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欄:為何很多中國孩子不會考慮家長的感受

專欄:為何很多中國孩子不會考慮家長的感受

專欄:為何很多中國孩子不會考慮家長的感受

兒童教育,一直是個非常熱門和困惑的話題。之前在我們的公眾號上也陸續發過一些相關的討論。最近我的好友筆名‘欣欣媽’,也在知乎上開了一個欄目,專門討論教育相關的內容。於是,毫不猶豫地邀請她也在「愚不可及」公號上開了個專欄。”

專欄:為何很多中國孩子不會考慮家長的感受

過去因為工作的關係,經常坐國際航班,如果趕上學校假期(國外的或國內的),同一個航班就會有很多孩子。說實話(並沒有任何看不起的意思),我很害怕在上飛機後發現上面有很多中國孩子,因為這意味著在接下來很長的飛行時間裡,在這個狹小的空間將充斥著各種噪音。與之相反,如果一個航班上比較多其它國籍的孩子,哪怕當中絕大多數是3-6歲學齡前的孩子,吵鬧聲卻比較少。

也許,中國很多孩子不僅只是不去考慮家長的感受,他們也不會去考慮除自己之外的其他人的感受。所以,我覺得中國很多孩子需要提高的恐怕不只是如何去為家長考慮,而是如何去為身邊的人更多地考慮。

專欄:為何很多中國孩子不會考慮家長的感受

你不能說造成這一切的原因是中國的很多家長不重視教育,其實中國的家長,特別是廣大中產非常重視孩子的教育,我身邊的同學、朋友,每月投入在孩子課外補習的金錢幾千上萬的大有人在。

但是在中國,確實有很多家長並不怎麼重視孩子品德的培養。

什麼是品德?就是道德品行。講得直白點,是一個人與世界、與他人相處的態度、行為。

記得我們讀書時思想品德課是絕對的副科,老師不過是照本宣科,在大考前還得讓路給語數外補習,我們從小受的教育,最重要的就是分數,考個好大學,大多數人從來沒被灌輸德行是很重要的東西。但其實有一定的年齡和閱歷後越來越有體會,品德很重要,因為它決定了我們在面對事情時會如何選擇。

專欄:為何很多中國孩子不會考慮家長的感受

我有一位女性朋友以前是國內一家消費類產品創業公司的高管,該公司早期在圈內很被看好,她自己和幾位朋友在她的介紹下也對公司進行了一定份額的投資,但後來在經營的過程中她發現老總的思想理念跟不上,而且公司有大量的銷售數據造假,於是要求退資,她擔心朋友的錢退不出來,就把陸續爭取先退出來的錢都悉數還給了朋友,把朋友們的錢都退完了才退了自己的份額。因為這件事情,有一位投資圈的朋友對她的人品非常認可,在她的幫助下,我這位朋友現在是一隻風險投資基金的負責人,事業上應該算是“金領”了。

這是一個發生在我身邊的一個職場故事。而這些年來,由於工作的原因也接觸了不少企業家。有大起大落的,也有做得比較穩健成功的。在和他們的交流過程中我也觀察到一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就是很多“大老闆”其實學歷都是不高的,從專業的角度來看,知識水平絕對比不上他們手下的那些員工們。而且他們中的很多人,一眼看上去反而不是那麼“精明”的。他們經常和我總結的一句話是:“做生意,就是賺人心。”我想,這裡的“人心”含義應該是比較豐富的,既包括了“情商”也包括了“品德”,否則為什麼這麼多的專業人才,有想法的人,願意跟著他幹呢?難道僅僅是因為工資嗎?

專欄:為何很多中國孩子不會考慮家長的感受

四書中的《大學》講到:“德者,本也。”品德是一個人的立身之本,應該是首要需要培養的。

如果把一個人的技能、才幹、知識比作交通工具的話,一個人的德行就是導航。如果方向、路線對了,交通工具性能越好,到達目的地的速度越快。但是,如果方向、路線錯了,交通工具性能越好,只會離目的地越遠。

北宋著名的詩人蘇東坡21歲就高中進士,並深得主考官歐陽修的讚歎與喜愛,一時名震京師,但觀其一生的仕途,卻是異常坎坷,顛沛流離,在他40多歲被貶到黃州充團練副使時得了一個小兒子,蘇東坡很高興,寫了一首《洗兒戲作》的詩,詩的頭兩句便是:“人皆養子望聰明,我被聰明誤一生……”看來當時的蘇東坡對自己還是有反省的,知道自己聰明反被聰明誤。

專欄:為何很多中國孩子不會考慮家長的感受

今天,在家長們大量給孩子補習英語、數學、編程……的同時,其實更需要重視的,是讓孩子掌握人生的導航。

專欄:為何很多中國孩子不會考慮家長的感受

一. 少說教,家長以身作則。

對於親密關係,語言的力量有時候很強,但這種情況多見於負面案例,例如父母或者伴侶的某句氣話,能讓我們介意幾十年,梗梗於懷;有時候語言的力量又極其微弱,例如他們說的是正確的廢話。

所以,對於孩子品德的教育,父母身教的力量遠超於言教。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二. 對於低幼齡兒童要潛移默化、潤物細無聲地影響Ta。

孔子有句話:少成若天性,習慣如自然。意思是兒時養成的習慣就像人的天性一樣牢固,很難改變。等到孩子年齡比較大了,才想糾正某些行為,除非是當事人自己有反省,有強烈改變的願望,否則非常困難。

除了家長身教的影響外,對於很多低幼齡兒童,擺事實講道理基本是沒用的。我覺得能潛移默化影響小孩子的,好的繪本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專欄:為何很多中國孩子不會考慮家長的感受

我自己的孩子欣欣,從1歲多獨立行走開始,總是喜歡打他遇到的別的小朋友,每次打人時我們都會反覆叮嚀這樣不可以,其他的小朋友會疼…… 說了好幾次總不聽,他爸爸還會打下他的手以示懲戒,不過效果都不好。弄得我們每次帶他出門都很緊張,生怕他靠近別的小朋友。

同時在他1歲5個月左右的時候,原來比較“愛分享”的欣欣開始有了一些物權意識,從那時開始,凡是他喜歡吃的東西從來不捨得給別人,無論我們如何引導都不行。(但是我們還是尊重他的想法,儘管他不願意分享,我們並不會因此強迫他,或者指責他。)

後來,我在網上買了幾套知乎大神們推薦的經典幼兒行為規範的繪本,不過沒想到他很喜歡,總是主動要求我們給他讀,基本我和他爸爸每天給欣欣讀繪本的時間累計超過一個小時。

專欄:為何很多中國孩子不會考慮家長的感受

從我們開始給他讀繪本開始,欣欣打人的行為就逐漸消失了,包括他發脾氣時喜歡跺腳大聲嚷嚷、吃完飯喜歡把盤子從桌子上扔下去的行為也都一併消失了,欣欣也開始願意把他正在吃的好吃的食物分享給他人。真是令人喜出望外。

當然,我們也有一些其它的鼓勵行為,例如他分享後我們會給他更多,當他發現分享後東西並不會減少反而會更多時,也就更促進了他分享的行為。

三. 對於長大了,有一定自理能力的兒童,不妨讓Ta做做家務。

對於更大一點,有一定自理能力的孩子,可以開始和他講一些道理。不過我總覺得“講道理”的效果因人而異,特別是對那些已經上學了,有了一些自己想法的孩子。如果小時候的習慣沒有養成,到了學校又受到周圍同學的影響,講道理的效果往往不一定好。

這個時候,不妨讓孩子多參與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

專欄:為何很多中國孩子不會考慮家長的感受

現在很多孩子的課業壓力很大,所以關於家務活,一般都由家長“包辦”了。其實做家務是一種很好的教育。一方面可以培養孩子的耐心和責任心,譬如每天定時定點”倒垃圾“;另一方面也是最關鍵的,能夠讓孩子切身體會到生活的“辛苦”和他人的不易。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不能夠體會他人的感受,並不是孩子太“熊”,而是在他的概念裡,孩子並不覺得這樣做,周圍的人會為此付出什麼。而如果你希望你的孩子能夠有“同理心”、能夠換位思考,

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孩子有過類似的生活經歷、體驗過付出的辛苦、以及當勞動成果被人破壞時的真切感受。

做家務,就是一個很好的經歷。

最後,我想說父母對於孩子的尊重固然重要,但尊重不等於縱容,畢竟玉石沒有經過切磋琢磨是無法成為精美的玉器的。

關於兒童教育

您有怎樣的困惑或經驗

沒有繁文縟節,只聊用得上的國學

主撰稿人:北川先生

華南理工大學客座教授

文化部特聘傳統文化講師

青島恆星國學院特聘教授

歐洲東方商學院學術總監

廣州菊坡國學書院副院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