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羅貫中將徐庶劃歸為蜀漢的臣子並褒揚,而歷史上他好像背叛了蜀漢?你怎麼看?

笪駿


因為這確實是一段刷人設的佳話——可以說是喪事喜辦的典型。

徐庶背叛了蜀漢嗎?當然背叛了,還是在劉備最艱難的時候棄他而去。但是徐庶高明的地方在於把背叛這件事做得很“周全”。他以“忠孝不能兩全”為藉口走的光明正大,劉備則盡顯仁義之君的風度痛快的放了徐庶離開,事前沒攔阻,事後無惡語更無報復。稱得上好聚好散的HE結局。

實際上,三國的時候,遇到和徐庶差不多景況的還有個畢湛。畢湛當時是曹魏別駕,別駕在所有的佐官中地位相當高。

公元194年,趁著曹操帶兵討伐徐州陶謙,後方空虛的時候,陳宮與張邈叛出曹營迎呂布為兗州牧。這一次的反叛可以說是曹操跌宕起伏的一生中的最低點,差一點就基業盡喪,按諸葛亮的說法,也稱得上是“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

這個時候張邈把畢湛的母親、弟弟和妻子兒女全都俘虜了,曹操面對這種情況,就跟畢湛說,“你母親在那裡,你可以自行離去。”畢湛當即跪下說,“我誓死效忠主公”。曹操看到畢湛的表態,為他的忠誠流下了感動的淚水,他哪裡會想到,畢湛出了這個門,立馬就逃到張邈那裡去了。

[注]:張邈之叛變也,邈劫諶母弟妻子;公謝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諶頓首無二心,公嘉之,為之流涕。既出,遂亡歸。

(影視劇中差點被氣哭的曹操)

所以你看,同樣的事兒,不同的反應和做法。徐庶同樣是在劉備最危急的時候離開的,但他既幫自己圓了場,也幫快要成為前任主公的劉備在天下士人那裡刷了一波好感度。

為什麼徐庶會當面謝了劉備而離開,而畢湛卻選擇了背後來一刀?

顯然是因為他們面對的主公性格不同,徐庶瞭解劉備的性格,而畢湛則不敢把希望放在曹操的大度上。

《三國演義》逮著徐庶因為母親棄漢歸曹這件事大書特書,當然有其目的,就徐庶和畢湛兩個人面對同一件事的處理態度對比,都不用再添油加醋已經把“尊劉抑曹”這個《三國演義》核心理念表現的淋漓盡致了。

為了再刷一波印象分,羅貫中先生又加了一個設定,“身在曹營心在漢”,讓徐庶在“被迫”加入曹魏陣營後,為了舊主而不獻一計。

實際上徐庶進了曹營之後也沒得到重用,因為曹魏陣營裡謀士型人才太多了,徐庶作為一個半路過來且並沒有驚天才華的插班生就這麼不鹹不淡的在曹魏陣營中進入了打醬油的行列。

多年後,諸葛亮打聽到徐庶在曹魏中的處境,還感嘆了一句,曹魏人才如此之多嗎?連徐元直這樣的人才都沒有得到大用?也不知道徐庶到了此時悔還是不悔。

逮大和中,諸葛亮出隴右,聞元直、廣元仕財如此,嘆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見用乎?

另外,背後捅了曹操一刀的畢湛,在呂布兵敗後又被曹操俘虜了,曹操也並沒有拿他怎麼樣,反而是放過了他,還肯定了他的孝行,給了他一個官做,本來畢湛那一出讓曹操險些成了笑柄,而這個處置卻也大大拉回了曹操的印象分。

及布破,諶生得,觽為諶懼,公曰:“夫人孝於其親者,豈不亦忠於君乎!吾所求也。”以為魯相。

所以,三國真的很有意思。


閒話說歷史


徐庶為母無奈被誆騙赴魏是人歸曹操心在劉備也始終信守不為曹孟德出一策之誓言不能定為叛蜀漢!徐庶中曹操計說明智遜孔明多了,連母親人品懿德筆跡都不明察終害了慈母生命為世所詬笑何談孝子賢士呢?


2968186160


其實,徐庶的上場不過是劉玄德三顧茅廬的前奏,為諸葛亮登上歷史舞臺發揮一個重要的烘托作用


Gjfwxws123


你看懂三國沒有,爭權,爭勢,爭女人,爭氣,爭文,爭武。啥也不爭,只為孝而獻身的只有徐庶,與勢無爭,羅貫中開頭的詞說的很好告訴後人,爭什麼?都是笑談中,向徐庶是多好自然老去。


用戶536989971322


徐庶字元直當年投奔劉皇叔,被曹操以其母為挾,奈何孝母情重赴魏,劉備一路相送,庶感皇叔恩深義重,走馬間推薦臥龍諸葛亮並許諾一生不為操出一計耳,熟讀三國者無不欣賞其孝忠和誠信,結果對蜀漢的奠基起到了決定性作用,所以羅貫中將徐庶劃為蜀漢的臣子並褒楊,我認為的確如此。


山中散人F


尊劉貶曹


桃花源詩上莊


身在曹營心在漢


深海一尾魚278


演義

徐庶是司馬徽推薦給劉備的謀士,時間很短為劉備建立功勳,曹操吃了虧,問幕下:劉備那裡得了能人,有人靠訴他得了徐庶,謀士向曹操獻計說:徐庶是個大孝子,丞相你去捉了徐母,徐必然來投,操以計而行,捉了徐母並遣使告訴徐庶,母在曹營,你如不歸曹,你母有殺身之禍,徐即告知劉備,說明此事,要投奔曹營,雙方依依不捨,徐走劉送,徐說使君回去,送君千里終於一別,劉止步而望,直望至被樹木遮眼,劉命伐木而望,直至無影無蹤而回,劉回不遠聽得後面有馬啼聲,劉備見徐迴轉了,劉問你不走了,徐說:非也,我有件重要事,沒有告訴你,幾乎誤事。接著對劉備說:我走後你去南陽請臥龍先生出山,他覆姓諸葛,名亮,字孔明,他可以幫你平天下,劉備問:他的才華比先生如何,徐說:勝我十倍。劉備很高興,然後徐離去,這一段在小說中稱:‘’徐庶走馬薦諸葛‘’。徐庶進曹營昂叩見母親,被其母痛罵一噸稱‘’孽子‘’,前來‘’助糾為虐‘’,明主不助,來助漢賊,撥徐庶懸劍而自殺。

。這裡又是羅先褒劉,貶曹的‘’精彩偏段‘’。


老龔166916589


談不上背叛,不同人生階段的不同選擇。人家徐庶又沒賣身給劉備。

越混亂的環境,主君越不可能提升忠臣地位,貶低降臣,只能一視同仁,否則戰爭的成本直線上升。

褒揚忠臣,敵方將領投降的機會就降低。褒揚降將,誰還替你打仗,反正都在哪當官都行。

三國之間叛來叛去很正常,當時的人沒覺得錯,我們多說什麼?

羅貫中能說,因為他是後來人,我們現在在網上評論這個歷史人物,評論那個歷史人物,不也是羅貫中嗎?

歷史人物究竟怎麼想,我們不可能知道,但我們會猜,人與人不一樣,所以猜的也是千奇百怪。

好比徐庶,我可認為他為了盡孝道,不得不脫離劉備。你可以認為他眼見劉備失勢,決定另謀高就。

人,會騙人,不僅騙別人,自己也騙。所以哪怕徐庶,也不一定清楚自己真實的想法。

但徐庶的想法對我們重要嗎?不重要,我們拿徐庶的事蹟,說我們的故事就好。

為了解釋忠孝不能兩全,我們可以拿劉備和徐庶的之間的深厚君臣之誼,徐庶卻不得不因為孝,而放棄忠。

為了解釋人心多變,我們可以說徐庶如何如何自私,關鍵時刻離開劉備,相當背叛。

史書是給自己看的,道理卻是說給別人聽的。


臥牛說歷史


我是超哥說成語,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我們都知道有一個歇後語:徐庶進曹營---一言不發,說的就是題主的這個問題。在《三國演義》中,羅貫中就是把徐庶劃歸成劉備的人了。我們都知道,徐庶看好並投奔劉備,並且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卻被曹操騙到了曹營,但是徐庶一直遵守他的諾言,終身不為曹操出一個主意。

徐庶跑到了曹營,並一直沒回去,那麼徐庶背叛了劉備了嗎?我覺得沒有,徐庶到曹營是因為他的母親被騙到了曹營,曹操又以他母親的名義給徐庶寫了一封假信,徐庶是為了盡孝。那麼你可能會說徐庶後來怎麼不回劉備的身邊了呢?我覺得徐庶還是很有自知之明的,走時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他自知水平不如諸葛亮,再回去也沒什麼意思了,乾脆不回去了。但是是“心在曹營心在漢”,所以並不能說他背叛了劉備。

你也可能會說,徐庶不是很有本事嗎,怎麼能上曹操的當呢?我覺得這是徐庶的性格的弱點,首先徐庶是個大孝子,一看到母親的來信心就亂了,“今聞老母被囚,雖金波玉液不能下嚥矣。”顧不上辨別真假;其次不夠睿智,從某方面說還不如他的母親有智慧。我們來看看他的母親看到徐庶來了之後的所作所為:

徐母勃然大怒,
拍案罵曰:“辱子飄蕩江湖數年,吾以為汝學業有進,何其反不如初也!汝既讀書,須知忠孝不能兩全。豈不識曹操欺君罔上之賊?劉玄德仁義佈於四海,況又漢室之胄,汝既事之,得其主矣,今憑一紙偽書,更不詳察,遂棄明投暗,自取惡名,真愚夫也!吾有何面目與汝相見!汝玷辱祖宗,空生於天地間耳!”罵得徐庶拜伏於地,不敢仰視,母自轉入屏風後去了。少頃,家人出報曰:“老夫人自縊於梁間。”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徐庶有他自己的弱點,對他的母親還不是特別地瞭解,他應該知道他母親的性格,他如果不去曹營母親還能活,一去的話母親可能會很生氣,但是徐庶沒考慮到這一點。

這又牽扯到傳統文化中的忠孝觀,徐母是有大格局的人。徐母並沒有要求徐庶在眼前盡孝,而是要他忠心輔佐劉備幹出一番事業,那才是最大的盡孝,所以才有“忠孝不能兩全”之說。可惜的是徐庶沒有按她母親的想法做,才造成了這有的悲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