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西夏帝王畫像都那麼逼真?而同時期宋代帝王像反倒是差一些?

歷史一書生


原因再簡單不過,西夏君主沒留下什麼肖像畫,宋帝的畫像,藏於故宮,據說是宋朝畫師所畫(宋徽宗本人就是位畫家,他的畫像和宋徽宗御作裡自畫像可以判定是同一人)。現存比較早的帝王真實畫像還是從唐代開始,少數民族政權最早的帝王圖其實是元世祖忽必烈(成吉思汗鐵木真畫像實際是畫師根據忽必烈的長相繪製的,忽必烈理由是他和鐵木真長得很像。)遼金兩國君主畫像明顯是後世民間畫家臆想(唐宋兩朝皇帝也有相同待遇,民間畫家的帝王畫像經常是張冠李戴,最扯的是能把胖子宋太祖畫成瘦子)至於西夏君主,畫像根本沒留傳於世,現在的畫像實際上是現代畫家的創作。


清風知水


這些逼真的西夏帝王畫像陳列在“寧夏博物館”,是現代人所繪。然而,這些畫像不禁讓我們想問一句,這些畫像夠還原嗎?西夏帝王究竟長什麼樣?他們的服飾是怎樣的?


西夏從1036-1227年,統治西北地區191年,前期與北宋、遼抗衡,後期與南宋、金鼎立,最後亡於蒙古。共歷10代帝王,下面為前幾代西夏帝王畫像(現代人繪製)。


  • 第2位:毅宗(1047-1067) 毅宗李諒祚,景宗長子


  • 第4位:崇宗(1084-1139) 崇宗李乾順,惠宗長子,即位時3 歲


西夏是以党項人為主建立起的政權,西夏的帝王無論是自身長相、還是服飾自然會帶有強烈的民族特色。這樣想就太想當然了。其實,西夏雖然與宋王朝對立,但是兩個民族之間還是有融合的,服飾上也互有借鑑。而對於西夏王朝來說,不同的帝王對待這種融合也有不同的態度。從敦煌壁畫上來看,西夏的文官服飾與宋朝的文官的幞頭靴袍大體相似。小孩子的服飾則具有明顯的党項人特徵,一般都髡髮,腦後和頭頂的頭髮都會剃光,只留著前額和兩側的頭髮。


敦煌壁畫中有許多西夏官員、百姓的圖像,可惜的是並無西夏帝王像。好在從黑水城發現了西夏帝王相,其服飾很大程度上的宋朝化了。


  • 左:《西夏皇帝和眾侍從圖》,內蒙古額濟納旗黑水城出土,對比寧夏博物館內的李元昊圖(右)


研究人員認為畫中居中者就是西夏帝王李元昊,比對寧夏博物館內的,差別不是一般的大。其繪畫風格與宋代帝王圖差別並不大。頭戴高冠,身穿長袍,腳著靴。


  • 寧夏靈武縣出土的《西夏譯經圖》上也有西夏帝王與皇太后像,上有“子明盛皇帝”,也就是西夏第3代皇帝惠宗李秉常。


惠宗李秉常頭戴尖頂金冠,冠上刻花紋,冠後有圓光,內穿圓領內衣,中穿交領寬袖右衽長袍,腰繫大帶、革帶,外披有團花紋飾的大衣。與宋朝帝王的法服相比,服飾差別不大,所戴的冠差別明顯。宋代帝王戴冕冠,而西夏帝王戴的是尖頂金冠,很是華麗。寧夏博物館內的西夏帝王圖所戴的冠與此是很接近的。


我是阿斗,文物考古聊歷史,歡迎點個贊,關注我!


文物考古聊歷史


小小小百科全書觀點

首先我可以很明確的告訴大家。古代君王的自畫像沒有一個是寫實的。基本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美化。可能有些朋友發現了。現在很多古代遺留下來的帝王自畫像和考古學家通過復原等手段描繪出的帝王畫像有著本質性的區別。同一個皇帝的畫像可能就有著天差地別的懸殊。簡單舉個例子。我們就拿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相貌來對比一下。現在流傳開始的朱元璋畫像一個胖乎乎大圓臉,一臉的慈眉善目。但另一個就是一副鞋拔子臉,一臉的兇狠狡詐。你都很難相信兩個畫像中的人既然是同一人。



我們現在通過觀看古代皇帝的畫像還可以發現一個非常神奇的之處。那就是幾乎一個朝代的所有帝王長得都驚人的相似。猛的看一眼你真的很想分辨出誰是誰。雖然兒子和父親長得像是很正常的事情。但畫像畫的也太過分了吧。有些看起來都快像是雙胞胎了。而且有的根本不是父子,而是兄位弟及,或者其他同宗親戚繼位。即使這樣畫像也驚人的相似。這就實在過分了。

古代畫師從某些方面來說是一個高危職業。如果是擅長畫人物畫像的大師如果一旦被要求給帝王畫像,那可真就是一念天堂一念地獄了。畫的好了豐厚賞賜自然少不了。而且為帝王畫像,揚名立萬也是少不了的。但如果畫的畫像沒有讓皇帝滿足。那就過可想而知,在古代封建皇權時期。畫師因為不被帝王所喜遭受屠殺的案例並不少見。比如我們接下來要說的明太祖朱元璋。

據說真實的朱元璋相貌不堪,不僅長個鞋拔子臉,而且還屬於地包天,滿臉的麻子。他登基之後需要畫帝王相,第一個畫師真是寫實派。原原本本的把朱元璋的樣貌畫了下來。結果被殺。第二位畫師給朱元璋人工“美顏”了一下。結果用力過猛了。把朱元璋畫成了一個油頭粉面的美男子。結果又被朱元璋殺了。第三個畫師再給朱元璋畫像的時候根本沒有怎麼對比朱元璋的樣貌。而是根據唐太宗和宋太祖這些皇帝之中的典範融合貫通畫成了一張畫像。結果朱元璋龍顏大悅。由此可見古代帝王的畫像實際上都是大同小異。美化的太過於嚴重。歷朝歷代帝王畫像都差不多。


之所以會感覺西夏人畫像真實,那是因為和中原王朝對你的結果。中原王朝帝王畫像基本上都經過人工“美顏”。而如建立西夏的党項族和建立金國的女真族。亦或者是建立元朝的蒙古。他們並沒有中原王朝那種習慣。所以他們在畫像的時候會進行人工美顏。但是他們追求的是每一個領袖的真實容貌。他們並不會把所有皇帝畫的一個長相。這麼對比下來肯定就會覺得西夏帝王相就比較真實了。

感謝閱讀。喜歡的朋友請關注轉發評論支持一下。


小小小百科全書


很多人對西夏國的歷史都非常陌生,不太明白那個時期的格局是怎樣的,因此在說到畫像之前,我們得先來了解一下西夏國的歷史。

西夏國的建立與滅亡

西夏國是由党項人建立而成,他們原本生活在青藏高原上,在唐朝時期的時候,因為他們不堪忍受青藏高原上的吐蕃王朝侵擾,就投靠了唐王朝,在唐朝皇帝的安排下開始舉族搬到了唐王朝的統治區域內居住。

他們來到唐王朝後,先是在四川定居了下來,然後在唐王朝生活的多年曆史中,他們又先後分散到了青海、甘肅等西北地區,在這些地方紮根了下來。

而在唐朝時期,他們也並非沒有任何作為,那時候他們憑藉著自己尚算不錯的實力,在唐王朝獲得了節度使的職務、獲得了對一片地區的掌控權。

往後,時間就來到了五代十國時期。

在五代十國時期的時候,很多曾經實力強悍的節度使都紛紛建立起了自己的國家、稱起了王。

只是西夏國的先人們考慮到自己實力,並沒有在當時的亂局中建立自己的國家。

仍如同曾經歸順唐王朝一樣,在名義上保持著節度使地位、對五代十國中最強大的王朝保持著歸順。

一直到北宋結束了五代十國的亂局,他們也沒有建立自己的國家,而是在當時選擇歸順了北宋。

不過開始時他們對北宋的態度雖然非常恭敬,但是在後來由於一系列變故的爆發,他們卻選擇反叛了北宋,先是殺了北宋派駐在當地的將領,然後連續霸佔了北宋位於西北地區的大部分土地。

當時面對他們的反叛,北宋皇帝非常震怒,想出兵懲罰他們,但是在連續幾次出兵大敗而歸後,北宋皇帝只能選擇默認了他們的存在,讓他們保持了自己治理當地的權力。

接下來又過了不少年,直到李元昊掌握權力後,他們才第一次稱帝、成立了西夏國。


以上就是西夏國的建立史。

而在西夏國建立後,北宋時期出現了三國鼎立的狀況,分別與北宋、遼國並立在了那個大時代中。

相比於北宋和遼國來說,西夏國在那個時代的延續時間要長久不少,在北宋和遼國分別被金國給滅國的時候,他們存活了下來,與剛佔據北方和中原地區的金國以及退守南方的南宋共同營造出了新的三國時代,直到最終被蒙古國給滅國。

現代所畫

最後我們迴歸正題,說一下西夏國皇帝畫像和宋朝皇帝畫像的問題。

很多人在看西夏國皇帝的畫像時總是會產生一些疑惑,不明白西夏國明明和南宋、北宋同處在一個時期裡,為何會出現那麼大的差距,一個逼真立體、一個傳統失真。


關於這個疑惑,很多人自然而然產生了很多想法。

有一些人覺得,是因為西夏國偏處西北地區,可能受到了當時西方繪畫的影響才出現了這種狀況。

但實際上並非如此,這些畫像之所以會出現這種狀況,主要是因為這些畫像是現代所畫,裡面摻雜了一些現代西方的人物畫像技巧,所以才出現了這種狀況。

和從宋朝時期一直保留下來的皇帝畫像不同,現在人們從未發現過任何一張西夏國時期的皇帝畫像。

至於我們看到的那些畫像,是人們為了彌補空缺,憑藉歷史資料的記載請畫家還原出來的。

而如果大家對歷史有著足夠了解的話,其實大家可以發現西夏國的繪畫技術跟兩宋並沒有太多區別。

在20世紀初的時候,俄國探險家在內蒙古的荒漠上找到了失落已久的西夏黑水城,從這座古代城市的遺蹟裡,他們帶走了大量珍貴的文獻、文物,其中當然也包括了那個時期的一些畫像。


這些畫像的風格以及技術,就與那些宋朝皇帝畫像裡面的風格技巧差不多的。


孤客生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古代皇帝的畫像肯定不能畫的太醜,因為畫的不好你可能不想要命了。對比於西夏國和同時期的宋代,為啥帝王的畫像就差了十萬八千里呢?我們先從西夏國開始說起。

西夏國

西夏是由党項人在中國西北部建立的一個政權,自稱西朝,歷經十帝。西夏的祖先居住在青藏高原,後來唐朝時期因平亂有功被封為定難軍節度使,先後臣服於唐朝、五代與宋朝。

那時候的大唐人口很少,地廣人稀,有的是土地。大唐就把西北一部分地區劃撥給了他們。從清末開始,對於西夏的考古研究不斷髮展,形成了十分熱門的西夏學。

西夏屬於少數民族,並沒有畫皇帝的傳統,所以也就沒有留下太多的圖像資料。一直到20世紀初,俄國的探險家科茲洛夫在內蒙古的荒漠上找到了失落已久的西夏黑水城,他們帶走了大量珍貴的文獻、文物,才真正揭開西夏的面紗。


後代的歷史學家為了填補這段遺失的空白,根據史料記載,再加西夏少數民族的特徵,指導現代畫家畫出了色彩鮮明,輪廓清晰的西夏皇帝畫像。


看清朝、明朝、宋朝的皇帝,幾乎都是一個模子造出來的。形象都是神采奕奕、紅光滿面、慈祥親切。漢人本身愛面子,當然把自己的儀表放在重要的位置上,為的就是留下歷史的痕跡並讓後代崇拜和敬仰。

拋開帝王畫像,說起宋朝的繪畫,可謂是中國繪畫史上不可不提的朝代。它的繪畫表現方式非常的豐富,並且能夠準確的反應現實生活,而且審美品位更接近於百姓審美,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大眾審美。

不用我多說,大名鼎鼎的《清明上河圖》就是宋代繪畫藝術發展的一個高峰。宋代的宮廷畫作比較附和帝王的審美,並且簡潔含蓄,所以宋代的帝王畫像都不是那麼的清晰。

再加上顏料,畫紙經過歷史的沉澱也會影響畫作的呈現。


非常可惜西夏沒有留給我們像宋朝帝王像那樣的寫實畫像,我們只能從歷史的文獻和圖畫當中找尋西夏王的長相和影子然後用傳統現代的繪畫技術去進行還原。


喜歡文化歷史的你,別忘了點個關注,每日更新優質文史內容,謝謝你的閱讀。

早安讀書


這一系列的西夏帝王畫像,都是寧夏的博物館,讓現代畫家儘量按照党項羌的衣著習慣畫的。然而前幾代西夏皇帝戴這種帽子倒也罷了,後幾代西夏皇帝,漢化地連姥姥都不認識了,是否還是這種衣冠,真就不得而知了。

宋朝帝王像都是當時人畫的,但很可惜的是西夏沒有留下類似宋朝帝王像那樣的畫像,只有少數人物畫能看出西夏帝王的長相,譬如這個畫像,是俄國藏黑水城藝術品,是不是和宋代帝王畫像一樣“不逼真”了?但這究竟是哪個西夏皇帝,不知道。



稗官野石


說到西夏,很多不太熟悉中國歷史的朋友難免會有點陌生,但愛看金庸小說的朋友一定知道,因為《天龍八部》裡的那位虛竹先生的夢姑,便是西夏國的公主嘛。

其實西夏是個很會經營的國家,只不過它所處的位置太偏僻,才鮮為人知。沒有像同時期的遼國和金國那樣讓我們瞭如指掌,更沒有像突厥和蒙古那樣如雷貫耳。

西夏國跟中國內地的淵源很深,早在唐代跟內地就扯上了關係。那時候西夏的根據地在青藏高原,党項人是他們的祖先,後來青藏高原上還有一個政權吐蕃日漸強大,一山不容二虎,相對弱小的西夏的處境就岌岌可危了。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西夏就投奔大唐,願意臣服大唐以換取一席之地得以生存。那時候的大唐人口很少,地廣人稀,有的是土地。大唐就把西北一部分地區劃撥給了他們。

到了北宋的時候,經過多年經營,西夏慢慢發展壯大,地盤擴大到陝西、甘肅一帶,不再買宋朝皇帝的賬,宋朝也出動過軍隊,還真打不過人家,這時候的西夏已經事實上獨立。

到11世紀中葉,西夏出了個偉人元昊,跟項羽一樣立能拔山,跟秦始皇一樣英明,大宋和大遼都曾被他打得滿地找牙。西夏的外交政策也很靈活,受到遼國危脅的時候跟宋朝結盟,受到宋朝欺負的時候跟遼國和好,左右逢源,還佔了不少便宜。最後蒙古崛起後,不吃西夏那一套,發起了連續打擊,西夏終於在13世紀中葉被滅國。

關於皇帝的畫像是個有趣的話題,無論什麼時候的皇帝,標準像上的形象都是神采奕奕、紅光滿面、慈祥親切。

你要是把皇帝本人的畫像畫得太醜太真實,臉上的麻麻點點坑坑窪窪如實描繪,身為宮廷畫師,你就是不想要命了,畫得好遠比畫得真更重要。

要是放到現在,根本就不用修改,美顏、美白、瘦臉、瘦身,去皺紋,什麼活都能拿下,保管修出來的照片原主的老媽見了認不出來。

那時候沒有美顏技術,但出來的照片同樣可以虛假不靠譜。有人說了,你說皇帝照片"美顏"加工過的依據在哪裡?

當然有了。

第一、你看清朝、明朝、宋朝的皇帝,幾乎都是一個模子造出來的,哪怕父輩基因再強大,歷經幾代也會變異,變雜,怎麼可能一成不變?

第二、 雖然說人不可貌相,但相由心生。能做皇帝的人都是權謀高手、厚黑專家,不是心狠手辣、殺人如麻,就是笑裡藏刀、無惡不作。長得樣子不是雷公那樣凶神惡煞、就是像婁阿鼠那樣賊眉鼠眼,至少是冷峻、陰森、橫眉豎目、不怒自威,怎麼也不可能長得跟畫像上那樣慈祥、親切、平易近人跟彌勒佛那樣。

不是我們以貌取人,如果一對雙胞胎,一個是清潔工,一個是總探長,他們到一起哪怕是換了衣服,人們照樣可以輕鬆判斷出誰是警長誰是清潔工。

第三、現在的人注重包裝,古代的人也不含糊,帝王極力要把自己塑造成儀表堂堂、慈祥可愛的形象,讓老百姓崇拜和敬重,因此樣子絕對要放的上臺面,所以美顏是必須的。反正那時候沒有電視,誰也不知道皇帝老兒長得啥樣,盡情忽悠也不會穿幫。

書歸正傳,現在我們說說為什麼西夏統治者的畫像比宋朝統治者的畫像"像素"高,逼真。

不能不說提問題的朋友非常細心,在比較過之後宋朝皇帝的畫像卻是很模糊,像素低,跟霧裡看花一樣,西夏皇帝的畫像像素至少在10萬以上,栩栩如生。問題來了,同一個時代的皇帝,為什麼畫像差別如此大,難道西夏皇帝的畫像是西方人畫的嗎?

當然不是。

因為漢人本身愛面子,高調、愛嘚瑟,所以歷朝皇帝都喜歡留下自己的英明形象,讓國民崇拜,讓後世敬仰。

而西夏屬於少數民族,皇帝比較務實,不太喜歡畫像,所以沒有畫像的傳統,也很少留下什麼圖像資料,即便是曾有留下,由於西夏被蒙古滅亡後,國已不國,缺少傳承,早已軼失。

後世的歷史學家為了填補這段空白,就依據現代少數民族的特徵和回憶,指導畫家們憑著想象,畫出了西夏皇帝的畫像,畫出來的西夏皇帝像自然色彩明豔,輪廓清晰。也就是說,是現代人畫的!

而宋代的皇帝像是原創,受紙張、顏料和畫技的影響,再加上日久天長的氧化,畫出的像肯定都比較模糊。


歷來現實


一提到西夏,可能大家對它沒有什麼特殊的印象,唯一的記憶點可能就是西夏王陵了,而真正關於西夏的發展史,自然是沒有像同時代的宋朝那樣耳熟能詳了。而關於西夏繪畫,就更一無所知了,我們不如從西夏這個政權細而談之。


其一:西夏政權的由始至終

眾所周知,西夏是由党項人建立的政權,當時政權所在地大致位於中國的西北部,公元1038年李元昊(西夏長久臣服於李唐王朝,故西夏首領受賜姓為李)稱帝建國,李元昊即夏景宗,自此西夏國正式建立,西夏本名是大夏,簡稱夏,因為它地處西方,宋人稱它為西夏,西夏曆經十個皇帝,共存在了一百八十九年,而西夏的戰鬥力可是不容小覷,西夏在宋夏戰爭與遼夏戰爭中大獲全勝,自此形成三國鼎立的局面,而好景不長,夏景宗去世之後,西夏政治局面一度混亂,一直髮生內亂,而經濟也出現了崩潰最後於西夏保義二年亡於蒙古。

其二:西夏繪畫的獨樹一幟

西夏鼎盛時期之時,其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均出現了一度繁榮的景象,而西夏繪畫在中國繪畫歷史上也佔有一定的歷史地位,為什麼這麼說呢?敦煌莫高窟就是一個有力的代表,而在榆林窟西夏壁畫中還有三窟《唐僧取經圖》,是中國迄今發現的最早的有關唐僧西天取經的繪畫,西夏早、中、晚期的佛教壁畫繼承晚唐、五代和北宋的畫風,而到晚期西夏的佛教壁畫也形成了自己獨有的特點。

這些特點在我看來,與西夏本身所處的地理位置有著十分的關係,要知道漢朝時期絲綢之路的必經之路可就是在西夏啊,而西夏作為一箇中樞性的地點,自然是吸收了當時的西方繪畫的特點,當時的絲綢之路可謂是為中西方的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為當時西方繪畫的特點就是重在質感、筆觸、和色彩讓人一眼就能看出光源的方向,而這點恰恰是中國繪畫所欠缺的,中國繪畫沒有光源。而西夏繪畫正是借鑑了這一點,因此西夏的帝王畫像才如此清晰,與獨特的光線離不了關係。

其三:宋朝繪畫的爐火純青(中國繪畫的登峰造極)

反觀同時期的宋代繪畫,要知道宋代繪畫可是中國繪畫藝術發展的高峰,它的巨大價值就在於它豐富的藝術表現手法,和其運用提煉精粹而成熟的描繪技術,並且直接的反映了現實生活,其繪畫的現實性表現和藝術特點比較接近人民群眾的愛好和要求,主要的代表作品有《清明上河圖》。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而當時宋代的宮廷繪畫主要以宣傳教化、籠絡重臣、粉飾太平為主要目的,宮廷畫家作畫時必須附加上帝王的審美趣味,而當時宋代宮廷繪畫的主要特點是注重畫面效果含蓄凝練,簡潔而富有詩意,這也就是宋代帝王的畫像究竟為何如此不清晰的原因了。

綜上所述,一個國家的繪畫特點也同時深深的印刻出其不同國家的政治經濟自己歷史文化的不同,雖然西夏與宋代身處同一個歷史時期,但其所經歷的卻大有不同,這更是決定了其文化的風格的不同,正是因為西夏接受了來自西方繪畫的影響,其畫像才會清晰,而宋代來自其本土的道教文化和其自身的發展,其人物繪畫才會模糊不清。這樣一來也就有跡可循了。


尚武菌


中國古代史學構架主要是基於二十四史,只有二十四史中的東西才是權威的,司馬遷《史記》作為二十四史之首的,就是司馬遷喝多了在《史記》裡面亂寫了幾句,也被奉為真理。

由於二十四史中,沒有西夏史的存在,導致人們對西夏的瞭解都是從《宋史》《遼史》《金史》三史得來的。

因為中國修史是後世替前朝修史,元朝時期蒙古丞相脫脫修了《遼史》《金史》《宋史》三史,卻唯獨沒有替西夏修史,究其原因,我想大概是與蒙古對西夏的打壓政策有關吧!

成吉思汗一生征伐無數,唯獨攻打西夏,屢次無法滅亡,最後也死在滅西夏的路上,後來蒙古打下西夏都城中興府後開始屠城,此後西夏就徹底消亡了,關於西夏人後來去了哪裡,也就成了謎。

由於西夏位置本來就偏遠,不屬於中原地區,而古代中國“華夷”之間又缺乏溝通,這就導致很長一段時間對西夏缺乏瞭解,可能將其當作在西北地區存在的短暫的政權來看待。

一直到清末時期,由於科學技術的進步,以及甘肅寧夏地區出土大量西夏文物,一時掀起一股西夏熱。

畢竟,相當於一般的西北少數民族政權來說,西夏並非短暫存在的政權,從公元1038年李元昊稱帝開始到1227年滅亡,西夏政權與當時東部的遼、金、宋並立,傳承十帝,享國祚189年。

西夏的民族主體是党項人,如果從公元881年唐朝時期李思恭任定難軍節度使起,李氏政權共計346年。

唐朝滅亡後,在五代十國時期,西夏得到長足的發展,到宋代時期,已經形成一個能夠與中原王朝對抗的政權。宋朝與遼朝都相繼想要殲滅這個政權,最終都被西夏打敗。

在北宋時期,西夏與遼朝、北宋政權三足鼎立,而到了南宋時期,西夏依然取得與金朝、南宋三足鼎立的局面。

可以說,這是一個相當有影響力的政權,但是在清末之前,我國卻對其知之甚少。

一直到20世紀初,俄國探險家科茲洛夫在黑水城裡面發現大量西夏文獻,才真正揭開西夏的面紗。

當然,這批極具價值文獻,被俄國掠奪之後,到現在也沒能完全整理出來,大量有關黑水城文獻的資料,俄羅斯至今也沒有破譯。

前面說了這麼多,實際上就是幫助大家瞭解西夏這個政權,更有助於我們理解這個政權。

在現在寧夏博物館中,展出的西夏皇帝畫像給人的感覺十分逼真,讓我們不解的是,同時期的宋代帝王像卻十分模糊?難道是宋代的繪畫技術不如西夏?

首先,目前西夏帝王的畫像,大部分都是現代人所畫

寧夏博物館中的很多西夏帝王照片,嚴格意義上來說,並非古代西夏人所畫,而是現在人所畫。

前面我們說過了,由於對西夏資料的缺乏,很多東西都是推測的,關於西夏人的服飾還需要更多的史料才能夠呈現。

即使是保存在俄羅斯的文獻中,也大多以佛教畫像為主,並未有很多西夏人的畫像。

當然,我們也不能等到更多的西夏史料出來,我們採取還原他,在有新的資料出土前,利用科學技術還原當時的情況,給現在人更直觀的感受,也是很重要的傳播歷史方式。

比如直到先秦時期並沒有留下多少畫,那麼,我們就對那些遠古的朝代沒有任何畫面想象了?

所以,用現代畫家的畫來對比宋朝時期的畫像,自然是很清晰的。

其次,西夏是西北遊牧政權,在繪畫上比較注重寫實

我們看到的畫多是現在畫家所畫,但是即使是在黑水城出土的畫像來看,也比宋朝的清晰,這就與西夏人的繪畫風格有關了。

儘管關於党項人的來源還存在疑問,但是通過目前資料的解讀,党項人的祖先應該是來自青藏高原的青海湖附近,後來吐蕃人崛起,將其驅逐出青藏高原,來到河西走廊的這部分人最後形成了党項族。

在文化上,党項族雖然接受了唐文化的影響,但是從其信仰佛教的情況來看,還是有很多青藏高原的影子,在俄國人掠奪走的西夏文獻中,就包括大量的唐卡。

唐卡是一種具有獨特民族風格的的特色繪畫,一般的唐卡都用筆細膩,線條精細,色彩飽滿,其繪畫風格就是工筆彩繪,崇尚寫實。

最後,宋朝繪畫本身流行“寫意”,在畫帝王的時候更失真

相對於西夏民族務實的“工筆畫”,宋朝時期卻流行“寫意畫”。

宋代流行“寫意畫”與宋代高速發展的文化氛圍息息相關,宋朝以文立國,文化在宋代得到快速發展,寫意畫也是有文化的一種發展。

所謂寫意,並非紀實,而是用簡單的筆法,抽象的描繪景物,能夠體現景物的神韻,理論上就是:不求形似求生韻,根據皆吾五指裁。

給人看起來有一種雲裡來霧裡去的感覺,反正就是一句,畫的好!

在這樣的畫風的影響下,畫皇帝的繪畫自然要模糊許多。

當然,中國皇帝本身就充滿了神秘色彩,關於皇帝的畫像,必須要畫的高大上,最近熱播的《大明風華》,朱元璋的“鞋拔子臉”畫像就引發爭議,朱元璋的畫像歷來有兩個極端,一個是官方版本的高富帥,一個是民間版本的大鞋拔子臉,具體哪個為真,還真就說不準,有野史中說,給朱元璋畫畫像,畫的比較像的都被殺了。

可以說,為了滿足皇帝的虛榮心,自然是要畫的美觀一點,虛無縹緲一點,一來二去,帝王華夏就越來越虛了。

其實不要說宋代帝王畫像不清晰,在這種指導思想下,即使是清朝時期的帝王華夏,寫實畫法已經很成熟的情況下,依然是“看不起”,直到有了相機,我們才看到真正的皇帝長什麼樣。


史論縱橫


趣談史間奇事,曉悟歷朝真理!

這就有點開玩笑了,無論是西夏帝王還是南、北宋時期的帝王,他們所有的畫像絕大多數都是寫形的,而不是寫真的。不難想象,如果皇帝本身長得就比較醜的話,你要是敢把這樣的畫像畫出來,恐怕畫到一半就發現自己的腦袋早已經不知所蹤。

事件回顧

給人的初步印象當中西夏帝王的畫像比較逼真,而宋代帝王的畫像更加朦朧一些,但實際上並不是這樣,在真實的歷史條件之下,西夏帝王的畫像更將類似於一種01的模板書法,也就是說無論西夏帝王長什麼樣子,畫出來的畫像都是相似的,甚至從遠處看相差不多。

因為西夏王朝在畫人物像的時候,更注重陰影模板,很難去解釋什麼叫陰影模板,總而言之一句話就是通過顏色不同的對調,讓人的臉上產生或明或暗的陰影來讓人物看得更加有立體感。

而南北宋王朝的畫像人物的臉上並沒有陰影,也沒有立體感,主要原因在於一旦有陰影的話就很容易寫真,而寫真之後出現諸多問題則不是畫家所能夠承擔得起的。再者,別的不說,你把皇帝的臉上弄的明一道暗一道的,不說你是造反就已經便宜你了。

相比較而言,兩個朝代的皇帝畫像還有一點區分,那就是西夏帝王的畫像顯得更加嚴肅,更加有氣勢,而南、北宋帝王的畫像則更加隨和,皇帝更加具有儒道精神,當然這一切僅僅是從外在看出來的。

沒錯,這就是事實

接下來我們需要將三點:

第一點,為什麼南北宋時期的帝王看起來更加具有儒家風範?

這一點涉及到一個非常敏感的政治信號,那就是北宋皇帝的皇位來之不正,而南北宋一直非常忌憚武將推翻皇權,建立新的皇權。所以一而再再而三地強調要以儒家風範來統治帝王,這也是為什麼南北宋時期更加的重文輕武。當然隨著這個理由延續就不難理解,為什麼南北宋時期的皇帝更加儒學風範。

第二點,為什麼皇帝的畫像一定要有憑感覺畫,而不是從真實水準上畫?

這一點先舉一個小例子吧,慈禧老年的時候讓別人給她畫畫像,畫到一半,她發現竟然把自己畫的如此的醜陋,於是便將畫師殺掉了,第二天又招過來一個畫師,而這位畫師將已經50歲的慈禧畫的跟20多歲小姑娘一樣,慈禧非常開心,重重地賞賜了畫師。儘管南北宋時期和西夏時期沒有美顏技術,也沒有瘦臉技術,但是相比較而言,那些帝王們更希望能夠把自己畫的年輕一些,而不是年老不堪。

第三點,為什麼畫帝王的時候不可以畫得越真實越好?

這一點就涉及到皇帝的安保工作以及保密活動,如果皇帝的畫像畫得特別真實,並且流傳到五湖四海,萬一在某一日皇帝突然間像明清時期的某個皇帝一樣遊山玩水的話,很有可能還沒有走出京城就被別人做掉了,畢竟畫像這麼逼真,打眼一瞅就能瞅出誰是皇帝來。

【感謝大家的耐心閱讀,希冀大家點贊、評論、關注,小生在此謝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