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朝最大的誤國庸才,錯失滅張獻忠的機會,還豢養了一個大海盜

明末崇禎九年(1635年),主持鎮壓張獻忠、李自成等“流寇”的兵部尚書張鳳冀兵敗自殺,崇禎帝一時間覺得無人可用。崇禎十年(1636年),皇帝決意起用丁憂在家的楊嗣昌為兵部尚書,主持軍務。楊嗣昌再三疏辭,崇禎帝未應許。次年三月,楊嗣昌應詔抵京。

楊嗣昌是萬曆三十八年進士。崇禎元年(1628年),起為河南副使,加右參政。後升任右僉金都御史,巡撫永平、山海關諸處,以知兵聞名朝野。崇禎七年(1634年),授兵部右侍郎兼右僉都御史,總督宣府、大同、山西軍務。不久之後,因父母相繼去世而丁憂在家。楊嗣昌面聖對策,令皇帝甚為滿意,大有“恨用卿晚”之意。

當時的大明朝深陷內憂外患之中,關外滿洲已有入寇中原之勢,“流寇”又肆虐山陝。楊嗣昌對形勢提出了整體思路:

必安內方可攘外,必足食然後足兵,必保民斯能蕩寇。此三者,似為今日證治之切根本之圖。

大明朝最大的誤國庸才,錯失滅張獻忠的機會,還豢養了一個大海盜

楊嗣昌

在多種危機中,“流寇”是危害最為嚴重的“腹心”之害。如果聽任“腹心流毒,臟腑潰癰,精血日就枯乾”,故而提出表明他之所“必安內方可攘外”。那麼如何安內呢?還是得靠錢,要有足夠的財力支撐,“足食然後足兵,必保民斯能蕩寇”。

楊嗣昌的整體剿寇計劃是所謂的“四六正隅十面張網”方案。經過多年發展,“流寇”大患是在陝西、河南、湖廣、江北之間。那麼,官軍剿殺就應當以陝西、河南、湖廣、鳳陽為四正面,這四地巡撫責之分剿。延綏、山西、山東、應天、江西、四川為六隅面,此六巡撫分防而協剿,這便是十面張網。

除此之外,再用總督、總理二臣隨賊所向,機動作戰,專任剿殺,“流寇”到哪裡,總督、總理便率軍追擊會剿。這一方案如果得以順利實施,“則會剿之事可行矣”。客觀而論,楊嗣昌的方案確實可行。但是前提是財力支撐要跟得上,打仗就是打銀子。

大明朝最大的誤國庸才,錯失滅張獻忠的機會,還豢養了一個大海盜

李自成

崇禎十年(1637年)十月,楊嗣昌上疏崇禎帝:

正月二月為殺賊之期,以河南、陝西為殺賊地。要使陝撫斷商、雒,鄖撫斷鄖、襄,楚撫斷德、黃,皖撫斷英、六,鳳撫斷潁、亳,而應撫之兵仍堵潛、太,江撫之兵急堵梅、濟,東撫之兵直堵徐、宿,晉撫之兵橫截陝、靈,保撫之兵飛渡延、津一帶。然後總理提邊兵,監臣提禁旅,豫撫提左、陳等兵,同心並力,合剿中原,為不盡不休之勢。

如果李自成出潼關,則令提督合剿,並輔之以嚴明軍紀約束各級官員:

文臣如巡撫,苟不用命,立刻解其兵柄,立刻選一監軍代之。武臣如總兵,苟不用命,立刻解其帥印,立刻選一副參代之。其文如監軍、武如副將以下苟不用命,即則斬于軍前,而立選人以代之。

楊嗣昌的計劃是三個月徹底剿滅“流寇”,這很合聖意,但是確實需要強大的執行能力和高效運作體系才能收到預期效果,當然還是離不開充裕財力和兵力作為後盾。為了實現大目標,楊嗣昌提出要增兵十二萬,其中“鳳泗祖陵官兵五千,承天祖陵官兵五千,總督軍門官兵三萬,總理軍門官兵三萬,鳳陽、陝西二巡撫官兵各一萬人,湖廣、河南二巡撫官兵各一萬五千人”。

大明朝最大的誤國庸才,錯失滅張獻忠的機會,還豢養了一個大海盜

張獻忠

增兵就要吃糧,吃糧就要加錢。楊嗣昌要朝廷增餉二百八十萬兩,還有非常詳細的使用方案,但是崇禎心裡苦啊,大明沒錢了!剿殺“流寇”的經費原本就是原有稅收之外的額外支出,“今用兵剿賊之費,原非京邊起存額內本有之儲需。”現在,朝廷哪裡還有能力再給錢啊?

朝廷既然幫不上忙,楊嗣昌只好通過清查各省的存留來用於軍餉。所謂的“存留”, 各省將一部分稅收截留下來,用以支付本地養兵之費、宗藩俸祿、各處防海防江防倭防礦費用等。其實這些也都是杯水車薪,無濟於大事。

搞不到錢,楊嗣昌只好奏請朝廷,請求加派“剿餉”,還是要從老百姓身上榨啊!崇禎皇帝一開始並不贊成,覺得根本沒法榨到了啊!但還是架不住楊嗣昌苦請,又指望三個月搞得定,自欺欺人地下旨:

流寇延蔓,生民塗炭,不集兵無以平寇,不增賦無以餉兵。勉從廷議,暫累吾民一年,除此腹心大患。其改因糧為均輸,佈告天下,使知為民去害之意。

說是“暫累吾民一年”,可到他自己煤山上吊的時候,這筆錢還在徵!

大明朝最大的誤國庸才,錯失滅張獻忠的機會,還豢養了一個大海盜

崇禎皇帝

在楊嗣昌“四六正隅十面張網”方案中,還有總督、總理二臣機動作戰的安排。那麼,這兩位手握機動兵權的人選至關重要,“盡此事關係中原治亂非小,所當盡破情面並舉真才以資實用者”。

總督、總理為十面張網的關鍵,洪承疇戰功卓著,是合適的總督人選。總理人選,楊嗣昌推薦的是福建巡撫熊文燦,取代了原先的王家禎。“討海賊有功”的熊文燦於崇禎十年四月,被任命為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代王家禎總理南畿、河南、山西、陝西、湖廣、四川軍務。

熊文燦受命之初,便請求崇禎帝將左良玉所將六千人歸自己調遣,並大募粵人及烏蠻精火器者一二千人以自護。此時正值楊嗣昌大張十面張網之際,楊嗣昌安排熊文燦、左良玉率兵於河南、湖廣、江北一帶圍剿張獻忠、羅汝才、馬守應等部;而洪承疇與孫傳庭部在陝西圍剿李自成部。

自崇禎十年(1637年)秋至崇禎十二年(1638年)初,由於崇禎帝採納了楊嗣昌增兵加餉計劃,使得官兵實力大增,逐漸佔據了優勢。但是,熊文燦的介入卻葬送了好形勢。楊嗣昌之所以會舉薦熊文燦,就是因為熊氏在福建平定海盜的成功,而他所謂的成功,不過是因為招撫了鄭芝龍,表面暫時的成功,埋下的確實更大隱患。更何況,“流寇非海寇比”,招撫這一招根本沒有用!

大明朝最大的誤國庸才,錯失滅張獻忠的機會,還豢養了一個大海盜

熊文燦

除了經驗主義的毛病,熊文燦還沒辦法鎮住手下將領,號令沒法施行,這又迫使他更傾向於招撫。在熊文燦抵達安慶之後,左良玉就不受文吏節制,且與粵軍不和,熊文燦出於無奈,遣還南兵,但左良玉仍舊不肯罷休。於是楊嗣昌奏明崇禎帝,將邊將馮舉、苗有才所兵五千人調給熊文燦。此事一出,果如熊文燦所憂,手下將領並不肯聽從號令,更讓其堅定了主撫之心。

熊文燦抵達河南之時,襄城地方士人萬廷蕙就曾對他建言:

賊久玩,不知有王師,必大創之,乃可招安。若專任招撫,事姑息,恐狼子野心終不可保,竊恐無益,終為中原遺患耳!

萬廷蕙的意思是說這幫流寇根本不把朝廷放在眼裡,如果不把他們揍到元氣盡喪,就別想能真正招撫;一味招撫就是養虎遺患。但是,熊文燦對這種意見聽不進去,還以為能複製福建經驗。崇禎十年(1636年)八月,張獻忠在河南南陽遭到總兵左良玉侵襲,幾乎喪命。迫於官軍圍剿的巨大壓力,張獻忠遂請求招撫。此時熊文燦派遣張大經等人進行招撫,“即遣人招張獻忠、劉國能,二人聽命。乃益刊招降檄,布通都。又請盡遷民與粟閉城中,賊無所掠,當自退。”

舉薦熊文燦的楊嗣昌並不贊成招撫張獻忠,奏請皇帝派兵將張獻忠及其黨羽斬草除根。如果一定要招撫,楊嗣昌建議命張獻忠進攻李自成、羅汝才等部作為考驗,不然便一律剿滅。

崇禎皇帝這個時候又犯了猶疑多心毛病,竟然不同意,反而訓斥楊嗣昌:“哪有一味剿殺之理?”當斷不斷,反受其亂,說的就是崇禎這種領導!

崇禎十一年(1638年),湖廣、河南等地的“流寇”絕大部分接受招撫。張獻忠等部降於熊文燦、李自成等又在洪承疇與孫傳庭追剿下落敗。表面上看來,大明朝的“流寇”問題終於解決了,“一時公卿且謂天下無賊”。崇禎皇帝宣佈取得了“剿寇”戰爭的全面勝利,大明即將迎來偉大中興。

大明朝最大的誤國庸才,錯失滅張獻忠的機會,還豢養了一個大海盜

崇禎自縊

熊文燦和大明諸公蠢到了家,張獻忠就撫的時候,竟然沒有接受改編,也沒有接受官職,還把四萬人馬分佈在總部谷城的四郊,分四營,各設一員大將率領。這特麼不是投降,是休整啊!

崇禎十二年(1639年)五月,張獻忠在谷城再度起兵,使得楊嗣昌的“四正六隅十面網”的計劃宣告破產。崇禎帝大怒,逮熊文燦下獄處死,命楊嗣昌督師,賜尚方寶劍進行鎮壓。但是,為時已晚。

五年之後,也就是崇禎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李自成攻破北京皇城,崇禎帝煤山上吊,大明朝終於滅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