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期間,與負面情緒抗爭的心理保健知識

經過一個月的持續奮戰,無論對於疫情防控的一線工作人員,還是受疫情影響的群眾來說,連續工作的緊張、疫情發展的焦慮都會給人帶來精神上的疲勞和情緒上的懈怠。最近,省疾控中心從接聽到的諮詢熱線中,發現了不少由於巨大的工作壓力導致“精神倦怠”和“情緒枯竭”的情緒,以及隨之而來的對疫情防控複雜性、艱鉅性的忽視。為了讓我們保持良好的精神狀態,持之以恆,獲取疾病防控“戰役”的全面勝利,儘快消除精神上的疲倦、懈怠、焦慮等負面情緒,這裡教給大家幾個小方法:

一、從大局出發,正確認識自身行為對疫情防控工作的影響

居家隔離的焦慮其實是為維護社會穩定、控制疫情發展而做出的的犧牲;堅決執行隔離、延遲開工返校,其實是為了更好恢復生產必然的準備;支援湖北,是緩解特定地區工作壓力,鞏固全國疫情防控工作的關鍵環節。如果只是從個人得失或者個人情緒感受認識自己的小情緒、“小動作”,難免會覺得自己“特別慘”“很委屈”,甚至也會更加強烈的感到被人孤立、缺少社會支持、面對疲勞和焦慮非常無力,但當將自己的遭遇放到對社會的價值、自身行為對抗擊疫情的貢獻層面上來理解時,不僅有助於你通過和更多人的經歷發生共鳴,進而得到情緒上的安慰;更容易通過與社會常見狀態的比較,緩解由於社會角色衝突帶來的精神壓力。

二、打造自己的小口號,製造內在驅動力

“同志們加把勁兒啊”“燃燒我的卡路里”。針對引發自己負面情緒的核心事件,創作一兩句能夠鼓舞幹勁的小口號,每天和自己的同事、組員反覆念一兩遍,互相重複,彼此打勁,能夠有效地鼓舞士氣,降低工作壓力對情緒的干擾。

三、調動過去和未來的“資源”創造自己的工作熱情


對過去美好生活的眷戀、對未能完成的事情的期待、對美好生活的嚮往,都是能激發精神力量的重要“資源”,善用它們,可以帶來額外的精神動力,對抗疲勞和倦怠。面對壓力和疲勞,可以嘗試給自己定一個小目標,比如疫情結束之後追一部沒有看完的電視劇、和家人去一個曾經想去的地方旅遊,或者回顧一段讓你感到幸福的生活經歷,都能夠幫助你消除疲勞倦怠,重新振作精神。

四、做好負面情緒的隔離,選擇性地傳導正能量


面對疫情,病人家屬可能出現緊張、焦慮,甚至恐懼、絕望,因此他們會反覆詢問患者的病情;普通民眾,可能因為停水停電或者快遞沒有及時送達就煩躁甚至憤怒;工人可能因為不能返工,擔心生計而焦慮不安,出現對抗疫情防控政策的行為。這些反應都是在極端條件下,人們所表達出的正常的負面情緒。對於防控一線的工作人員,面對這些負面情景,請不要對周圍人表達出的負面情緒進行反應,可以嘗試只對積極的情緒進行反饋。比如:病人焦躁詢問,聽著;民眾辱罵叫喊,記錄;工人破壞管制,制止。要用行動終止負面行為,而不是通過表達自己的負面情緒來強化彼此的負面情緒,一方面能有助於使對方安靜下來,同時也可以避免他人負面情緒誘發自己的精神疲勞和感情枯竭。

五、積極進行情緒宣洩,避免出現應激障礙(PTSD)


當面臨生死或者病人病情惡化的情景,特別是一線醫務人員,難免會感到自己非常無力、情緒也變得煩躁不安。此時,不要逃避自己的情緒反應,要正視自己。無論多麼反常的反應,請堅信:你表現出的是“正常人面對非正常事件的正常反應”。因此,不要壓抑你的情緒,可以找一個讓你感覺安全的環境,痛苦就大聲哭泣;壓抑就大聲吶喊;焦慮就通過運動進行發洩。如果壓抑情緒,會容易讓你出現更加嚴重的心理障礙。

心理干預,並不能直接殺滅病毒,也不能一夜之間恢復生產,但卻可以幫助我們調動自己內心的資源,積極地、用更加良好的狀態面對工作,做出正確的選擇。如果,以上的辦法你都嘗試過了,依然出現難以控制的緊張、焦慮或者恐懼,或者出現失眠、食慾不振、體重暴增或驟減,我們認為這就是出現了明顯的心理症狀,應該撥打心理諮詢熱線求幫助了。

熱線諮詢組

張科 心理學碩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