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无鱼”,为我们敲响生态警钟

【点击右上角加'关注',全国产经信息不错过】

长江“无鱼”,为我们敲响生态警钟

近期,有媒体报道,长江生物完整性指数到了最差的“无鱼”等级,长江正面临鱼类种群下降、品种减少的问题。长江渔业的天然捕捞量从1954年的42.7万吨下降到了如今不足10万吨。这样的结论不禁让人震惊。谁能想到作为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其水生生物4300多种、鱼类424种的长江,有朝一日竟会面临“无鱼”的困境?

长江鱼陷入如此危险的境地,并非一日之寒。有人为了利益涸泽而渔,采用电网和密网捕鱼。电网所到之处,大鱼小鱼全部打死;而密网所到之处,就连2厘米的小鱼小虾都无法脱身。有人不合理地围垦,导致长江中下游绝大多数湖泊与长江失去自然联系,使支撑长江鱼类的有效湖泊面积减少了76%。有工厂向长江排污,导致鱼类疾病增多,抵抗力降低,甚至死亡。有地方无序建设水电站,不仅阻断了鱼类游回产卵场的路,也改变了长江的水文和水温条件,导致鱼类产卵量大大降低……多重因素下,长江鱼走上了一条难归路。而现实中,像长江鱼这样遭遇生存危机的生物实非个例。近期,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北海岸发生森林大火,数千公顷的考拉栖息地被毁,大火可能造成超过2000只考拉被烧死。《全球变化生物学》杂志上的一项新研究表明,随着海冰融化,到2100年全球变暖或使帝企鹅灭绝。有科学家预言:由于人类活动,未来50年内将有约1700种物种面临灭绝。面对一个个濒临灭绝的生物,面对一个个被破坏的生物栖息地,面对已经响起的生态警钟,我们应引以为戒,对自然多一些敬畏,少一些随意,对生物多一些保护,少一些漠视。

在利用生物的过程中,我们要顺应自然规律。古人云,“子钓而不纲,戈不射宿。”“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这些朴素的话语教导我们要心怀敬畏,与自然和谐共处。人类的生存固然离不开动植物,但是在捕杀或使用过程中,一定要取之有度,取之有道,切忌以涸泽而渔、焚林而狩的方式掠夺自然。虽然生物资源可以再生,但如果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将难以恢复,不可逆转。唯有顺应其自然生长规律,保护和管理得当,让其休养生息,才能使这些生物资源永续,更好地造福人类。

在保护生物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习生态知识。每一株植物都有其生长规律。橘生于淮南谓之橘,植于淮北谓之枳。苹果花能感知气温,倘若温度过高,会导致苹果花在未成熟时就提前绽放。每一种动物都有其生活习性。每年5月至8月,湟鱼向入湖的淡水河上游拼命洄游,孕育繁衍后代。野生蜂活动半径在0.5公里~1公里,如果缺乏蜜源植物,地表干扰强,野生蜂就会非常少。在与大自然打交道的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探索和学习,树立整体生态观。这样,我们才能知道什么土壤种什么植物,什么气候种什么花,哪里该为鱼留一个通道,哪里该为蜜蜂提供更多蜜源植物。在河流沿线为工厂和水电站选址时,尤其要慎之又慎,做好相关生态调查和研究,尽量减轻这些工程对生物的影响。

一旦我们认真倾听大地,便能听到地球浅唱低吟的天籁之声。一旦我们真心热爱自然,便能看到世上最美的风景。当前,我国自然资源保护地已进入全面改革进程的新阶段,爱护自然、保护生物,绝不仅仅是某个部门或某个地区的事,应该成为所有人都重视且参与的要事。只有每个人都参与其中,为保护自然资源贡献一份心力,鱼儿才能在长江畅游,鸟儿才能在热带雨林歌唱,企鹅才能在南极冰盖上快乐地生活。生态警钟已经响起,每个人都不能袖手旁观!

全国产经平台在疫情期间紧急设立全国疫情信息平台,如有发布需求,请联系霍老师,电话:18511001888;邮箱:[email protecte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