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後農村最缺什麼?

三農中人


最缺的是年輕人。

筆者來自山區農村,目前生活在沿海城市。



筆者對於農村有著切身的體會,從小學到高中都在家鄉,認識的同學很少還有在村裡生活的。但凡上了高中及大學的,基本上都在城市安家立業。村裡人口大約是2000人左右,算是比較大的一個村子,每年過年回家家鄉挺熱鬧,各個地方的車牌都能看到,但是春節一過,村裡就變得很冷清了,很少有年輕人。這是一個比較可拍的現象。中國的傳統文化是以農業為主要載體的,不可否認的是比如春節、二十四節氣、端午、中秋等等,都帶有明顯的農業社會氣息。文化的傳承賴於人的學習與弘揚,農業生產及其相關時令文化更是需要年輕力量來施展,但是農村很多時候成了老幼群體比較集中的區域。離農村有多遙遠,我們就離著傳統文化有多遠。在城市中,很少能接觸到農業種植、各種作物、昆蟲花鳥,不能感受到端午節的意義,在城市生活的我們對於端午節,可能僅限於粽子這樣的食物;也不能真切感受到中秋節的氣息,那是一種豐收的氣息,一種月明如白天般皎潔的夜晚,一種秋高氣爽、內心安定的氣息,一種家人豐收團體的喜慶等等。



當然農村缺少年輕人這可能是社會發展不可避免的階段,農業生產形式不是一成不變的,每個階段社會屬性及社會分工都會有新的生產形式,傳統精耕細作已經不合適現代社會的需要。集約化大生產是農業未來發展的方向,大片的平原土地通過土地流轉都各種形式,成立一個個農業合作社、合作公司,實際生產也不需要這麼多的人,這樣就導致農村年輕人到城市發展。同時,城市由於各種醫療、教育、交通、娛樂設施等齊全,也吸引著年輕人到大城市集中,尤其是二線以上城市,畢竟人員的聚集意味著資金、智慧、物流的匯聚,意味著年輕人有各種無限可能的機會。

農村,這種傳統的集合群體逐漸消失,伴隨著的是一種農業生產、文化記憶的逝去,同時也是年輕人向城市聚集的過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