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杜甫的《登高》是古今七律第一,它到底好在何處

讀古今詩詞,總覺得七律有獨特的韻味。絕句篇幅覺得小了,四句還沒有品賞出味道來就沒了。而五律雖然有了八句,但因句子是五字,中間容不下多少轉折波瀾,唯有這七律,才符合慢慢地坐下來品賞。

都說杜甫的《登高》是古今七律第一,它到底好在何處

古今七律詩很多,一首一首地讀不知道要用去多少功夫,恐怕一生也讀不了它的九牛一毛。因此只能找些選本來讀,如《唐詩三百首》。選本是前人的眼光,讀他們心血的結晶,我們就要少走許多彎路。

讀七律詩,還要看註釋,看詩評詩論,看大眾的體會感想。大家欣賞詩的美感是相通的。嚴羽的《滄浪詩話》裡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崔顥《黃鶴樓》為第一。”

但是也有很多不敢苟同的人,最為權威的是明代詩評家胡應麟,他在《詩藪》裡說,杜甫的《登高》“當為古今七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這樣,《登高》既為古今所有七律詩之冠,當然就蓋過《黃鶴樓》了。

都說杜甫的《登高》是古今七律第一,它到底好在何處

《登高》(杜甫)

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說杜甫的《登高》是古今七律詩之冠,不是憑空想象的,肯定有他的依據。杜甫自己就說過,“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可見杜甫在作詩上是狠下功夫的,就像一個苦吟詩人,必要達到一個目的為止。

杜甫經營成都草堂以後,到暫住夔州這段時間,是他一生中相對安定的時期。因此他能夠靜下心來作詩。他在夔州寫的詩很多,其中的《登高》,以及《秋興八首》等,都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是後來人們學習模仿的範本。

都說杜甫的《登高》是古今七律第一,它到底好在何處

那麼《登高》的成就究竟在哪裡,它好在何處呢?確實詩歌這種東西,就是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感覺到它好,給人一種美的愉悅,但一旦真要指出它的好處,還真是一下子說不清道不明。

要說也是各人依據自己的經歷經驗學養愛好,各執一詞,各抒己見,觀念很難一致的。正所謂一千個人眼裡有一千個哈姆雷特。

首先,此詩反映的是社會現實,內涵深刻。我們知道,被嚴羽看好的《黃鶴樓》,崔顥主要寫的黃鶴,是神話,是虛無縹緲的東西,只是結尾才涉及到鄉愁,表現了遊子的離愁別恨。杜甫這首詩寫於公元767年,雖然安史之亂過去了四年,但反映的是安史之亂造成的社會災難和心理創傷,是現實。

都說杜甫的《登高》是古今七律第一,它到底好在何處

更何況這個時候藩鎮割據和吐蕃騷擾愈演愈烈,國家極不穩定。所以杜甫仍是感時傷世,憂心忡忡。詩中風急天高,虎嘯猿啼,蕭蕭落葉,滾滾江流,表面看來都是寫景,實際上都有著濃厚的社會政治色彩,都是艱難苦恨的根源。

其次,寫秋並不悲秋,情懷博大。劉禹錫說自古逢秋悲寂寥,從宋玉開始,對秋都是一片慨嘆怨恨之聲。杜甫卻不是如此,他站在白帝城邊,登高望遠,看的是無邊落木和滾滾長江。

都說杜甫的《登高》是古今七律第一,它到底好在何處

這裡雖然有秋之蕭瑟,但氣勢宏大,絕無半點頹唐和哀嘆。就是後四句的感懷,也是國破家亡造成的顛沛流離,以致長達十年的羈旅所形成的疾病纏身。

再次,格律嚴謹,工整而不顯古板。嚴羽所推崇的《黃鶴樓》,實際上是半古半律,前四句不合格律平仄對仗等的要求。而杜甫的這首詩則很規範,首句入韻,押的是灰韻,平仄的對粘都很精準到位。

特別是對仗工整,如果放寬點來看,四聯都是對仗。首聯既上下互對,又句內自對,如風急對天高等。頷聯、頸聯自不必說,就是尾聯對仗有所放鬆。這樣中間兩聯屬於絕對,首位兩聯有所鬆弛,顯得工整中又富於變化。

都說杜甫的《登高》是古今七律第一,它到底好在何處

還有,句句出彩,名句影響更大。古人作詩講究煉字煉句,一首詩之中有一名句,則全篇生輝。這首詩前三聯一氣呵成,博大雄渾,再現了秋天的悲壯蒼涼,表達了詩人一生懷才不遇、報國無門的遺憾。

其中“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是全詩最為精彩的句子。它分別從時間、空間,天空、地面,聲音、形狀等多方面落筆,不只是寫秋天的磅礴壯觀和時光無可阻擋的氣勢,而且它把人在大自然面前的渺小短暫、無能為力隱含其中,而又不著痕跡。使人讀來,唏噓不已。

都說杜甫的《登高》是古今七律第一,它到底好在何處

古今不知道有多少人都極其推崇這首詩,一些詩論也留下了很多精彩的點評,這裡就不做過多的舉例。總而言之,杜甫的《登高》和崔顥的《黃鶴樓》都是好詩,值得仔細品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