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为什么要离开刘备?

奇葩历史大观


我是蜀中梁哥哥,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徐庶其人其事

徐庶字无直,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徐庶本名徐福,早年惹上官司,更名为徐庶,拜师学道,与司马徽、诸葛亮、崔州平等道友交往密切。刘备屯兵新野,徐庶投奔刘备,成为刘备帐下谋士。刘备礼遇徐庶甚厚,徐庶对刘备感恩戴德,忠心耿耿,君臣二人相得甚欢。

得刘备的礼遇,徐庶大展拳脚。作为刘备的谋士,徐庶给刘备出谋划策。几个月之内,连施妙计。略施小计,杀吕旷斩吕翔,大破八门金锁阵,败曹仁取樊城,把曹操的嚣张气焰给打压下来,使刘备军心士气大振。

徐庶跟刘备的关系

《三国志·诸葛亮传》载:……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

曹操连吃败仗,感觉不妙。派人去刺探谁给刘备出谋划策,打听得来的消息,刘备眼下军师是徐庶。曹操心有不甘,想把徐庶收归到自己门下,派人打听徐庶的软肋。得到消息称,徐庶无甚特别嗜好,早年丧父,对母亲孝顺至极。母亲的话,唯命是从。

曹操派人把徐庶的母亲掳到自己的军营,叫她给儿子修书一封,劝儿子投靠曹操。徐庶母亲当然不答应。曹操叫手下人,把徐庶母亲生活安排得妥妥帖帖,要啥给啥。徐母要读书写字,曹操要手下人照办。

徐母无聊时看书写字,曹操安排人照徐母丢弃的字纸,临摹徐母的字迹。几个月后,徐庶接到“母亲”来信。徐庶看到这封书信,就知道是曹操伪造母亲大人的书信。但徐庶是孝子啊,母亲在曹操那儿,他怎能不心急如焚呢!

徐庶对曹操的看法

徐庶到曹营,见到母亲。母亲对儿子大骂一通,说刘备仁义之君,你不辅佐他,你来曹贼这里干什么?徐庶跪地上,听凭母亲责骂,不敢丝毫辩解。母亲骂累了,回到内室,徐庶仍然跪在地上,不敢起来。

跪了半个时晨,徐庶感觉不妙,进里屋看望母亲,母亲已经自杀了。徐庶顿感天昏地暗,哭天无路,觉得是自己害死母亲,很是自责。同时也知道,如果不是曹操施计,母亲怎会自杀。母亲死后,徐庶心灰意冷,在曹营不再出一计谋。

《三国演义》第四十一回:徐庶受命而行。至樊城,玄德、孔明接见,共诉旧日之情。庶曰:“曹操使庶来招降使君,乃假买民心也,今彼分兵八路,填白河而进。樊城恐不可守,宜速作行计。”玄德欲留徐庶。庶谢曰:“某若不还,恐惹人笑。今老母已丧,抱恨终天。身虽在彼,誓不为设一谋,公有卧龙辅佐,何愁大业不成。庶请辞。”

人在曹营心在汉”这句俗语,据说也是因徐庶而来。徐庶表面在曹操那儿,心却在刘备那里。是曹操的谋士,却不给曹操出一计谋,可见徐庶心里还是很感念刘备的。

总结

徐庶本意是不想离开刘备的,无奈他的母亲被曹操虏去,徐庶是个大孝子,担心母亲的安危,飞奔到母亲身边。一句话,徐庶在忠孝两者之间,选择了“”。

他和刘备君臣之间,如鱼水之欢,刘备礼遇徐甚厚,徐庶对刘备知恩图报,本可以长久合作。只是曹操在在其中作梗,让他们君臣之间,有缘无份。

以上是我的回答,希望我的答案对你有所帮助。


蜀中梁哥哥


徐庶离开刘备是迫不得已,因为是他主动找的刘备,刘备对他有知遇之恩,而且他自从加入刘关张团队之后,有很多建树,充分实现了自身的价值。自从他离开刘备之后,后半生因为坚持“不为曹操谋一计,设一谋”的承诺,在曹营一直扮演吃瓜的角色,基本都是一言不发,混吃等死。


赤壁之战之前,徐庶为了躲避战争,提出自己镇守一处关隘,从此脱离了曹操的操控,应该是过上了隐居的生活。


徐庶为什么会离开刘备呢?因为他加入刘备团队之后,使其战力大增,多次打败曹军,并且轻而易举就破了曹仁在新野城下摆下的八龙金锁阵,然后曹操就打听,刘备怎么突然间这么牛逼,手下人就说了,他请到了一个高人:徐庶——徐元直,于是曹操为了瓦解刘备阵营,就把徐庶的母亲请到了曹营,然后去信威胁徐庶来曹营,否则就杀了他的母亲。


徐庶是个大孝子,他只好离开刘备,来到曹营营救母亲,谁知上当。是曹操让他的好朋友模仿徐庶母亲的笔迹给他写的信。最终徐庶母亲为了防止儿子堕落,跟随曹操助纣为虐,就自杀了,徐庶从此恨死了曹操,终未为曹操出过任何计策。


一是为了报答皇叔刘备,二是为了报复曹操害死自己的母亲。


符号帝国


徐庶,是汉末三国时期的名士,在刘备的帐下效力。后来因为迫不得已的因素到了曹操的军中,故而有了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的历史典故。徐庶是有大才华的,在刘备的帐下竭心尽力,使得刘备顺风顺水的,因而成为了曹操抹不去的伤痛。徐庶不能留在刘备阵营,从徐庶来说是限于情,而从刘备方面来说,则是迫于势,都是不得已。所以说,在情势方面,任何人都可能有迈不过去的坎。

公元208年,曹操南下,徐庶带着家眷跟随刘备逃亡,不幸的是徐庶的老母亲被曹操虏获了。为了保全母亲的性命,无奈至极的徐庶向刘备辞行,刘备不忍徐庶离他而去,徐庶对刘备说道:“我本来想和将军一起创造王霸之业,所凭恃的就是这颗心,但是现在我的母亲被曹操抓去,我现在方寸已经乱掉了,对将军也没什么帮助,所以我请求从此与你告别。” 刘备只好答应,于是徐庶为了保全母亲前往曹营,同郡石韬也和他一起前去。

说起来徐庶也挺悲催的,刚刚认准了明君准备挽起袖子大干一场,就被曹操下了绊子,虽有千般无奈,救母心切的他还是迫不得已离开了刘备转而投曹。按理说徐庶被曹操用阴招挖了过去,应该受到高规格待遇吧,可惜的是徐庶自此被埋没在了曹营,再也没有了光彩。


姑臧山鹰


徐庶与诸葛亮、司马水镜都比较熟悉。演义把徐庶见刘备的故事写得很有味道。

徐庶当时改名单福,刚刚见到刘备时,见刘备就说:“你骑的马名曰的卢,会妨主。“并给刘备出了一个馊主意,说:”只要把这匹马送给一个仇人,妨过他之后,再骑就没有问题了。“

刘备一听就不开心了, 单福就说:“都说您刘皇叔仁德,我是故意试探您的。”

皇叔一向图虚名爱面子,一听这马屁,自然是皆大欢喜。

庞统跟随刘备入川后,提出了取成都三计。刘备采纳中策, 刘备把这个的卢马给了庞统骑,结果庞统被射死了,可见刘备嘴上没有听从徐庶的建议,但是身体很诚实,让庞统做了替死鬼。

徐庶因为母亲被曹操俘获,辞别刘备。

建安十三年(208年),当阳长坂坡之战,刘备抛弃妻子,徐庶当时是跟着刘备逃出来了。得知母亲被俘获,徐庶就投奔了曹操。

最经典的是,徐庶与刘备道别的情节。

刘备谋士孙乾私下里对刘备说:“徐庶天下奇才,又熟悉新野的情况,如果放他走对我们很不利。”

刘备却说:“母子天性,我为了自己的私利,不放他走不合适。”

刘备舍不得徐庶走,就以送行为借口,一再挽留他。

可结果是,徐庶到了曹营混得很不错,《诸葛亮传》记载,徐庶的确推荐过诸葛亮,而且建议刘备亲自去请。诸葛亮是大才,不能叫来,只能去请。

徐庶的作用就是抛砖引玉的,其意在于为诸葛亮的出山做铺垫,一般也都是这么理解。

后来徐庶的母亲还是死了。徐庶是孝子,理该遵从母亲之愿,死也应该从曹操处逃走,徐庶咋不回到刘备身边呢?

徐庶这一来一去,的确展示了刘备作为枭雄的形象,把戏份演得足足的。徐庶后来的官也做得不算小。公元220年,徐庶改名徐福,列入曹丕提拔名单。公元223年,徐庶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徐庶改名叫徐福,他为何改名呢?因为他不好意思,他曾经信誓旦旦地对天下人说,我身在曹营心在汉,不发一言,不为曹魏出一条计谋。但现在,他恐怕要食言了,要打脸了,为了不让人耻笑,只能改个名字。

徐庶离开刘备的真实原因,显然不是为了母亲,而离开刘备的理由很简单,就是为了自己能混得一个好的前程,在乱世之中人都是趋利避害的,虽然刘备也打着复兴汉室的旗号,但是最终还是自己当了皇帝,徐庶也是一样,虽然说他不给曹操出谋划策,但是最终还是当了曹家的官。而且这官当得还真不算小,还是专门出主意的官。


喜欢历史问答


因为他徐庶的母亲被曹操俘虏,古人又很注重孝道。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

诸葛亮是徐庶推荐的,而且还特别介绍,他是卧龙。他要是嫉贤妒能,这不是前后矛盾么。

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原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

三国志当中对徐庶的描写就两句话,还是放在了诸葛亮传里,能和诸葛亮做朋友的人,三国志里只配有两句话?是确实没有真才实学,还是?

徐庶最早是个舞枪弄棒的热血青年,犯了事儿才弃武从文。就这种半吊子出身,还能和丞相交朋友,能让刘备器重,这是什么?是实力。

於是感激,弃其刀戟,更疏巾单衣,折节学问。始诣精舍,诸生闻其前作贼,不肯与共止。福乃卑躬早起,常独扫除,动静先意,听习经业,义理精熟。遂与同郡石韬相亲爱。

诸葛亮北伐时曾经感叹徐庶官位低,难道是魏国谋士太多,所以不重用徐庶么?。

逮大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御史中丞那是曹丕时代封的官,曹操时代呢?不过一校尉而已。

至黄初中,韬仕历郡守、典农校尉,福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驴蛋蛋与鱼蛋蛋


徐庶在诸葛亮“出山”后,与刘备等人一同遭遇了曹操的突袭追击。大约在长坂一役,曹操俘虏了徐庶的母亲,徐庶闻听后辞别刘备。


建安十三年,曹操大军南下,刘表病死。刘琮在重压之下将主动向曹操投降,但刘琮投降时仍未告知刘备。当刘备得知曹操攻来且刘琮投降后,只得仓促转移。逃跑时徐庶还携带家眷和诸葛亮一起跟随刘备逃亡,约在长坂坡的遭遇战后,徐庶的母亲被曹操军队俘虏,徐庶闻听后方寸大乱,决定辞别刘备,投降于曹操。

俄而表卒,琮闻曹公来征,遣使请降。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三国志·诸葛亮传》


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遂诣曹公。——《三国志·诸葛亮传》


我们可以看出,在《三国志》记载中,徐庶先是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然后还在刘备阵营中直至长坂坡的遭遇战之后才加入曹操的。这一点《三国演义》与《三国志》不符。


徐庶加入魏国后的轨迹


1:恢复了自己的本名“徐福”。延康元年,徐福曾上表劝曹丕受禅。

2:黄初四年,徐庶被封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至黄初中,韬仕历郡守、典农校尉,福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魏略》

3:太和二年诸葛亮首次北伐时,听闻徐庶在魏国只任太守职位,疑惑魏国为何不重用徐庶。

逮大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魏略》

4: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后数年,徐庶病死。

庶后数年病卒,有碑在彭城,今犹存焉。——《魏略》

正聊三国


很简单的道理,跳槽呗。只是三国演义美化了这段故事。

徐庶和诸葛亮在出山前就是好朋友,他们共同进入了一家小型创业公司(刘备集团)打拼。后来,在大型垄断企业(曹操集团)的压迫下,公司濒临破产。

这个时候,诸葛亮心想:没事,只要撑过这个坎,就还有东山再起的机会。

这个时候,徐庶心想:这公司都快倒闭了,我还是跳槽到大企业去吧。

于是乎,诸葛亮留了下来,最后做到了一国总理。徐庶跳槽了,就此默默无闻。

这件事放到现在来看,两个人的选择都没毛病,不能说谁对谁错,换做你是这场战争里的一个打工仔,你会怎么选呢?

只是说,徐庶的离开,是在刘备万分危难(长坂坡被打得妻离子散,兵败如山倒)之际,患难见真情,所以说来多少有些不光彩。于是乎,《三国演义》特意美化了这段故事,甚至篡改史实,把徐庶离开的具体时间往前推了推。这样,既能体现刘备的宽容大度,又体现了徐庶忠孝不能两全的无奈,好一段明主贤臣佳话。

可能有人会反驳,徐庶的母亲被抓了,是真的无奈之下离开刘备的。

但我们不如设想一下:

曹操抓徐庶母亲,图什么呢?

图徐庶的智谋?

图徐庶掌握的刘备的秘密?

图徐庶的身子?

刘备此时已经是丧家之犬,动向全部被曹操掌握,还能有什么秘密?徐庶在《三国志》连传都没资格立,他有什么过人的智谋?难道人才济济的的曹魏阵营缺他徐庶,缺到需要靠抓别人的老母来威胁他就范?

所以说,母亲被抓不是徐庶离开的根本原因。徐庶就是想跳槽了。

而进入曹营后,徐庶也并非演义里所说的“身在曹营心在汉”,他也想好好表现,无奈竞争对手太强,根本混不到曹操面前。从另一角度来讲,徐庶确实从没给曹操献过任何计谋(笑)。

蜀汉建兴六年,诸葛亮获悉了多年不见的老友徐庶的消息,不禁发出了感叹,如果徐庶当年肯跟着刘备,也不至于混到这种地步了(徐庶最终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这类官职在魏国多如牛毛)

逮大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魏略》

顺便一说,诸葛亮话里的“二人”,除了徐庶外,另一人指的是石韬。

总结一句话就是,历史人物也是人,他们不是神,他们也需要恰饭。


关注我,带你从不同角度看待你所好奇的历史文化


新奇角度看历史


我是向日葵,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徐庶作为刘备第一任军事,因为曹操以母亲作为要挟,去了曹操处,但是后期母亲去世,徐庶本可以回来,但因为怕天下舆论的问题,自己现在是曹操的幕僚了,不能够在朝三暮四,其次,好友诸葛亮已经在哪了,自己再回去,多少有点鸠占鹊巢的意思。

下面笔者就通过还原历史来阐述分析这个问题。

徐庶


第一,徐庶的母亲被曹军掳走,自己思母心切,所以才会孤身入曹营。

曹操率军追击刘备,刘备因为带着老百姓,走的慢,被曹军骑兵冲散队伍,徐庶的母亲也在这被冲散队伍的人群当中,徐庶的后来被曹营的幕僚认出,因此就被曹操,当成人质,放置于许都。

《三国志·诸葛亮传》:俄而表卒,琮闻曹公来征,遣使请降。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

徐庶得到消息后,思母心切,因此向刘备请辞,在请辞的时候也向刘备介绍了卧龙诸葛亮。

徐庶之母。


第二,为了保全刘备,使的刘备暂时可以得到自保。

曹操因为得到了袁绍的军队和刘琮的军队,成为了此时的东汉第一大诸侯,现在的刘备只是一个小小的军阀,刘备现在和曹操斗,简直就是以卵击石。

徐庶为了避免曹操在次对刘备的追击。牺牲自我,去曹操处当幕僚,使的曹操暂时放下了对刘备的杀心,因此后续暂时没有对刘备进行追杀。刘备也因此得以自保。

而徐庶去了曹操处,因为忠于刘备,一生不为曹操出谋划策,诸葛亮后续见过徐庶,交谈才得知,徐庶不为曹操所用,安心的搞学术。

《魏略》:逮大和中,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广元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

刘备


第三,徐庶有意让诸葛亮出山。

徐庶和诸葛亮是好友,了解诸葛亮自比管仲等名臣,因此他多次向刘备介绍诸葛亮,

并且通过多日的接触,发现刘备确实是以为品行端正,为人仁义的好明主。因此他决心出走,有意让诸葛亮出山。

《三国志·诸葛亮传》: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原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其次,徐庶年龄比诸葛亮年长,长为兄,把诸葛亮当弟弟,因此为了成全诸葛亮和刘备两个人的君臣因缘,所以最终出走刘备处,去往曹营。

徐庶离去,刘备伤感


向日葵爱历史


在三国中,刘备、曹操、孙权身边都有着很多的谋士。例如是曹操身边有郭嘉,刘备身边有徐庶和诸葛亮,孙权身边有周瑜等等。但是最后徐庶却离开了刘备,他离开的原因是因为母亲被曹操挟持。但是后来徐庶的母亲去世之后,为什么徐庶没有选择回去呢?其实原因很简单,看完你就知道了。

在三国除了战场上的厮杀,就是政治之间的博弈。所以在曹操刘备和孙权的阵营中,就有着很多的谋士为他们出谋划策。曹操正是因为有郭嘉的帮助,所以才得以打败袁绍统一北方。刘备的身边也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后来在刘备死后,诸葛亮可是一肩挑起了蜀国的重任,可以说诸葛亮是蜀国的大功臣。

其实在诸葛亮之前,刘备的身边也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谋士,这个人就是徐庶。徐庶此人虽然名气上不如诸葛亮,但是他的事实力却是非常厉害的,他为刘备出谋划策,并且和刘备的兄弟关羽、张飞的关系都非常的好。

而此时曹操也听说了刘备的身边的徐庶,就想要将其收归旗下。此时他就擒住了徐庶的母亲,并且有徐庶母亲的笔迹写了封信寄给威胁徐庶。徐庶为了救自己的母亲只好离开了刘备。而在他离开之前,就向刘备推荐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名震天下的诸葛亮。

此时,徐庶到了曹操的这边,而他的母亲也知道自己的儿子因为自己而离开了想要效忠的主公,所以为了不使徐庶危难,徐庶的母亲选择了自尽。此时徐庶进了曹营,但是母亲已经身死,所以他决定一生不向曹操进献一个计策。

这时候大家不免会想了,此时曹操已经再也没有什么能够威胁到徐庶的了,为什么徐庶没有选择回到刘备的阵营呢?其实真实的原因非常简单。首先,因为此时刘备已经三顾茅庐,将诸葛亮请出了山,徐庶知道有诸葛亮在在刘备的身边辅佐他,那不就不需要自己了。

这就像周瑜临死之前的感叹:既生瑜何生亮一样,徐庶知道自己即使在回到刘备的身边也几经多余了。其次,就是徐庶的文人的气节,就是从一而终。既然他离开了刘备到了曹操的阵营,那么他就不会出尔反尔。即使他不向曹献出任何计策,但是他也不会再选择回去了。

最后的原因就是他察觉到了刘备的野心。刘备当初征战天下的时候打的是匡扶汉室的旗号,所以才引得天下忠于汉室的英雄来归,徐庶就是其中之一。

但是到了后来,徐庶也察觉到了刘备有争夺天下的野心。而徐庶内心里其实一直将自己当做汉臣的,所以对这有着狼子野心的刘备,他自然不愿意再回去辅佐他。






爱看电影的沐沐


个人认为原因有几点。据史书记载,徐术智谋超群,曹阿瞒抓了他母亲,以此为要挟,所以他不得不离开刘备。先不说这个是真是假,总之他确实是离开了,但是他离开前,也向刘备承诺过,终生不为其献一计一策。为此也留下了千古佳话:徐术进曹营,一言不发。身在曹营心在汉~还有我觉得,也有可能是为了自己更好的发展,也就是我们现在人所说的,跳槽。因为当时刘备集团是很贫弱的,曹操当时实力雄厚,挟天子以令诸侯,……当然这些都是我自己的看法,希望大家能够当作参考,也可以给我提点意见或者建议。最后谢谢头条给我个发表自己演讲的机会,祝愿头条精益求精,更上一层楼,我会一直陪您走下去[互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