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河入残梦,佳人归何处︱格非如何运用意象来塑造姚佩佩的形象


山河入残梦,佳人归何处︱格非如何运用意象来塑造姚佩佩的形象


前言:

《山河入梦》是“江南三部曲”的第二部,故事的背景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江南。故事的主人公是《人面桃花》中陆秀米之子谭功达,谭功达继承了陆秀米的乌托邦的理想。他是新中国的梅城的县长,意欲将普济的风雨长廊变成普济的水库大坝,将“桃花源”建成“人民公社”,实现理想中的“乌托邦社会”。

从上海流落到梅城的姚佩佩因偶然的事件而成为了他的秘书,二人有情感牵扯。谭功达下放到“花家舍”之后,憧憬着美好情感的姚佩佩难逃命运般的魔咒,落入了痛苦的深渊,走向了逃亡的悲剧命运。

评论家张清华曾这样评价格非,“以较小的格局介入重大的命题,是格非写作的一个特点”、“将社会历史的重大命题,装入到线条简练的人物关系与结构形式中来处理”。张清华将格非这种叙事手段称之为“历史的个人化”

。格非笔下的姚佩佩就是这样的人物,透过个体在巨大的历史中的无能为力,从而来思考现实与历史,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的存在价值。

在如火如荼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怀抱着自由理想主义的姚佩佩却难逃宿命般的悲剧命运。本文将从意象入手来分析姚佩佩这个人物形象,揭示她悲剧的命运。

山河入残梦,佳人归何处︱格非如何运用意象来塑造姚佩佩的形象


一、意象的阐释

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在比较文学中,就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

奥地利作家卡夫卡曾说过,“我总是企图传播某种不能言传的东西,解释某种难以解释的事情。”

深受卡夫卡的影响的格非是借助意象来“传播”或“解释”一切难以“难以解释”或“不能解释”的事情。

很多作家都有自己的文学王国,鲁迅的王国在鲁镇,莫言的王国在高密东北乡,而格非的王国在那个江南水乡,在那个

“记忆的枢纽和栖息地”

在江南三部曲中,来自江苏丹徙的格非使用大量极具江南地域色彩的意象:“花”、“雨”、“梦”等意象。这些意象的大量使用,既表现作者的审美理想,也是作者写作风格的转变,回归传统小说叙事方式。

对文本中的意象的分析,不仅能更好地把握文本中人物形象,而且还能更好了解小说的文本内涵。

笔者将从“花”“梦”、“雨”等意象来分析姚佩佩的人物形象,揭示其命运悲剧性。

山河入残梦,佳人归何处︱格非如何运用意象来塑造姚佩佩的形象


二、“花”——修辞性的隐喻

“花”与“女性”从来都是相关联的,古今中外的作家都喜欢以花喻人。如:“美人一何丽,颜若芙蓉花”、“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枝头二月初”、“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在中国古典小说《红楼梦》中,曹雪芹给十二金钗的每一位女性都挑选了相关联的花。跟林黛玉相关的花的意象有:芙蓉花、桃花、菊花、柳絮等等,这些花朵意象的变化除了象征她的命运走向,还构成了她独特的女性气质。

深受《红楼梦》影响的格非同样为姚佩佩选择了相关联的花,而这些相关意象的花是:菊花、桃花、紫云英。

  • A、菊花:傲立霜雪,天生的原罪

“我这种人,或许生下来就是有罪的呢!”

“我是一个孤儿,在这个世界上并没有亲人。”——《山河入梦》

姚佩佩原名姚佩菊。父亲在建国初期因犯革命罪而被逮捕枪决,母亲随后上吊自缢,从此她的命运恰似菊花,受尽磨难。亲戚们埋怨是由她的名字“佩菊”乃“佩带菊花”而带来的煞气和诅咒,并把她视为不详之人。

因此姚佩佩选择改名字,除了想掩盖不愿提及的过去,还想忘记痛苦的记忆。

13岁的姚佩佩遭逢家破人亡后,从此遭受了“寄人篱下”的痛苦,受尽姑妈的冷嘲热讽,过着“一年三百六十五日,风刀雪剑严相逼”的日子。后来遭到姑妈的驱逐,她先是在梅城浴室里卖筹子,后又到曾经是妓馆云集的胭脂地的绒线铺里卖绒线。

她如菊花般,一生凄苦,无依无靠。后在谭功达的帮助下,进入县委的机关单位。

对于姚佩佩来说,政治上“天生的原罪”让她过上了寄人篱下的苦难生活,她似乎只有不断地逃离。当她挣脱了下层苦难的生活,来到了体面的县委,生活轨迹似乎改变,却依然没有改变苦难和悲剧的宿命。

她如同菊花一样,品性高洁,可身世凄苦凋零,难逃命运的捉弄,受尽寒风的摧残,陷入了漩涡的阴谋,走上宿命般的逃亡之路。

山河入残梦,佳人归何处︱格非如何运用意象来塑造姚佩佩的形象
  • B桃花:春意盎然,萌发的爱意

姚佩佩因家庭的缘故,她的生活从云端坠入了泥里,从此她冷眼旁观这个社会。面对残酷的社会生活,她毫无反击之力。她只能把所有的愤怒及所有的哀伤深埋在心里。

当她被谭功达带到了类似于“大观园”的县委机关里,可“来路不明” 的原因遭受到同事的冷眼与嘲讽。官场知识的匮乏让她“不知道这个县到底有几个乡、几个镇、少个自然村就是县机关到底有几个下属单位都没有明确的概念,”因此每个月的评优她只能垫底。

她的苦闷无人倾诉,她的忧虑无人可解,她只能在洗手绢的时候默默流泪。这时谭功达把手搭在佩佩的肩上,给她无声的安慰!正是

这无声的安慰、有形的大手让佩佩想起自己的父亲,让她感受来自尘世间的温暖,“它真的就像我爸爸的手”,“他那么大,那么温暖”,她在同事的起哄喊谭功达“爸爸”时,心里默默地叫着“爸爸”。

“直到有一天,这个秘密被另一个更疯狂的秘密取代”,她爱上那双给她温暖的大手的主人。而她与谭功达的感情在文章虽一直不甚明朗,但桃花却隐喻她与谭功达的感情正如初春的桃花一样春意盎然,美好。在县委机关短暂安定的生活正是姚佩佩家庭变故之后最为美好的时光。

桃花隐喻姚佩佩美好爱意的萌发,及对纯真之爱的向往。桃花代表的是孑然一身的孤苦女子心中执着的爱情,虽花期不长,却也绚烂动人。

山河入残梦,佳人归何处︱格非如何运用意象来塑造姚佩佩的形象


  • C紫云英:自由和希望,精神的乌托邦

格非曾说:“我在这个人物里面融入了自己对世界的态度——疑问和绝望,她一直躲在阴暗的角落里守着脆弱的自我,身上有一种强烈的内省的东西,她不是混沌不清,而是无可奈何。”

高晓松曾说:“这世界不只眼前的苟且,还有诗与远方。”

紫云英是非常不起眼的小花,生命力极旺盛,只要种子一撒,风一吹,雨一淋,那漫山遍野都是紫云英。姚佩佩也正如紫云英一般,生命顽强,她向往美好和自由。家庭变故之后,哪怕她面对惨淡的事实,可她却依然渴望亲情,当她“用全部羞耻堆积起来的勇气”

叫了姑妈一声妈妈,换来的从睡梦中惊醒的姑妈的一口唾液、一个耳光,及无穷无尽的难以入耳的羞辱之语。

此后的岁月里,姚佩佩只剩下“尽快逃走”“逃走”似乎成了她躲不了的宿命。从上海流落到梅城,从姑妈家被赶走到了梅城浴室,从胭脂巷的绒线铺到了县委机关,在钱大钧的阴谋中而被迫踏上了逃亡之路,从梅城逃走又回到了梅城被枪决。

正如姚佩佩心中所想的:“苦揀树和紫云英地上的乌云永远不会移走······永远不会”

山河入残梦,佳人归何处︱格非如何运用意象来塑造姚佩佩的形象


个体命运受到时代的冲击, 对姚佩佩的心灵形成巨大的创伤,这种创伤并没有停止,相反她承受的暴力接踵而来,小说对于女性的心灵苦难作出了一种切入骨髓的解剖。

谭功达把姚佩佩从旧时妓馆云集地胭脂井“绒线铺”的下层生活“解救出来”,她被提拔到体面的县委机关单位,甚至还有机会往省委机关单位调动,可依然难逃宿命的安排。她虽身处权力中心,可她“不求上进”,追求爱与自由,而她的自由主义乌托邦理想注定只能被强权政治击落得粉身碎骨。

姚佩佩是钱大均讨好上司、谋得前程的法宝。当谭功达是县长时,他自以为窥视了上司的“隐秘的心思”,将她分配到谭功达办公室当秘书。当市委秘书长金玉对姚佩佩表示有兴趣时,他更毫不犹豫伙同汤碧云设计佩佩,她不过强权政治与男权下的一个牺牲品。

“女性生命没有过多受制于历史的羁绊,而‘偶然事件、异乎寻常的外来事物、卑微甚至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情形’则可能无意见对其精神命运产生深远影响。”

政治的天生原罪让她敏感,让她厌恶当官的人,更想远离权力的中心。当谭功达被撤职后,她知道金玉对她有非分之想。上至钱大钧下到姑妈都是金玉的说客,威逼利诱。她都不为所动,辞职,远离县委,逃离一切想掌控她人生的人。

她立马辞职拒绝权色交易,回到底层的生活。可从此贫困地度过她的余生并不是她的宿命,她低估了人性的恶,好友汤碧云的妒忌及狠心出卖了她,将她带到了宿命的风暴之中。

她被金玉强暴之后,屈辱让她杀了金玉,成了被通缉的杀人犯,走上了注定“逃亡”的宿命中。命运给她的归宿是:从出逃的那天,她就注定逃脱不了被送上刑场的命运。

“天空又高又蓝,一棵孤零零的大揀树矗立在花地中,一看到那蜿蜒起伏的煤渣公路,看到那棵大揀树,我的眼泪马上就流了出来······我知道自己来到了什么地方”

山河入残梦,佳人归何处︱格非如何运用意象来塑造姚佩佩的形象


她曾梦想去寻找一个荒岛隐居,“她要把小岛的每个角落全部都种上紫云英”“隐姓埋名过一辈子”

。在那个如火如荼的建设年代,她的不思进取、敏感,她固有的纯真、自由主义思想都与周围的一切都格格不入。正是姚佩佩的抵触,毋论是否金玉之死,在当时的制度姚佩佩是否要抵命;或哪怕金玉没有出现,也会有下一个钱大钧、下一个汤碧云将她推入命运的漩涡!

时代的洪流裹挟着每一个人前进,而时代容不下一个固守不变的多余人。当她逃亡之际,她不怕泄露行踪依然寄信给谭功达,表现她对人类纯洁爱情的执着追求,及她在苦难面前的坚韧及顽强。

她逃亡之路戏剧性是绕着高邮湖转了一个大圆圈,似乎预示着她难逃宿命,冥冥之中每个人都有命运的轨迹,梅城的山河最后成了姚佩佩挂在眼角的一滴残梦。姚佩佩注定难以走出宿命,难以走出现实,难以走出自己的影子!

紫云英隐喻姚佩佩的自由和希望,她的精神乌托邦是去一座孤岛上隐居,而这种乌托邦的建构体现了社会的后退,从历史意义上及主观能动性来说,宣告具象乌托邦的虚妄。

山河入残梦,佳人归何处︱格非如何运用意象来塑造姚佩佩的形象


三、“梦”——串联历史的密码

中国古代文学家特别善于通过梦意象建构和梦境描写,突破现实障碍,而展示自己的理想世界,实现自己的感情超越。——《梦与中国文化》

格非也借助“梦”的意象这个超现实空间的叙事,将宿命之玄渗透于无意识的领域,既是描写人物心理、塑造人物性格、解释人物行为的一种手段,又将对个人和社会、对存在本质的困惑抛给宿命论和读者。

开篇姚佩佩梦见阎王爷在清明节派鬼抓她,而缉拿她的鬼就跟刚才拦车的警察长得一模一样。这跟安娜·卡列妮娜一样,姚佩佩一出场就和自己的命运邂逅,她看着警察留下莫名其妙的的泪,是因为她已预见自己的命运。

这个梦看起来荒唐可笑,可行文至末尾却给人恍然大悟之感。孤岛的“乌托邦理想”一直在姚佩佩的心中,尽管她已预见自己顺流而下的命运,可逃亡不过是她宿命的向导,在河山之间的逃亡正是她在寻找那个荒无人烟的乌托邦似的小岛。

在逃亡的路上,她忍受饥饿,不畏困难,反抗权威,无惧死亡,从追求身体自由到追求精神自由,是她对自由主义的生命追求的完美演绎。

另一个的梦境更富有传奇性及神秘性的色彩,如同庄周梦蝶一般。文中这样描述:

“他梦到十六七岁的姚佩佩扎着羊角辫,穿着红红的新嫁衣,站在满是灰尘的大路上。那天刚好没有风,云层压得很低,而桃花全都开。”

接着姚佩佩的下一封来信,姚佩佩写了她的梦境,竟然跟谭功达的梦一模一样。连谭功达也吓了满身大汗,发出这样的感叹:“是我梦见了她的梦,还是相反?”

这个梦象征是此刻两人心意相通,可一再地错过及迟来地表露将故事推向了高潮了,而姚佩佩的爱情悲剧及命运的悲剧意味更浓了。

理想与现实,个人与历史的二律背反是每一个存在的个体不得不面对的现实,姚佩佩一生都在追求“爱与自由”,她没有经历过人们所谓的美好爱情却为了个体的尊严及纯粹的爱情而亡命天涯,可到死的那一刻,她的爱情也没有实现。

佩佩要自由,要追寻所爱,而只有死亡才是永恒的自由,死亡才是爱情的出路。

山河入残梦,佳人归何处︱格非如何运用意象来塑造姚佩佩的形象


四、“雨”——解读文本的钥匙

陈晓明曾说过:“在那些‘阴雨绵绵’日子或‘梅雨季节’,他们在难捱的等待中充分磨砺了感觉力,在辨析水珠滴答的声响中感应到某种超自然的神秘性。”

生长在南方的格非在《山河入梦》中也多次运用到了“雨”的意象,这意象的运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也成为了读者循迹解读文本的钥匙。

文本的开始,姚佩佩与谭功达前往解决普济水库的纠纷的路上,那天也正下着雨,姚佩佩因想到伤心往事而落泪,借口脸上的是雨水来掩藏泪水。这暗示了佩佩的身世凄凉,如浮萍般无依无靠的个人复杂情感。

姚佩佩与谭功达初次在梅城浴室相遇,“天空中抛抛洒洒地落着雪珠”,姚佩佩脸上流着泪,“梨花带雨”的脸吸引住谭功达的目光。当谭功达将钱递给她,她“刷地以一下从他手里抓过钱来”并划伤了谭功达的手。情境的设置,下雪天,脸上“梨花带雨”的泪水,最初的相遇,便有这命运注定之感,也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让两人的情感的升温进入高潮,也离不开“雨”这个催化剂。

因倾盆大雨而被困在办公室的两人,在办公室认真讨论退隐在“世外孤岛”。因大雨困住的“孤岛”乌托邦情境竟类似于贾宝玉跟林黛玉“葬花”。他们的爱情注定无法实现,正如他们的“孤岛”乌托邦理想地不可实现。

因对好友汤碧云的轻信而遭到钱大钧的设计被金玉强暴的那天,天气是这样的:“雨后的夕阳绚丽无比,烙铁一般的火烧云,中间杂夹着翡翠般的浅绿,把西山衬托的如墨如黛”,大雨后的夕阳暗示了姚佩佩遭受暴风雨之后,夕阳般的命运,即将亡命天涯的苍凉之美。

姚佩佩更在一个“细雨蒙蒙的清晨”被押往军区枪决,结束了她的生命。在雨中开启了她的故事,而她的故事也终止于“雨中”!

本文中的“雨”是她命运转向的见证者,见证她一生的“雨”就如林黛玉的眼泪,终究有流尽的一天。“雨”意象常在人物精神变化处被运用,使人物形象更立体,也丰富了小说深刻的精神内涵。

各种意象经过作者的攫取和加工成为作者叙述的起点,塑造经典人物形象的道具,并推动着故事走向,深化主题;也是读者循迹解读文本的钥匙,从而与经典人物会面,理解文本的内涵。

山河入残梦,佳人归何处︱格非如何运用意象来塑造姚佩佩的形象


结语:

格非在研讨会上说:“读者对《山河入梦》小说本身如何评价我并不介意,我更在乎读者对姚佩佩这个人物是否有误解。这是我用心创作的人物,她的心理变化和世界的看法同我的内心世界很难分割。”

由此可看出格非高度赞美姚佩佩高贵的人格,姚佩佩追求精神自由和人格独立,厌恶官僚化的体制,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她的悲剧在于她不肯放逐自我,跟当时的社会同流合污。

格非从悲剧现实出发,个体生命连隐居孤岛理想都难以实现,展现个体生命无路可走的精神苦闷和生存困境,但个体生命仍要向黑暗和虚无做绝望地抗争,从而挣扎出一种抗争希望的力量,去证实死亡的虚无,证明希望和光明的存在。这种不妥协、不屈服的反抗意识展现了姚佩佩人格的伟大和生命的崇高。

她除了能自我拯救,连谭功达都能在姚佩佩身上获得精神的慰藉,灵魂得到栖息,使得姚佩佩这个人物产生了一种无法阻挡的美丽。

正如罗曼·罗兰《米开朗基罗传》中所写:“世界上只有一种真正的英雄主义,那就是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它。”

高晓松曾说过,“愿你一生温暖纯良,不舍爱与自由。”

姚佩佩正是这样的人,愿你我一生都是不舍爱与自由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