼此間卻有許多遺留的歷史矛盾。正好,大體整合完山西之地的晉國正好利用了三國的矛盾。公元前530年,晉國統帥荀吳借道鮮虞,對肥、鼓兩國發動突然襲擊,一舉將其攻滅。

肥、鼓(國都昔陽,位於石家莊藁城區)地處太行八陘之井陘口的衝要之地,晉國攻滅二國就如同拿到了東出太行山的一把鑰匙。次年,晉軍利用鮮虞國疏於防備,突然發兵攻破鮮虞的重鎮中人城。中人城,地處太行山脈與河北平原交界之地。鮮虞人之所以將國都設立於此,就是希望在時局不利的時候退回太行山上,以備捲土重來。中人之戰後,鮮虞與晉國從此結仇,截止到三家分晉前夕,兩國之間的鬥爭歷經40餘年尚未停歇。公元前457年,趙氏家族掌舵人趙襄子發兵討伐鮮虞,再次攻破並摧毀了中人城,殘存的鮮虞人紛紛逃往太行山。

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再次復國。當然,中山能復國一則是太行山為他們提供了庇護,二則完全是得益於當時的混亂局面。當時中原有多混亂,西漢劉向曾在《書錄》中如此記載:

  • 篡盜之人,列為侯王;詐譎之國,興立為強。是以轉相仿效,後生師乏,遂相吞滅,並大兼小,暴師經歲,流血滿野,父子不相親,兄弟不相安,夫婦離散,莫保其命,湣然道德絕矣,晚世益甚。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敵侔爭權,蓋為戰國。

立國之後,中山武公第一個目標就是向趙國復仇,恰好趙國剛剛經過奪位內亂,無力抵抗中山。隨即,趙人向魏文侯求援。這時魏國剛剛擊敗秦國取得河西,正在考慮用兵方向。正好,趙人送來了請帖。公元前408年,魏國大將樂羊率軍越過趙國攻擊中山,中山國君桓公以樂羊之子為質強迫樂羊退兵,樂羊不為所動。經過三年苦戰,立國九年的中山再次被攻滅。與上次一樣,中山殘餘族人再次逃到太行山中,經過26年的力量積累,中山桓公於公元前380年再次復國,並將都城遷到了靈壽(今石家莊平山三汲鄉)。通過觀察中山都城的位置,我們可以發現中山國已經吸取了之前晉軍輕易通過井陘、魏軍輕易越過滹沱河的國防教訓。當然,此次中山再次復國還得需要感謝秦獻公帶領的老秦人在關中牽制了魏軍主力。

中山復國17年後,中山國君與趙、魏、韓、燕結盟,並共同稱王,史稱“五國相王”。五國相王后,中山國因為地處偏遠,冷眼旁觀列國爭霸,偶爾還會發兵對趙國趁火打劫。不過,公元前315年齊宣王滅燕之戰,則徹底打破了中山國平靜的生活。本來,燕國和中山國是盟友關係,二者雖有齷齪卻大多以合作居多。可這次,中山王動了貪心,不但沒有及時支援燕國,還發兵趁火打劫,攻略了燕國下都在內的數百里土地。

表面上看,中山擴張了土地。實際上,中山破壞了與燕國的盟友關係,失去了列國中的唯一盟友。這也為後來趙武靈王攻打中山,燕國趁機報復埋下了伏筆。自此以後,中山開始陷入兩線作戰,在趙國、燕國的輪番攻擊下,其國土面積日益萎縮。公元前296年,趙軍攻破中山國都靈壽,中山國徹底滅亡。


大福讀史



125878215蜂獾


中山國是鮮虞人建立的國家。

早期的鮮虞人主要活動在陝北地區。隨著秦國的崛起和北擴,他們不得不向東遷徙,來到了太行山東麓滹沱河上游支流清水河一代。清水河又名鮮虞河,鮮虞便由此得名。

鮮虞東遷

後來鮮虞人加入白狄部落。公元前662年,白狄攻打邢國,邢君逃跑;次年,又攻打衛國,衛君被殺,衛國滅亡。這就是歷史上的“攻邢滅衛”戰爭。他們趁勢南下佔領黃河北部大部分地區,威脅東周洛邑,一時之間中原人心惶惶。《公羊傳》記載當時形勢:“南夷與北狄交,中原不絕若線。”

然而晉國的崛起扼住了這一岌岌可危的態勢。他們向北、向東擴張。鮮虞人再次向東遷徙,他們沿著滹沱河向東穿越太行山,在冀中華北平原找到了新的家園,並逐步在那裡落地生根,發展壯大起來。




從公元前541年起,晉國先後滅掉仇由、鼓、肥等白狄鮮虞部落。鮮虞本部孤立無援,只得暫時輾轉到北部太行山區,伺機而動。

建立中山

公元前507年,鮮虞人終於建立了自己的國家中山國。史料記載,中山國第一個國都名叫中人城。因城內有一小山曰委粟山,所以又叫中山城,於是國名便叫中山國了。上世紀70年代,中山王陵考古出土了一件刻有16字銘文的斧鉞器物,明確記載周天子封中山君穩為侯,並賞賜斧鉞。斧鉞具有建邦的性質,穩很有可能就是中山國的建立者。

與晉國的較量

中山國建立不久,一支晉國軍隊就偷襲中人城。中山國人在國君穩的帶領下奮起抵抗,打敗了晉軍,俘獲大將觀虎。他們趁勢南下擴大勢力,一直打到柏人地區,拓地千里。

《左傳》記載:“中山不服”。這是中山國第一次以國名的身份出現在正史中。而這次事件發生在公元前506年的召陵會盟。

晉國人到底沒有忘掉中山國。公元前491年,趙簡子平定家族內亂後,開始北上收復失地。中山人抵擋不住晉軍的攻擊,只得戰略北撤,他們開展的山地游擊戰令趙簡子頭痛不已。後來趙襄子領軍攻打中山國,打破了中山城,中山人又向北轉移,趙襄子也無可奈何。然而中山到底還是被趙襄子據為己有,這就引起了魏文侯的不滿。後來兩家商議仍立中山公室後裔為君,即中山文公,並把魏文侯女兒公子傾嫁給他,才解決了趙魏利益劃分不均的問題。

魏滅中山

戰國初期,魏國通過李悝變法率先強大起來。就開始與秦國爭奪河西。齊國也在東面攻打衛魏國。趙國則在趙襄子去世以後陷入內亂。公元前414年,中山武公躲過趙國人的視線,穿越太行丘陵,向東遷徙到顧(今定州)。史稱“武公居顧”。


魏國控制住河西以後,就開始圖謀中山。那時候,中山武公剛剛去世,年幼的桓公繼位。魏文侯就以樂羊為將,西門豹為先鋒,率領大軍攻打中山。三年而拔之。桓公不知所蹤。

魏國佔據中山以後,任命太子擊為君,李悝總署中山。李悝積極發展農業,推行仁政,變革財政內政,有力的促進了當地農業的發展、制度的中原化和文化的交融。

桓公復國和遷都靈壽

公元前383年,趙國攻打衛國,魏國助衛攻趙,趙國向楚國求援,於是楚國又攻打魏國。魏國便自己麻煩起來。公元前381年,蟄伏已久的中山桓公帶領族人奪回了自己的家園,中山國成功復國。

中山桓公是一位很有作為的君主。在位期間,不僅多次打敗趙國,修建長城和遷都靈壽更為中山發展奠定基礎。中山長城沿著唐河由西北向東南綿延,分佈在淶源、唐縣、順平和曲陽四縣,全長89公里(後來可能繼續向南延伸),有效的加強了中山北面防禦趙國的能力。而遷都靈壽則使他們的國都變得更為堅固,防禦能力大大提升,此後的中山便一直以靈壽為國都。

五國相王和大勝燕國

中山桓公去世以後,成公繼位。他在位期間,非常重視人才,在中山國曆史中有舉足輕重地位的司馬賙便是這時候來到中山並被重用的。

公元前328年,中山成公去世,王厝繼位。王厝是中山國曆史上成就最大的君主。公元前323年,魏將公孫衍為了合縱攻秦、齊,就邀請中山國和燕、趙、韓四個國家共同稱王,史稱五國相王。千乘之國的中山與四大萬乘之國互相稱王,實在揚眉吐氣,而中原國家對他們的認同,無疑更增強了他們的信心。公元前320年,燕國發生了子之之亂。齊國以“討伐子之匡扶正義”為名派匡章出師燕國。公元前314年,中山王厝也以“正君臣之位”的名義,派司馬賙伐燕,大獲全勝。他們佔據燕國南部十幾個城邑,成為方圓五百里的國家,聲名大噪。

司馬賙班師回國以後,中山王厝親自到城門迎接。同時鑄造青銅大鼎,全鼎刻有銘文496字,熱情讚頌了伐燕的勝利!

重文輕武

公元前308年,36歲的中山王厝英年早逝,他的兒子秄駟繼位。秄駟對中原文化非常青睞,他遍訪文人儒士,請他們出仕。而原有立下赫赫戰功的武人卻沒有得到應有的重視,這在戰國時期是不合時宜的。

趙武靈王滅中山

趙武靈王一直覬覦中山國。公元前307年,中山王厝剛去世,趙武靈王就聯合燕國南北夾擊中山國。不料中山在房子擊敗趙軍,再次佔據鄗邑。之後又北上打敗燕國。《戰國策》對中山大加讚賞:“夫中山千乘之國也,而敵萬乘之國二,再戰比勝,比用兵之上節也。”

然而,文弱的秄駟終究會嚐到重文輕武的惡果。此後,趙武靈王先後扶立公子職為燕王、公子稷為秦王,並與列國通好,建立了良好的外部環境。

公元前306年,趙武靈王派兵攻打中山,佔領寧葭。同時讓一支軍隊繞過中山,北上收復林胡和婁煩。召集大量騎兵,南下夾攻中山。



公元前305年,以騎兵為主的20萬趙國大軍兵分兩路,分別向中山腹地和井陘口發起進攻。燕國也在北方收復失地。孤立無助的中山國傾10萬之眾,終究也無力抵禦趙國的強大攻勢。鄗、石邑、封龍、東垣相繼失陷。最後秄駟不得不與趙國締結城下之盟,並割讓以上四邑給趙國。

公元前303年,趙國再伐中山,攻下扶柳,控制滹沱河。中山又割地求和。公元前299年,趙武靈王讓位給兒子,又來攻打中山。公元前297年,中山都城告破,司馬賙不知所蹤,秄駟逃亡齊國,一年後鬱鬱而終。公元前296年,趙國發動了對中山的最後一戰。中山城邑相繼淪陷,中山亡國。

回到原點

或許人生就是一個輪迴。中山的末代君主尚王被趙惠文王遷往他們祖先最初活動的地區陝北膚施一代。三起三落的他們再也沒能實現復國,但是他們留下的輝煌篇章已經足夠彪炳史冊。


先秦史


熟悉三國曆史的都知道,東漢末年群雄並起,作為漢室宗親,以匡扶漢室為己任,最後建立蜀漢的劉備劉皇叔,打出的金字招牌是中山靖王劉勝之後。那中山靖王的這個中山在哪裡呢?

劉備出生於東漢幽州涿郡涿縣,即現在的河北省保定市下轄的涿州市。劉備的先祖中山靖王劉勝和漢武帝劉徹是同父異母的兄弟,11歲被他爹漢景帝劉啟封為中山王,封地中山國。漢代及以後的朝代還有很多位中山王,比較出名的如後趙武帝石虎曾做過中山王,唐朝太宗李世民的長子李承乾也曾為中山王,還有大家更熟悉的明朝中山王徐達。中山國在哪裡呢?在今河北省保定市一帶。

為什麼要稱為中山國呢?因為在漢朝之前的春秋戰國時期,這一帶曾有個國家叫中山國。我們都知道戰國七雄是齊、楚、燕、韓、秦、趙、魏七國,而中山國雖然在史書中著墨不多,但它的實力也不弱。以當時衡量各國戰力的戰車數量來說,中山國也是“千乘之國”,曾和晉國以及後來的魏國、趙國死磕了幾百年。從綜合實力上來說,中山國可以稱為僅次於戰國七雄的“第八雄”。

西周末年,活動在今陝北一帶的白狄迫於生存壓力,經過數十年的遷徙,跨過黃河,翻越太行山脈,進入今河北境內,建立中山國,定都中人城(今河北保定市唐縣西)。因中人城內有山,因此稱為“中山”。

公元前457年,晉國攻打中人城,中山國兵敗,遷都至顧城(今河北定州市)。中山國傳至中山武公,公元前406年被魏國所滅,中山國族人逃入太行山中。後來中山武公的兒子姬桓帶領族人攻佔顧城,恢復中山國。中山國夾在大國之間,就像打不死的小強一樣頑強地發展,實力逐漸恢復,屢次擋住魏國、趙國的入侵,成為不可小覷的一股力量。

後來中山國又把都城遷至靈壽(今河北石家莊靈壽縣西,平山縣境內),但是中山國後期因重文輕武,實力逐漸衰弱,最終被推行胡服騎射後實力更強的趙國所滅。在春秋戰國大魚吃小魚的環境下,中山國能存在350餘年,足以證明其不凡。

中山國之所以能頑強延續幾百年,和它的地理優勢有關係。西有太行山脈作為屏障,南有滹沱河之險,有佔據華北平原沃土,加上有為的君主,其強大是可以理解的。

歷史有時候很有意思,趙國滅中山國後,曾扶持了一個傀儡中山王,名曰姬勝。時光轉移到漢朝,第一位被封為中山王,建立中山國的叫劉勝,即劉備的先祖中山靖王。劉勝當了四十多年的中山王,死後葬在今保定市滿城區西南的陵山上,在主峰三分之一的位置。中山靖王劉勝的墓也被稱為“滿城漢墓”。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劉勝陵墓被考古發掘,挖出了大量的文物。其中特別引人注意的就是由2498片玉片組成的金縷玉衣,這在諸侯王中並不常見。按當時的規制,只有皇帝才有資格用金縷玉衣的,諸侯王除非是皇帝恩賜,否則最多隻能銀縷玉衣。

劉勝為什麼能得如此賞賜呢?這是因為他很聰明、識大體,得到漢武帝的欣賞。西漢開國以後,大肆分封劉姓宗室,諸侯國越來越強勢,最終造成景帝時期的七國之亂。到了漢武帝繼位,推恩令一出,削藩的意圖很明顯。劉勝是聰明人,便知道響應號召才能利益最大化。為了表明沒有野心,劉勝變成了生產率最高的諸侯王,生了一百二十多個兒子。劉備的先祖-劉勝的兒子劉貞,因為進獻的酎金不足,早就被收回了封地,所以到劉備的時候,日子就過得比較清苦了。不過後來劉備建立蜀漢,也算給中山靖王爭了光。

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