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愤中有哪些意象?

用户53237721861


在《书愤》中“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塞上长城”“镜中衰鬓”都是意象,其中“塞上长城”比较特殊。

一、什么是意象?

意象,是“象”与“意”的结合。象,指物象。日月星辰,山河草木,鸟兽虫鱼,车船楼阁,皆有其形,各具其象,都是物象。如果没有人去观照它们,它们只是客观世界之自在的一物。一旦,它们进入诗人的眼睛,被诗人捕捉到,激发了诗人的情思,或者被诗人的情思浸染,它就不再仅仅是客观世界之一物,它就成了作者艺术世界中的一部分。比如,藤,不动情思地去看,就是客观世界之一物,于樵夫看来,只不过是可用来生火的原材料。但是,对一个踽踽独行于秋风古道的诗人来说,目触藤之枯瘦遒劲,心怀悲怆寂寥,目中之物与心中之情,难免会产生化学反应,于是写下:枯藤老树昏鸦……此时,藤已不仅仅是客观世界中的一段柴火,而是成了经过诗人特具慧眼的选择,被诗人的情感浸透,并让作者的情感具有了形象、具有了质感的“意象”,它进入了主观世界,成了审美对象。

二、意象有何用?

中国古典诗词,一般重视意象的运用。但运用意象有高下之分:有意无象,抒情会流于空泛直白;有象无意,则流于干瘪乏味。因为传统中国诗人追求的是蕴藉美。把情感寄托在意象上,借象表意,会让情感表达更含蓄,更有韵致。对一位作为士大夫的成熟的男性来说,要表达对另一位男性友人的惺惺相惜、思念牵挂,用“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这样的意象组合来表达,比直接抒发情感,更显得节制深沉,也更具有感染力。

那意象是用来干什么的?是用来做诗人情感的载体,而且,不仅是载体,因为诗词中往往不仅仅有一个意象,有时还要用多个意象组合,形成画面,进而形成意境。

三、什么是意境?

意境,是一种氛围。成功的意象运用,不是仅仅用意象组合成一幅单纯的画面,而是要形成一种画面与情感交融之后形成的美学氛围。好的诗词,总是追求一种意境美。“枯藤老树昏鸦”,感染我们的不是枯藤,也不是老树、昏鸦,而是他们共同形成的悲怆凄凉氛围,一种“场”,笼罩着我们,萦绕在心头。

然而,并不是说诗句中有了物象,它就能成为有意味的意象,就能形成一个审美的“场”。“江山一笼统,井上黑窟窿。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肿。”之所以不能成为好诗,是因为有象无意。它不是没有物象,是因为其物象上没有情感,你看不出作者的喜怒哀乐,感受不到作者的兴发感动;它也没有形成意境,除了文字的字面含义,找不到言外之意。而读到“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时,我们感觉到,文字吸引我们,文字还形成一个画面,画面上氤氲着一个美学的“场”,这就是意境了。意境,从画面中来,还大于、高于画面。

四、《书愤》中有哪些意象?

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按照前文所讲,颔联中的“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都是意象,诗人追忆了年轻时慷慨激昂的战斗生活,用一系列的意象,表现了声势浩大、奋勇抗敌的场面,营造了开阔壮美之意境,读来令人热血沸腾的同时,又为时局而扼腕悲愤。颔联中的“塞上长城”“镜中衰鬓”也是意象。需要指出的是,“塞上长城”,首先是用典,诗人用南朝刘宋的名将檀道济的“乃坏汝塞上长城”的典故,表达了壮志难酬的苦闷,但是,在读者看来,读到“塞上长城”,就会有苍茫的边塞、巍峨长城浮现眼帘,作者的悲伤,除了勾起读者的历史记忆之外,更多的是让读者进入了充满杀气的边塞、瞻望到巍峨耸立的长城,从而被作者的悲愤所笼罩。这就是典故的力量。



余多言


呵呵,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得明确何为意象。

所谓意象,是中国古诗词的专用语,较早以前,西方文化是沒有意象的,有的只是实像。意象非实像,是作者为表达情感而造出的境象,中国文人问有“为忧而造艺",因境生情之说,这其中的境,乃是情境而非实境,是抽离了其他多余繁芜的枝节而独主存在的境象,诸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其中便有六个意象。而陆游书愤中所涉及的意象,最著名乃"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这六个意象,其余的也无甚出奇处,所以,只需记注这六个意象便好。

另,这个问题很外行,意象用“个数”来衡量,奇也怪哉。


九成宫单字


陆游一一书愤。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中间。

早年的日子哪知道世上的事情如此艰难,当年北望中原也曾壮气如山。瓜洲渡口楼船整肃,雪夜往来气吞山河:大散关下秋风呼萧,铁衣纵马亲身上阵。徒然以国家的塞上长城自许,功业未成镜子里的鬓发已然斑白《出师表》真是能够名垂后世啊,千百年来有谁可以跟诸葛亮不相上下呢?

这首诗作于作者闲居绍兴之时。诗歌回忆两次豪迈雄武的军旅经历,感叹自己空有许国之心,而世事艰难,壮志未酬,年华已逝。最后以追慕诸葛亮作结,有羡慕诸葛亮功业进而激励自己之意,也有批判当时人缺乏诸葛亮死而后已的精神之意。


陈年往事1222


漳州府出吾漳浦,清甜六鳌数番薯!酥糖贡自杜浔中,古镇风情自霞美。蚵蛎丛生船帆进,锥壳穿孔七毛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