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關羽和馬謖都是違反軍令,為何兩人結局不同?

跑腿小輝哥


答:對《三國演義》感興趣的人都知道,關雲長華潤道義釋曹操和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故事。我們會發現一個問題,關羽錯過了殺曹操的機會,馬謖失去了戰略位置及其重要的街亭,導致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但是,這兩人的結局卻截然不同,為什麼呢?首先,關羽因為義氣放走了曹操,留下了千古美名。更重要的是不殺曹操是諸葛亮的戰略意圖。我們假設曹操被關羽殺了,那麼孫權會漁翁得利,立馬統一北方,到時候劉備能和孫權抗衡嗎?顯然是不可能的。此外,雖然關羽放走曹操,但是赤壁之戰最後勝利者缺是劉備和孫權,從而鑑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劉備有了戰略根據地。馬謖失去了街亭,導致了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失敗,所造成的後果可想而知。假設諸葛亮不殺馬謖,就等於軍紀不嚴,這樣軍隊還能在一條心上北伐嗎?既然馬謖立了軍令狀,將馬謖斬了也是嚴明軍紀。



芝麻花JJG


我是造作的楚狂人,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關羽和馬謖都立下了軍令狀,並且都違反了軍令,為何結局不同?我想應當從三個方面來考量。

兩人違反軍令導致的結果不同

關羽違反軍令,是指放曹操通過華容道這件事,結局是導致曹操回去之後重整旗鼓,魏國仍然雄踞北方。

看似結果很不好,實則對劉備陣營是有利的,這也是諸葛亮想要看到的結果。為什麼這麼說呢?這與當時的形勢有關。

赤壁之戰後,劉備仍然沒有自己的立足之地,連荊州都未得,何況西川和漢中之地?此時距離諸葛亮隆中的規劃還很遠。若貿然殺掉曹操,北方必亂,曹操的勢力將會分裂,天下重新變為群雄割據。

這時最大的得利者將會是吳國孫權。至於劉備,因為殺了曹操,反而成為眾矢之的,要面對魏國的復仇,更無暇自立了。

因此,不殺掉曹操反而是最有利的結果。一方面給曹操賣個人情,給自己留個後路,另一方面讓關羽更加順服,心懷愧疚,以後再見曹操便不會心生仁慈。

從更遠處來看,赤壁之戰後,孫權親率大軍進攻合肥,與魏軍鏖戰數年,期間面對曹仁、張遼等名將,互有勝負。吳國的主要軍力都放在了合肥戰場上,這也就給了劉備極大的發展空間,取荊州,奪西川,都在這段時間進行。

因此關羽放曹操,弊甚小,利甚大。

至於馬謖失街亭,則使得蜀軍全盤皆輸,是大罪。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準備最足,陣容最好。武將有趙雲、魏延、王平、關興、張苞等等,並且又收服了姜維,同時魏國內部還有孟達做內應。諸葛亮彼時精力充沛,部署周密,大有一舉滅魏之勢。

魏國派大將軍曹真禦敵,連遭挫敗。那時諸葛亮已經有六分勝算,因此魏延的子午谷奇謀,因為太險,並沒有被採納。諸葛亮只想穩穩地獲勝。

一切都很順利,唯獨馬謖出了大錯。街亭是萬萬不能丟失的命脈,守街亭的責任重於泰山。馬謖卻剛愎自用,導致蜀軍前功盡棄,失去了北伐最好的一次機會。

從此蜀軍銳氣大失,而諸葛亮吸取了這次教訓,就更加不信任身邊人,唯恐他們不盡心盡力,像馬謖一樣壞了大事。因此諸葛亮此後凡事親力親為,大事小事一把抓,以致於勞累過度,病死五丈原。

馬謖違反軍令,導致的惡果無法彌補,死不足惜。

軍心如何

關羽華容道放曹操,是在赤壁大勝之後。孫劉聯軍已經取得了重大勝利,三軍喜悅,軍心振奮。

若在大勝之後斬殺大將,不但不能振奮軍心,反而會令軍心不穩,士兵懷疑。諸葛亮也會背上嫉賢妒能的罪名。因此關羽不可殺。

馬謖大意失街亭,導致蜀軍數年準備一朝譭棄,不殺不足以平軍憤,不殺不足以安軍心,不殺不足以明軍法,不殺不足以警戒後人。

因此儘管馬謖與諸葛亮親如父子,也不得不殺。司馬懿得知馬謖被斬後,評論道:諸葛亮必定再次北伐。斬馬謖就是諸葛亮北伐的決心。仲達的確深知孔明。

地位不同

關羽在劉備陣營中是什麼地位?妥妥的二號人物,劉備之下,眾人之上。

關羽不僅僅是一員戰將,更是具有領導力的帥才。關羽的名望,號召力,人格魅力,均不遜於劉備。而他手下的軍隊,跟隨他多年,忠心不二,自成一派。所以劉備才會讓關羽守荊州,不僅僅是因為他的能力,更是因為關羽有自己的勢力和名望。

諸葛亮彼時剛剛加入,表面上作為軍師地位極高,實際上還是比不上關羽在軍中的地位。劉備當然是更在乎關羽,更信任關羽,而不是諸葛亮。

所以,如果諸葛亮殺掉關羽,不但軍心大亂,而且劉備也會記恨他,那他就自身難保了。

至於馬謖,只是小小參軍。劉備在時就看不上他,不給重用,唯有諸葛亮偏愛他。

馬謖,從未獨自帶兵,更無半點功勞。諸葛亮讓他守街亭,明顯是心存私心,想要讓馬謖立功,以便於日後提拔。畢竟營中並非沒有大將可用,偏偏讓一個沒有帶過兵的人守街亭,實在荒謬。

不但後人覺得荒謬,當時陣中其他將領一定也心懷不滿和疑惑。馬謖的失敗,眾將心中的不滿就更加強烈。

所以馬謖不得不殺,沒有商量,毫無餘地。


黑色大炮


在《三國演義》中,“華容道捉放曹”與“揮淚斬馬謖”都是非常有名的故事,為後人所津津樂道。

兩個故事的相同點是,都立下了軍令狀,也都違反了軍令狀。不同點是,關羽僅僅被象徵性地斥責了幾句,而馬謖卻被斬首了。從表面來看,很多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會說,因為關羽是劉備的結拜兄弟,而馬謖卻沒有和一把手這麼親密的關係護體。然而,原因真的是這麼簡單嗎?我認為不是。

二人結局不同的根本原因,在於兩件事從根子上的性質就不一樣。

一、關羽違反軍令狀

(一)關羽違反軍令是諸葛亮為了讓關羽還曹操人情有意為之。

這個“送人情”,既有讓關羽順水推舟還個“過五關斬六將”的人情給曹操,也有諸葛亮自己想要送個人情給關羽的意味在裡面。為什麼這樣說?一個重要的細節就是書中所說,諸葛亮夜觀天象,曹操命不該絕。

▲華容道,曹操與關羽敘舊情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被神話的存在,不僅智謀奇高,還會六丁六甲之神術,且製造木牛流馬、諸葛連弩等當時的木工巔峰之作。也就不難理解,諸葛亮可以通過觀測天象來看出曹操不該死於此。因此順水推舟,讓關羽做個人情,也好報答曹操對他的恩情。

(二)派關羽去守華容道是諸葛亮要送關羽個人情而算計好的一步棋。

諸葛亮料到,劉關張結義兄弟,即使關羽違反了軍令狀,劉備必不會斬他,而且反而可能從中調停。因此,諸葛亮在這裡想要送關羽一個人情,為什麼?

我們都知道,劉備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一直到華容道時,其實諸葛亮在劉備帳下效力的時間仍不算太長。而關羽張飛自打一開始,便對這個比他們年齡小、又神神秘秘、仙氣十足的軍師很不服氣,甚至多次言語相辱。

因此,為了能夠讓關羽以後對自己更加尊重,同時更加顯示出自己的神機妙算,諸葛亮故意派雲長去守華容道,因為他知道,以關羽的性格,必會放走曹操,而之後,關羽必因違反了軍令狀而陷入被動,到那時,自己再給關公一個臺階下,定會讓其以後對自己俯首帖耳。

而後來的諸多事實,也都證明了諸葛亮實現了自己的設計。

▲曹操向關羽投降

(三)如果這時候殺掉曹操,會讓劉備集團招致殺身之禍。

彼時的劉備眾人,尚無自己的立足之地,屬於“僱傭兵”性質,各方補給還需依賴於東吳,如果在此時誅殺曹操,必會招致曹操後代及殘餘勢力以雪恥、報仇為目的的瘋狂報復。

而一旦事態這樣發展,東吳必會成為最大的贏家,到時候,劉備集團對他們也就沒有了多大的價值,周瑜為首的東吳勢力,首選必然也是滅掉劉備。因此為了避免“狡兔死、走狗烹”,諸葛亮此時必不會真心去殺曹操。

因此,關羽即使違背了軍令狀,也無妨於大局。

二、馬謖違反軍令狀

(一)馬謖違反軍令狀直接導致諸葛亮當次北伐失敗。

蜀後主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為實現統一大業,發動了一場北伐曹魏的戰爭。他命令趙雲、鄧芝為疑軍,佔據箕谷(今陝西漢中市北),親自率10萬大軍,突襲魏軍據守的祁山(今甘肅),任命參軍馬謖為前鋒,鎮守戰略要地街亭(今甘肅秦安縣東北)。

▲馬謖立下軍令狀

臨行前,諸葛亮再三囑咐馬謖:“街亭雖小,關係重大。它是通往漢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軍必敗。”並讓他“靠山近水安營紮寨,謹慎小心,不得有誤”。

馬謖到達街亭後,不按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也不聽副將王平勸告,自恃學過一些皮毛兵法,欲效仿項羽和韓信破釜沉舟、背水一戰,把營寨紮在了山上,結果被魏軍圍困,斷了水源和糧道,以致兵敗,街亭失守,諸葛亮部不得不退回漢中。

▲魏蜀街亭之戰態勢圖

(二)不斬馬謖難以安眾人之心。

眾所周知,當時蜀漢政權的內部派系分為以諸葛亮為首的荊州系和川蜀本地一派,如果執法不嚴,不僅日後難行軍令而且難以平衡政治關係。街亭失守以後,戰局瞬間對魏國十分有利,整個蜀國就處在危險之中,人心惶惶。諸葛亮不得不殺馬謖以安朝野上下。此舉也同時說明馬謖雖然如己出,但是任何人都不能把個人凌駕於國家利益之上。

▲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綜上,馬謖違反軍令狀後,諸葛亮按律法斬馬謖來震懾三軍,這是必須的,更是必然的。

因此,雖然關羽和馬謖同是違背了所立下的軍令狀,但是卻有著不同的結局,也是意料之中。


關注 ,帶你暢遊歷史星河,品讀歷史人物,汲取文化滋養~

隨手

轉發是美德,

歡迎在下方留下寶貴評論,和我一起交流三國那些事兒~


戰國君


《三國演義》關羽和馬謖都是違反軍令,為何兩人結局不同?這個問題比較有意思,尼山布衣認為,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有的你可能想不到。

一是故事情節的需要。《三國演義》作為四大名著之一,之所以能成為經典流傳下來,與它的曲折離奇,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分不開。讓我們分析一下兩人當時違反軍令時分別所處的故事情節。關羽違反軍令,是在華容道義釋曹操時。如果此時就把曹操殺了,那麼後面的《三國演義》的故事情節就進行不下去了,也就沒有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了,歷史就會改寫,羅貫中敢改寫歷史嗎?他不會的,雖然是演義,但也不能與歷史相差的太離譜,所以此時關羽不能殺曹操。諸葛亮料定關羽不會殺曹操,所以賣個人情給關羽,之所以讓關羽立下軍令狀,目的是殺殺他的威風,並不真要殺關羽。而馬謖面臨的情況就不一樣了,馬謖失街亭是在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時候,這一仗的結果,直接導致第一次北伐失敗,後果很嚴重,所以馬謖必須死。馬謖不死,諸葛亮的賞罰嚴明的治軍形象就會受損,以後號令三軍就會打折扣,也與以後的故事情節不能銜接。

二是塑造人物形象的需要。《三國演義》能作為經典流傳下來,還與它塑造了眾多個性鮮明,栩栩如生,令人印象深刻的人物形象有關。關羽的形象就是忠義的化身,當初曹操有恩與他,如果關羽殺了曹操,就會在歷史上留下忘恩負義的罵名,所以為了塑造關羽忠義的形象,關羽不能殺曹操,同樣如果諸葛亮按照軍令殺了關羽,也會有損諸葛亮的形象。對於馬謖而言,馬謖在《三國演義》裡的形象就是剛愎自用、紙上談兵的人物,劉備認為不堪大用,但諸葛亮用了,結果馬謖沒按他的要求部署,也沒聽從副將王平的建議,在山上安營紮寨,結果被斷了水路,導致失敗。馬謖剛愎自用的形象就栩栩如生的展現在讀者面前,一個人物形象塑造完了,他的使命也就結束了,馬謖必死無疑了。

三是符合讀者心理預期的需要。一個好的作品,不僅要有符合邏輯、引人入勝、曲折離奇的故事情節,栩栩如生、個性鮮明、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而且還必須符合讀者的心理預期。關羽違反軍令,在廣大讀者眼裡,是情有可原,罪不至死,讀者是以同情的眼光看待他的。馬謖則不同,在讀者眼裡,馬謖就該殺,不殺不足以平民憤,不殺不足以正國法。諸葛亮能善待其後人也是仁義的表現,揮淚斬馬謖也是情不得已。這些人物性格的塑造,都符合讀者的心理預期。

綜上所述,從故事情節、人物形象、讀者心理等幾個方面來看,《三國演義》中關羽和馬謖雖都違反軍令,但結局不一樣,也就不難理解了。大家認同尼山布衣的分析嗎?歡迎留言評價。


尼山布衣


諸葛亮是能人,對於違反軍令者他可殺可不殺,他是有尺度的。關張違犯軍令,對全軍沒有造成巨大損失,可以不殺,但諸葛亮就用他們違犯軍令一事痛殺其高傲自大,不可一世的威風,整得他們為我所用。關羽華容放曹違犯軍令後,對諸葛亮就另眼相看了。

馬稷不同,馬稷是諸葛亮的參軍,就是現在的參謀長(地位與關張不同),用兵佈陣違犯軍令,痛失街亭,全軍履沒,就連諸葛亮在西城都無法跳脫,造成首次北代失利。一個全軍參軍,犯這樣的低級錯誤,就連馬稷自已都不能原諒自己,不殺不足以平軍心。馬謖因為失街亭被諸葛亮斬了,關羽私放曹操卻免於一死。諸葛亮對兩人的處理方式不一樣,主要是考慮到以下因素。

一、馬稷和關羽任務不一樣!

兩個人分配任務的初衷不一樣,諸葛亮讓關羽守華容道,其實就是想借關羽之手放了曹操,順便還可以打壓一下驕傲的關羽,讓他欠自己一個人情。而派馬謖去守街亭,這是諸葛亮實實在在想要拿下的地方。

二、馬稷和關羽影響不一樣!

他們造成的結果也是不一樣的,關羽放跑了曹操,表面看起來是一個遺憾,其實對劉備集團來說,曹操跑了才能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這樣劉備才有機會喘息發展勢力。過早除掉曹操,只能是惹火燒身,東吳那邊只會加速滅了劉備。馬謖丟街亭,對諸葛亮來說是影響到整個北伐成敗的關鍵,所以對這麼個小地方,諸葛亮才會派兩萬五千人去守。

三、馬稷和關羽地位不一樣!

關羽在劉備集團有很高的地位,如果一時斬了,勢必影響劉備勢力。再說,劉備本人寧死也不不會同意諸葛亮法辦關羽的。馬謖只是一個小小的部隊參謀,只是諸葛亮有心培養,所以把守街亭這個不是很難完成,但效果卻影響極大的任務交給了他。

歷史小總結:

馬謖一事已經差點讓蜀國全軍覆沒,自食惡果也是馬謖自己命運的安排和結局。對於馬謖守街亭失敗這一事實,馬謖立的軍令狀可不是一個擺設,諸葛亮在當時畢竟是傾蜀國所有的兵力北出祁山伐魏,多少有著背水一戰的意味。可此時的表現馬謖令人失望,諸葛亮不誅殺他的確難以平定軍心。馬謖與關羽是有著本質區別的!


皮夾克帶刀子


我們先看一下這兩人分別是在什麼情況下立的軍令狀,然後再分析為何同樣違反軍令,卻造成了不同的結局。

兩人立軍令狀的背景

  • 赤壁之戰時,關羽把守華容道,華容道是曹操退往江陵的最後一處隘口,由於昔日曹操待關羽甚厚,所以諸葛亮不放心關羽,擔心他徇私情而放走曹操,但關羽保證不會手軟,於是他立下了軍令狀。

  • 諸葛亮首次北伐,馬謖主動請纓,去把守戰略要地街亭,馬謖資歷較淺,先前也沒有帶兵經驗,但是馬謖幹勁十足,充滿信心,為了讓諸葛亮放心用他,馬謖也主動立下軍令狀。

最終的結果,我們知道,關羽和馬謖都沒有完成任務,可以說都違反了軍令,按軍法當斬。但同樣是諸葛亮掌軍權,處理結果卻不同,關羽安然無恙,馬謖卻被斬首,這是為何呢?在我看來,大概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一、身份不同

這個世界真的是公平的嗎?恐怕未必,有些時候,人情會凌駕於法律之上。

關羽是何等身份?他是劉備的結義兄弟,從劉備起兵時就鞍前馬後,和劉備患難與共,基本就相當於劉備集團的二把手,在軍中威望極高。

馬謖的身份就差遠了,他是馬良的弟弟,諸葛亮的學生,此時馬良已經陣亡了。馬謖之前只是在諸葛亮平定南蠻時獻了一條計策,再也沒有其他亮眼的功勞,在軍中存在感不高。

關羽犯了錯誤,劉備親自來求情,畢竟兄弟三人桃園結義時,曾經立誓同生共死;馬謖違背軍令時,也有像蔣琬這樣的人物求情,但是相比之下,重量級就差了很多。諸葛亮可以不給蔣琬面子,但是必須給劉備面子。

二、後果不同

關羽放走了曹操,只是白跑一趟而已,又沒有造成己方的損失,不影響整體戰役。

馬謖失了街亭,部下軍隊損失慘重,並且打亂了諸葛亮的全盤部署,蜀軍前期的努力全部功虧一簣,直接造成了第一次北伐的失利,對蜀國打擊嚴重。

三、性質不同

關羽放走曹操,對劉備集團是有利的。他要是真殺了曹操,按當時的格局來看,最高興的是孫權,孫權強而劉備弱,如果北方陷入混亂,孫權肯定能撈到更多的好處。

而馬謖失街亭,是因為他沒有按照諸葛亮的叮囑,這次北伐是蜀漢第一次北伐,出其不意,本來是最有機會的一次,全國上下都盯著呢,結果打成這種結果,必須要有人為這場慘敗承擔責任,諸葛亮作為三軍主帥,自貶三級,而馬謖作為直接責任人,必須用生命來謝罪,給劉禪、給全國百姓一個交代。

所以說,同樣是違反軍令,但二者還是有很多不同。對待關羽,諸葛亮也就借坡下驢,不再追究,但是對於馬謖,必須斬首,一方面是嚴正軍法,一方面是為失敗給一個交代。

此外,雖然說軍中無戲言,但《三國演義》中的軍令狀,很多時候就是一張紙。比如,瓦口關之戰,張郃立下了軍令狀,結果被張飛打得幾乎全軍覆沒,但也沒有被處死。因為張郃是曹操的愛將,“三軍易得,一將難求”,這種例子還有很多。


歷史都付笑談中


關羽違反軍令,理當斬首。因為有軍令狀。

馬謖違反軍令,也理當斬首,也是因為有軍令狀。

造成的後果或者說損失都是巨大的,關羽華容道放了曹操。如果關羽華容道捉了曹操或者殺了曹操,三國以後的歷史都會被改寫。馬謖失了街亭。如果馬謖沒有失掉街亭,那之後的歷史也會被改寫。

那為何關羽不但沒死,而且連責罰都沒有。馬謖卻直接沒斬首示眾。

因為:1、當時劉備尚在,諸葛亮才剛保劉備。

2、關羽是劉備的結義二弟。

馬謖為什麼被斬首

因為:1、諸葛亮在西蜀有了絕對的權威。

2、馬謖之兄馬良已經去世。

3、諸葛亮受劉備託孤,一心一意要恢復漢室,斬馬謖,樹軍威也是當時需要。


吉祥流年


首先我們需要講一下這兩個故事,在真實的歷史中,關羽和曹操並沒有在華容道相遇,也就自然不會出現關羽在華容道將曹操放走的事情。而馬謖最終是因為生病死掉的,也沒有出現諸葛亮揮淚的情景。

一、華容道的故事

根據《三國志》中的記載,華容原先的時候是漢朝的一個縣城,處於烏林去往江陵的正中心。兩地之間直線最短,而烏林、華容、江陵三點一線,是最快捷的道路。這也是為什麼曹操在赤壁之戰慘敗之後,會選擇走這一條路的原因。而華容這個地方,因為地形狹窄,路途艱險,路上坑坑窪窪難以行走,一到下雨天路面上就會存有大量的積水,導致道路泥濘不堪,人足馬蹄皆不能行走於上。如果說當時關羽能夠在這裡堵住曹操,就單純憑藉著曹操手下剛剛經歷過慘敗的軍隊,根本沒有辦法突圍。

但在當時,曹操先行進入了華容,等到諸葛亮得知消息的時候,也不敢輕舉妄動,畢竟華容就如同天險一般,滿是泥濘的道路根本無法支持大軍前行,曹操如果堅守華容的話,諸葛亮也沒有什麼辦法對曹操進行攻打。本想等到天氣晴朗,路面稍微乾燥一些之後,再對華容進行攻擊,然而諸葛亮沒有想到,曹操竟然直接選擇了從華容離開,而沒有佔據這個險地休養生息。所以等到諸葛亮派關羽前去追殺的時候,曹操已經走遠了,根本追不上。

關於華容道的故事,雖然傳承了幾千年,但是這不過是古人們所幻想出來的情節,哪怕無論是戲劇、文學還是其他方面,雖然都是說關羽在華容道放走了曹操,但實際上兩個人並沒有在這裡相遇,也沒有發生著一系列的故事。自然諸葛亮也不可能因為這種後人虛構出來的情節,就直接斬了關羽。

二、沒有揮淚也沒斬成馬謖

而所謂的揮淚斬馬謖也是一樣的道理,也是後人們虛構出來的情節。馬謖這個人非常自大,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整天光知道吹牛皮,在諸葛亮北伐的時候,雖然很多人都覺得馬謖成不了大事,但諸葛亮卻一直覺得這個人身上還有可以開發的潛力,於是就讓馬謖擔任參軍,駐守在街亭。這個地方無論是對魏國還是對蜀國來說都是非常大重要,也是兩個勢力衝突最大的地方,諸葛亮敢將馬謖放在這個地方,也足以看出是有多看重馬謖。

然而諸葛亮最終還是看錯人了,馬謖自身的能力並沒有他想象的那麼高,最終導致了街亭被魏國奪去,讓蜀國的國境徹底暴露在了魏國的鐵騎之下。諸葛亮為了安撫住蜀國上下的人心,只能看下馬謖的頭顱。這也是無奈之舉,諸葛亮雖然不捨得,但是必須要這麼做,這也是揮淚斬馬謖的由來。尤其是在一些摺子戲上,揮淚斬馬謖非常考驗演員的功底,身段表情都要拿捏到位,才能展現出諸葛亮當時的無奈和不捨。

然而就這個故事,和關羽華容道義釋曹操一樣,都是後人們虛構的出來的,不過不同的是,華容道的故事全部都是虛構出來的,而揮淚斬馬謖只是在馬謖的結局上進行了修改。歷史上馬謖因為街亭失守,直接被王平給抓了起來關到了監牢裡。而在此之後,馬謖也沒有向戲劇中所講述的一般,向諸葛亮負荊請罪,而是選擇了直接跑路,最後被子均抓住之後,諸葛亮發下文書要將其斬首示眾,可是還沒有來得及執行諸葛亮的命令,馬謖就在監牢裡因病去世了。

三、《三國演義》中為什麼要這麼寫

1、羅貫中對於關羽的喜愛

其實但凡是看過《三國演義》的人都瞭解這一點,在羅貫中的心中,關羽就是那種頂天立地的大丈夫,人中豪傑,忠義無雙。翻開《三國演義》,我們發現有關關羽的各個橋段,羅貫中都進行了或多或少的誇大,甚至於還將一些原本就沒有發生過的事情,放到關羽身上歌功頌德,比如“溫酒斬華雄”,事實上華雄是孫堅殺死的,比如“過五關斬六將”,事實上曹操讓關羽走後,並沒有派兵追殺他,而且關羽出了曹操大營之後沒多久就找到了劉備。比如“單刀赴會”,說到底魯肅只是一個文臣而非武將,而且兩個人是在兩軍陣前交涉的,眾目睽睽之下。所以,所謂的華容道義釋曹操,也不過是羅貫中對關羽又一次的誇大而已。

2、關羽和馬謖的不相同

關羽和劉備可是結拜兄弟,而且華容道事件發生在赤壁之戰後不久,這個時候距離蜀國建立還有十幾年的時間呢,諸葛亮在劉備手下也不過是個軍師,比起跟著劉備出生入死多少年的關羽來說,諸葛亮可沒有什麼資格動他,甚至於如果諸葛亮真的敢動手,估摸著不用關羽說什麼,手下的士兵就能直接砍死諸葛亮。而馬謖的事情發生在諸葛亮的北伐中,此時劉備已經死了,諸葛亮堪稱蜀國境內權利最大的人,他的執念就是通過北伐改變蜀國的境遇,這也是蜀國唯一的出路,但馬謖丟失街亭,使得諸葛亮的北伐出現了巨大的轉變,將蜀國推向了無盡的深淵。

3、民心所向

雖然羅貫中對關羽一而再再而三的進行誇大,但是不得不說哪怕是在三國時期,關羽都是三國之中響噹噹的人物,就連民間也都知道關羽是個忠義之士,縱然是發生了華容道義釋曹操的事情,這不但不是個錯誤,反而還說明了關羽是個值得尊敬的人,哪怕是生死大敵也能義字當頭。但是馬謖可就不行了,馬謖丟掉了街亭不光是丟掉了蜀國的希望,更重要是的引起了蜀國境內財閥權貴的反感,畢竟打仗依靠的就是這些財閥權貴提供的財富,他們講戰爭當做了投資,馬謖的行為讓他們賠的血本無歸,諸葛亮為了以後還能再次進行北伐,必須要殺了馬謖來平息他們的怒火。


古今點點事


《三國演義》中,關羽違反軍令是赤壁之戰時在華容道放走了曹操,馬謖違反軍令是一出祁山時不聽諸葛亮之言當道下寨致使大敗。為何兩人都違反了軍令,關羽安然無恙,馬謖卻被軍法問斬呢?主要有以下三點原因:

赤壁大勝,一伐戰敗

赤壁之戰時,孫劉聯手,火燒赤壁,曹操敗走華容道。遇到守華容道的關羽,曹操苦苦哀求,關羽念及昔日情誼,放了曹操一馬。此時雖然關羽違反了軍令,但總體戰爭是大獲全勝,整個軍隊沉浸在一片喜悅之中。所以縱使關羽有錯,因為心情好、士氣足,也是可以赦免的。

而馬謖在街亭,上山紮寨,被曹軍團團圍住,切斷水源,並用火攻,大敗而歸。此時蜀漢軍隊損失很多,而且致使北伐徒勞無功,士氣低落,不殺馬謖不足以平兵憤、正軍心。所以馬謖必死。

諸葛亮的用意不同

諸葛亮派關羽守華容道,本來就是想給曹操留一條活路。因為三足鼎立,如果曹操一死,北方定然大亂,孫權當時勢力比劉備強,統一北方後,劉備也會被滅掉。所以派關羽守華容一是做給孫吳看,二是讓關羽還了曹操昔日的恩情(以後見到曹操,必然死戰)。諸葛亮用意如此,關羽違反軍令當然安然無恙。

街亭是北伐的重要據點,街亭一失,北伐也就會失敗。諸葛亮派馬謖去街亭,用意是讓他無論如何也得守住。但結果大敗而歸,不僅損兵折將,而且使第一次北伐徒勞無功,勞民傷財。對於毛遂自薦並立下軍令狀的馬謖,諸葛亮只有斬掉。

二人背後勢力不同

關羽是劉備結拜的兄弟,是最早跟隨劉備出生入死的人員之一,而且作戰勇猛,軍功顯赫。無論在軍中還是在劉備心中,都佔據著十分重要的地位。諸葛亮當時輔佐劉備時日不久,如果真按軍令斬了關羽,不僅會和劉備心生嫌隙,而且搞不好還會激起兵變。

馬謖的勢力就比關羽小很多了。“馬氏五常”,兄長馬良猇亭之戰時死亡,其他幾人默默無聞。馬謖在蜀國最大的靠山就是諸葛亮的賞識,連蜀主劉備都認為他華而不實,不堪重任。北伐時期,諸葛亮乾剛獨斷,軍中將領沒有一個能令他忌憚的。此時馬謖違反軍令,蜀軍損失慘重,自然是留不得的。

若木語

馬謖的死雖然是咎由自取,但其軍事才能也是值得我們肯定的。在平南時,馬謖的“攻心為上”得到了諸葛亮的大力讚許併成功執行。

相同的事物,它們的結果不一定相同。只有透過現象看本質,我們才能找到正確的答案。



若木小記


這從性質、重要性、地位、局勢等方面看,都不是一回事。

1、性質上。關羽放走曹操,是諸葛亮的謀略,而馬謖失街亭是重大軍事失誤。赤壁大戰,諸葛亮借用孫吳的力量,為劉備站穩腳跟,開闢一片天地。曹操不能死,死了最大的受益者是東吳,最大的受害者反而是劉備。因為如果殺了曹操,曹軍會報仇,劉備那點力量不是對手。孫吳坐收漁利,會繼而滅了劉備。“三國”這個詞是空間博弈的代名詞,有著獨特的意義,裡面的內涵也很豐富。在三國格局下,劉備勢力有迴旋的空間餘地。還有就是諸葛亮用這個計謀,一箭雙鵰。給關羽一個把柄,服服貼貼聽我指揮,我都饒你命了,你得感恩。以前關羽看不起諸葛亮,諸葛亮用計藉機敲打關羽。為了讓關羽去,先是部署張飛趙雲,就是不理關羽,關羽上杆子,就立軍令狀,實際是使用激將法,逼迫關羽上路。同時,做個人情,讓關羽報答曹操。馬謖是紙上談兵,在最緊要關頭丟了街亭,使蜀軍的努力泡湯,還造成很大的被動地位,諸葛亮使用險計空城計才擺脫危險之地。

2、重要性上。前一個是諸葛亮故意讓關羽放走曹操,完成任務是放走,同時報恩,這一舉兩得的好事。後一個是真真正正的軍事失敗,造成大禍,肯定要軍法處置。

3、地位上。關羽是桃園三結義主角之一,地位不一般。即使不是故意讓關羽放走,結果也不會殺關羽的,肯定眾人求情,給個臺階,況且事業剛剛開始,需要人手。馬謖儘管諸葛亮很喜歡很欣賞,那地位也不能和關羽相比,何況諸葛亮越是器重越是失望,這麼大的重任交給馬謖,沒有完成,造成重大損失。所以諸葛亮很自責,還自己給自己處分,所以事態很嚴重。

4、局勢上。即使要關羽放走曹操是真的,那損失也不大。馬謖就不一樣了,差點全軍覆沒,還使蜀軍遭受重創,從此諸葛亮優勢盡失,直到五丈原去世。失街亭是致命的!




{!-- PGC_COMMODITY:{"commodity_id": "3393610824521234345"} --}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