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默默無聞的湖南人,為什麼會盛產偉人?為什麼他這麼厲害?

在中國近代歷史上,“救亡圖存”一直是個主題,尤其是中日甲午戰爭之後。


雖然西方列強一直欺負滿清,但好歹還把滿清當作東亞秩序的“話事人”,甲午戰爭後,日本動搖了滿清的地位


歷史上默默無聞的湖南人,為什麼會盛產偉人?為什麼他這麼厲害?

甲午中日戰爭紀念館

很多有志青年,在對朝廷失望的同時,遠涉日本,嘗試從日本那裡學習振興的經驗。


面對日益不堪的局面,一位湖南的義士陳天華寫了《警世鐘》、《猛回頭》,並且痛心疾首得寫道:“這土地,哪一寸還是我國人所有;這朝廷,原是替洋人做一個守土官長。”


為了喚醒麻木不仁的國人,他選擇了自盡


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


陳天華雖然死了,但他的精神卻激勵著其他人。


歷史上默默無聞的湖南人,為什麼會盛產偉人?為什麼他這麼厲害?

楊度

他的湖南老鄉,清末民初的大才子楊度壯懷激烈,寫下了《湖南少年歌》:


“中國如今是希臘,湖南當作斯巴達,中國將為德意志,湖南當作普魯士。諸君諸君慎如此,莫言事急空流涕。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盡擲頭顱不足痛,絲毫權利人休取。莫問家邦運短長,但觀意氣能終始。”


該詩歌通篇氣勢磅礴,慷慨激昂,尤以“若道中華國果亡,除非湖南人盡死”一句,對湖南的愛國青年產生了強烈的鼓舞作用。


楊度的這句話很有底氣,事實也證明了這句話是名副其實的。


從太平天國起義開始,宣告了湖南人的強勢崛起。


湖南人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等人以團練起家,幾乎以一省之力,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


歷史上默默無聞的湖南人,為什麼會盛產偉人?為什麼他這麼厲害?

影視劇中的曾國藩

曾、左、胡等人不同於以往歷代的地域性軍功集團,不僅出力,還出思想,出體制,編練了一支迥然於清朝軍隊的新軍隊。


被譽為第一位職業外交家、主張全盤西化的湖南人郭嵩燾,是中國洋務運動的先聲,也是第一位從政治層面看到中國癥結的舊知識分子。


此後洋務興起,湖湘風氣趨向開放,俊傑高才更是如同過江之鯽,源源不斷地湧現。


戊戌六君子最有剛骨的譚嗣同,孫中山發起革命的左輔右弼黃興、宋教仁,討袁護國的蔡鍔將軍


歷史上默默無聞的湖南人,為什麼會盛產偉人?為什麼他這麼厲害?

譚嗣同

新中國的開國元勳湖南人更是數不勝數,毛澤東、劉少奇、彭德懷、賀龍、羅榮桓,十位開國大將,湖南人佔了6個:粟裕、黃克誠、譚政、蕭勁光、陳賡、許光達,這個比例相當恐怖。


湖南人不光男人如此彪悍,女性同樣也爭先恐後地參加革命。


湖南特別重視教育女子教育,開辦於長沙的湖南省立第一女子師範學校,是清末鼎鼎大名的女子專科學校,中共第一位女黨員繆伯英就出自這裡。革命英烈向警予、楊開慧這兩位也是該校的學生。


歷史上默默無聞的湖南人,為什麼會盛產偉人?為什麼他這麼厲害?

影視劇中的楊開慧

大革命時,黃埔軍校武漢分校宣佈招收女學員後,僅長沙一地就上千人報名,被錄取的女學生包括,曾憲植(曾國荃的玄孫女)、謝冰瑩、胡筠、黃靜汶、陶恆馥、彭援華等數十人。


如此英武的湖南人,也讓驕橫不可一世的侵華日軍吃到了苦頭。


在抗日戰爭時期,日本人曾經說過,只要侵華日軍大本營在地圖上圈下一座城市,那麼這座城市必然失守,直到遇見了一個硬釘子——長沙


歷史上默默無聞的湖南人,為什麼會盛產偉人?為什麼他這麼厲害?

長沙會戰

三次長沙會戰,殲滅日軍十萬人,雖然有國軍將士的浴血奮戰,薛嶽將軍運籌帷幄的原因,但湖南鄉梓捨棄小我支援前線,源源不斷的兵源和物資支持才是最根本的原因。


當日本宣佈投降後,受降地最初選在江西玉山,但鑑於國民政府許多高層人士的異議,以及中國戰區的美軍參謀長魏德邁的建議,蔣介石臨時將受降地點改在湖南芷江。


八年烽火起盧溝,受降之日落芷江。這是對抗戰期間付出重大犧牲,做出重大貢獻的湖南人的肯定。


為什麼湖南人這麼不怕死?


大浪淘沙,英雄輩出。湖南人用他們的血性,在中國近現代革命史上書寫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然而令人好奇的是,近代湖南並非是第一個思想開化的省份,相比廣東、福建、上海等地,湖南的開放要晚許多。


網上流傳著這麼一句話:中國近代史,廣東人革命,浙江人出錢,湖南人流血,籠統地總結了各省人在民族危急存亡之際的貢獻。


歷史上默默無聞的湖南人,為什麼會盛產偉人?為什麼他這麼厲害?


連孫中山評價辛亥革命歷次起義說,“一個人去打一百個人,像這樣不可以常理論的事,還是你們湖南人做出來的。”


為何湖南,能孕育出如此強大的革命精神?


人類一切精神,都要從文化中探源。


湖南人坦蕩、決絕、堅韌的革命精神,很大程度上來源於湖湘文化


湖湘文化最早形成於先秦兩漢,其源頭包括楚文化、南蠻文化、三苗文化等,屈原的《九歌》《天文》等辭賦,鮮明地代表了湖湘地域最早的文化形態。


歷史上默默無聞的湖南人,為什麼會盛產偉人?為什麼他這麼厲害?

影視劇中的屈原

秦漢之交時,楚文化是迥異於中原、關中、齊魯等主流文化的自成一家的文化派系。


“楚雖三戶、亡秦必楚”的俚語,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楚地自強不息的文化概貌。


北宋時,別號濂溪先生的湖南道州人周敦頤開創了理學,南宋理學家胡安國、胡宏父子等人在南嶽書院和嶽麓書院開壇講學,人稱湖湘學派,近代湖湘文化於此開始聚核成形。


歷史上默默無聞的湖南人,為什麼會盛產偉人?為什麼他這麼厲害?

嶽麓書院

可以說,從胡安國父子開始,湖湘學派就有了鮮明的地域風格,他們闡發《春秋》等儒家經典,不主張一味在墳典中扒拉古奧之義,而更傾向於經世致用,用古文經義為當下提供理論支撐。


到了明末清初,經過大思想家、史學家、哲學家王夫之(湖南衡陽人)的加持,湖湘文化進一步形成了以改造社會為主要目標的價值觀。


評判一種文化的生命力,主要標準就是其價值觀


外向者富有張力,內斂者趨向消亡,而湖湘文化,無疑屬於前者。


歷史上默默無聞的湖南人,為什麼會盛產偉人?為什麼他這麼厲害?

岳陽樓

這種價值觀,其具體的精神表象就是自強不息、敢為人先、經世致用、視死如歸、愛國救亡等強烈鮮明的特質。


所以,到了晚清近代,強烈的民族危機之下,湖湘文化迅速煥發了強大的感知力,湖南邵陽人魏源主張“睜眼看世界”


魏源撰寫的《海國圖志》,被譽為近代東亞最有思想威力的著作,梁啟超在《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中甚至說,《海國圖志》對日本明治維新都起到了巨大影響,是“不龜手之藥”。


歷史上默默無聞的湖南人,為什麼會盛產偉人?為什麼他這麼厲害?

明治維新時期的日本

有這樣強大的思想文化內核,湖南人才能在風雲激盪的近現代民主革命中,表現出捨我其誰、強悍剛毅的性格。


湖南人常被稱讚有“騾子”精神:吃得苦、耐得煩、霸得蠻、捨得死、不服降。


這種精神,在曾國藩身上體現的尤為明顯。


太平天國起義爆發之時,曾國藩自力更生辦團練,撇開意識形態不說,單是這份精神就難能可貴。


歷史上默默無聞的湖南人,為什麼會盛產偉人?為什麼他這麼厲害?

太平軍之所以能起事,基礎條件是社會已經糜爛,清廷的公信力、組織力、財力、物力都趨於崩潰,朝廷的力量不足以平定起義。


但曾國藩就是能從不可能之處,靠地域關係、血緣關係和文化紐帶,自力更生,逆勢而起,創造出一支強大的湘軍,硬生生把太平軍鎮壓了下去。


從歷史的維度看,曾氏的軍事謀略、治軍思想、強狠性格都只是小處境界,時間拉得越長,其堅韌不拔的文化屬性體現的愈發明顯。


近代以來,毛澤東和蔣介石都對曾國藩推崇備至,這說明了什麼?曾氏的過人之處已超越意識形態,而是在文化上佔領了制高點。


湖南人精神分析


湖湘文化奠基於北宋,但無論是周敦頤還是後來的王夫之,都是大學問家,而不是宰輔名臣,因為他們治學態度太認真,性格有點執拗。


歷史上默默無聞的湖南人,為什麼會盛產偉人?為什麼他這麼厲害?

周敦頤塑像

被後世捧上神壇的曾國藩,天賦其實不佳,甚至可以說是很笨,讀書做事全靠湖南人那種倔勁硬啃。


正因為湖南人內在的執著與堅守天生的闖勁,加上外來的刺激和影響,湖南人雖然不是率先踏出了變革的步伐,但卻後來居上,引領風氣之先。


如今的湖南人性格里延續著那股“不怕死”的精神。


他們不重虛名重實利,更看不起形式主義,手上有真功夫的人最吃得開。


歷史上默默無聞的湖南人,為什麼會盛產偉人?為什麼他這麼厲害?

橘子洲頭毛澤東雕像

湖南人比較獨,為了追求真理不怕犧牲,這是一股無所依傍、特立獨行的寶貴精神。


他們的性格火辣,也反映在愛吃辣上面,有道是“四川人不怕辣、貴州人辣不怕,湖南人怕不辣”


今日之湖南,仍是最有生機的湖南,今日之湖南人,仍是最有活力的人群。


湖南人為我國近代革命事業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衝鋒在前的革命精神照耀了中華大地,你印象裡湖南人是什麼樣子的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