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沉默是金》

前言

公元699年,唐朝著名詩人杜甫的親叔叔杜並正在家裡使勁磨刀。時年十三歲的他此時“磨刀霍霍”並不是為了“向豬羊”,而是準備在七月十二日這天去殺死一個人。可他要刺殺的對象不止是個朝廷命官,還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親外孫——周季童。為什麼“詩聖”杜甫的二叔杜並會這麼有種,放著好好的日子不過,要去幹掉這位天潢貴胄的周大人呢?難道是因為唐朝有未成年人保護法,十四周歲以下不用負刑事責任?當然不是,這一切,還得從杜甫的祖父杜審言說起。


《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

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

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

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

杜審言(約645-708年),唐朝人,字必簡,祖籍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後來父親杜依藝做了河南鞏縣縣尉,老杜一家子就搬去了河南鞏縣定居。杜審言有四個兒子,長子杜閒(即杜甫的父親)、次子杜並、三子杜專和四子杜登。另外說一句,杜審言的先祖杜預(“勢如破竹”的主人公),是西晉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曾參加過晉滅東吳的戰役,也恰為唐朝兩位著名同姓詩人杜甫和杜牧的先祖。

公元670年,二十五歲的杜審言高中進士,就任隰(xi)城縣尉。要這麼來看,杜審言還是很有水平,在那個“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時代,二十多歲的小杜就能進士及第,後來還和李嶠、崔融、蘇味道並稱為“文章四友”,可見也是個學霸級的人物。

可好的開始並不一定是成功的一半,考上進士的杜審言在官場上一蹉跎就是近二十年,做的官職不是縣尉就是縣丞,基本上和二十年前沒什麼太大變化。公元689年,距離他踏入仕途已經十九年了,這次他要去走馬上任的地方是江陰,職務還是一如既往的江陰縣尉,杜審言心裡相當難受。

晉陵(今常州)縣丞陸丞這天陪著杜審言去郊外遊春散心,還寫了一首《早春遊望》送給他,杜審言也唱和了一首《和晉陵陸丞早春遊望》贈與友人陸丞:

獨有宦遊人,偏驚物候新。

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氣催黃鳥,晴光轉綠蘋。

忽聞歌古調,歸思欲沾巾。

只有遠離故里在外面做官的人,才會對自然事物的變化特別敏感;海面上雲霞顯現,旭日即將東昇,江南已經是梅紅柳綠,江北卻才剛剛回春;漸暖的春光裡,黃鶯鳥也開始唱歌,晴朗的陽光下,照出綠蘋的顏色轉深;今天忽然聽到你吟著古樸的歌調,勾起了我對家鄉的思念落淚滿襟。

看起來杜審言實在是有夠慘的,居然二十年不得升遷,悲傷都不止是逆流成河了,這大概就是比悲傷更悲傷的事情吧。不過俗話說好的,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造成他這種困境的恰恰就是他自己本人。

杜審言高中進士後,恃才傲物,目中無人。“文章四友”之一的蘇味道做天官侍郎時,杜審言去參加官員預選考試,交了試卷出了考場後,杜審言得意洋洋的說道:這下蘇味道必死無疑。周圍的人一下驚呆了,以為考官蘇味道得了啥絕症,忙問杜審言這是咋回事?杜審言一本正經的說道:蘇味道見了我寫的試卷,肯定會覺得水平不如我,然後羞愧而死。眾人皆是無語。

如果說蘇味道是個不學無術,靠著裙帶關係祖上門蔭做的官,杜審言說這話也沒啥異議。可關鍵蘇味道是正兒八經考上的進士,你杜審言二十五歲金榜題名,人家蘇味道剛滿二十歲就中榜入仕,時間還比杜審言早兩年,算是你的學長了,最高職務還當過唐朝的宰相(成語“模稜兩可”出自蘇味道當宰相時期),是和武則天談笑風生的人物,連武則天長子李弘的岳父——左金吾衛將軍裴居道寫文章都要找蘇味道幫忙,你杜審言說出這種大話未免有點太雷了。雖說後來杜審言的孫輩出了一位“詩聖”杜甫,但蘇味道的後代出了蘇洵、蘇軾、蘇轍“蘇門三父子”,那也是不遑多讓。

《登襄陽城》

旅客三秋至,層城四望開。

楚山橫地出,漢水接天回。

冠蓋非新裡,章華即舊臺。

習池風景異,歸路滿塵埃。

可杜審言傲慢自負的毛病一點都沒有改變,還曾當著眾人的面說過:不是我老杜吹牛,屈原、宋玉應該慶幸沒有跟我生在同一個時代,不然看了我的文章,他們只配做我的隨從,王羲之見了我寫的書法,都得老老實實做我的學生(吾文章當得屈、宋作衙官,吾筆當得王羲之北面)。

屈原和王羲之有多厲害我們就不多說了,就說這裡面相比較之下不算特別出名的宋玉吧。宋玉的代表作有:《登徒子好色賦》、《高唐賦》、《神女賦》等,和宋玉有關的成語有:下里巴人、陽春白雪、曲高和寡、宋玉東牆。大家耳熟能詳的元稹名句: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便是引用宋玉《高唐賦》中“巫山雲雨”的典故。而對於宋玉的文章水平是否只配給杜審言打下手,我摘抄一段《登徒子好色賦》中,宋玉描寫女子體態容貌的句子,大家隨意感受一下:

東家之子,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著粉則太白,施朱則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齒如含貝;惑陽城,迷下蔡。

杜審言這種獨樹一幟的言談舉止,很快就贏得了同事之間的“交口稱讚”,公元698年,杜審言被貶為吉州司戶參軍,沒過多久,又把司戶郭若訥得罪了。郭若訥氣憤不過,跑去周季童那裡告了狀,周季童早就想收拾杜審言這個“唐朝第一快嘴”了,兩人合謀誣陷杜審言,還把他定了個死罪,這下可以落個清淨。杜審言沒想到自己的快人快語為他帶來了殺身之禍,而最後付出的代價,則是自己兒子的性命。

杜審言的次子杜並,當時才十三歲,得知父親被冤枉入獄,還被判了死刑,就著手準備替父親報仇。公元699年七月十二日,趁著周府熱熱鬧鬧的在開宴會,杜並在袖子裡暗藏了一把利刃偷偷混進了周府。就在大家把酒言歡毫無防備的時候,杜並突然抽出袖中的短刀,撲向周季童。很快,杜並被府內的侍衛所擒獲,當場亂刀砍死,可週季童也中了杜並一刀,雖然當時沒有斃命,但身受重傷,不久也一命嗚呼。臨死之前,周季童說道:我不知道杜審言有一個這麼孝順的兒子,是郭若訥害了我(審言有孝子,吾不知,若訥故誤我)。

這件刺殺事件震驚了朝野,大家都誇讚杜並是個大孝子,當時的許國公蘇頲(ting)親自為杜並撰寫了墓誌銘。武則天聽說此事後,把杜審言無罪釋放準備重新任用,她將杜審言召到面前問道:你高興嗎?武則天當然不是問他死了兒子心情如何,而是問他洗刷了冤屈感覺咋樣。杜審言手足舞蹈的表示謝主隆恩(審言蹈舞謝),武則天又說:既然你開心的話,就作一首《歡喜詩》給我。

杜審言這下是真的很尷尬,兒子的慘死,才換來了自己被平反,現在還要作《歡喜詩》表達對大老闆的感謝和自己的喜悅。最後老杜還是硬著頭皮調動自己的才華,寫了一篇《歡喜詩》。武則天嘆重其文,讓他當上了著作郎,後來又遷任膳部員外郎。沒過多久,杜審言的老毛病又犯了,自作聰明的去結交武則天的男寵張易之、張昌宗兩兄弟,惹得武則天大怒,被流放峰州(今越南)。在流放途中,路過襄州老家時,老杜寫下一首《登襄陽城》表示了很感慨之類的心理活動。

流放到峰州不久,杜審言被朝廷召回,任國子監主簿,修文館直學士。公元708年,杜審言在床榻上奄奄一息,好友宋之問(“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的作者)、武平一去探望他,問他有什麼想說的,結果到死杜審言都改不了他口無遮攔的毛病,對來看望的朋友們直愣愣的來了一句:造化弄人,害死了我的兒子,害的我好苦,還有啥好說的,以前我在的時候,壓的你們出不了頭,如今我要死了,你們可以高興了,只可惜沒有一位有才華的人能接替我的地位(甚為造化小兒相苦,尚何言?然吾在,久壓公等,今且死,固大慰,但恨不見替人)。

對於杜審言這樣死到臨頭還在迷之自信的人,我估計宋之問、武平一真的不知道該如何回答說些什麼,還是微微一笑,沉默是金吧。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