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唯心主義還是唯物主義?這個世界是可知還是不可知呢?

CN曹亮


唯物和唯心是認識論的問題。認識的主體是人,認識的客體是客觀世界。認識論就是人類如何感受,理解,看待客觀世界,得出世界是什麼的結論

唯物和唯心,就是兩派人認識世界分別得出的不同結論。之所以不同,是因為這兩派人認識世界的方式不同造成的。

不管那一派,認識世界首先都是從感官感受世界為開端的,大家都知道感官的原理,我們人類看到的世界,是人類的感官屬性與客觀世界的可感應屬性耦合的呈象,而不是客觀世界本身

接下來,這個呈象傳入大腦,因為客觀世界的物體有很多,大腦會做出辨別區分,然後判斷出可用和不可用,到這一步,人類感性思維完成,之所以稱它為“思維”,是因為辨別判斷的過程就是抽象提取共性,形成概念,判斷價值的過程,這明顯是一個思考過程

再接下來,就是在感性思維形成的概念,判斷的基礎上,進行的純理性思維,萬有引力和相對論,就是思維進行到純理性思維的高度才有的結果

之所以把感性思維和理性思維加以區分,是因為感性思維是所有生物都具有的,而理性思維是人類特有。

感性思維是生物億萬年形成的本能,是生物求得生存所必要的功能。感性思維的結果,已經足夠指導人類的生存行為。

而理性思維就顯得沒有什麼必要,試問萬有引力和相對論,對人類生存有什麼必要,沒有這些理論,地球人照樣能生存。

當然,如果人類把生存環境擴大到宇宙,為了人類在宇宙中長時間生存,理性思維可能是必要的,不過這可能有點遙遠。

再回到主題,唯物和唯心兩派人認識世界的方式的不同在於:

唯物派過分解讀了客體的客觀屬性和主體的感性思維,而唯心派則過分解讀了主體的理性思維和忽視了感性思維以及客體的客觀屬性

應該說,客體的可感屬性,主體的感官屬性,感性思維,理性思維,是人類認識世界都不可或缺的要素,而且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任何要素或環節的缺少,都將導致認識結果缺乏客觀性。

而從唯物和唯心的“唯”字就可以看出,它們都是有強烈的偏向性的,忽視了一些重要要素和環節而得出的結論,必定缺乏足夠的客觀性

那是不是說,上述要素和環節都重視了,得出的認識結論就是足夠客觀的?恐怕不是。

客體的屬性是很多的,主體的感官屬性功能也是有限的,客體可感屬性只是很少一部分,這必然導致主體獲取客體信息不全

尤其是在主體感性思維的價值判斷環節,這實際上就是人類的價值觀形成環節,所謂價值觀,就是人類判斷好壞的標準,這是一個選擇與捨棄的環節,選擇的依據是對人類生存有利的就是好的,否則就是壞的,要捨棄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人類判別的好與壞,絕不等同於客觀世界的是與非。價值判斷是一個絕對主觀的環節。

所以,人類對客觀世界的一切認識都是絕對主觀的,我們只能在絕對主觀裡做到最大化的客觀

那麼現在,我回答第一個問題,把“唯”字去掉,我認為世界是“物”的,但請注意,這個結論是從我的“心”裡得出的

世界是否可知?

那麼要問知的主體是誰?

我相信有一種存在,他是宇宙的締造者和規則的制訂者,就是所謂的——神,他肯定知道世界的一切一切,全知

如果主體是人,那麼要問知道什麼?

如果是世界的本真,那麼不可知。因為人類作為被造物,感官能力有限,只能感受世界部分表象,沒有抵達世界本真的通道,無法提供思考世界本真的信息,加上人腦功能也有限,世界的本真在人腦中無法憑空想象。此時的人腦就象一臺沒有輸入設備的電腦,還是一臺配置低級cpu的電腦,根本就無法調動命令進行計算

如果是要知道世界運轉的方式方法及有效性,那麼部分可知。因為世界的一些屬性可以被人類感知,這些屬性就是世界運轉過程中體現出來的,是世界的真實屬性,人類通過這些信息可以思考發現一些世界的規律,加以利用。實際上人類一直在這麼幹。還是受限於人類感官和大腦能力,依然是部分可知,但留下一個可能,隨著人類感知和計算能力的加強,這個“部分”可以不斷擴大

如果宇宙給予人類機會的話,人類也許最終會全知,到那時,人就進化為——神。


大紅鋒


人類最初的世界觀是人神合一的混沌世界,其眼光只盯著具體的現象,是通過模仿現象來認識世界的。

比如,人們相信眼見為實,就是依靠自己的感覺器官來認識世界的,而不是藉助於大腦🧠的思考。當人們看到太陽🌞東起西落時,就得出了地心說的觀念,認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其處於絕對靜止的狀態。

然而,由於各種現象的相互對立,隨著人類觀察現象的範圍日益擴大,僅只是追逐現象,對於人類的認識來說是無法滿足的。

比如,當只考慮少量的天體時,地心說具有直觀性。但是,隨著觀察的天體越來越多,天體呈現出來的運動會變得非常混亂。

於是,人們開始用頭腦來思考問題,認為在現象的背後存在著某種看不見的東西。由此,人類的認識產生了質的變化,提出了抽象的概念,具有了抽象思維的能力,從而擺脫了現象的束縛。

至於現象背後的東西究竟是什麼,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觀念。由此,形成了極端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認識。

在2500多年前的古希臘時期,留基伯和德謨克利特分別提出了原子論,認為現實的世界是由想象中的不可再分的最小粒子即原子構成的。由此,使人類產生了唯物的觀念。

稍後,蘇格拉底認為,決定萬事萬物變化的是真善美。這是從人的角度,來解讀現實的世界。其學生👨‍🎓柏拉圖更進一步地將世界的本質歸結為抽象的理念,是人類內在心靈的反映。由此,奠定了唯心主義的理論基礎。

人類的認識,就好比是幼兒👶學步。起初只會四肢並用地爬行,這是認識的混沌時期,僅只是盲目地追逐現象。

一歲以後,開始邁開雙腿直立行走。但是不夠協調,只能蹣跚前行。這是認識的經典時期。人類認識的雙腿,就是唯物和唯心的觀念。相對於前期的認識,這種極端的思維是有進步的,但卻不夠成熟。

只有當人的雙腿能夠相互協調時,才能夠奔跑🏃起來,這就是認識的綜合時期。於是,人類的認識,由追求世界的終極,轉變為強調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互作用。

因此,無論是唯物論還是唯心論,都屬於一維認識論,都認為認識僅只是對世界的單純反映,不存在質的變化。於是,唯物論和唯心論就好比是一條線段的兩個端點,是人類認識矯枉過正的兩種極端的表現。

而實際上,人類的認識是人與自然界的相互作用,人類認識的進步表現為相互作用的面積在不斷地擴大。這就是為什麼,人類關於唯心和唯物的爭論持續了兩千多年的時間,卻始終沒有爭出結果的原因。

因此,抽象的思維是人類認識的一大進步,而唯物論和唯心論都只是極端地抽象思維的結果。它們屬於同一個認識水平,並沒有認識高低的差異。

而且,正是由於這種極端的思維,才導致了認識正確與否的觀念,認為人類的認識是對現實世界的反映與摹寫。

於是,根據一維認識觀,要麼理論需要由實驗來證實(唯物論);要麼則必須滿足人的主觀因素如邏輯自洽、對稱性和簡潔性等(唯心論)。

然而,在實際的認識過程中,上述標準都只具有相對性,並不能絕對地證實理論。因為,一方面,單一的實驗可以由多種理論予以解釋;而另一方面,邏輯的分析需要提出邏輯的基礎,即需要提出公理和假說。

此外,一維認識追求絕對的認識,會產生一個悖論。即如果理論是錯誤的,那麼違背了認識的目的;而如果理論是正確的,則人類的認識就會停滯不前,從而終結了人類的認識。

實際上,由於自然界的不連續性,存在著質的變化,而我們人類僅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因此,人類的認識只具有相對性。我們人類只能通過構建同構系統,來間接地認識現實的世界。

由此,也說明了一維認識的觀念是有疑問的。理論與現實世界在本質上是不同的,因此不具有絕對的認識,我們始終都無法瞭解世界究竟為何物。但是,作為同構系統的理論又是有效的,因而我們的認識又是有意義的。

總之,我的認識觀是二維的,其既不同於唯物論亦有別於唯心論。我認為,人類的認識及其理論是自然界中所產生的新生事物。因此,理論與自然界沒有可比性,其並不具有對錯之分。

因此,從絕對的認識來說,世界是不可知的;但是,其卻是可以認識的。可以使我們在一定的範圍內發揮認識的作用,從而改善和理解現實的世界。


淡漠乾坤


我做事是按照唯物主義做的...但心底給唯心主義也留著一絲絲空間...就是說這個世界還沒人能看得透,誰也說不準是什麼樣子,沒有必要非黑即白,有我無他。

【量子力學】裡的量子糾纏【量子通訊】和不確定理論【薛定諤的貓】...

我記得有“意識不參與 物質就不確定” “你觀察到的 是已經被你的意識影響下的物質世界”

黑洞的存在 是符合當下的科學理論的 也能以一定方式被觀察到 ...

So,到底是“物質客觀存在 物質決定意識 先有物質再有意識” 還是“先有意識再有物質 意識決定物質 還是意識與物質本就是相互依存 互為反物質呢”

銀河系就有“上億個恆星級黑洞”,銀河系中與太陽相仿的恆星也是以億計吧...銀河系對於宇宙來說 算個鳥啊 地球對於銀河系來說 算個蛋啊 人類對於地球來說 也是可有可無...人類對於宇宙都不知咋形容 屁沫都算不上......[捂臉]

但是 宇宙中只有人類有意識 可能否?

我們當下能研究 能計算 能觀察到的物象都只是“【上天】想讓你感知到的物象” 可能否?

宇宙怎麼來的?宇宙大爆炸?爆炸前的宇宙是啥樣子?那這個爆炸前的宇宙又是哪來的? 宇宙外面有沒有宇宙?宇宙外面套不套宇宙?......

【結論:唯物主義和當下的科學理論體系永遠也解決不了世界源頭的問題 】

【上天】可能有嗎?也可能沒有?[奸笑][暈]

如果有的話 放心 他既不會是佛祖 玉皇大帝也不會是上帝 真主.....也就是他肯定應該不是以人的形象具化的 .....

也許那無處不在的【感知不到 測量不到的'虛無'和掌控世間萬物的'無所不能'的'結合體'】就是萬物之神吧

【提醒】對於當下的所有人:所有行事智慧皆須依照唯物 但也切莫徹底關掉唯心之門。

通俗的稀裡糊塗的陳舊的唯心主義是最要不得的 也是最要命最耽誤事最無知的......

“寧可信其有 不可信其無”的不求甚解的態度可流行於民間鄉野 但絕不會存在於科學精神之中......


東華的深想簡說


唯物、唯心是從西方引用過來的。中國在以前是不這樣看待事物的。無論唯心還是唯物,只要有利於造福社會、推動生產力發展,有利於人類與自然和諧相處,能夠健全和完善人的精神需求,便可以博觀約取。我不贊成非要劃出派別。這譬如人是靠兩條腿走路的,一條腿那叫“蹦”,那是夔獸。人想要走得遠,肯定是左右腿交替前進,而不是拖著一條腿走。

一旦把自己劃入進去,就容易有了門戶之見,然後相互攻伐,本來就是取捨不同,並沒有殺妻奪子、滅國亡族之恨,結果吵的面紅耳赤、恨不得致對方於死地。再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是後人根據學說和傳承進行劃分的,對於當事人來講可能就是一家之言。後來的擁躉為了提升自己學說的採信度,一方面攻擊除本家之外的學說,一方面神化前人。有種說法認為:自漢以後就沒有純粹的儒家了。其實從來就沒有“純粹”這種東西。再比如,很多人說五胡亂華、包括遼、金、元、清的統治,導致漢族文化斷絕,其實太狹隘了。華夏族從誕生之處就是一個不斷融合的民族,與蚩尤的戰爭、炎帝與皇帝的戰爭、東夷部落的融入,只是在商周之後民族族群進入一個相對穩定期。即便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王朝——秦,在周朝時期還被視為“蠻夷”。

所以真心希望少些門戶派別,多些求真務實。(圖片來自網絡)

個人見解,希望有所裨益於見聞者。


久住青山Lee


其實,唯心與唯物是一不是二,只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罷了。唯心是從上向下俯視看問題;唯物是由下向上仰視看問題。問題在於,唯心看問題一目瞭然;唯物總是無法透過事物的性質看到其本質。比如:唯物主義者只看到了手心,就片面地否定手背的事實。而唯心主義者從高處一下子便看清楚了手心與手背的關係。又例如:唯心主義是從“天人合一”的角度來認識事物的;唯物主義總是將整體事物分成許多學科來看問題的,結果是科越分越多,學也越學越細,越分問題就越多,總也無法透過表象看本質。這才是唯心與唯物的區別吧。


太陽6525199390019


很高興回答您的問題,對照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的定義,我個人覺得自己是唯物主義。也就是說我認為世界按它的本質來說是物質的,是在人的意識之外,不依賴於人的意識而客觀存在的。物質是第一性的,意識是物質存在的反映,是第二性的。世界是可以認識的。唯物主義經歷了樸素唯物主義、形而上學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三個發展階段。

唯物主義認為世界的本源是物質,精神是物質的投影和反映。它是哲學裡關於本體論的一種基本觀點。

在意識與物質之間,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反映,而客觀世界獨立於意識之外,主觀能動性區別於其它生命意識。

唯物論,哲學理論,肯定世界的基本組成為物質,物質形式與過程是我們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持著只有事實上的物質才是存在的實體的這一種觀點,並且被認為是物理主義的一種形式。

該理論的基礎,所有的實體(和概念)都是物質的一種構成或者表達,並且,所有的現象(包括意識)都是物質相互作用的結果,在意識與物質之間,物質決定了意識,而意識則是客觀世界在人腦中的生理反應,也就是有機物形成的對物質的反應。

因此,物質是唯一事實上存在的實體。作為一個理論體系,唯物主義屬於一元本體論,其本身又不同於以二元論或多元論為基礎的本體論,作為對現實世界的一種解釋,它是唯心主義的一個對立面。



環球號外


世界是可知的,也是不可知的。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將會長期共存。曰之可知是因為人類在發展進步,使一些不可知變成可知。曰之不可知是世界、宇宙太大了,太神秘了,人類認知是有侷限性的,總會有不知的。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但世界終歸會是可知的,也許一萬年,會許更久。


陳永保2


我既是唯物主義者也有唯心主義思想,物質第一,意識第二,物質決定意識,自然界乃至整個宇宙是由物質構成,一切運動規律不以人的意識而轉移。但是看看現在,大氣汙染,河水斷流。西方發達國家的強加民主,阿富汗,利比亞,敘利亞戰亂動盪,民不聊生,這怎麼不是一些打著民主的意識在攪亂世界嗎?


馮中意


這是個哲學問題,說實在的,它很複雜,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是哲學的兩大基本派別,在此基礎上,又交織著可知論和不可知論的派別之爭。

限於本人水平有限,我還是選擇用簡單的方式來回答這個複雜的問題:

我是個唯物主義者,沒有人類的時候,自然界已然存在,不是神創造了人,而是人創造了神,所以民族不同,各有各的神;我是個唯物主義者,所以想問題做事情努力做到從實際出發,而不是胡思亂想。

這世界是可知的,否則,你以為神農氏嘗百草最終是一無所獲嗎?!你以為伽利略的望遠鏡什麼也沒發現嗎?!若不是可知,生命將陷入一片黑暗……



橫舟待故人


事間唯一不變的就是變化。我想回答這個問題前,要樹立一種變化發展的思維去看問題。人心的成長或成熟,是有一定的規律的,要樹立一個唯物的世界觀去認識世界瞭解世界,再通過這些積累,將所看變為所思。唯心與唯物是一不是二,只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罷了。唯心是從上向下俯視看問題;唯物是由下向上仰視看問題。問題在於,唯心看問題一目瞭然;唯物總是無法透過事物的性質看到其本質。比如:唯物主義者只看到了手心,就片面地否定手背的事實。而唯心主義者從高處一下子便看清楚了手心與手背的關係。又例如:唯心主義是從“天人合一”的角度來認識事物的;唯物主義總是將整體事物分成許多學科來看問題的,結果是科越分越多,學也越學越細,越分問題就越多,總也無法透過表象看本質。這才是唯心與唯物的區別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