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历山大如果没有走错路,直接杀进当时的中国,当时的中国能抵挡住马其顿方阵吗?

余八百


当时应该是战国时期,亚历山大如果没走错路应该要和秦国对上,从亚历山大征波期就可以看出当时亚历山大出兵只有五六万人,而当时秦国与战国时期其他几个国家打仗好像很少少于十万人的时候。



还有当时东方的冶炼技术要远超西方,如果双方相遇亚历山大大帝的部队的刀都砍不穿秦军的铁甲会不会太欺负人了?


如果我是说如果亚历山大打赢了秦军,会不会引起战国其他六国的围攻?如果真是那样估计中国的领土说不定会扩大很多倍,因为亚历山大大帝会给战国打开新世界的大门。说不定战国的君主会如此商量:尼玛,不跟你们打了,外面来了一群蛮夷,我们先去弄死他们再说。

好吧!我从来不认为清朝以前有
那个西方国家可以刚得过中国,随便那个大帝。


云淼100666656


假设亚历山大没有走错路,而是长驱直入到达了中国,那么结局会是什么样呢?先看这个人的生活年代对应中国的什么时代,亚历山大生活在公元前356年7月20日到前323年6月10日,此时正处于中国的战国时期,中国的战国时期是七个诸侯国争霸的时期,亚历山大如果这个时候抵达中国,他会遇到秦国。

因为它是从西边来的,那么秦国就会成为战国七雄中首当其中的国家,他对亚洲的入侵与征服发生在公元前334年,历时十年,经过伊苏斯战役、高加米拉战役、吉达斯普河战役,他先后征服了波斯、埃及、小亚细亚、两河流域。最终建立起,地跨欧、亚、非三洲的亚历山大帝国。

此时的秦国已经经历三十多年的变法,国力已经很充实了。公元前324年,秦国张仪率军攻打魏国,夺取陕,筑上郡塞。秦国的军队长期征战具有丰富的战斗经验,而且刚刚取得胜利,士气正锐,亚历山大如果此时劳师远征,那他必定难以全身而退。

先说,亚历山大,他劳师袭远这是兵家大忌,他虽然在入侵亚洲的过程中得到了一些胜利,但是他没有遇到像秦军这样的虎狼之师,而且他的部队远离国土,后勤补给困难,战斗减员难以有效补充。那些被他打败的亚洲欧洲国家都不是真心依附,随时有可能起来反抗,打断他的交通线和补给通道。这是他要解决的最大的后顾之忧。

再看秦国,但是商鞅变法以后就在秦国培养了耕战之民,意思就是说农民放下锄头就能上战场,放下武器就能种地。这是军民合一的制度,所以秦国可以动员起来的战斗人员数量极为庞大。

而且这些人很多都是具有战斗经验的老兵,他们可以随时补入军队,进行战斗。秦军的战斗意志极为旺盛,秦国实行的是军功授爵制,根据每个士兵在战场上砍下敌人脑袋数量的多少,就可以获得相应等级的爵位,所以秦军把敌人的脑袋叫首级。打起仗来,秦军眼里的敌人脑袋都不是脑袋都是高官厚禄,所以打起仗来秦军士兵无比勇猛。

再说秦军的武器装备,从兵马俑坑中考古人员发现了长达6.3米的长矛柄遗痕,加上矛头几乎有7米长。正所谓“一寸长一寸强”这样强大的秦军,一个集团冲锋就能把亚历山大的部队消灭殆尽。

另外,秦军还有弩,射程在一百五十米到八百米之间。秦军还有很多出色的将领,再加上本土作战,后勤补给,兵员补充很便利。再加上这是保家卫国的反侵略战争,秦军的士气肯定无比高涨。

当时张仪还活着,完全可以出面争取六国的支持,建立反侵略的国际统一战线。如果山东六国与秦国结成强大的反侵略同盟的话,那亚历山大会输得更惨。在这样的战略态势下,面对如此强悍的对手,亚历山大大帝擅长的马其顿方阵也难有用武之地。

其实这都是假设,亚历山大想打到中国,先得打败大月氏、还得打败匈奴,这些民族都有凶狠残暴的军队,都被秦国修理过,亚历山大有多少军队可以消耗的?根本打不到中国的边境就被消灭了。

匈奴曾经被汉武帝打败,残余势力进入欧洲竟然如入无人之境,间接就可以看出汉家军队的战斗力之强,这些汉军如果和秦军比的话未必能占上风,所以说亚历山大大帝如果没走错路,即便攻打到当时的中国,也不会有多大胜算,再厉害的马其顿方阵有也没用。


小小嬴政


我感觉够呛 ,中国的投石车,战车,还有弓兵,还有迂回的骑兵,很快就会突破防线,这个好像有歪果仁做过模拟视频,结果是,弓箭手先压阵,双马滚木战车冲阵,两翼骑兵迂回,很快就突破了,失去阵型的歪果仁,就等着挨宰,分别模拟了战国,元,唐,结果是唐攻破速度最快,战国其次,元垫底,可能跟元配置有关全是轻骑兵


不要Love


幸亏他没来,否则估计连河西走廊都不能通过就被匈奴打跑了。而匈奴呢,始终被中原文明打,一直向西腾挪,最终跑到欧洲称王称霸去了。据记载欧洲的部队非常惧怕匈奴部队,一般离着十里八里的就不战而逃。原因嘛不仅仅是战斗力的问题,最主要的原因,自己去百度。这里真不能说。


法缘石


这个问题很有趣。假如亚历山大的部队向东顺利进入中国境内(忽略西域小国),那么他会被分分钟按在地上摩擦,因为他首先遇到对手是秦惠文王和变法之后的秦国。

亚历山大:公元前356年——前323年,最远打到了印度,前326年因疫情严重官兵厌战而撤军。秦惠文王嬴驷:公元前356年——前311年,于前325年正式改元称王。假设前326年没有疫情亚历山大也没有撤军,而是继续往东进军,我们根据这个时间背景来设想一下。

公元前326年10月,亚历山大率军继续东进,经西域,可能会于前325年到达中国境内(不考虑气候因素造成的非战斗减员),过河西走廊,最先逼近秦国陇西之地。孤军深入乃兵家大忌,此时亚历山大军队长途跋涉,补给困难,人困马乏,还不确定西域诸国是否会背后偷袭,而且对脚下的土地和人民一无所知,他们还不知自己将要面对的是铁板一样的秦国。
公元前337年嬴驷即位,继续遵循商鞅之法,之后平定复辟势力,巩固政权,秦国政局稳定。前329年秦国完全掌握河西之地,实力大增,且时常兵出河东侵扰魏国,魏国被逼迁都,秦国东边的压力大大减小,东边暂时安全。前325年,嬴驷正式称王,史称秦惠文王。此时秦国文臣有张仪,武将有樗里疾、司马错等名将,国内安定,士气高昂,秦军数量庞大训练有素随时能战。而且陇西是秦国祖先之地,是秦国发迹之地,秦国十分重视,边境守军一旦发现异样就会上报,秦国迅速反应,不出几日增援大军就会抵达陇西,与亚历山大军队碰面,秦军只需以逸待劳,无论是人数、装备、战法、补给、动员还是战场环境都完胜亚历山大的马其顿方阵。

双方终于碰面了。变法之后,秦军战力强悍,天下呼之为“锐士”;亚历山大的马其顿方阵横扫埃及,波斯和印度,实力也强大,两强相争究竟谁更强?结果可能比较搞笑,因为马其顿方阵根本不够秦军塞牙缝的。

马其顿方阵编制跟现代军队相似,通常64名重甲步兵组成一个排,128人组成一个连,256人组成一个营,1024人组成一个团,4096人组成一个师。初级方阵是自成体系的多兵种作战部队,它除了一个师的重装长矛步兵外,还包括(在满编的情况下)2048名轻装盾兵,1024名辅助兵和一个1024人的骑兵团,总计8192人。每个联合方阵由四个初级方阵组成,约32,000人。这就是亚历山大典型的远征部队的编成情况。我们估算亚历山大到达中国境内的人数撑死了不超过5万(巴尔干半岛不适合大面积农耕,养不活太多的人口),对于动辄十几万、几十万大军的战国七雄来讲,这点人数实在是有点寒酸啊。

那么其战力如何呢?马其顿方阵以重步兵为核心,作战时排成很长的横队,纵深16人,士兵之间有较大间隔,长矛通常有3到4米长,方阵头上4至6排士兵的矛头对准前方,后面各排士兵握矛的姿势有的倾斜,有的垂直于地面,以坚固的密集矛阵跑步向前推进,十分凌厉,与骑兵配合更是威力巨大。为了保护侧翼和后方,战斗开始前轻装长矛兵在方阵的后面排成纵深约8人的横队,而辅助兵(大部分是重步兵的勤务兵和粮秣征收员)则在方阵前面排成散兵横队,两翼配置骑兵和一定数量的轻装长矛兵。

但是这种阵型有不少缺点,比如防御面太窄、不够灵活,步兵的武器太依赖那长得离谱的笨重的长矛,而近战武器只有短得可怜的青铜短剑,且无法迅速调转矛头防御侧面、后面,而两侧的轻装辅助步兵防御力根本不够,一旦前三排的士兵败下阵去,或者敌人从侧翼包抄,两翼根本就抵挡不住,敌人冲入阵中,那么阵中的主力重装长矛兵只能任凭敌军持剑砍杀;再比如,方阵配备的盾太小,无法有效防御密集箭阵的打击,所以无论是轻骑射兵,还是步射集团,只要能驱散两翼的轻步兵,列阵的长矛手几乎是任凭射杀;再比如,方阵本就十分密集,过长的长矛不利于疏散,一旦遭遇混乱,群龙无首,就会发生拥挤踩踏造成大量伤亡。


那秦军遇上马其顿方阵会怎么处置呢?我觉得秦军会把亚历山大他们玩死。

如果打伏击战,秦军完全可以诱敌深入,凭借对战场环境的熟悉提前埋伏好,借助有利地形居高临下、守株待兔,把敌军分而化之、各个击破。马其顿方阵很难做到有序疏散的,密集的方阵一旦遭到集火打击,会更快地被消耗殆尽。

如果要打阵地战,秦军步兵有大规模步射集团,充分发挥强弓硬弩射程远威力大的优势(秦国的箭镞实现了标准化生产,秦国关中产竹,箭矢供应充足),先来几阵密集箭雨远程消耗一波,秦国的箭雨一度令山东诸国胆寒,而马其顿方阵对此更加无解,只能一批一批地被射杀,锐气先就被打掉了,在惊慌失措中也会有大量士兵被拥挤踩踏致死。在步射集团远程消耗敌人兵力的时候,秦军的骑兵可以从侧翼包抄,先解决马其顿方阵侧翼的轻装骑兵和盾兵,几轮冲锋杀入阵中乱砍乱杀,秦军骑兵战术娴熟,秦剑如同开挂一般的修长,冷兵器时代一寸长一寸强。骑兵冲锋过后,步兵结阵稳步推进,推进的同时射手持续射杀敌军,秦军步兵大量配备青铜戈,长度、重量适中,可以刺、勾、啄灵活运用,攻击方式比马其顿长矛更加多样;也有少量的长矛兵,不过矛的长度应该比马其顿的更长(从兵马俑坑中考古人员发现了长达6.3米的长矛柄遗痕,加上矛头几乎有7米长)。秦军的兵种配合是很到位的,不动则稳如泰山,发动则是狂风暴雨。


战争在中国是一门艺术,春秋战国征伐频繁,各国都把战争玩出了花儿来。把亚历山大的军事素养放在当时的中国来讲,可能就是个青铜。他的那一套战术战法,放在他自己的世界可能还行得通,要是放在战国时期的中国可能活不过一集,环境不同,形势不同而已,就好比有人问这样的问题:自然状态下狮子能否打得过老虎?但自然状态下两者根本不会相遇,关于答案我们也无从知晓。历史没有如果,我们也不知道两军真的相遇会怎样,因为他们毕竟没有相遇,我们做的只是假设。


大地瓜小地瓜一块钱买


我们最早的战国就用方阵,没有战争艺术水准,后来放弃了。欧洲后面也放弃了,方阵到中国会死的难看。没马登骑兵没那么大优秀,他们人数又少,真不够我们打的。

不信看来几百年后,被汉朝赶跑的匈奴人,横扫欧洲,这个时代战争比较,亚历山大不堪一击,真不是吹的。

商朝时期,几乎灭掉世界所有古文明的白种人,到中国地盘来,妇女女英雄击垮了他们,把俘虏抓来祭祀祖先,祭祀上天。

这时代来了就好,中国后面没那么多内战了,印度早属于我们中国。




蒋子兮3413


这个问题恐怕很合蜜汁自信的欧洲人的胃口,但是事实可能会让他们绝望。

我无法肯定如果亚历山大真的来到七雄鏖战的中国是否还能延续他的神话,因为历史不容假设,所以想通过兵力兵器或是战略战术来寻求答案都是纸上谈兵。但我们不妨换个思路:

亚历山大之后不长的时间,中国历史进入大汉王朝。公元91年(好像是吧),大汉王朝在与匈奴的战争中大获全胜,南匈奴俯首称臣,北匈奴仓皇逃命,并从此消失了近三百年。北匈奴再次出现就是在欧洲,同时出现的是欧洲人深入骨髓的恐惧和屈辱。这些匈奴人中的最杰出的代表就是有着“上帝之鞭”之称的阿提拉(对,没错,就是《博物馆奇妙夜》中的那位老兄)。时至今日,“上帝之鞭”仍然活在欧洲人的心中,当然,这并不是因为崇敬,而是因为恐惧。因何恐惧?被干怕了呗!

那么,一个被中国人干怕了的种族(至少没见过他们再敢东顾了不是吗),又把欧洲人干怕了,可见欧洲人吹嘘的无上战力的成色如何了。再说直白点:冷兵器时代的欧洲人只能算是中国人手下败将的手下败将而已,真不知道欧洲人和慕洋犬们对亚历山大的自信从哪儿来的。


诗酒趁年华139929414


秦以来中原的主要威胁就是北方,真还没有从塔克拉玛干沙漠以西来的威胁!称霸中亚的葛尔丹到是有东进的野心,他首先考虑的也是先征服蒙古高原,再南下。直接十几万大军越过沙漠,再穿过河西走廊来征服中原?从没有过!不过,三四千年前或更早以前西方游牧部落拖家带口一路迁移来到甘肃一带游牧到是有过。但这些部落早就被汉族祖先和匈奴人又赶回到了中亚。


pooqqq


冷兵器时代很难很难远征,亚历山大和成吉思汗算是历史上两个异类,相比之下亚历山大更难一些,也是运气不错的,基本上他们没有遇到太困难的抵抗力,如果亚历山大一出门就遇到当时的秦国军队,当时就悲剧了,第一是军队人数相差太大了,已经不是战术和战力能够弥补的,第二是看打法秦国军队可能比马其顿方阵更加科学更加灵活多变,而且秦国的重兵器刚好是马其顿方阵的克星,冷兵器时代其他任何国家遇到秦国军队都是悲剧!


天路通汇胡


20

Jdhdhdhsjj

3分钟前

亚历山大大帝(Alexander the Great,公元前356年7月20日—前323年6月10日)33岁翘辫子,算他能多活5年来到中国,会见到秦惠文王,19即位那年车裂了商鞅,改公为王,是秦国第一个王,惠文王七年(前318年),乐池担任秦国丞相,韩、赵、魏、燕、齐与匈奴的联军共同攻秦。秦使庶长嬴疾与联军在修鱼苦战,虏其将申差,败赵将公子渴、韩太子奂,斩首八万二千人,为修鱼之战。亚历山大方阵是不错,在欧洲~5万士兵对阵波斯10万大军也赢了(波斯吹自己有百万大军),不过秦兵打战国联合国联军也是砍对方8万起跳[抠鼻]兵法阵发样样全,感觉如果亚历山大打东方六国,估计是没啥大问题,打秦国应该不行,但是如果可以联合六国,左右夹击,就像蒙古当年联合大宋灭金国一样,等站稳阵脚再一锅揣,也未必不行[抠鼻][抠鼻]当然,如果可以看到亚历山大对阵战国时期的秦国战神白起[大笑]那肯定很有意思,秦昭襄王十四年(前293年),白起上任后采用避实击虚、先弱后强的战法,将秦军主力军绕至韩魏联军后方,多次击破联军分队及后方留守之军,逐渐将韩魏联军主力包围于伊阙,最终灭韩魏联军二十四万人,白起一战成名,这年如果亚历山大没死,多活30年也就是63岁[灵光一闪]感觉会很酸爽,他可以搞个20万马其顿波斯混血大军去打打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