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般篡位的帝王名声不好,但是像赵匡胤这样白嫖老板江山的却一片好评?

Alen-阿路


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从反面思考。题主说篡位的帝王名声不好,那我们就分析一下都有哪些人在影响篡位者的名声,从而得出结论。

首先,利益损失最大的肯定就是被篡位的帝王家。历朝历代的皇位更替,前朝的帝王家族一般都被新王朝打压,重者身首异处,轻者监禁终身。但是赵匡胤的做法却是优待后周皇室成员,同时他还立下遗训,告诫子孙善待后周皇室家族。即使犯法也不能加罪,即便是谋反的大罪,也只是让犯罪的人在牢中自尽,不能连坐其他人。也就是说柴氏一族在整个大宋王朝是享有特殊照顾的。连施耐庵的《水浒传》中也体现了柴进这位后周皇族的事迹,早年柴进收留、赞助的可都是宋朝的钦犯,但却能相安无事。后来虽然落草为寇但也是辞官善终。书中真假暂且不论,但从侧面可以体现宋朝对后周皇室的宽容。由此可见,后周皇室的荣华富贵依然保留,但是却要依附大宋王朝。这种合作关系牵制着后周皇室。因此他们没必要再去说宋朝的坏话。

其次,就是以朝中大臣为代表的文武官员势力。这是一股强大的势力,同时更换朝代也等于砸了他们的饭碗。如果不能保留他们的利益,那宋朝的篡位肯定会被这股势力抨击。但偏偏大宋的改朝换代是一场没有流血的朝代更替,赵匡胤最大化的保留了他们的利益。因此这些人也没有意见。

最后就是以读书人为核心的民间团体。《骊山怀古》中有一段话“兴,百姓苦;汪,百姓苦。”这句话很深刻的描写了朝代更替对百姓的影响。老百姓是盼望太平日子的,五代十国这个阶段,天下纷争不断。到后周时期战事已经持续了将近百年,这个时候的百姓生活与和平时期是没法比的。所以说民众最关心的其实是生存,这时候恰好朝代更替未发生冲突。这对老百姓来说已经是谢天谢地的好事了。加上赵匡胤称帝后,带领国家走向统一,使国家出现和平,安定的局面,这正是百姓所期盼的好事。老百姓因此也对新王朝心存好感。

以史为鉴,以古悟今。我是燊旭,欢迎评论点赞!


燊旭


老陈来回答:

这个问题很简单嘛,前面那么多人篡位,已经给赵匡胤积累了足够多的历史经验教训,使得赵匡胤明白,篡位也是要讲究技巧的。来看看前人篡位给赵匡胤累计了那些技巧吧。

一、王莽篡汉

公元8年,有一个名叫哀章之人,献上金匮策书到汉高祖庙,这书的大概意思是说,王莽为真命天子,表中有十一人都有官衔。于是王莽就到高祖庙拜受,御王冠即皇帝位,定国号为“新”。

王莽篡汉使用的技巧就是伪造“神迹”,他当了十五年皇帝,在位期间,大力改革,触犯了不知多少人的利益,最终激化了社会矛盾,终于导致了绿林、赤眉农民大起义,王莽的新王朝被推翻。

赵匡胤在王莽篡汉中学到了什么呢?

1、舆论控制的重要性,名声要搞好,反正不能由自己表达出想做皇帝;

2、如果当了皇帝,不要急着去改革;

3、历史书是文人写的,不要去得罪文人,要不然史书上会臭名远杨。


二、玄武门之变

公元626年,唐高祖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在唐王朝的首都长安城太极宫的北宫门—玄武门附近发动政变,原因是二子争宠。

最后李世民亲手射死太子李建成,逼李渊立其为太子。两个月后,李渊禅让皇位,李世民等位,为唐太宗,年号贞观,开启了22年的“贞观之治”。

李世民的这场兵变,历史上褒贬不一,赵匡胤在这场兵变中又学到了什么呢?

1、不要大肆屠杀,史书不是自己写的,搞屠杀是要挨骂的;

2、只要你当了皇帝后,能当个好皇帝,骂声会小很多;

3、军权很重要呀,一定要抓在自己手里,既然不能抓在自己手里,也要压制别人的军权。


三、陈桥兵变

无疑,赵匡胤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

960年正月初四,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逼使恭帝禅位,轻易地夺取了后周政权,降周恭帝柴宗训为郑王。

此次兵变,赵匡胤采取了如下技巧:

1、释放谣言

“出军之日,当立点检为天子。”

公元960年2月2日(正月初三日),赵匡胤统率大军出了东京城,行军至陈桥驿。当时,大军刚离开不久,东京城内起了一阵谣传说,这种谣言使得朝中文武百官慌作一团。

“今皇帝幼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然后再出发北征”

在陈桥驿的部队中,赵匡胤也使人散布谣言。煽动士兵的情绪。

2、由下属黄袍加身

怎么样也不能说是自己想当皇帝呀,这说不过去,于是当时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和亲信赵普见时机成熟,便授意将士将事先准备好的黄袍披在假装醉酒刚醒的赵匡胤身上,并皆拜于庭下,呼喊万岁,遂拥立他为皇帝。 赵匡胤却显示被迫的样子说:

“你们自贪富贵,立我为天子,能从我命则可,不然,我不能为若主矣。”

就这样,再三推辞,表示拗不过下属,我也是没办法滴,就当上了皇帝。

3、不搞屠杀

赵匡胤率兵变的队伍回师开封,将士们兵不血刃就控制了后周的都城开封,善待周恭帝柴宗训,降其为郑王(还给了免死金牌哦),赢得道义的制高点。

这场兵变,没有喋血宫门,伏尸遍野,更没有烽烟四起,兵连祸结。显示了赵匡胤的政治远见。

四、当上了皇帝怎么办?

1、杯酒释兵权

这个历史典故大家基本知道,不再论述。

2、重文轻武

为什么呢?其实和杯酒释兵权的道理是一样的。更何况,文人掌握着笔杆子,我对你们好点,你们少说点闲话是应该的吧。

3、励精图治

唐太宗的例子在前面嘛,只要皇帝当得好,说闲话的人自然就少。赵匡胤的皇帝确实也当的不错,南征北伐的,最终还是统一了全中国。


结语:

看吧,赵匡胤的陈桥兵变是不是集历史上前几次篡位之大成?这样的白嫖老板江山自然一片好评,因为赵匡胤早就想好了嘛。

可惜,赵匡胤没有从唐太宗玄武门兵变里看到另外一点,那就是兄弟都靠不住,这不赵匡胤死后,赵光义就成了宋太宗。


老陈谈趣史


今天就有小编来为大家说说赵宋王朝的赵匡胤同志。赵匡胤,祖籍涿郡,出身于一个军人世家。父亲红殷,任后唐禁军飞捷指挥使,长期驻扎军洛阳,所以赵匡胤出生地是洛阳夹马营。母杜氏生五子。匡胤排行第二。唐朝灭亡以后,中国的历史进入五代十国的混乱时期。后周世宗时,他以军功升任殿前都点检领归徳军节度使,逐步掌握了军政大权。

1.陈桥兵变批黄袍,政权和平更迭。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初一,后周朝廷风闻契丹和北汉联兵南下,宰相范质等人不辨真假,匆忙派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抵御。当赵匡胤率军达到陈桥驿时,他喝了几杯酒之后,睡着了。第二天黎明时分,他麾下的几位部将前来叩寝室的门,齐逼匡胤寝所,争呼万岁。对赵匡胤道:“诸将无主,愿奉太尉升天子。”然后二话不说将黄袍往赵匡胤身上一披。众将一律下摆,三呼万岁。就这样赵匡胤通过兵变,设立了宋朝。赵匡胤的整个兵变以后,只少了韩通一人,其他的周朝官员一律留用。这个在五代十国中政权更迭少量流血时比较少见的,同时赵匡胤善待周氏宗亲,这个在很大程度上也获得了很好的评价。

2.杯酒释兵权,与开国功臣共享富贵。

在中国历来有“狡兔死,良弓藏”的传统,无论是刘邦的西汉,还是朱元璋的建立的明朝,无不在建立王朝以后大肆屠杀功臣。特别是在五代十国,由于政权更替频繁,五代的期间,每个朝代的命运平均在12年左右,因此宋朝建立之后,赵匡胤一直担心他的部下也效仿他的举动。

在公元961年,宋太祖在宫中举办宴会,邀请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饮宴。宋太祖道:“天子不易做。殊不如为节度使安乐,朕终夕未尝安枕而卧也!”石守信等顿道:“陛下何为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谁敢富有异心?”太祖道:“卿等固然如此,其如麾下欲富贵何?一旦有以黄袍加汝身,汝虽欲不为,其可得乎?”众将等泣谢道:“臣等愚不及此,惟陛下哀怜之!”太祖道:“人生如白马过隙,能有几何?所以图谋富贵,不过为乐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不虞贫乏。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多买美好田宅,为子孙置不动之产,多置歌儿舞女,日夕欢乐,以终天年,朕可与卿等约为婚姻,使君臣之间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喜乎!”众将第二天纷纷上奏年老多病请求辞职。太祖大为高兴,给了他们一大笔钱,收回了他们的兵权。赵匡胤用这样的办法,即不用流血,收回兵权;又可以得到好的名声,可谓是一箭双雕。

3.文治武功,统一全国。

北宋初年,国家处于四分五裂的局面之下,北有契丹和北汉、南有南唐等国家。赵匡胤在位期间,采取“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使国家逐步走向统一。同时通过采取“收其精兵,削夺其权,制其钱谷”的三大纲领,巧妙施行的“杯酒释兵权”、“削弱相权”、“罢黜支郡”、“强干弱支”、“内外相维”、“三年一易”、“设置通判”、“差遣制度”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进行政治、经济、军事改革,革除了五代弊政,使国家呈现出和平、安定的局面。这些举措很快结束了五代十国战乱的局面。

4.开科取士,打破了士族基层对权力的垄断。

宋代建国后,充分吸取了唐、五代时科场积弊的教训,在科举考试中采取了一系列防微杜渐的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有:
  1. 锁院制度:即在“知贡举”(主考官)、“权知贡举”(副考官)等考官人选确定后,立即将他们锁于贡院之中,断绝他们与外界的联系,避免出现考官向亲朋好友泄露试题的现象。
  2. 弥封制度:即在考生考试结束后,由专人将考生试卷上的姓名、籍贯等部分用纸糊起来,再交给考官评判。直到最后统计成绩时,才能拆封公布姓名,否则即为作弊。这也是后世考试中密封试卷制度的起源。
  3. 誊录制度:据宋人记载,实行弥封制后,科场上又发生了考生在试卷上书写标记、暗语的问题,于是“誊录”之制随之出现,即在考生交完试卷后,朝廷雇请一批抄写书手将考卷重新誊录一遍,再交考官,其用意在于进一步杜绝“弥封”措施的纰漏。
  4. 别试:即针对考官的子弟特设考场考试的制度。在这样的特殊考试过程中,另派考官监考、阅卷,以防止徇私舞弊现象的出现。同时,对当朝大臣权贵的子弟往往还要多复试一次,以甄别是否有人利用权势将无能子弟的成绩拔高
    赵匡胤的这些政治措施,一方面拉拢了统治阶级内部,没有对他们进行清洗,赢得了上层对他的支持;另一方面,通过开科取士,选取了一批文士来治理国家,打破了中国历代权力有士族门阀掌握的制度,打破了阶级的束缚,增加了人才的流动。最后,通过统一,让人民过上了安居乐业的生活。所以赵匡胤的这些举措为他得到了非常好的名声。
    喜欢的小伙伴记得点赞+关注

奋斗中的中年人123


篡位者帝王名声好不好,除了要看当时的历史背景,还需要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看,一是要看篡位者是如何对待前朝遗老遗少的,二是要看篡位者上台后是否真的有作为,简单来讲就是对国家对人民是否有大的贡献。

首先,我们来看看当时的历史背景。

实际上,赵匡胤夺柴荣的权和乱臣贼子对正统大一统王朝的篡位夺权是不一样的,为什么不一样,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后周并非大一统王朝。二是在五代十国那个时期,篡位多权真的太常见了,算不得什么大事。三是后周建立的时间并不长,百姓没有归属感。下面我们把这三条展开来讲一下。

一、从当时的历史背景来看,后周只是一个割据政权并非大一统王朝,赵匡胤篡位夺权不是正统意义上的篡位,其意义只不过相当于家臣叛变。

我们来看看当时的历史背景,唐朝末年藩镇割据政权尾大不掉,羸弱不堪的唐王朝终于被藩镇所灭,唐朝灭亡后,在原有的唐朝广袤的疆域上,顿时出现了大大小小数十个割据政权,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五代十国。后周只是这些国家其中的一个而已,并非大一统王朝。

二、有军阀割据就会有争端,这几十个军阀之间常年战乱不断,百姓不堪其苦久已。此外,五代十国各国君主更替频繁,武将篡位夺权司空见惯,百姓也并不觉得这是个多么大的事。

三、赵匡胤应该说是比较幸运的,跟对了一个好主子柴荣。五代十国绝大多数君主昏聩不堪,但柴荣这个人算是个例外,知人善任,把后周治理但仅仅有条,不仅如此,还迅速攻破了几个邻国,大有一统中原之气魄,从这一点上来讲,柴荣实际上算的上是天生有雄才大略之人。然而,柴荣短命,后周建立时间太短,百姓还没有什么归属感。

接着我们看看赵匡胤即位后的所做所为。

一、对待后周皇室,赵匡胤并没有像历代篡位者那样对前朝皇室赶尽杀绝,而是给予了后周皇室极大的优待。水浒传里面有赵匡胤赐予后周皇室免死金牌一说,暂且不论这件事情的真假,至少说明就赵匡胤一朝,对待后周皇室应该是极为宽大的。赵匡胤即位后,后周皇室没有皇权,但不缺荣华富贵。

二、相对于五代十国的君主,赵匡胤这个人性格仁厚,有雄才大略,即位后执政宽松,轻徭薄赋,国家逐渐稳定,百姓也逐渐开始变得富足。

经过数年经营,赵匡胤不断展示着自己的治国才能,宋朝慢慢变得富强了,百姓也开始安居乐业,并逐渐对宋朝有了国家归属感。

只要是正常人,摊上赵匡胤这样的皇帝,肯定都舍不得骂吧。


史海钩沉


赵匡胤之所以能从人家孤儿寡母手中夺权自立,建立宋朝,并在历史上留下颇好的名声,自然是有他的原因的。

其一赵匡胤基本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局面,中原地区得到了重新统一。后周柴世宗去世后,年仅七岁的柴宗训继位,当时五代十国局面还远未统一,周边强敌环伺。让一个小孩子来完成统一大业,那是会很艰难的。更何况臣强君弱,国势不稳,后周很可能不是被强敌所灭,就是被内部权臣所代。因为走马灯似的五代十国正是在以这样的方式不断变换的。果不其然,内部的赵匡胤就抓住了这个时机,来了个黄袍加身。赵匡胤篡位夺权,保持了后周的继续强大,适应了人民渴望统一的要求。其二赵匡胤解决了自唐中期以来最难解决的大难题,那就是藩镇割据。唐中期之所以衰败,之所以出现五代十国局面,都是因为武将持权,拥兵自重,君弱臣强,朝廷奈何不得。赵匡胤上位后,杯酒释兵权,把武将权力夺去,收归中央,又重用文臣,以文抑武,让文官出任地方最高长官,设禁军和厢军,禁军直接归中央,厢军归地方,以文官为主。这样就避免了武将拥兵自重夺权的可能性,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延续。其三赵匡胤篡位后,善待后周皇室和功臣。赵匡胤对柴世宗皇室很是优待,让他们享有特权,给予优待,妥善安置,没有发生斩尽杀绝前朝皇室子孙的事情,赵匡胤也不失一代仁君了。赵匡胤还厚待功臣名将,对夺去兵权的大将,都给予高官厚禄,大加赏赐,让他们多置良田美宅,安享富贵,没有做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绝情事情。其四赵匡胤优待文人。今天我们都知道,宋朝是个文臣掌权的朝代,文人具有很高的地位。赵匡胤还留下了善待文臣,允其谏言,不杀文臣的遗言。要想留下好名声,那就不能得罪文人。秦始皇焚书坑儒,留下千载暴君骂名,汉武帝穷兵黩武,疲极民力,史学家司马迁对他多有挞伐。赵匡胤却很重视文人,给他们官,给他们权,又立下不准杀害文臣的遗言,这让文人是多么的扬眉吐气,文人当然对他要大加称颂了。其五赵匡胤胸怀大度,宽刑薄赋,发展经济,让北宋成了以前朝代中最富庶的朝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达,文化繁荣。历史上有名的唐宋八大家,宋朝就占了六人。此外赵匡胤还优待被他俘虏的诸侯国王,很好地安置他们,优待他们。

赵匡胤适应时代的要求,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解决了藩镇割据的弊端,优待功臣降臣,重用文臣做官,发展经济,繁荣文化,使中国成了当时最发达最富庶的国家。虽然他留下了重文抑武的缺陷,但瑕不掩瑜,他出色的文治武功,依然让后人将他列入了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之列。


sunjin72976689


赵匡胤之所以能从人家孤儿寡母手中夺权自立,建立宋朝,并在历史上留下颇好的名声,自然是有他的原因的。

其一赵匡胤基本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局面,中原地区得到了重新统一。后周柴世宗去世后,年仅七岁的柴宗训继位,当时五代十国局面还远未统一,周边强敌环伺。让一个小孩子来完成统一大业,那是会很艰难的。更何况臣强君弱,国势不稳,后周很可能不是被强敌所灭,就是被内部权臣所代。因为走马灯似的五代十国正是在以这样的方式不断变换的。果不其然,内部的赵匡胤就抓住了这个时机,来了个黄袍加身。赵匡胤篡位夺权,保持了后周的继续强大,适应了人民渴望统一的要求。其二赵匡胤解决了自唐中期以来最难解决的大难题,那就是藩镇割据。唐中期之所以衰败,之所以出现五代十国局面,都是因为武将持权,拥兵自重,君弱臣强,朝廷奈何不得。赵匡胤上位后,杯酒释兵权,把武将权力夺去,收归中央,又重用文臣,以文抑武,让文官出任地方最高长官,设禁军和厢军,禁军直接归中央,厢军归地方,以文官为主。这样就避免了武将拥兵自重夺权的可能性,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延续。其三赵匡胤篡位后,善待后周皇室和功臣。赵匡胤对柴世宗皇室很是优待,让他们享有特权,给予优待,妥善安置,没有发生斩尽杀绝前朝皇室子孙的事情,赵匡胤也不失一代仁君了。赵匡胤还厚待功臣名将,对夺去兵权的大将,都给予高官厚禄,大加赏赐,让他们多置良田美宅,安享富贵,没有做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绝情事情。其四赵匡胤优待文人。今天我们都知道,宋朝是个文臣掌权的朝代,文人具有很高的地位。赵匡胤还留下了善待文臣,允其谏言,不杀文臣的遗言。要想留下好名声,那就不能得罪文人。秦始皇焚书坑儒,留下千载暴君骂名,汉武帝穷兵黩武,疲极民力,史学家司马迁对他多有挞伐。赵匡胤却很重视文人,给他们官,给他们权,又立下不准杀害文臣的遗言,这让文人是多么的扬眉吐气,文人当然对他要大加称颂了。其五赵匡胤胸怀大度,宽刑薄赋,发展经济,让北宋成了以前朝代中最富庶的朝代。农业手工业商业发达,文化繁荣。历史上有名的唐宋八大家,宋朝就占了六人。此外赵匡胤还优待被他俘虏的诸侯国王,很好地安置他们,优待他们。





得胜影视开拓者


你好,我是凉夜寒塘,历史爱好者,很荣幸能回答你的问题。

凉夜认为,主要原因还是在于赵匡胤心怀仁慈,没有滥杀无辜。

我们先来看下历史背景。公元959年,周世宗柴荣驾崩,年仅七岁的后周小皇帝——周恭帝柴宗训即位。这个小皇帝刚刚即位,契丹就举大军来犯,当时后周的宰相和朝中大臣经过商讨决定派赵匡胤前去平乱。奈何,契丹来犯的消息是赵匡胤自己编出来的,后来在陈桥这个地方赵匡胤和部下演了一出“黄袍加身”的戏,赵匡胤顺顺当当做了皇帝。

陈桥兵变之后,赵匡胤回到后周皇宫并没有像其他篡位的人一样滥杀前朝无辜,他使用了怀荣的手段逼迫周恭帝让位给他。除此之外,对于其他的皇室中人,只要顺从便一律优待。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封柴宗训为郑王,赐丹书铁券,可免一死。同时立下一块誓碑,并且亲自下旨意:以后每个即位的大宋皇帝,在祭祀的时候都要向这块誓碑下跪,并诵读碑上誓言“不得杀士大夫上书言事者。凡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即使有谋逆大罪,也不可株连全族,只可牢中赐死,不可杀戮于市。不尊此训者,吾必不佑之。”

从这块碑刻的内容可以看出赵匡胤满心的愧疚感和一颗仁慈的心。有这块碑在,柴氏一族基本代代无忧。将心比心,柴氏后代对于赵匡胤的做法自然感恩戴德。碑文中还有另一个内容,就是不杀士大夫,这相当于直接提升了文人的地位,朝廷之上的言官自然没有怨言,而且对于他们来说不管是柴氏还是赵匡胤做皇帝,其实都差不多,何况赵匡胤给的待遇还很优厚。

历史证明,赵匡胤建立的宋朝的确很不错,百姓生活美满,国家经济文化繁荣昌盛。

举个反面例子来衬托一下赵匡胤。

三国后期曹魏政权被司马家族篡夺,曹氏一族深受迫害,连少年天子都未能幸免。而且司马氏掌权之后,飞扬跋扈、残暴不仁,国家混乱不止,民不聊生。

比起司马氏这种篡位的,赵匡胤真的是很不错了。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希望可以解答题主的疑惑欢迎留言,更多精彩,关注@凉夜寒塘以上图片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凉夜寒塘


引言

在历史上有很多人是通过篡位获取皇位,其中就包括隋文帝和赵匡胤。这两位皇帝在史料记载中的评价都很高,其中最终的就是结束纷争的局面,这样很容易理解老百姓想过的就是安稳的日子,在赵匡胤称帝之后也基本完成大一统建立宋朝。我是夏目爱看书,很高兴为你解答。

战乱纷争不断,百姓渴望和平

1.社会背景——礼乐崩坏

从朱温灭唐到陈桥兵变的五十三年内是中原最混乱的时候,史称五代十国。在这段时间内中华民族传统的价值观受到严重打击,譬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思想逐渐被乱世的“丛林法则”所取代。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在战争中受到最大伤害的往往是手无寸铁的老百姓。常年的战乱导致生产懈怠,人口锐减,当时整个中华文明都处于危急存亡的关头。

后周虽然是一代英主,但是年仅三十九岁的时候就因病去世,主少国疑的时候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这也正如题主所说赵匡胤窃取了柴氏的政权,但是从实际意义上面来说赵匡胤确实维持住了政局的稳定,毕竟当时的后周恭帝才年仅七岁,在当时礼乐崩坏的时候完全就是砧板上的一块肉。结合当时的情况而言,秩序不稳定主少国疑,导致我们对于赵匡胤的篡位显得有些大度,同时就当是而言,武将篡位是在是再常见不过的事情。


2.先南后北,先易后难

宋太祖赵匡胤在赵普的建议下,确定了先消灭南方割据势力,再消灭北汉的统一战争战略,也就是“先南后北,先易后难”。为什么说南易北难呢,当时的北汉虽然表面上领土较少,但是奈何靠着契丹人在柴世宗的时候互有来回,所以一时之间也不可能分出胜负。相比而言南方的势力虽然有钱,但是军事实力还是比较不堪的,在柴世宗的时候多次南征战占了很大得便宜,有便宜怎么能不占呢,于是赵匡胤开始南征。

宋朝积极备战的时候,武平军节度使病逝部将造反,年仅十一岁的孩子请求宋朝出兵支援,于是宋朝决定采用“假道灭虢”的策略,借此机会直接平定湖南。在乾德二年太祖采用分进合击的战略灭后蜀,并且一鼓作气将南汉攻灭。在战争的最后阶段就是将南唐攻破,其实南唐的军事实力和经济实力还是很厉害的,但是南唐后主李煜真的就只是醉心艺术,不管朝政。

3.统一王朝建立的意义

太祖皇帝花费十八年的时间终于实现了大部分地区的统一,这对于整个国家经济文化发展,以及军事战争方面都有很深刻的影响,这也是赵匡胤虽然是篡位当的皇帝却备受好评的主要原因原因。

  • 政权的统一结束了藩镇割据的局面,长期的混战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急速下降,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宋朝的大一统王朝的建立实际上使得国内的环境趋于和平,促进了生产发展,老百姓重新过上和平的生活,也为之后的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 在政权统一战争中赵匡胤的战略战术技艺颇为精湛,背后是的军队所利用。正确分析当时的敌我态势 ,采用逐个击破的战争方式,对于现在军事战争也是有极大的影响,比如说在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灵活应变也深受这场战争的影响。

  • 政权的统一也就意味着文化的统一。宋朝的建立很好的保护中了中华文化,之后的程朱理学使得儒学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大一统才能中华文化得以延续,重拾仁义礼智信,文化的不断代对于民族的影响是巨大的。

太祖皇帝外圣内王也是其颇受称赞的重要原因

不论是对待前朝遗孤,开国武将还是文官太祖皇帝都表现出充满着仁爱之心。在跟随柴世宗的时候,宋太祖就表现的忠兴不二,不被金钱所迷惑,是一位外圣内王之人。

唐主畏太祖威名,用间于世宗,遣使遗太祖书,馈白金三千两,太祖悉输之内府,间乃不行。五年,改忠武军节度使。 《宋史.太祖本纪》

1.前朝遗孤

之前篡位的历朝历代皇帝都对遗孤杀之而后快,但是宋太祖陈桥兵变夺取政权之后,可以说最仁慈的态度去对待柴氏,一部分可能是赵匡胤本身为了自己的身后名,还有一部分就是太祖皇帝虽然是个武将手但不释卷,本质上还是受中国传统儒家熏陶的皇帝,崇尚仁义治天下,宋太祖的这种温情也贯穿了这个宋朝事情。

宋太祖曾在石碑上面写下遗训,历代皇帝都必须要百度这份遗训,其中就包括:“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所以说柴氏虽然失去了皇位,但是和宋朝皇室一荣俱荣,可以说赵匡胤对于柴氏这样的前朝遗孤已经做得足够好,这也是赵匡胤深受喜欢的一个重要原因。


2.开国武将

相较于其他的朝代而言,宋朝并没有出现屠戮开国功臣的情况。宋太宗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方法在夺走了这些将军的军权的时候,又给予他们高官厚禄,这可以一说是君臣最好的关系了。通过杯酒释兵权不但解决了在唐朝中后期一来藩镇割据的局面,同时还加强了中央集权,为之后消灭南方诸多政权打下来坚石的基础。杯酒释兵权也就是史上夺兵权最温和的手段,既成权利君臣之义,也成为一段佳话。

3.对待文臣

宋朝是纵观历史上文人地位最高的朝代没有之一,宋朝的刑不上大夫也比传成一段佳话。在祖训中明确有提到:“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宋朝的皇帝也都做到了这一点,无论是在新旧党派之争,还是政局动荡导致的人员调动,都没有出现过失势官员被杀一说。这也就导致在整个宋朝文化发展繁荣,较唐朝而言唐宋八大家宋朝可以占据五个,宋代的词人数不胜数。

总结:

惟宋太祖皇帝顺天应人,统一海宇,祚延三百,天下文明。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 ——明太祖实录

借明太祖之言,宋太祖赵匡胤确实有君之贤德,同时又兼备一代明君的文治武功。宋朝的建立虽然是篡位后周,但是在整个历史进程上面确实推动的社会的发展,使得中华民族再次回归统一,也使得中华文化得以传承,百姓修生养息,皇帝与民更始。以仁爱之名治天下,这样的皇帝难道不值得好评吗?


夏目爱看书


宋太祖赵匡胤陈桥驿黄袍加身取代后周,建立大宋却没有被后世诟病,这是个很有趣的历史现象。笔者不才愿为各位看官析之。

第一、情人眼里出西施,优秀的帝王无论多大的缺点也是白璧微瑕。

宋太祖赵匡胤在历史上的名气颇高,好评如潮,铁粉无数。毛主席把他与被认为史上“第一贤君”的李世民并称为唐宗宋祖。当年李世民发动宣武门之变。弑兄霸嫂,逼父退居二线。如果用封建正统道德伦理标准来检验李世民,他简直就是个大逆不道的“逆子”。因为唐太宗后来创立了著名的“贞观之治”,作为千古明君的榜样楷模,人们对“其弑兄逼父”的污点也就视而不见了。

唐太宗如果是“逆子”,那么宋太祖“乱臣”的大帽子就摘不掉了。宋太祖作为后周大将,深受皇恩,当思忠君报国,反而篡位夺权。不是“乱臣”难道是“忠臣”?同样的道理,宋太祖创立大宋基业,立祖制不杀文官,大仁大义。杯酒释兵权对功臣进行妥善安置,不像刘邦、朱元璋之辈对功臣进行血腥清洗。这样的集美貌与智慧于一身的千古明君,在万千粉丝眼中“篡位”是不存在的,“在危难时刻拯救黎明百姓于水火,不得已取而代之”还是可信的。

第二,优待旧主,留用前朝官吏,发放免死金牌堵住天下人的嘴。

赵匡胤顺利登基为帝后,对后周废帝柴宗训不仅没有赶尽杀绝,还赐予免死金牌,保其终身荣华富贵。《水浒传》里的小旋风柴进敢如此高调做人,与太祖赐予的金牌不无关系。

第三、做戏要做足,赵匡胤是个好“演员”,更是个优秀的“导演”。

陈桥兵变的整个过程从表面上看赵匡胤是被部下挟持,万般无奈的情况下才登上帝位的。这段狗血剧情我们看的太多了,在这里就无需展开论述了。

第四、血统不正,主幼臣强的情况下,无流血的和平接班容易被大家接受。

后周的开国皇帝是郭威,继承郭威皇位的是其养子柴荣,虽然柴荣也是一代强主,但毕竟是以养子身份继承大统的,连庶出都不算。在讲究血统的封建社会这就是硬伤。明成祖发动靖难之变,夺了朱允炆的江山后夜里经常噩梦连连,就是因为自己不是马皇后的儿子。属于庶出。

后周恭帝柴宗训继位时还是个娃娃,血统不正,根基不厚,禅让帝位就水到渠成了。

斯大林元帅有一句名言可以作为这个话题的总结,那就是“胜利者是不受审判的”。





埋首故纸堆


在古代篡位者,基本上都是对前代皇帝后裔们不是杀死就是被监督,

名声最不好的篡位者是三国后期的司马家族,在三国后期曹魏政权确立之后,司马家族跟着曹魏势力也迅速壮大,司马懿趁曹爽出城带着小黄帝曹芳去祭奠魏明帝曹睿的高平陵时,迅速带领自己俩个儿子和众多的曹魏老臣叛乱了,不但篡夺了曹魏政权,而且还把曹氏给灭了族!

还有东晋后期的刘裕,刘裕最初是刘牢之的部下,桓玄夺了司马氏天下后,刘裕先委身于桓玄,暗中聚集兵力,终于将桓玄打得弃城而逃,不久刘裕迎回东晋司马德宗复位,这时的刘裕作为护驾首功,总领八州军事,即军政大权于一身,在掌握晋朝军政大权后,刘裕不但夺了司马氏家族的皇位,而且还把司马氏家给灭族。

而赵匡胤不同,赵匡胤出生于洛阳的一个军人家庭,其父和祖父皆是军人,赵匡胤一开始在郭威手下当兵,因足智多谋作战勇敢,很得郭威的赏识,在郭威建立后周以后,赵匡胤已经是忠武军节度使!

郭威去世,到了柴荣继位又离世时,赵匡胤己经是殿前都点检了,

柴荣去世,有柴荣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其母符太后垂帘听政。

七岁的小皇帝又无执政能力,符太后更无垂帘听政的勇气,也无驾驭群臣的能力,朝中又无皇族自家人撑控军权,孤儿寡母,难以支撑大局!

朝中禁军军权基本上撑控在赵匡胤手中,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忽然传来辽国联合北汉大举入侵的消息,符太后听说此事,茫然不知所措,忙问计于宰相范质,宰相范质暗思朝中大将唯赵匡胤才能解救于危难,宰相范质委任赵匡胤最高军权,率大军出东京行至陈桥驿(今河南,东南陈桥镇)休息待命。

第二天一早,赵匡胤迷迷糊糊的就被手下部将把一件龙袍硬穿在了他的身上。

赵匡胤气愤地说道:“你们名誉上想让我当皇帝,其实是为了你们自己想升官发财!既然让我当皇帝,那你们就得所我的,不然这个皇帝我还不当呢!”部下齐声答应一切全听您的。

赵匡胤接着说:“大家既然都同意听我的,那我要求大家不许伤害朝中所有的大臣,因为他们都是我的亲人,更不允许伤害柴家一族的任何一个人,因为柴家对自己有再造之恩,我能有今天的高官厚禄全拜柴家所赐”,手下部将齐声回答一切听您的,赵匡胤这才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只好带兵反回。只需要半天的时间就到到了洛阳开封城,守卫都城的石守信,听闻赵匡胤返京居然直接打开城门接应,这个时候朝中文武大臣才知道赵匡胤当皇帝了!

赵匡胤当上皇帝后,果然没有加害柴家和朝中大臣,他封七岁的小皇帝柴宗训做了郑王,尊符太后为周太后,以延续同室烟火,

据陆游《避暑漫抄》记载!宋太祖赵匡胤曾在太庙立下石碑,在碑上给后世新天子留下三条誓词,其第一条即说:“柴氏子孙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在赵家后几代皇帝登基当皇帝后都对柴家非常尊重,

可见赵匡胤还是一位篡位后,对被篡位者最好的皇帝,在他江山做稳后,他更没有斩杀功臣,杯酒释兵权的典故说的就是赵匡胤,他只是让他们交出兵权给他的很多银两,让这些和自己出生入死的兄弟们回家做一个富翁,安度晚年。

所以说赵匡胤篡位以后所做的一切确实值得称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