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糧農組織:新冠肺炎會對農業和糧食安全產生什麼影響?

2019年12月下旬,一種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被確定為引起中國大量呼吸道疾病發生的病因。

聯合國糧農組織:新冠肺炎會對農業和糧食安全產生什麼影響?

武漢是疫情最早發生的城市,也是一座連接中國國內和國際經濟交通的樞紐城市。在一個月時間裡,這種致命病毒讓世界為之恐慌,恐懼心理的傳播速度超過了病毒本身。目前來看,這種病毒的傳染性似乎很高,但致命性卻不如眾所周知的嚴重急性呼吸系統綜合症(非典/SARS)冠狀病毒和中東呼吸綜合症冠狀病毒(MERS-cov)。

儘管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主要是一場公共衛生危機,但專家們擔心疫情可能會對中國和全球經濟產生更廣泛的影響,擾亂全球社會和經濟發展。

從公共衛生和社會經濟角度看,如果把2003年的非典疫情作為參照點來推斷此次疫情的演變過程,中國對當今世界經濟的貢獻與17年前相比已發生顯著變化。

自非典以來,中國在應對此類緊急情況方面也取得了長足進展。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數據顯示,在過去十多年裡,中國的全球經濟地位顯著提升,2018年中國對全球GDP的貢獻為18.67%,與之相對,2003年中國對全球經濟產出的貢獻為8.74%。

同時,中國也是世界上第一大貿易國。通過大量雙邊和多邊貿易協定,中國的貿易地位在全球根深蒂固。儘管包括林業和漁業在內的農業在中國GDP中的比重正在下降,但其對2018年中國GDP的貢獻為7.19%。

中國進出口貿易的足跡幾乎遍佈世界各國,農業和糧食在中國的貿易組合中佔了很大份額。

在此背景下,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會對中國和國外農業供需方面產生何種影響,又會給食品價格、市場帶來何種連鎖反應等問題也備受關注。

目前,專家們對此問題的看法仍然非常謹慎,一切尚待觀察。但疫情未來的演變至關重要,因為疫情對經濟或農業的影響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這場抗“疫”戰還需持續多久,以及企業何時可以紓困,恢復正常運營。因此,在現階段評估對農業方面的影響還為時過早。

從以往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經驗看,限制貨物和人員流動可能會產生較大的社會經濟影響,超出對健康的直接影響,並影響到最弱勢的群體。雖然這些限制措施有助於抑制疾病傳播,但其往往會導致市場鏈和農產品貿易的中斷,對依賴它們維持生計和保障糧食及營養安全的人群產生較大潛在影響。

在此情況下,地方經濟往往受到最嚴重的衝擊,中小規模商家企業尤甚,其產品供應鏈由於交通和人員流動的限制而受到較大影響。2018年8月非洲豬瘟(ASF)疫情發生之後,已經嚴重影響中國養豬業,造成消費者價格指數上漲和小農戶收入損失。

為應對疫情對農業及農村地區的不利影響,中國政府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例如,農業農村部正在監測情況,並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以減輕小微企業的壓力。今年1月27日,農業農村部、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衛健委聯合下發通知,強調做好農村地區疫情防控工作。為確保疫情期間糧食供應和質量安全,農業農村部今年1月30日下發通知,強調支持和保障疫情期間及之後的冬春季糧食生產。

儘管目前工作重點是抑制疫情擴散,但也應儘快採取措施,最大程度減少疫情對本地和全球食品系統和市場鏈的破壞性影響。研究疫情對農村地區民生的影響,以及這種病毒在人-動物-環境接觸面上是如何起源和產生的,這對於防止未來再次發生此類疫情至關重要。

在“同一健康”框架下,目前,聯合國糧農組織正在與包括中國農業農村部、中國農業科學院(CAAS)在內的國內合作伙伴以及世界衛生組織(WHO)和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等國際機構緊密合作,幫助確定該病毒潛在的動物宿主,並評估其對小農生計的影響。2月5日,聯合國糧農三機構(糧農組織、農發基金和糧食計劃署)也曾聯合發佈聲明表示,已準備好為中國政府提供支持,努力減輕疫情造成的影響,特別是對農村地區的影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