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看待法家對秦朝的影響?

小黃人的信封


大家好,我是漁公子,我來回答!

在法家思想進入秦國以前,秦國在春秋時期的社會經濟的發展遠遠落後於其他大國。就比如魯國於公元前594年完成了“初稅畝”的改革,而秦國在一百八十多年後才開始“初租禾”改革。

也就是說,作為當時國家根本經濟制度的耕地管理及使用體制,秦國落後其他先進國家近200年。

由於秦國在國力上與其他幾個大國的差距太大,因此在外交上,秦國從未主持過任何盟會,所謂“春秋五霸”之一的秦穆公名不符實。

而在公元前359年,商鞅入秦後,秦國的綜合國力迅速崛起,版圖開始向中原膨脹,僅用了20年的時間,秦國就成為了真正意義上的強國。因此從秦孝公起,歷代國君均以“法”治國,信仰法家思想的治國理念。

只不過法家思想是把雙刃劍,當歷代君主和當國重臣看著秦國版圖不斷擴張,國力不斷增強時,他們絲毫沒有意識到法家思想的先天不足和後天缺陷,他們沒想到的是:秦以法家治國,在強大到走向大一統之時,也會因法家而迅速敗亡。

那麼究竟如何看待法家對秦朝的影響呢?

商鞅變法所帶來的黑暗面影響:為秦朝的迅速滅亡埋下隱患

公元前356年,秦國的改革開始。在政治上廢除“世卿世祿”,以功定爵,建立郡縣,實行什伍制度。對生產方式促進的改革,是以國家政治和法令手段實行土地私有,廢井田、開阡陌,鼓勵生產,統一度量衡。

16年後,秦擊敗了強大的魏國,奪得西河之地。能染指三晉,標誌著秦國一躍而成為超級大國,不得不說,商鞅的改革帶給秦國是翻天覆地的變化。

如此令人難以置信的成功,奠定了法家思想在秦國施政理念的主導地位,同時也奠定了法家思想的侷限和缺陷在秦國施政理念的主導地位,此後的歷代君主和當國重臣自然不會法家思想加以正確的揚棄。

秦國的後世之君代代將法家思想的致命缺陷發揮到極致,當社會矛盾積累到極致的秦始皇時期,大一統的秦王朝底下實際上已經埋了一個巨大的火藥桶。

那麼法家思想的致命缺陷是什麼呢?

我們來看看商鞅變法所帶來的黑暗面。

1.絕對君主權極端惡性膨脹:秦國的君主權原本缺乏道義及制度上的制約,商鞅改革沒有進一步將君主權神聖化,而是以制度和具體刑罰行為作為進一步將君主權絕對化。在絕對化君主權面前,一切都在可處任何刑罰之列,此後的法家思想更是進一步強化了這一點。對此秦國的歷代君王欣然接受,到秦始皇時期絕對君主權已惡性膨脹到了極點。

2.愚民政策成為制度化和絕對化:商鞅認為:“民弱國強,國強民弱。故有道之國,務在弱民。”因為商鞅覺得昔能制天下者,必先制其民也;能勝強敵,必先制其民也。商鞅的這一思想的實行,首先就在政策制度及道義上將君推到民的對立面。因為弱民也就是強迫民眾返璞歸真,強迫民眾愚蠢麻木,降低民眾智商和情商,以此強制性消除民眾獨立思考能力。從結果上看,歷代秦國君王都將愚民政策當作萬世靈藥,當未達到愚人目的時,又以重刑酷刑為依託。只不過民智是任何社會制度都遏制不住的,愚民政策到最後只能是導致愚人自愚,也必然導致自毀。

3.重刑酷刑成為了統治手段:商鞅在改革開始就為秦國今後百年的施政手段定下來根本基調,也就是以法施政。法指的是刑法,商鞅認為要做到輕罪重刑,重罪酷刑,並且制定出了最殘暴危害最為深遠的連坐法。此後這一連坐法經秦國曆代君主和當國重臣不斷加工,變得十分嚴苛,終於在百年後將大一統的秦王朝變成了一個全國性的集中營。

結語

商鞅的改革在短期內取得巨大成功,根本原因是在於其經濟制度改革成功調整了生產關係,促進了生產力的發展。並且需要通過以重刑酷刑作為貫徹政令的手段來實現改革,但這種嚴苛刑罰的方式只能用在此時而非彼時,只能用於一世而非累世。結果秦國曆代君主和大臣急功近利且守株待兔,根本看不到法家思想與時俱進的先進性,拒絕考慮法家思想中“法者,所以愛民者也”的深刻內涵。

把商鞅改革的殘暴手段看作是萬世之法,一代代的傳承下去,最終將商鞅的殘暴手段徹底走到極端,到了始皇帝時期的秦王朝,天下已然成為了一個巨大的刑場,因此法家思想才最終成為了埋葬秦王朝的鐵鍬。


漁公子讀史


法家的確是鬥爭的哲學,

但是,當一個社會不能一直都在相互鬥爭吧,

所謂“馬上得天下,不能馬上治之”

秦朝的歷史貢獻是巨大的,

相比而言,漢初其實就是吸取秦朝教訓,

在不斷嘗試中,終於找到了適合統治的哲學——儒術,

儒家意識形態可以麻痺中下層,讓他們提供賦稅,

然後上層接著玩法家的政治鬥爭,

這就是所謂的外儒內法,

所以當崇禎皇帝想當個純粹的儒家皇帝時,

大明就亡了。

而清朝韃虜就懂得外儒內法,

然後就讓我們做了二百六十多年的奴隸。

這就是歷史規律,誰背叛了他就要付出代價,

這就是所謂“天命無常,唯有德者居之”。


凱哥歷史觀世界


法家對秦朝的影響主要是商鞅變法,商鞅雖死而法未廢。商鞅變法的措施雖然有很多,但宗旨其實只有一條,就是通過獎懲,調動秦國生產與戰爭的積極性。通過商鞅變法,秦國的生產與戰爭能力是得到了很大的加強。

當然凡事都是兩面的,加強了獎懲,那麼人就會自利而少情,調動了生產與戰爭,那麼文化生活就會減少,加強了中央集權,那麼個人意志就會被忽視,這些其實都會帶來問題。當然,秦朝滅亡最終是因為勞民傷財,法家給秦國帶來的影響,總體來說是積極的,缺點沒有暴露可能跟秦朝統治時間短有關。


太宗歷史


怎麼看待法家對秦朝的影響?

一、古代的法家思想和現代的法家思想有很大差異。(1)古代的法家思想主張加強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2)現代的法家主張民主與法制。

二、秦國經過商鞅變法以後,綜合國力迅速提高;同時,秦國也是從商鞅變法開始,用法家思想治理國家,一直持續到秦朝。

三、法家思想具有積極進取的一面。秦始皇用法家思想治理國家。這也是他能夠統一天下建立秦朝的重要原因之一。

四、在統一天下以後,秦朝統治者繼續用法家的“嚴刑峻法”治理國家。這是導致秦朝滅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秦朝建立以後,國家和人民需要休養生息。但是,秦朝統治者堅持用“嚴刑峻法”對待人民。全國各地人民苦不堪言,被迫起兵造反,反抗秦朝暴政。

五、秦朝是一個高度重視法治的封建王朝,法律制度非常健全。

法家思想是秦朝統治者治理國家的指導思想。秦朝的興起和滅亡,都跟法家有關。


寒松722


可以說秦朝成也法家,敗也法家的原因,大抵在於“打天下”的法子雖好,但不能用在治天下上。

  秦始皇以法家思想實現富國強兵,以其強大的鐵騎雄兵征服天下,但是,打天下與治天下是兩回事,統治士兵與治理百姓,更是有大大的不同。秦始皇是一名“用軍巧匠”,能夠指揮千軍萬馬,在戰場上所向披靡,但是朝堂上利弊權衡利裡的刀光劍影,與戰場上的槍林箭雨一樣,也是招招致命。而法家思想裡面,君與臣的關係如果說得直白些,趨於“利用”與“被利用”的關係,這樣的關係太“冰冷”,不適合在用來治理太平盛世,更不適合用來治理剛剛從戰亂中走出來的“國家”。

  1、秦朝之成也法家:戰亂年代之適者生存需要法家的嚴明紀律

  秦始皇能夠成就統一天下的霸業,與李斯帶給他的法家思想息息相關。法家集大成者為韓非子,李斯將韓非子的思想帶到秦始皇身邊,並且成功讓秦始皇施行法家之“嚴刑峻法”。

  在以韓非子為代表的法家思想裡面,君主應該利用人的“自為”心,也就是“利己”的心理去把控人心,繼而治理國家。朝廷首先要制定律法,並且公佈天下,以此保證律法的公開性;並且君主還要運用“術”,讓自己看起來高深莫測,以此不讓臣下知道自己的喜好,繼而能夠“循名察實”,考察臣下是否“稱職”;同時,君主還需要以“重罰重賞”來鞏固自己的絕對權威,保證“律法”能夠順利實施,百姓能夠屈服於“峻法”之下,這樣天下就能運籌帷幄於“掌中”。

  李斯帶到秦始皇身邊的這套以韓非子為代表的法家思想,某種程度上說確實能夠在短時間內迅速提升國力、鞏固王權。這套理論體系適用於有些冷冰之“適者生存”的戰場,所以,秦朝以主嚴刑峻法之法家成功,也並不是太讓人意料之外的事情。

  但是,戰場法則用到太平時期,就不那麼受用了。

  2、秦朝之敗也在法家:和平年代不再是“競於力氣”的年代

  法家之“嚴刑峻法”可以讓秦始皇在短期內利用人之利己心為自己“打江山”,而法家思想能夠在諸侯爭霸時期幫助秦始皇取得那麼大的優勢,主要也可能是人們當時面臨的難題是“生與死”的難題。這時,類似“適者生存”這般“叢林法則”被放大,人的“利己心”也在亂世中被放大,而法家真實基於人之“利己心”而建立的一套思想體系,自然比較受用。

  但是人真的如法家之“韓非子”認為的那樣,屬完全利己的存在嗎?不盡然。人能夠創造人類文明,不就在於人可以壓制自己的利己天性嗎?這一點在和平年代會尤為突出。

  而秦始皇統一天下以後,人們起碼不用再經歷諸侯爭霸那樣的大亂戰了,這個時候,人面臨的主要問題大抵不再是“生與死的問題”,而是“如何過得更好”的問題。

  此時,秦始皇依舊用法家之“嚴刑峻法”把控天下,依舊將人看成完全“從利而動”的存在,無疑偏激了些。和平年代的時代背景下,人很大程度不用再面臨“生與死”的膽戰心驚,“道德”、“人情冷暖”等這類存在,在和平年代就顯得尤為重要了。秦始皇忽略了這一點,依舊認為統一天下以後的人間還是“競於力氣”的存在,這個“競於力氣”的情況其實已經漸漸發生轉變了,社會在安定中會漸漸轉變為“競於道德”。所以,過於冰冷,並且過於利用人之“利己心”的法家思想,就相形見絀了。

  同時,法家之嚴刑峻法實在是不適合剛剛從戰亂泥潭中脫身的國家進行休養生息,百姓本來就要在戰亂後對家園進行恢復建設,這時秦朝依舊嚴刑峻法,這無疑給百姓壓上了沉重的負擔,和戰爭時期的生活沒什麼兩樣。關鍵是戰爭已經結束了,為什麼還要和戰爭時期一樣為“生死”擔憂?如此想來,秦始皇統一天下後依舊維繫嚴刑峻法,觸怒百姓是遲早的事情,最後秦朝的“短命”也印證了秦朝之敗也在法家。

  3、一個學說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準,不同的社會環境,需要不同的意識形態

  法家思想無疑是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思想中優秀的思想之一,秦始皇在該思想的指導下創建了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壯舉。但是,一個思想再好,再優秀,也不可能放之四海而皆準,任何觀點要成立,都只能在特定的環境和範圍下才能成立,法家思想也是如此。秦始皇是戰亂時期的勝利者,他勝在了打江山上,卻敗在了“治”江山上。可見,法家思想雖然適合在亂世中用來“打江山”,但是卻並不適合在和平年代“治江山”,因此,我們也能說秦朝“成也法家,敗也法家”。


野史共享


一、法家思想對秦朝中興的影響

秦孝公在位時,重用商鞅變法,這也是法家思想發展的高峰時期。商鞅根據當時秦國的實際情況,提出了“主張法家,反對禮治”的基本治國思。秦孝公對商鞅所提出的“主張法家,反對禮治”基本思想給予了大大的支持。商鞅在《農戰》、《畫策》中認為,“禮治”所提倡的“不作而食,不戰而榮,無爵而尊”,不僅不利於秦國的發展,甚至還會讓秦國走向滅亡。

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採取了“燔詩書而明法令”的手段,壓力打擊了支持“禮治”的人。其實秦孝公和商鞅所代表的都是新興地主階級的利益。為了變法的順利進行,商鞅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大力培養了一批支持變法的人才。而通過商鞅的“獎勵耕戰”的政策,為後來秦國同意六國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法家思想與秦朝滅亡的關係

秦朝興於法家思想也敗於法家思想,出現這種局面既有歷史的偶然性,也是歷史的必然性。秦孝公時期,在商鞅變法之後,秦國逐漸走向強盛,遷都咸陽就是變法的最好證明。這也為以後秦始皇統一六國埋下了伏筆。這也證實了變法確實適合當時秦國的環境。

但是在秦始皇執政時期,雖然他仍然堅持“以法治國”的法家治國思想。但因為秦始皇是一個好大喜功、驕奢狂傲的人,再加上當時秦朝嚴苛的律法,秦朝後期這些政策都與當時的時代發展格格不入。但是“主張法家,反對禮治”的意識形態其實並沒有任何錯誤。

只不過當時的法家思想已經不適應當時統治者的思想。時代在不斷變化,統治思想也應該改革,只有改革統治思想才能符合請過的發展利益。但是在秦始皇和秦二世執政時期,卻一味遵從“法治”而不懂得變通,以至於秦末社會矛盾開始越來越嚴重。這也是秦朝在統一天下之後,繼續實行法家治國思想的必然滅亡之路。


公元前


法家思想在秦歷史上的作用基本上分為兩個階段,即前期促進了秦的統一,但後期對秦的滅亡有很大的影響,但不能把秦的滅亡歸結於法家思想。

  秦的滅亡是一個複雜的問題,歸結於秦用法家思想統治而導致秦快速滅亡是缺乏根據的。統一後的秦王朝使用法家思想進行統治,對於維護當時的統一局面是有積極意義的。歷史上使用法家思想進行統治的朝代並不只有秦代,漢以後的政權仍然執行的“外儒內法”的思想,但並沒有導致漢王朝很快滅亡。秦漢(初)同律,漢朝並沒有在二世而亡。

  統一的王朝需要有統一的思想,與皇權政治相輔而行,以增強老百姓的向心力,尤其是統治階級內部的歸屬感。在經歷幾百年的戰國後的大統一局面下,用法家思想來統治是再合適不過。但是要做到撫平各個階級的矛盾的話,很明顯法家思想還做不到這一點,需要結合儒家思想來實現。



觀史鑑今


法家對秦朝的影響主要分為兩個階段,一是秦孝公時期任用商鞅變法,二是秦始皇時期。戰國時期秦孝公支持商鞅進行變法改革,先後實行兩次,以廢井田,開阡陌,行郡縣,獎勵耕作和戰鬥,實行連坐之法等內容,使秦國強大起來。後商鞅車裂而死,變法卻得以繼續實行,變法壯大了國力,為秦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及至秦王政時期,有了前幾任秦王打下的基礎,秦王政任用王翦等人,推行統一戰略,先後殲滅六國,後平定南方百越,完成統一大業。從此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統治社會,進入了君主專制時代。秦始皇時期繼續實施嚴刑竣法,後焚書坑儒,加重徭役賦稅,修陵墓,建阿房宮,加劇了統治者和百姓的矛盾。後二世時期,更有過之,導致陳勝吳廣起義,六國貴族紛紛反秦,秦國也因此衰弱滅亡。法家在前期時期為秦國的國力增強統一做出了重要貢獻,後期的嚴刑竣法也是導致秦朝滅亡的直接原因。


動靜不失其時


在中國歷史上大一統的秦朝統治時期,諸子百家中,“法家”思想更是被作為“統治思想”所推崇。這與法家所提倡的“以法代禮”,也就是“主張法治,反對禮治”,對於秦朝發展和強大具有十分積極的作用。

一、法家思想的形成與發展

史學界普遍認為法家思想形成於先秦,在春秋戰國時成熟並形成體系。

法家提倡加強統治階級的權利,積極發展經濟、鼓勵“耕戰”。這種思想最直接的結果就是,可以達到加強和鞏固地主階級專政的目的。

上至君臣下至黎民百姓,涵蓋法家思想、倫理思想,社會發展思想以及政治思想,既有對上層建築的統治構想,同時也有涉及到社會方方面面的實際應用。政治、法律、經濟,社會改革、金融、貨幣、國際貿易及運籌學等。這其實也是秦朝統治者,能夠大力推崇法家治國的根本原因。

二、法家思想對秦朝中興的影響

秦朝秦孝公時期重用商鞅變法,商鞅根據秦國當時的實際現狀,向秦孝公提出“主張法家,反對禮治”的基本治國思想。秦孝公和商鞅讓秦國人認可了法家治國的可信性。使秦國迅速崛起,這就凸顯了法家思想的強大生命力。

三、法家思想與秦朝滅亡的關係

秦朝在秦孝公時期大膽任用商鞅變法,在變法之後秦朝從一個邊陲弱國,遷都咸陽,開始中興之路。在變法之後不僅加強了中央集權統治,同時,農業生產的發展也達到了一定高度。

由於秦始皇個人好大喜功、驕奢狂傲的性格,再加上當時秦朝過於嚴苛的律法,其實都與當時的時代發展格格不入。可是秦始皇以及秦二世時代,卻一味拘泥於“法治”而不懂得變通,導致秦末社會矛盾極度激化。這其實也是秦朝一統天下之後,繼續實行法家治國思想的必然滅亡之路。

“主張法家,反對禮治”的意識形態其實並沒有任何錯誤。

四、秦朝與法家思想共生共存,在符合歷史發展的時候,就會讓秦朝由弱變強。但如果不根據客觀形勢進行判斷,而是一味的堅持法家思想,正如秦始皇統一全國之後,此時的形勢已經發生變化,再循規守矩肯定是要付出代價的。

秦始皇是秦朝大一統的功臣,而秦二世卻是秦朝走向覆滅深淵的劊子手。也就是說順著歷史潮流發展國家就會中興,而逆著歷史潮流行進,最終只能是自取滅亡。


健康中國1965


秦朝與法家的關係,可以說是成也法家,敗也法家。

秦國原來是其他諸侯國看不起的"邊鄙戎狄",飽受其他諸侯國的歧視。秦孝公繼位以後,任用商鞅進行變法。

在公元前356年和公元前350年,兩次進行變法。商鞅採用法家思想,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獎勵耕戰實行十二軍爵制,廢除世卿世祿制;制定嚴刑峻法,實行法治國;推行縣制,加強中央集權。

很快很快使秦國實力大增,國富兵強,成為了虎狼之國。 秦最終統一了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國家。秦從邊鄙之國崛起發展成為一個具有統一六國實力的強國,與法家思想密不可分。

商鞅死後,秦國繼續以法家思想治國。秦始皇統一六國後,繼續奉行法家的治國理念,北擊匈奴,南征百越;統一貨幣;統一文字;統一度量衡;焚書坑儒,統一思想;制定嚴苛完備的法律;推行郡縣制,完善中央集權制度,加強對全國的控制。

然而秦橫徵暴斂,嚴刑峻法,沒有轉變自商鞅變法以來的強硬政策,採取與民休息,輕徭薄賦的寬鬆統治,最終激起民變,被農民起義所推翻。

秦朝的興起和短暫而亡,正是成也法家,敗也法家。其教訓也令後人深思。治國方案不是一成不變,一勞永逸的。

時移事異,"事異則備變",要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做出調整。秦用法家,卻忘了法家主張變革,要根據國情適時而變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