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时刻 他挺身而出——记延安医疗集团传染病分院呼吸与结核科负责人李元军

通讯员 王永华 赵雪芹 本报记者 宋伟


  1月23日上午,我市首例疑似新冠肺炎患者正式转入延安医疗集团传染病分院。谁第一个去接诊病人呢?他有没有做好一切准备呢?


  其实,延安医疗集团传染病分院对此早有准备,该院第一时间召开动员大会,成立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制订疫情应急预案,呼吸与结核科负责人李元军担任医疗救治组组长。疫情来了,应该怎么办?这可是传染病分院建院以来第一次大型的战疫啊!


  虽然对全院职工培训了新冠肺炎的相关理论知识及防护演练,进入病区的每一位医护人员都是三级防护,但是每一个人的心里还是有点紧张。毕竟,这不是一般的救治,而是危险四伏的战场。


  “我是专家组组长、又是党员,我先上吧!”李元军没有丝毫犹豫,第一个报名深入病区接诊病人。此时此刻,真正的战场就在眼前,李元军在确保大家武装到位的情况下,进入了病房;穿着厚厚的防护服在病区连续工作4个多小时,期间不能上卫生间,也不能喝水,被厚实的防护服闷得汗流浃背,脸上留下的都是口罩深深的印痕。为了给大家带好头,第一位患者要做CT检查,也是他亲自推着负压车去的。“不要害怕,我们一定会给你治疗好的!”李元军每次给患者检查时都给他打气。他还带头做好其他工作人员和病人以及病人家属的解释工作,以自己积极乐观的态度稳定大家的情绪,提醒大家注意个人防护。


  自接诊第一例患者以来,李元军再也没有离开过病区,他要安排部署各项工作,细化各自责任分工,协调各种物资储备,接受县级医院等的咨询求助等,电话一个接一个,饭经常是微波炉里热了又热。最开始,医院缺少必要的防护物资,他还通过自己的同学和朋友想方设法去解决。


  作为这次治疗组的组长,能不能让入院的患者得到有效的治疗,这成为他最重要的事:这是一次攻坚战,当前国家对这种病毒还没有完全认识清楚,用什么办法让患者抵抗住病毒呢?为了给每一位患者制订恰当的治疗方案,李元军一晚上有时只睡1个小时左右,整整48小时,睡眠不足6小时,他的眼睛里充满了血丝,拖着疲惫的身体,他依旧在整理大量的数据,“我们一线人员所有的数据对全国人民都很重要,必须在第一时间统计好,上报给组织。”


  这时候,同是延大附院医生的父亲、姐姐、妹妹,不停地通过微信给他打气,给所有医务人员加油。截至2月7日,病区已先后收治了6位确诊病人,李元军与其他医护人员连日坚守在工作岗位,不放松对任何一个隔离病人的治疗,精心护理患者。


  在隔离治疗区,最大的困难不是辛苦而繁重的工作,也不是对可能感染新冠肺炎的恐惧和忧虑,而是要想尽办法消除患者的恐慌情绪。


  “李大夫,我能不能好?我有点害怕!”“李大夫,都治了这么多天了,怎么还不好呢?”其中一位患者,情绪极不稳定。


  “你放心,我们会拼尽全力救你的!”李元军和护士们不停地给他做耐心细致的心理疏导,鼓励他积极配合治疗,消除病患的孤独感、恐惧感。同时,尽可能满足生活所需,送饭送水到床旁……让患者家人知道他住院的详细情况,使患者积极配合治疗。


  李元军不善于表达,但在讨论救治方案时,却是那样对答如流;他,只要是为了能治好病人,他都会“斤斤计较”;他要的是对得起相信他的每一个病人。


  当一个又一个病人治疗达到省级专家制定的出院标准接连出院时,李元军才露出久违的难得的笑容。


  延安医疗集团传染病分院实现了医护人员零感染,已有6例患者痊愈出院,这是李元军和他的团队冒着生命危险默默奉献的结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