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覺得李鴻章是一個啥樣的人?

用戶68852507


李鴻章出國訪問海外,對於中西差異他了然於胸,他眼界開闊,思想開化,支持洋務運動,創辦北洋水師和淮軍,協助剿滅太平天國,功勳卓著!是晚清時期漢人重臣!李鴻章替清政府背了巨大黑鍋,因為他奉清庭皇命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晚清李鴻章對清政府來說,功不可沒。


有你最完美


李鴻章是一個奇才。無論在經濟、政治方面皆是如此。

在經濟上,他創辦的一些軍事工業及民用工業,如江南製造總局,輪船招商局和開平煤礦,都管理有方,能和外國企業競爭,也維護民族的利益。此外在他的主持和參與下 ,洋務派創辦了許多中國近代”第一”的東西,如鐵路,海軍等。李鴻章一直在幫助大清國富強,可以說他是個報效祖國的人。他同時也是一個思想進步的人,他主張與外國自由貿易,以強國,與改革相似。

在政治上,由於他簽訂了不少不平等條約,而招人唾罵,我認為這對他來說是極不公平的。這些人全是些盲目無知的人,難道他們不知道大清國如此虛弱的國力是不可能與欣欣向榮的資本主義國家對抗的?他們只憑幾個暫的勝利,就以為大清國能征服法國。他們是被勝利衝昏了頭,不顧將來事態的發展,完全沒考慮若法國同其盟國捲土重來,大清國很可能會被逼上絕路,簽訂比《中法新約》更不平等的條約。李鴻章從長計議,主張求和。他是想讓國家安定,趁此時努力富強國家,他的想法是沒有錯的。難道他是甘心求和?不!至於由他簽約,是因為只有他有這種能力,我們不得不佩服他的力,要知道他總是在盡力降低國家受到的損害。如果簽約的不是李鴻章,歷史也不會改變,將會由另一個簽約,那麼我想這個人現在一定是”賣國賊”了,這些簽約的人總是當出氣筒,作替罪羊,著實可憐。這些評論的人應該設身處地地想想,感受一下,再下定論才是!

哎!如果李鴻章出生在其他朝代,或出生在當代中國,那麼的才幹,一定會成為一個流芳百世的偉人


七色海棠


李鴻章不是賣國賊。

李鴻章盡力維護中國的利益,洋務圖強,然而無法改變中國落後的現實。對於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他曾據理力爭,然而無奈國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與曾國藩等人主導洋務運動是其進步的表現。

他也有外交上維護中國的事蹟,如在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獨自前往談判,最終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戰爭處於不利情況時曾主動用最小代價來達成和解等,都是他衛國有利的一面。

但後人也多詬病李鴻章曾作出的錯誤決策。如過於避戰和重視海防而願意犧牲整個新疆放棄疆防;1885年在完勝日本的情況下籤訂的《中日天津會議專條》,給予了日本可以派兵進入朝鮮的權利。

與日本的中日甲午戰爭中的指揮失誤導致軍艦在威海衛被全殲;中法戰爭勝利後反而簽訂了不平等條約等。雖然這些不利條約和做法受制於各種客觀條件,但他依然要為這些事件的誤國行為承擔很重的責任。

另外在早期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他殺人過多。這也牽涉到湘軍和淮軍的整體評價。洋務運動和他的一系列措施並沒有改變中國繼續淪落,也讓他的功勞並不顯著。


閱人生感悟


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本名章銅,字漸甫、子黻[fú],號少荃(一作少泉),晚年自號儀叟,別號省心,安徽合肥人,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世人多稱“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間又稱“李二先生”。

我們的印象中李鴻章是一位賣國求榮的“賣國賊”,李鴻章代表大清國與各列強簽定了三十多個不平等的條約,我們罵他是賣國賊,說他賣國求榮,他一直揹負著賣國的罵名,但是我們不知道的是在他晚年,他曾飽經風霜環球訪遍西方列強,在各大場合發表演講,一個花甲老人在異國他鄉懇求列強們對華擴大投資,再返程回國途徑日本時,由於需要換乘過招商局的船隻,這時候,隨從們請求李鴻章上岸稍作停留被李鴻章斷然拒絕,寧願冒著生命危險在兩個船中間架起木板上走過去,也堅持不踏上日本的領土半步。

他是晚清重臣,甲午中日戰爭戰敗後,他代表大清簽下了《馬關條約》,那時候舉國上下說他喪權辱國,在日本出行的時候被一個刺客在臉上打中了一槍,但是經過搶救,最終沒有生命危險,但是他就利用這件事情,逼迫日本人把賠償要求的三億兩白銀減少到二億兩白銀,他那時候說:“如果可以就在給我兩槍,不要讓我大清賠款了。”

1896年出逃國外,在參加巴黎萬國運動會時,各國國旗依次升起,掌聲不斷,唯獨大清的黃龍旗緩緩升起時鴉雀無聲,這時候才發現狂妄自大的大清連個國歌都沒有,在一片嘲笑聲中,一個花甲老人走到黃龍旗下,唱起了自己家鄉的小調茉莉花,這個花甲老人就是李鴻章。這個年過七十的老人再用他自己聲音極力維護這自己祖國僅存的一點點尊嚴。

李鴻章後來又簽訂了《辛丑條約》,在簽完《辛丑條約》之後就胃病大法,吐了好多鮮血,在之後就病故了,所以他也是一個歷史所造就的悲劇性人物。當然了,他的遺產也有很多,達到了兩千四百萬兩白銀,有人說,這是他貪汙,但是那,沒有經過核實。我們不能否認的是,他處理事情的能力和後來對中國的影響都是巨大的。


gongDove


李鴻章,即是晚晴的權臣,也是晚清的能臣。有熠熠生輝的業績,也有侷限於那個時代的遺憾。

作為權臣,李鴻章一人之下,萬人之下,達到了那個時代傳統臣子所能達到的高峰。

做為能臣,李鴻章具有全球視野,也有銳意改革的魄力。他創建北洋水師,努力操練水軍。他領導洋務運動,開辦現代工廠,師夷長技以制夷,為中國的現代工業化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當國家危難,李鴻忠總能挺身而出,無奈的去面對一個個強權,盡知揹負的罵名,依然慷慨前行。


澳大利亞農場主


李鴻章是一箇中國近代史上很重要的人物。他也是晚清最有權勢最有影響的人物。他的一生經歷了許多重大的歷史事件,他既是這些歷史事件的見證者同時也是參與者。

李鴻章的功過是非,是多年來最具爭議的話題。有人認為他是大清名臣,積極地挽救著危局鞠躬盡瘁,有的則認為他是個賣國賊,訂立了一系列賣國條約,出賣國家利益。

其實他一生應該說有功也有過。在晚清政壇上李鴻章也算是一個比較開明和有遠見的人物。他開展洋務運動興辦實業,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中國的面貌,為中國民族工業發展打下了一定的基礎。注重發展軍事工業,組建先進的海洋艦隊。

但是李鴻章畢竟是受侷限那個腐敗的大清王朝的限制,濃重的忠君思想和封建傳統思想的圈子。最終被歷史淘汰。多次代表清政府與列強簽訂喪權辱國的不平等條約,雖然有其被動的成分。但畢竟是代表了那個時代的腐敗政府,儘管替清政府背了黑鍋。但仍然與當時的清政府一起,是有罪與中華祖國有罪與中華人民的歷史罪人的,這一點他一點也不冤枉。


老柴愛讀書


畢竟是個回答,無法起一個標題。

用王冰老師一張劇照鎮樓。

談到李鴻章,“賣國賊”是個無法繞過去的坎,清末重臣,國之柱石也不是浪得虛名,那就從“賣國賊”說起。

一、賣國賊

▲辛丑條約

晚清國事衰頹,自打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清朝對外的戰爭真可謂是屢戰屢敗,屢敗屢戰,再戰再敗,清朝的狀況是江河日下,非一人可攬大廈之將傾。

那年代有好些個落不著好名聲的髒事得有人去幹,聖母皇太后自然是不可能出面的,滿八旗子弟遛狗玩鳥的本事是有,但是外事的本事卻沒有,再者說,這種事情推都推不掉,誰會去搶著幹。

朝廷一看,你李中堂不高不低,不胖不瘦,懂外事,懂談判,你就去吧。

李鴻章自然只得伏聽太后懿訓。

自1876年簽訂《中英煙臺條約》開始,到1885年簽訂《中日天津條約》和《中法會訂越南條約》,到1895年《馬關條約》,到1901年《辛丑條約》。

捱了一槍省了一億白銀,賠償4.5億白銀,中國人均一兩以示國恥,這賣國李中堂可真是一個沒落。

說李鴻章賣國賊,確實不錯,但是把晚清政治落後造成的惡果都扔李鴻章自己頭上,確實也不妥當。

李鴻章只不過是滿清政府的一個代表,賣國的罪魁禍首終歸是滿清。

二、腐敗分子

▲李鴻章故居

這一點當是無法辯駁的。不管是說他聚財超4000萬的容閎,還是說他家產過千萬的梁啟超,亦或是民間流傳的“宰相合肥天下瘦”,都指出了李鴻章的貪汙腐敗問題,只是數額上有一定的差異。

但是在積貧積弱的清末,能夠斂財超千萬白銀,已經是極其令人瞠目結舌。通過盛宣懷控制著輪船招商局、電報局、開平煤礦、通商銀行的大量股份,搜民脂民膏,只為飽一己私囊,這哪裡是聖賢書裡教出來的?

三、後黨

▲慈禧太后

晚清政治的鬥爭,不管是保守派還是改革派還是洋務派,總結起來,就是以慈禧太后為首的掌握實權的後黨和以光緒帝為首的無實權的帝黨的鬥爭。

直到庚子國變,“太后西狩”迴鑾,光緒帝被徹底軟禁以後,這個鬥爭才告一段落。這之前的政治活動中,處處少不了太后和皇帝的角逐。

而李鴻章,則是不折不扣的後黨,死死的倒向慈禧太后的陣營,李鴻章一生經營,所有成就背後,也少不了慈禧太后的支持。

四、洋務先鋒

江南製造局

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清廷意識到落後就要捱打,於是開啟了長達35年的洋務運動,旨在求富自強,以挽救大清國勢。

封建王朝,禮儀為本,作為封建社會的精英,作為封建社會的既得利益者,李鴻章等一批開明之士,仍然頂著保守派的壓力,開啟了清末中國現代化的進程。

其治下的輪船招商局、江南製造總局、開平煤礦、通商銀行等,不失為晚清時期的一道風景線。

五、軍事統帥

▲北洋水師

李鴻章發跡於剿滅太平天國起義,權威盛於清廷內閣中樞,掌實權於直隸總督。總結其一生,處處都有軍隊的影子。

淮軍起於弱小,在剿滅太平天國運動中一路成長,最終成長為北洋水師的基礎班底,並將北洋海軍發揚光大,最後也將北洋海軍一戰打的煙消雲散。

晚清軍事統帥,曾國藩是一位,左宗棠是一位,李鴻章是一位。

六、外交家

▲李鴻章會見卜力

晚清政壇雖然沒有力挽狂瀾的英雄,但是卻有李鴻章這位在那個年代少有外交家。

弱國無外交,是亙古不變的真理。然而大清朝卻擁有這麼一位以弱國之姿,輾轉騰挪於列強之間的外交幹成。

李鴻章之外交,最終是敗於清朝國力微弱,而非個人外交才能不濟。

七、清王朝的國之幹成

臣等伏查近數十年內,每有一次構釁,必多一次吃虧。上年事變之來尤為倉促,創深痛巨,薄海驚心。今議和已成,大局稍定,仍希朝廷堅持定見,外修和好,內圖富強,或可漸有轉機。

▲李鴻章最後一道奏摺

“外修和好,內圖富強,或可漸有轉機”一句話,寫盡了李鴻章一生的滄桑悲涼。

李鴻章一生,練兵也,海軍也,不過是紙糊的老虎,徒有其表。為大清朝四處救火,卻救不活大清朝這個遲暮的王朝。

綜合李鴻章一生的所作所為,這最後一道奏摺總結的相當精煉,不管做什麼都是為了給清王朝續命,不愧為清王朝的國之幹成。李鴻章的去世,也令慈禧太后悲慟不已。

八、封建專制社會的衛道士

李鴻章其人榮辱參半,喜憂平生,做了很多事,為清王朝的中興費盡心機,也為自己的貪汙腐敗搜腸刮肚,其功也高,其過也大。

但是,他卻從來沒有站在人民這一邊,他始終是封建專制社會的既得利益者,他是個純粹的封建社會的衛道士。

他的所做所為,一言以蔽之,拯救那個腐朽不堪的社會制度。

勞勞車馬未離鞍,臨事方知一死難;

三百年來傷國步,八千里外弔民殘。

秋風寶劍孤臣淚,落日旌旗大將壇;

海外塵氛猶未息,諸君莫作等閒看。

李鴻章的絕命詩,或許已經說明了一切。


風陵流度


說起李鴻章,大家第一反應可能就是賣國賊。這些年也有不少人為其辯解,這個是一個好現象,文化就是應該多元化,鼓勵不同聲音的討論,況且人是非常複雜的動物,非黑即白的二元論常常會有失公正。李鴻章自己的自我評價的是晚清的“裱糊匠”,無力挽大廈於即傾,這個難說沒有推託之嫌。我個人對李鴻章的認識也是一度反覆,但我覺得李鴻章確實難以洗脫“賣國賊”的罪名。

怯於公戰,而勇於私鬥

晚清在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太平天國運動、鎮壓捻軍、肅清陝甘回亂之後,國力衰弱,民生凋敝,基本上已病入膏肓,奄奄一息。這種情況下是不是就一定意味著任人宰割呢?

“屋漏偏遭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在這風雨飄搖之際,1865年,阿古柏趁火打劫侵入新疆,佔據新疆大部建立“哲德沙爾汗國”。這個時候出現清朝歷史上有名的“海防”“塞防”之爭,在這場論戰中堅持放棄新疆的正是中堂大人李鴻章,放棄的理由是什麼呢?將財力投入海軍建設,以御日本,即所謂的“海防”。幸虧左宗棠據理力爭,說服慈禧,以近七十的高齡擔棺出征,要不然新疆近一百六十萬的國土可能就要喪失,更不敢想其所帶來的鏈鎖反應。

李鴻章一生與左宗棠不合,為了鬥倒左宗棠,設計整跨了經濟上支持左宗棠的晚清鉅富胡雪巖,更是在中法馬尾海戰時堅持拒絕派遣北洋水師支援由左宗棠創建的福建水師,全不顧民族大義。

縱觀李鴻章一生,平太平天國,剿捻軍,皆是對內,對外卻是畢恭畢敬,奴顏婢膝,說白了就是“

窩裡橫”。

外媚內奸,志大才疏

要說晚清最恥辱的不是一二次鴉片戰爭,不是八國聯軍入侵,而是“甲午海戰”。而這場戰爭正是李鴻章的海防,天朝上國竟然被彈丸小國日本打敗,舉國震驚,光緒皇帝更是捶胸頓足。有人說甲午之所以戰敗是因為慈禧過壽挪用了海軍經費,這個其實是站不住腳的,主要原因還是在北洋掌門李鴻章:

  • 首先對於日本狼子野心缺乏清醒認識,心存僥倖
  • 消極避戰,而不是積極應戰
  • 戰爭開始後,指揮失當,處處掣肘
  • 腐敗橫生,軍備廢馳

後來也有人分析說北洋水師是李鴻章的私人武裝,李鴻章不敢應戰的原因是不想賠光家底造成自己在朝堂上失勢,這個也有道理,總之甲午戰敗李鴻章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腐敗無能,蛀國有方

李鴻章為人圓滑,老於世故,在他整倒了胡雪巖之後極力扶持盛懷宣,官商勾結,貪腐鉅款,“宰相合肥天下瘦”,洋務運動也是其中飽私囊的重要來源,也難怪洋務運動不得成功。

總之,李鴻章在日本捱了槍子,可能會為其博得一些同情,簽訂喪國辱權條約也非其主觀所願,但不要忘了,沒有戰敗的"因"哪來馬關條約賠償日本2億兩白銀,割讓臺灣的"果"。李鴻章就應該被釘在恥辱柱上。


字匠甲


客觀評價下,李鴻章若是生長在太平盛世,他可能會造福人民。但是生在腐朽的清朝末期,朝廷被昏庸腐朽的慈禧所把持。慈禧太后挪用軍款過壽,導致海軍武器不足,這也是李鴻章海戰中避敵保床的原因。

當然他也有藉機擴大自己利益的考慮,他害怕北洋海軍損失有害自己利益,但是他萬萬沒想到最後還是全軍覆沒。

李鴻章盡力維護中國的利益,洋務圖強,然而無法改變中國落後的現實。對於不平等條約的簽訂,他曾據理力爭,然而無奈國家羸弱,不得不接受屈辱的要求。他與曾國藩等人主導洋務運動是其進步的表現。他也有外交上維護中國的事蹟,如在八國聯軍攻佔北京後獨自前往談判,最終不割地而平息事件;在甲午戰爭處於不利情況時曾主動用最小代價來達成和解等,都是他衛國有利的一面。

但後人也多詬病李鴻章曾作出的錯誤決策。如過於避戰和重視海防而願意犧牲整個新疆放棄疆防;1885年在完勝日本的情況下籤訂的《中日天津會議專條》,給予了日本可以派兵進入朝鮮的權利;與日本的中日甲午戰爭中的指揮失誤導致軍艦在威海衛被全殲;中法戰爭勝利後反而簽訂了不平等條約等。雖然這些不利條約和做法受制於各種客觀條件,但他依然要為這些事件的誤國行為承擔很重的責任。另外在早期鎮壓太平天國運動時,他殺人過多。這也牽涉到湘軍和淮軍的整體評價。洋務運動和他的一系列措施並沒有改變中國繼續淪落,也讓他的功勞並不顯著





珞珈山下話青史


導語:

談清朝末年的歷史,就繞不開李鴻章這個人。他的一生,與清朝的起伏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可以說李鴻章成了那個時代捱罵最多的名臣,也是那個時代揹負最多的名臣。

他靠帶兵起家,平定太平天國之亂,平定捻軍之亂,打造北洋艦隊。一時間風光無限,李鴻章當時似乎成了清政府最閃亮的明星,可是甲午中日戰爭戰敗後,李鴻章的政治前途蕩然無存。

當時求存之道已經成為了中華民族迫切需要尋找的東西,李鴻章曾經努力摸索過,洋務運動也辦得如火如荼。從某種角度來說,李鴻章為中國現代化做出了傑出的貢獻。當然他在做這些貢獻的時候,也養肥了自己。

01李鴻章是一位儒將,他最輝煌的歷程,應該是帶兵打仗的日子。

李鴻章的人生,離不開曾國藩的教導。最初李鴻章是曾國藩帶出來的學生,曾國藩組建湘軍的時候,李鴻章恰好在他的軍中做幕僚。

時間長了以後,李鴻章也摸出了一些門道,在曾國藩的鼓勵之下,回到家鄉招募鄉勇,建立了著名的淮軍部隊。

  1. 可以說江蘇地區的太平天國勢力,基本上就是淮軍給平定的。但是李鴻章將平定太平軍的首功讓給了曾國荃,因為那是老師的親弟弟。
  2. 此後曾國藩解散湘軍,而李鴻章卻表示淮軍還有用處。的確還有用處,淮軍不僅是清政府的重要軍事支柱,更是李鴻章個人的晉升之路。
  3. 當時西北地區的捻軍叛亂異常猖獗,幾乎已經覆蓋了大半個北方。所以慈禧太后下令李鴻章和左宗棠共同剿滅捻軍。

這場戰役中,當然是左宗棠的隊伍更出色,因為他們不僅解決了捻軍叛亂的問題,解決了當地老百姓的生計問題。而李鴻章則是平定中原捻軍的主力。

這兩場大戰以後,李鴻章徹底成為了慈禧太后的心腹愛將。此後但凡朝中有任何戰事,李鴻章都當仁不讓,成為主帥。

就算是這樣,李鴻章心裡還是不踏實。

因為漢人掌握兵權,始終都是一個比較麻煩的事情。所以李鴻章只有兩條路可以走,放棄兵權或者說擁兵自重。

十一年,國藩既克安慶,謀大舉東伐。會江蘇缺帥,奏薦鴻章可大用,江、浙士紳亦來乞師。同治元年,遂命鴻章召募淮勇七千人,率舊部將劉銘傳、周盛波、張樹聲、吳長慶,曾軍將程學啟,湘軍將郭松林,霆軍將楊鼎勳,以行。又奏調舉人潘鼎新、編修劉秉璋,檄弟鶴章總全軍營務。時沿江賊屯林立,乃賃西國汽舟八,穿賊道二千餘裡,抵上海,特起一軍,是為淮軍。---《清史稿》

李鴻章兩條路都沒有選,而是選擇了掌握最先進的軍事團體,那就是艦隊。他認為當時中國之所以總是被西方人欺負,主要就是因為自己在海上總是吃虧。

為此李鴻章主持建立了北洋水師,這支龐大的水師號稱是亞洲最強大的水師力量。一度成為了李鴻章最重要的政治保障。

02李鴻章是洋務運動的領袖,他推動了中國現代化的進程。

北洋水師的建立,標誌著李鴻章徹底成為了洋務運動的領袖。不過李鴻章的洋務運動之路,遠遠不可能就這麼短。

初在上海奏設外國學館,及蒞天津,奏設武備海陸軍,又各立學堂,是為中國講求兵學之始。嘗議製造輪船,疏言:“西人專恃其炮輪之精利,橫行中土。於此而曰攘夷,固虛妄之論。即欲保和局,守疆土,亦非無具而能保守之也。士大夫囿於章句之學,苟安目前,遂有停止輪船之議。臣愚以為國家諸費皆可省,惟養兵設防、練習槍炮、製造兵輪之費萬不可省。求省費則必屏除一切,國無與立,終無自強之一日矣。”---《清史稿》

除了軍事上的進展,李鴻章還從西方學習了一系列的工業企業知識,所以先後創辦了河北磁州煤鐵礦、江西興國煤礦、山東嶧縣煤礦、天津電報總局、唐胥鐵路、上海電報總局、津沽鐵路、熱河四道溝銅礦及三山鉛銀礦等企業。

很顯然,這些企業的創立,都有利於中國往現代化方向發展的道路。盛宣懷當時是李鴻章著名的大秘書。

  • 在李鴻章的安排下,盛宣懷主持打造了不少現代化的工廠。這些工廠雖然有利於中國現代化的發展,但是始終是掌握在李鴻章手裡。
  • 因為最初企業的形式是官督商辦,後來改成了官商合辦。這裡面文章可就多了,不少人不願拿出來談,認為這有損李鴻章的形象。
  • 我倒是覺得這才是一個活生生的李鴻章,他有職位,又有權勢,當時並沒有太多限制可以阻止李鴻章入股這些企業。

所以李鴻章通過當時慈禧政策上的支持,創辦大量企業的同時,通過盛宣懷的手,入股了這些企業,這是可以理解的。畢竟李鴻章不是聖人,他也有私心。

當然了,有些人非要把李鴻章打造成聖人,那也無可厚非。畢竟我們民族都喜歡完美無缺的人,但凡在歷史上被標榜成英雄的人,你很少會發現他身上的缺點。

03李鴻章在甲午海戰戰敗後,成了人人喊打之人。

甲午戰爭,是中日之間的分水嶺,也是李鴻章政治生涯的分水嶺。李鴻章當然有很多理由去解釋為什麼北洋水師如此不堪一擊,但是千萬個理由,都沒有結果來的重要。

  1. 李鴻章徹底戰敗了,他的北洋水師全軍覆沒。李鴻章此刻並沒有逃避責任,而是努力承擔責任,好讓損失降到最低。
  2. 戰爭失敗以後,李鴻章前往日本商討談判事宜,結果簽訂了著名的《馬關條約》。可以說這份條約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具恥辱性的條約,也是後繼不平等條約的典範。
  3. 2億兩白銀,割讓臺灣島及其附屬島嶼,割讓遼東半島等等給日本。這讓列強們認為,當時的清政府是非常好說話的,不好說話就動武。

所以後來八國聯軍侵華的事情,其實就是受到了這次馬關條約的影響。在他們的威逼之下,清政府相繼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可惜李鴻章是看不到了。

初敗於牙山,繼敗於平壤,日本乘勝內侵,連陷九連、鳳凰諸城,大連、旅順相繼失。復據威海衛、劉公島,奪我兵艦,海軍覆喪殆盡。於是議者交咎鴻章,褫其職,以王文韶代督直隸,命鴻章往日本議和。二十一年二月,抵馬關,與日本全權大臣伊藤博文、陸奧宗光議,多要挾。鴻章遇刺傷面,創甚,而言論自若,氣不少衰。日皇遣使慰問謝罪,卒以此結約解兵。會訂條款十二,割臺灣畀之,日本悉交還侵地。七月,回京,入閣辦事。---《清史稿》

從日本回來以後,李鴻章便成了人人喊打之人。他的政治前途也徹底蕩然無存,雖然慈禧依舊重用他,但是他早已心如死灰。


總結:哪有完美無缺之人,不過是過度美化後的假象。

對一個歷史人物,我們必須要以客觀的態度來看待才行。你覺得他是英雄,可有人覺得他是狗熊,這樣一來,這個人的形象就形成了兩個極端。

其實這兩個極端都是非常不好的,李鴻章這個人,他既不是完美無缺的英雄,也不可能是一事無成的狗熊。

他身上肩負著太多使命和責任,他也有自私自利的一面,甚至也出現過出賣清政府利益的時候,但是大多數情況下,他成為了清政府主持政局不可或缺之人。

他懂得斂財之道,卻也懂得發展現代化企業的道路,這麼一來我們就能看到一個形象比較飽滿的李鴻章,絕對不是一個詞或者一兩句話,就能解釋清楚的,因為他是活生生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