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的特色表現在哪裡?

文小白讀書


首先非常感謝在這裡能為你解答這個問題,讓我帶領你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中國文化的特色表現在哪裡?根據我的分析和觀察,中國文化的特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重農輕商,中國是一個古老的農耕國家,歷朝歷代都很重視農業發展,而相應比較鄙視商業,直至今天,許多農村的家庭還把“耕讀傳家”作為家庭的座右銘;

二、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從古至今,中國都有“官本位”思想,考取功名是讀書人第一選擇,崇尚“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樸素的忠君愛國思想。

三、一脈相承的家族文化源遠流長,中國自古以來崇尚血緣親情文化,具有尊老愛幼,互敬互愛的光榮的文化傳統。

四、以文字為載體,獨特的承載工具所記錄的千載文明體系,中國的文字發明並有效利用,為世界文明史的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五、重實際求穩妥的農業發展文化,中國文化,也是一種農業為本的文化。他重視農業發展,突出以農為本,關注民生,提倡“民為邦本”的思想,有力的推動了社會的發展,為社會的和諧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在以上的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都是個人的意見與建議,我希望我分享的這個問題的解答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大家如果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我最後在這裡,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怪蜀黍博士


中國文化的特色表現出來有以下五點:

1、中國文化具有獨特性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和傳承工具,也是文化最顯著的標誌。每個漢字都有其形成演變的歷史。獨特的楹聯通過獨特的書法表現出來,鈐印上獨特的名章與閒章,一望即知是典型的中式裝飾。其他諸如中華繪畫、建築,以至飲食、服飾等,都有其極強的個性。

2、中國文化具有主體性

即獨自開創並形成完備的文化體系。梁漱溟說:“中華文化獨自創發,慢慢形成,非從他受。”、“自來公認中國、印度、西洋並列為世界三大文化系統者,

實以其差異特大而自成體系之故。”

3、中國文化具有持續性

即既成體系和獨特傳統得以傳承綿延,中華文化五千多年來從未中斷。

4、中國文化具有多元性

中國文化是由不同的異質文化融合而成的。中國在春秋戰國時代本來存在著多種不同的地域文化,後來才合成一個大體統一的華夏文化。到公元一世紀初印度佛教文化的傳入,大多數的時間裡,在中國儒、道、釋三種文化是同時並存的。

5、中國文化具有變通性

留下了許多選擇的空間,對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釋。中國人講“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民間就變成了一個詞兒叫變通,什麼都可以變,什麼都可以通。在中國,法律上允許的和法律上禁止的都可能禁止,也可能允許,很靈活。





大愛中國書畫


以青銅器、文字、完整的社會制度為標誌,中國在公元前2100年踏入文明社會的門檻。在此後漫長的歷史歲月當中,這片土地孕育了光輝燦爛的文化,並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我認為,相比較於其他文化,中國文化的獨特性主要表現在4個方面:

一,非攻

二,兼容

三,禮儀

四,長壽

這4個特點各有側重,但無一不完美的體現了文化賦予中華民族的道德觀、價值觀、人生觀。

非攻

以世界性的目光來看,中國歷史上有兩次文化交流的大事件,影響深遠,極具代表性。

第一件事發生在漢朝,主人公是張騫;

第二件事發生在明朝,主人公是鄭和。

一個開闢了陸上“絲綢之路”;

一個把海上“絲綢之路”推至極盛。

這兩次具有歷史意義事件的背景具有一個相同的特點――都是在各自王朝最強盛的時候。之所以定義為“非攻”,是指具有徵服的武力卻不使用,拋下刀劍,用精美的絲綢和瓷器來同世界交流。這在西方文化史上是不曾有過的,古巴比倫文明就散落在征服者一次又一次的馬蹄踐踏之下。

我們現在提出的“一帶一路”、和諧共贏更是把非攻的特點推向新的歷史高度。或許,若干年以後,世界文化交流的歷史上就會有這麼一筆濃墨重彩。除了這些,從文字上我們也能對“非攻”的特質有所理解。

就比如武力的“武”字就是由“止戈”組成,意思是武力是用來停止戰鬥,還有不戰而勝的含義。現代中國發展航母、導彈、核武都是為了滿足這種理念的需求,是為了遏制戰爭而存在。

兼容

中國文化兼容幷蓄的特徵可以從對外以及對內兩個視角解讀。

對外兼容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佛教在中國的傳播以及興盛。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發源於印度,在傳入中國之後雖然經歷些許波折,但總體來說,無論是統治者還是普通民眾對佛教表現了極大的包容性。還有後來的景教、基督教等等。他們與中國的本土宗教和諧共存,相互交融又保持自身的獨立性。像十字軍東征這種情況從來沒有在這片土地出現過。

對內兼容則表現在遊牧民族和農耕文明的衝突融合。在這片廣袤的大地上,自有政權建立以來,衝突和戰爭幾乎不曾真正停止過。政權的更迭並沒有摧毀以中原地區為基點的文化,無論是主動還是被動,遊牧文明和農耕文明最終都成為中國文化的一部分。

另外,僅僅以中原的漢文化來說,從百家爭鳴到後來行成的以儒家為主,道家,法家,佛家等為輔的文化架構。這其中雖然有政治的選擇因素,但也是兼容幷蓄的特質體現。

禮儀

禮儀在中國文化佔有及其重要的地位,融入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無論是家國、宗族、個人之間都是如此。

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左傳·成公十三年》

對於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而言,凝心聚力,富民強國,保障百姓安居樂業,是其最重要職能,《左傳》將國家的核心職能總結為兩個:祀、戎。祭天、祭地、祭祖先,封禪大典、開國大典,這是“祀”的範疇。也就是禮儀這個詞“儀”的組成部分。

這也是我們的文明為什麼能夠傳承5000年原因之一。從這一點我們可以看到,中國文化是一種注重“人”的文化,詮釋“人”的文化,這就是中國文化跟其他文化的區別之一。

長壽

這個詞非常美好,所以我把它用來作為描述中國文化傳承歷史悠久的關鍵詞。

有一個定義可能大家覺得不太舒服,作為四大文明之一的中華文明,被定義的時間並不是最早的,但卻是唯一傳承至今並將繼續傳承下去的。

巴比倫文明僅僅只剩下一截瀝青路面,埃及文明淹沒在尼羅河的黃沙之中,而印度現在只能引用《大唐西域記》來證明曾經存在的痕跡。

影響文明傳承的因素有很多,而“簡單”這個詞絕對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因為簡單,所以容易被接受、被理解。我們的祖先賦予文化的定義之一就是開啟民智,所以我們的文化典籍都是以能夠被大眾接受和理解為主要標準。比如說儒家經典《論語》就是通過簡單的對話來表達思想和觀點。而同為文明源頭之一的埃及文明則把它作為階級特權。最終,高大的神廟見證了輝煌和落沒。

曲高寡和不是文化的最終目的,文化本來就是用來總結一個族群因為生活習慣而形成的集體人格。現在有些人用所謂的文化正統概念來提高自己的地位,這種行為最終只能是把自己隔絕於民眾、隔絕於生活,落沒就在一念之間。

總結:

以公元紀年為時間軸心,前2100年,我們開始踏入文明的門檻;現在,我們正在努力實現民族復興,實現中國夢。好比一張對摺的白紙,從出發回到原點;又好像一元初始的太極,生生不息。

因為文化的獨特賦予我們民族的特質成為新時代民族自信自強的動力源泉。


燕子的濤寶


中國文化的特色表現在哪裡?根據我的分析和觀察,中國文化的特色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重農輕商,中國是一個古老的農耕國家,歷朝歷代都很重視農業發展,而相應比較鄙視商業,直至今天,許多農村的家庭還把“耕讀傳家”作為家庭的座右銘;

二、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從古至今,中國都有“官本位”思想,考取功名是讀書人第一選擇,崇尚“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樸素的忠君愛國思想。

三、一脈相承的家族文化源遠流長,中國自古以來崇尚血緣親情文化,具有尊老愛幼,互敬互愛的光榮的文化傳統。

四、以文字為載體,獨特的承載工具所記錄的千載文明體系,中國的文字發明並有效利用,為世界文明史的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五、重實際求穩妥的農業發展文化,中國文化,也是一種農業為本的文化。他重視農業發展,突出以農為本,關注民生,提倡“民為邦本”的思想,有力的推動了社會的發展,為社會的和諧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以上就是我對中國文化的特色表現在哪裡的粗淺認識,您認為我說的對嗎?歡迎留言品評指導,謝謝了!





默然詩歌


中華文化以"和"為貴!和當是核心!是和諧包溶的文化,它吸收人類一切先進文化,中華!華人!上化下十乃化十方,包溶和諧是核心!中華是一塊沃土,所以佛法才東移!?人與天、地、自然和諧!人與人,人與鬼、神、與萬物和諧!不是戰天鬥地!不是鬥爭哲學!和則兩利!和氣生財!天人合一,合道!合德!順道是德!中華文化博大精深!以儒、釋、道為主體!儒家倡導:仁、義、禮、智、信。釋家:以慈悲為懷!以覺、正、淨為宗旨!以關懷生命之圓滿為終極目標。道家以道為德!以德示道。大道無形無相!又無處不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歸道……大道空空,真空生妙有!……


杜仲68


中國文化是國人一直引以自豪的 中國文化具有的鮮明民族特色、歷史悠久、內涵博大精深以及傳統優良更是值得我們傳承和發揚下去。



  1. 之所以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是因為,中國的傳統文化在某些短暫的歷史時期內有所中斷,在不同的歷史時期或多或少的有所改變,但是大體上沒有中斷過,總的來說變化不大。
  2. 之所以具有民族特色是因為,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中國特有的,與世界上其他民族文化不同。
  3. 之所以歷史悠久是因為,中華文化有五千年的歷史。
  4. 之所以博大精深是因為,“博大”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廣度:豐富多彩,“精深”是說中國傳統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測。

什麼是典型的特色中國文化呢?


一、家族等級

中國稱謂複雜這是眾所周知的,逢年過節來的親戚,近親還好知道該叫什麼,遠房來的親戚不知道怎麼叫也不敢叫,怕輩分叫錯了。這與中國的家族等級秩序是密不可分的。遠近親疏的關係縷清楚,爸爸媽媽為中心點,爺爺奶奶為內,姥姥姥爺為外,男系親屬與女系親屬,表的堂的,同姓與不同姓等等,這在中國分的很清楚。還有就是輩分問題。你有可能在某個祭祀的場合,看到一個比你年紀還要小,但輩分卻比你高的孩子。比如說取名字,一般名字的第二個字都是根據家族傳下來的輩分而取。

上下有別,等級有序這是最具有中國特色的文化。


二、漢字文化

在古代中國,漢字這種以象形為基礎的文字,歷史上沒有中斷,延續到現在,它對我們的思維、閱讀和書寫,都有很大的影響。

比如說刀口上加上一點,就是“刃”;爪放在樹上,就是“採”;牛被關在圈裡面,就是“牢”。會意還是不夠用,就加上聲音,成為形聲字,比如說江河松柏等等。

比如古代的“人”字,一看就是人,如果這個人嘴巴朝天,就是“兄”,兄原本不是兄弟的兄,是慶祝的“祝”,人的口朝天是向天“祝”和“咒”的意思。

簡單地說,漢字的使用帶來了書法的發達、詩歌聲律的發展。漢字都非常有意思,它形成了中國文化很多特點。


三、宗教信仰

“三教合一”是中國文化裡蠻有特色的一個特點。即“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儒家管社會治理,佛教管精神修養,道教管身體修煉,三教看起來蠻融洽的。其實從歷史上看,這個道理很簡單,在中國,佛教道教沒有絕對性和神聖性,所以很難看到宗教之間的辯論,也不大會有宗教之間的戰爭。


四、民俗文化

送“百家衣”,吃“百家飯”,這是比較普遍的民俗風俗習慣。

一種民俗一旦形成,就會成為集體的行為習慣,流傳於一代又一代的集體中。其次,在流傳中由集體不斷補充、加工、完善。

所謂“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還有一種說法是“百里而異習,千里而殊俗”。


當然,中國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除了這四方面還有很多角度去了解。總而言之,

如何傳承傳統文化?

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批判繼承,古為今用。對於傳統文化中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積極向上的內容,應該繼續保持和發揚 ;對於傳統文化中不符合社會發展要求的、落後的、腐朽的東西,必學加以改造或剔除。



檀珂說典故


1、中國文化具有獨特性

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載體和傳承工具,也是文化最顯著的標誌。每個漢字都有其形成演變的歷史。獨特的楹聯通過獨特的書法表現出來,鈐印上獨特的名章與閒章,一望即知是典型的中式裝飾。其他諸如中華繪畫、建築,以至飲食、服飾等,都有其極強的個性。

2、中國文化具有主體性

即獨自開創並形成完備的文化體系。梁漱溟說:“中華文化獨自創發,慢慢形成,非從他受。”、“自來公認中國、印度、西洋並列為世界三大文化系統者,實以其差異特大而自成體系之故。”

3、中國文化具有持續性

即既成體系和獨特傳統得以傳承綿延,中華文化五千多年來從未中斷。

4、中國文化具有多元性

中國文化是由不同的異質文化融合而成的。中國在春秋戰國時代本來存在著多種不同的地域文化,後來才合成一個大體統一的華夏文化。到公元一世紀初印度佛教文化的傳入,大多數的時間裡,在中國儒、道、釋三種文化是同時並存的。

5、中國文化具有變通性

留下了許多選擇的空間,對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解釋。中國人講“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民間就變成了一個詞兒叫變通,什麼都可以變,什麼都可以通。在中國,法律上允許的和法律上禁止的都可能禁止,也可能允許,很靈活。


脫油老臘肉


中國文化的特色,集中在於和”。

這個“和”,有好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好的一面是講辯證法,會從整體上思考問題,把社會自然人文都看做是一個有聯繫的實體。承認有一個讓人們達到“和”的境地的客觀天道,通過講“和”,也降低了社會管理 和人際交往的衝突和成本,維護了大一統的社會整合問題。“和”營造了道德發揮作用的空間,使社會治理更符合理性。

同時,“和”的特點在政治和社會生活的現實中,有“苟合”的特點。苟合就是不合於正義和天道的“和”,是勉強的“和”,是偏袒一方的“和”。為了達到“和”的效果,傾向於犧牲底層的利益,弱者的利益,不能按照社會正義的原則辦事,從而偏離了社會公正。比如,中國古代,如果民告官,即使贏了,還要負刑事責任,就很不合理和公正。

為了追求“和”,中國文化中,人們往往片面理解了物極必反的哲理,社會浸染了對於“過中”的恐懼,往往反而造成“不及”的消極狀態。這種傾向,表現為整個社會進取不足,反應在文化性格上,中國文化“陰性”的一面非常突出,人們崇尚平和、穩定、淨空,這給佛學的進入和融合提供了渠道,佛學的普及,道家的持續不斷的影響,在日常生活、社會管理、文學藝術中,留下了十分鮮明的印記,加強了陰性文化的流佈和生存。這種陰性文化,對整個社會的進取精神,造成了一定的影響。這是今天有必要注意的一個特點。

本來,中國文化中影響最大概念是“中”。

中國文化在思維方式方面,認為有一個天道,那是人人都應該追求跟他保持同步的目標。合於天道就叫“中”。追求中,是理想。但中國文化有一個追求“中”的方式,比“中”更鮮明地代表了自己的文化特色。這就是“和”。

人是有意志有慾望的人,古代思想家認為人之所以有爭鬥,都是心生邪念,背離天道造成的。即使是君子,也不免有偏離天道的時候。要合乎天道,那就要修養自己,使心靈能夠合於道。如果大家都能修養自己,就不愁不能整合社會思想,建立政治共識,穩定社會秩序和禮制。合於道,儒家叫中庸,道家叫歸復。中國文化中,儒墨道法兵,各門各派,除了個別法家,幾乎都認同這個道理。

中國文化是人本文化,重視民眾的認同對於政治的重要性。也很早就建立了天道是有客觀規律的存在的概念。人們倡導“中”,即合於道。合於道的“中”,只是“中”的一個含義。中國是以農耕文明為基礎的,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的政治思想,總是謀求政治穩定,土地是搬不走的家當,地租是富裕的手段,所以貴族無一例外地追求一種上下和諧的政治秩序。這是那個時代的上層建築的特點。

誰的力道再大,也打不過經濟制度的力量。所以,哲學就遷就了經濟制度的要求,把認識“中”,只是看做為體現天道的前提,什麼是“中”?思想家把合於道,逐步理解為合於人道,合於人道就是“中”。何謂人道?合乎禮制就是合乎人道,因為人道有複雜性,模糊性,這時,就用“和”來表示人們合於禮、合於道、達到“中”的狀態。“和”逐漸成了王道的代名詞。

為了解決社會穩定和政治認同的問題,思想家們的思想目的重點不是放在什麼是中,而是如何達到和。這個合於道,被換成了“和”。“和”的功能,除了解決任何自然規律相一致的含義,更重要地,是在社會政治法律道德的範圍裡頭,在上面,是要發揮國家政治權威的作用,在下面,是要發揮家庭宗親關係的作用。

中國人特別重視人倫關係的處理,有濃厚的人本理念。認為人由天地生養,天地人,構成了“三才之道”的世界模型,三才之道,人居其中,人不論如何活動,都受到天地的制約。人的活動當然要趨吉避凶啊,理論上說,只有順於天道地道,才能得吉。所以人的活動,達到“和”的狀態,看起來是很講科學的。實際上,“和”的概念,在現實中是很主觀的。從“中”到“和”的這個過程,把人的規律客觀化,把人的倫理關係天道化,看起來確實是相當合理,實際上,“和”的內容相當複雜。

為了維護王道,所以這個社會強調的是人和。從這裡開始,人的“中”,倒過來服從於“和”,變成了“和”的一個部分,並且受到整個“和”的影響。什麼是“中”,讓人滿意的“和”就是“中”。這是中國文化由講科學、重客觀的一面,經常走向不講科學、不講理性的一面的社會原因。


熱帶雨林的午後


我國的傳統文化,已綿延5000年,可謂博大精深,應有盡有。要說她有什麼特色,主要有四大特色:

*重人道、輕天道的思想傳統

同西方天與人、靈與肉相分離的思想理念不同,中國思想傳統講求天人合一,天人協調。在古代中國人看來,天與人、天道與人道、天性與人性是相類相通的,可以達到內在的統一。由於強調天人的合一與相通,在神人關係上,中國文化中有一種天然的人本主義或人文主義傾向,以人為本,重人輕神,人是宇宙萬物的中心,可以“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相參,所謂“人事為本,天道為末”;“天道遠,人道途”;“天聽自我民聽”。

*重禮治、輕法治的政治傳統

中國古稱“禮儀之邦”,以禮治國,以德安邦,歷來是儒家的政治理想,也是他們管理社會的理想模式。在儒家看來,一切以禮為中軸,“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紛爭辯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在這裡,禮是廣義的,它既是社會等級制度,又是人們遵循的行為規範,可以說是調整社會關係最高的道德範疇和政治範疇“。

*重群體、輕個體的倫理傳統

同西方文化傳統強調個體,尊重個性發展相反,中國倫理傳統卻重家族輕個人,重群體輕個體。在宗法觀念下,個人是被重重包圍在群體之中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層層統屬,各有責任和義務,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類。而需共同遵守的道德規範則是所謂“五常”:仁、義、禮、智、信,由此而達到“群體和諧”、“四海一家”的儒家理想社會狀態。這裡反覆強調的是群體意識和穩定狀態。

*重直覺感悟、輕理性思維的認知傳統

本來,中國古代的認知方式是顯多元、多向發展的,既有直覺的辯證思維,又有理性的邏輯思維。先秦的儒家和道家都長於直覺的辯證思維,後期墨家與名家(惠施、公孫龍) 則特別發展了理性的邏輯思維,提出了一系列富於思辨精神的邏輯命題。但兩漢魏晉以後,儒、道、釋三家互補成為影響中國文化的主流,而三家都主張直覺地把握宇宙人生。儒家的道德直覺、道家的藝術直覺、佛家的宗教直覺,都把主客體當下冥合的高峰體驗推到極致,認為對於宇宙本體,不能依靠語言、概念、邏輯推理的認知方法,而只能靠直覺、頓悟加以把握。


探索者Kcarl


《以西方文化作為參照物,來重新認識應用中華文化的奧妙》

國學, 中國傳統文化總持之謂。

現在提倡國學與過去提倡國學,效果是不一樣的。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智慧方法他會因為西方文化作為參照物,來顯現古老智慧的奧妙。

這裡面可以分很多層次,按照需要故。

一個小學生與一個大學生所學的內容受凝聚的內容不一樣。

但是中國的文化有一個特點雖然各種層次不一樣,但是他們不可以指的一個目標:道。

這個目標從最初童蒙的教育就開始了。

我們講層次核心一點的。

我們應該學會,在當下的生活中,來體解大道。這標誌著我們學國學有了眉目。這標誌著我們學古老的智慧可以登堂入室。

我們學到這樣的智慧方法,我們來觀察現實生活中的問題,觀察東西方文化交融的現實問題,觀察西方文化包括科學研究的問題,甚至可以用傳統的智慧來提升lonely文明的品質,我們這樣來運用古老的智慧,或許我們才是真正抓住了核心的內容。

簡單一點:國學的意義在於我們能夠應用古老的文化開啟我們的本有智光。我們有了智慧才來瞭解我們人與天地宇宙萬物的規律。對於東西方文化進行融合整合對於人類的文化產生飛躍性的質變。

古老的文化,引用於這個時代就是現代的文化。

古老的智慧可以在現代運用嗎?

這幾年我寫了幾百萬文字,在很多領域來觀察,發現古老的智慧在這個時代都有應用的可能,這裡面還具備隱含了無限的創造可能。

我們古人應用古老的智慧與我們現代運用古老的智慧,不一樣的地方,就是時代的文化氛圍不一樣了。

這麼多年來,我們一直學西方的文化,在我們的中國已經大量存在著來源於西方的文化。這就是說我們古老的智慧文化有了一個參照物。

西方的文化知識大爆炸,這就對於我們這個時代的人,運用古老的智慧,帶來了無數的可能。

這讓我們以西方的文化為參照物,重新來認識古老的智慧奧妙。

這也會讓我們古老的智慧文化在過去沒有顯現出來的奧妙,在這個時代重新發現,重新應用。

這也就是說古老的智慧文化會有一個新生的開端。這種開端會帶來中華現代文明未來文明的巨大創造。



把古老的智慧與現代文化結合起來,會帶來巨大的創造。

舉一個具體的例子:大腦與心的研究。

我們現在的人普遍接受了西方文化的教育。這種教育一個基本的特點就是隻知道用大腦。

現代的西方文化也討論心,但是僅僅侷限於意識。

西方人把意識與大腦連在一起互相觀察。他們把大腦分成很多區域,每個區域有對應的意識的活動範圍。

這樣機械的劃分意識的活動範圍,就把人的意識活動侷限於大腦。這種認知對不對呢?還是看看西方人本身西方人在最近他們發現這樣的劃分是不對的。這就是說西方人對這以前大腦的認識證偽也。雖然是這樣但是大部分人還是按照以前的觀察思維來認識。

按照我們中華的智慧來說,觀察意識,觀察大腦必須觀察心。

什麼是意識?這是西方文化21世紀的十大難題之一。可見這個問題按照西方的方法很難認識。

按照中華的文化來說,首先第1條原則應該至簡。古人說:可以任物謂之心,心有所憶謂之意。這是什麼意思呢?這就是說中華古人來觀察我們的意識,必須與心相關。

這一點與西方人不一樣,西方人研究意識,他們強調的是大腦。

第2條原則,有效有用性。心是什麼呢?此心,叫:阿賴耶識,此識之體叫:圓妙真心。

把握此圓妙真心,才能真正瞭解意識的奧妙。

這種從根本上來把握意識的方法名為:頓悟。

那麼這個真心與意識的關係如何呢?意識的每一念,都能達到空有不二的中道觀,只求能以不生不滅性合如來藏性。這個時候有為與無為就統一了。

這告訴我們什麼呢?這告訴我們的意識完全可以被認知。要認知意識,必須在更高的層次上來觀察。

西方人觀察大腦觀察意識,他們需要通過高級的儀器來觀察。那麼中華的智慧用什麼方法來觀察呢?

按照中華的智慧來觀察,我們人本身就是一個超級的生物儀器。西方人不會引用我們人本身來觀察我們人自己。但是我們中華的智慧能夠這樣。這就是說我們中華的智慧裡面有超級的智慧方認知方法。

中華文化中這種超級的認知方法,在每一個文化系統裡面都具備。比如說儒家,道家,佛家,中醫,裡面都具有完美的豐富的這樣的認知方法。就是我們沒有把這些古老的智慧與現代的文化進行溝通。所以我們不知道這些古老智慧文化裡面具備的現代意義。

我們學一點古老的智慧方法,就能在日常生活中來觀察自己的身心,也能觀察天地宇宙萬物。

我們一直學西方的文化,在我們的印象中只有西方的文化才能瞭解客觀事物。其實不然,我們中華的智慧才有更加微妙的瞭解我們的身心,瞭解天地宇宙萬物的智慧方法。

這種智慧的方法能夠主觀和客觀同時觀察,能夠把人與天地宇宙萬物放在一起同時觀察。但是西方人剛好相反,他們把人獨立於客觀之外。他們觀察人觀察萬物是分開來的。觀察人觀察萬物,還要分之再分,這就是西方人分科學的來源。

我們中華的智慧能夠融合觀察。萬法歸一,萬法歸源,這是我們中國人認識人與天地宇宙萬物的智慧境界。

我們中華的古人這麼來觀察萬物與我們人本身。那麼我們現在的中國人,運用古老的智慧,結合現代的西方文化來觀察人與宇宙萬物,理還是那個理,但是引用的範圍有了廣大的變化。這種廣大的現代應用範圍,會帶來巨大的創造性。

但是我們一直拒絕古老的智慧,認為到古老的智慧能夠妨礙現代的文明。所以我們大多數人對於古老的智慧已經非常陌生了。這也沒有關係,真正的問題是,首先從觀念上我們拒絕去了解裡面的奧妙。

這也就是說我們把古老的智慧與現代的文化結合起來,會帶來我們中國現代社會的巨大的變化。這種變化首先是思想層面上的,隨之會帶來現實的應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