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馬徽說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為何劉備兩人皆得未得天下?

餘榮志


很高興回答您這個問題。我是天狼星,我也談一下自己的拙見吧!說的不好,您多見諒!《三國演義》裡說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安天下,可是劉備兩個人都得到了,蜀國還是滅亡了,那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看過《三國演義》的,都知道有一句話叫“臥龍鳳雛得其一可安天下”。可還有一句話,叫“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一山不能容二虎,諸葛亮和龐統都是天下傑出的奇才,倫軍事韜略,運籌帷幄,二人不相上下。但論其綜合能力,諸葛亮遠勝於龐統,二人智商不分伯仲,要論情商,龐統就不如諸葛亮了。

三國演義中有一段,諸葛亮柴桑弔孝,祭奠江都大都督周瑜,當時東吳舉國上下都對諸葛亮恨之入骨,是諸葛亮三氣周瑜把周瑜給氣死了,諸葛亮滿懷誠意,來給周瑜弔孝,目的是緩解孫劉兩家的矛盾,使孫劉兩家聯盟得以延續。就在弔孝完畢後,諸葛亮遇到龐統,結果龐統大聲戳穿諸葛亮的計謀,差點讓諸葛亮命喪東吳,要知道這是在東吳的一畝三分地啊?多說一句就會遭到殺身之禍。您想,這個放到誰誰樂意啊?二人本是惺惺相惜,結果背後給捅了一刀,看透不說透,還是好朋友。想必諸葛亮再沉穩大度,聽到龐統這麼說,心裡肯定不樂意。

第二,龐統長得其貌不揚,相貌醜陋,還有些爭強好勝,急於證明自己的實力,情商低,不懂推銷自己,他投靠孫權,當著孫權的面,大罵周瑜,周瑜是孫權最喜歡的人,孫權聽到一個素不相識的人當眾汙衊自己喜歡的愛將,豈能不急?肯定遭到棄用,龐統被冷落侮辱,轉投劉備,劉備這時又有諸葛亮輔佐,諸葛亮在劉備心裡根深蒂固,加之龐統情商比較低,不善於包裝和推銷自己。

當劉備攻取西川時,諸葛亮給劉備和龐統的一封信,“燥進之心,不可不戒”。龐統知道自己再怎樣,也得活在諸葛亮的光環籠罩之下,這會兒龐統急於在劉備面前證明自己不比諸葛亮差,要給劉備面前樹立自己的形象,早日拿下西川,沒有聽從諸葛亮的勸諫,結果中了計,被張任亂箭射殺,慘死在西川落鳳坡,年僅36歲。

龐統的死,對於劉備軍團的人員調配上,有一定的影響,使諸葛亮不得不抽身離開荊州到西川助劉備一臂之力,但荊州這個讓曹操和孫權都垂涎三尺的肥肉,面臨無合適人選據守的窘境,權衡利弊,諸葛亮覺得誰都不太合適駐守荊州,他熟知自己手下這些將領的性格特點。關羽武藝高強,軍事韜略不弱於他人,但此人剛愎自用,狂傲非常。張飛有些過於莽撞,不體恤下屬,酒後鞭撻士卒。趙雲當慣了警備司令,領兵獨當一面的能力,諸葛亮和劉備可能不太放心,再加上諸葛亮和劉備對趙雲非常偏愛,不捨得放開,就留在自己身邊。黃忠和魏延同是降將,而且兩人都好爭功,難堪重任。至於其他將領,只能輔佐,並不具備領兵統帥,獨當一面的能力。再三思考,才決定讓關羽留下駐守荊州,並讓馬良輔佐。並再三囑咐”東和孫權,北據曹操“的戰略思想。

也許吧!事在人為,性格決定命運!龐統是因為急功近利,急於證明自己,導致慘死,則關羽心裡不太服諸葛亮,狂妄自大,唯我獨尊,心裡只有自己的大哥劉備,諸葛亮一走,關羽自己就是荊州的老大,後來發生的事,一再證明,關羽性格的致命缺陷,導致大意失荊州,被孫權殺害。可以說關羽之死,丟了荊州,使得蜀漢政權江河日下。最終無力扭轉乾坤,也是蜀國由鼎盛到衰亡的轉折點。

則劉備又不能審時度勢,顧全大局,為給關羽報仇,將蜀國幾乎全部家底兒都帶走,去和孫權拼命,結果被陸遜火燒連營,75萬人馬幾乎全軍覆沒,導致蜀國元氣大傷,從而再也沒有與其他兩國抗衡的實力。再加上蜀國疆域狹小,地形封閉,貧窮落後。劉備死後,後主劉禪昏庸無能,蜀國人才凋零,諸葛亮儘管再有才能,也回天乏術。根本無法擺脫蜀國滅亡的命運。

綜上所述,臥龍和鳳雛得其一者得天下,諸葛亮和龐統都具有經天緯地之才,但龐統情商太低了,再加上想過於顯示自己的才學,劉備在處理這件事情上,沒有做好,導致才有這樣的後果。如果二人相輔相成,有人當紅花,另外一個人甘當綠葉,顧全大局,理智對待,則會呈現另外的一番景象。關羽也一樣,個性太過鮮明瞭,狂傲自大。

反觀曹操,曹操本身就是一位卓越的軍事家和政治家,他身邊也擁有一大批才能不次於這兩人的謀士,而且這些謀士,從來不互相拆臺,都已大業為重,性格都不是特別鮮明。而且曹操注重後備人才的培養,比如曹操死後,後來出現的司馬懿,曹真等人。

孫權軍團同樣如此,即周瑜之後,魯肅,呂蒙,陸遜等連續幾任的大都督,都非常優秀,而且孫權知人善任,也注重人才的培養,到後期的諸葛恪,陸抗等人。相比這兩國,蜀國在人才培養方面相對來說就差一些了,要不然,蜀國到後期,無人可用,要麼也不會有“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的說法。

所以個人認為,蜀國的這些謀臣猛將很優秀,可以說是三國裡面頂尖的配置,但是,也許這些精英們本領太高的原因!都不願甘心當陪襯,都願意爭先恐後的立功。 各自展現了自己鮮明和致命的性格。沒有顧全大局,由此葬送了大好形勢。再加上沒有培養好後備人才,是蜀國最後人才凋零,過早的滅亡。還是那句話,性格決定命運,性格決定成敗!雖然臥龍和鳳雛都是當時頂尖的人物,可人物鮮明的性格決定了自己的走向,決定了國家的命運。再有一點,後備人才培養也是國家興亡的重要一環。


用戶6154110788212


是安天下,而不是得天下。水鏡先生說過,這二人並不得天時也。


八卦小一


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劉備二人皆得卻也沒安天下,這主要取決劉備得了人才還的會用人才才能安天下。

劉備坐擁荊州,文有臥龍鳳雛輔佐,武有關張趙雲、黃忠魏延,又有張松獻上西川地圖,此時正是劉備春風得意,大展宏圖的時候。

諸葛亮帶關張趙雲鎮守荊州,龐統輔佐劉備帶魏延黃忠取西川,劉封孟達攻取上庸,形成西川、荊州、上庸鐵三角,進可以聯吳伐魏,退可據守上庸、西川敵曹魏,東可以憑藉荊州拒東吳,真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只可惜劉備不聽龐統之言,不在涪城乘劉璋勞軍時一劍斬了劉璋,殺了張任,摧枯拉杇般取得西川,卻假仁假意的放跑了劉璋、張任;結果放虎歸山,讓張任在雒城小路亂箭射死龐統。

無奈之中,諸葛亮只能將荊州要地交於糾糾武夫關羽守備,自己帶張飛趙雲馳援西川。

雖然諸葛亮取了西川漢中,但卻給了東吳可乘之機,呂蒙白衣渡江攻取荊州殺了關羽,劉備又逼反了上庸的孟達,整個一盤好棋就被劉備的婦人之人給走成了臭棋。

你說憂柔寡斷、婦人之仁的劉備,你就是給他四個臥龍鳳雛,他也安不了天下。


jianchi


首先來說說作者的思想

三國突出蜀漢為正統,是因為作者受封建正統思想的影響,因為他就出生在那樣的時代。劉備招兵買馬正是利用自己漢室宗親的身份,打著重興漢室的旗幟,把諸葛這樣的人才,趙雲如此的虎將聚集在他麾下。而曹操雖然建立功業,但在作者看來還是亂臣賊子一個。所以作者才這麼寫

我們再來看看東漢時期的背景

相比之下,三國中,無論最初還是最末,蜀漢一直都是最弱,劉備雖以仁義著稱,可惜時代背景不適宜過於如此,這種仁義近乎愚蠢,關羽較大自大“虎女焉能嫁犬子”然後兵家要地荊州被丟.張飛雖然粗中有細,但是從他把龐統扔到一個縣區當縣令就可以看出來,這個人鼠目寸光,也是眼高於頂的人物.馬超英年早逝.黃忠歸降的時候又到了晚年,只剩下一個趙雲,五虎將名存實亡.龐統歸降沒多久就死於落鳳坡.諸葛亮六出祁山均為取得好的戰果.導致蜀漢國內空虛.元氣大傷.而反關曹魏,雖操心狠可身邊一直是人才濟濟,人人盡心盡力,而操本人的才華也是三國主中遠勝於其他幾位,而東吳卻奈以自己的多年打拼,在亂世中奪得三分而其一的天下,雖後期處處處於被動,但仍然國力不衰,這就是經營!所以劉備本身的權限加上客觀的原因是導致他落敗的根本原因,別說臥龍鳳雛二人同用.就是周公出世以備的處世與社會條件而言亦無濟於事!


用戶59136541794


這兩個人遇到了適合自己的時代,確沒有遇到適合他們發揮作用與才能的人,這就是答案!如果遇到適合他們的人,那一定能使那個人安天下。



痴騎朽翁


天下英雄可不止一個臥龍,鳳雛;還有幼麒,冢虎。

按三國演義的說法,臥龍鳳雛得一人可安天下,問題的關鍵也在這兒:是可以安天下,而不是可以一統天下。

創業與守成,是兩個層面的問題。按三國演義的說法,臥龍諸葛亮與鳳雛龐統,他們從政的優勢要遠遠大於創業。因為創業需要進取精神,守成則需要平衡關係。

1.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劉備的實力有點太弱了。

曹操佔據天時,挾天子以令諸侯,號令天下莫敢不從。

孫權佔據地利,劃江自治,自成一統。倒也落了一個逍遙自在。

劉備佔據人和,靠著一把兄弟們的支撐,白手起家。

白手起家這4個字啊,聽上去可美的不行。可隱含著的卻是沒有歲月的沉澱和財富的積累。我們應該還能清楚的記著,劉備在進了益州後奪了劉璋的地盤。馬上大封群臣,大肆獎賞,將劉章父子幾十年的積累,揮霍一空。貧困日久,突然乍富。這和中彩票是一個道理。

2.用人不疑疑人不用,這一點劉備跟曹操比差的遠

曹操我們都知道,他老人家向來是唯才是舉的。只要有能耐不管品行怎麼樣。

劉備身邊本身人才就比較凋零,再加上他不能善加利用。所以別說他一統天下,守住江山都成問題。

我們再說一個細節:劉備的白帝城託孤。當劉備在夷陵之戰戰敗。退守白帝城無顏回歸成都的時候。他想把身後事全部託付給諸葛亮。這在三國演義中也描寫成了一段。軍民陳賢的典故。

可如果我們仔細的去研究整個脫鉤過程。我們會發現:劉備對諸葛亮禁用且防。他將軍權交給了李嚴,將政權交給了諸葛亮,將皇權守衛交給了趙雲。如果從權力制約與平衡這個角度來說,劉備做的是沒有錯的。但如果從用人的心胸來說。劉備這一點跟曹操比差的太遠。

3.說點題外話。

臥龍諸葛亮,鳳雛龐統。

龍本應該在天上,一個臥龍就預示著他的鬱郁不得志;鳳雛就是小鳳凰崽子,一個沒長大的小鳳凰又能有多大的厲害呢?


少校柳下惠


臥龍鳳雛二人皆有治世之才,但卻並不能代表有了他們就一定能奪得天下,畢竟不論是古代還是現代,天下都不是一個人的天下。沒有人能阻擋歷史發展的趨勢,就好像漢室衰微已是大勢所趨再無回天之力。

\n




如果詳細來說劉備未得天下,原因主要有三點:

\n


1.三國時代,天下間驚豔才絕之輩數不勝數,就好像曹操帳下郭嘉、荀彧等穎川名士,孫權手下週瑜、魯肅等江東英豪,無一不是經天緯地之才。所以說,臥龍鳳雛也已不是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決定性因素。相比之下,擁有了臥龍鳳雛的劉備集團才勉強跟上曹操孫權的腳步,當然這也只是說謀士這一層面。

\n




2.自桃園三結義之後,劉備雖有關羽張飛之萬人敵,其後還有趙雲、黃忠、馬超等猛將加入,但蜀中有五虎上將的同時,曹魏也有自己的五子良將勢均力敵,但到了三國後期,蜀國人才少這一弊端也得以體現,就好比民間所說的“蜀中無大將,廖化當先鋒”正是蜀國真實的寫照。而此時鳳雛已去,而諸葛亮為人所詬病的重要一點,就是事必躬親,後備人才培養乏力,不像曹魏代代有才人出,甚至不如東吳人才濟濟。

\n





3.最後一個也是最重要的原因,三國時期中國北方強而南方弱的實際情況,不會因為臥龍鳳雛在西蜀就改變。中國古代從來都是北方吞併南方,這是由於北方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科技等各個方面都強於南方,中國的重心開始南移都是在魏晉以後,而西南則更是欠發達。什麼“天府之國”只是說四川平原的土地比較肥沃,但是其他方面瞠乎其後。

\n




\n

每個人心中都有每個人的三國

\n


你的三國,你就是自己的英雄


事後小司馬



用戶孫國起與花結緣


兩個和尚沒水喝


用戶6346386475



這個問題也可以反向來問一下。曹操佔據天下三分之二,文武獎將領人才類型齊全,尤其是謀士車載斗量,可安天下的謀士不在少數,但為何沒統一呢。
很多口號不過是口號而已,歷史上這種類型的口號不少。很多事按照邏輯推理也能梳理一二。比如得中原者得天下。曹操得了中原還是沒統一全國。

首先,這是三國時期一句最為成功的廣告語。大家不必拿廣告語過於認真看待。

這句廣告語的作者是龐統的叔叔龐德公。同時,龐德公與徐庶和諸葛亮關係都特別好,諸葛亮也對長輩級別的龐德公格外有禮。叔叔和長輩的龐德公為給侄子和看好的後輩寫廣告語做宣傳,說句好話,其情可憫,其心可解。

龐德公與當時荊州地區主要的知識分子都交往親密。龐德公給諸葛評價為臥龍,龐統為鳳雛,司馬徽為水鏡。


司馬徽與龐德公都是隱士,不肯出山。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與世隔絕。其實通過包裝和宣傳高級知識分子,這些隱士的名聲會越來越大,也會越來越受到各方的敬重。因此也能在亂世得到一些安寧。。。

這些人往往將自己的理想寄託在看好的人身上,然後集中宣傳。宣傳嘛就要有一個讓人印象深刻的口號。於是龐德公便醞釀了這句最廣為人知的廣告語。。

對於這句話,當時的知識分子開始也並未被廣泛認可。這句話不能較真。只能說他誇大了諸葛和龐統的能力,只是想強調這倆人是不可多得的人才。就相當於我們常在古書中看到的,評價一些長相和氣質不凡的人有王佐之才一樣。可能這個人最終不一定等當上什麼宰相。。。



再說,,臥龍鳳雛得一者可安天下,這句話是有前提的。那就是“得”,得到不是歸你的意思,而是讓他發揮才能。。龐統自評認為自己長於“帝王秘術”,可惜龐統還沒有得到更多發揮的機會就在戰場上去世了,也就是說,他還沒來得及施展,老天爺也沒給他這個機會。。。這就像人們對曹衝的各種設想一樣,曹衝這樣的神童活著,曹魏也許就不會滅亡的那麼快?可惜老天爺沒給曹衝那麼多。。。曹操感慨,此吾之不幸,汝輩之大幸。。

諸葛亮的確有王佐之才,,但問題是,當時的中國有此才者不止諸葛。也就是說,龐德公的廣告語有合理的成分,但問題是龐德公畢竟是隱士,只熟悉荊州地界的情況,天下之事未盡知。。那就是當時的中國不止一個臥龍,也不止一個諸葛。。與諸葛和龐統實力相當的人還有人在。。曹魏的曹操,荀彧,賈詡,程煜以及江東的魯肅,周瑜,陸遜都是人中龍鳳。。。這些人齊聚一時,龍爭虎鬥,自然天下難安,鼎足而立還得繼續。。。

這樣的廣告語在當時很流行,有點像預言,有時候還會以童謠的形式出現。類似的預言,如三馬食一曹。就連蔣幹這樣的被三國演義嚴重矮化的人,書上記載的對他的評價那也是很高的——獨步江淮。諸葛恪被譽為神童,可惜最後讓諸葛瑾滅門的就是這神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