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一樁謀殺案改變了他的人生

白居易:被一樁謀殺案改變的人生

唐代自安史之亂後,地方割據勢力越來越根深蒂固,形成了一股強大的力量,與中央相對抗。不僅政令時常不出中央,連皇帝有時也不得不到外地避難。

唐憲宗李純有心加強中央集權,削弱藩鎮勢力。主張用武力平定地方割據勢力的宰 相武元衡,力推朝廷拿盤踞在淮蔡的節度使吳元濟開刀。 此時,勢力範圍毗鄰吳元濟的淄青平盧節度使李師道,感覺到有些不妙。

白居易:一樁謀殺案改變了他的人生

儘管朝廷 一直對他的擁兵自重採取綏靖政策,但此刻朝廷用兵討伐吳元濟,難免讓他有唇亡 齒寒之憂。 李師道的地盤,是當時佔地最廣、勢力最大的一個方鎮。別的節度使需要邀寵固位,通過討好中央來鞏固個人勢力,但李師道不用這一套。

他的地盤包括了12個州,並佔有今天山東沿海一帶,得盡漁鹽之利,有人口三百多萬。這個獨立王國自李師道的祖父、父親、兄長,傳到李師道已經歷三代四世,堪稱根基牢固。他們擅地自專,文武官員向來都是自己任命,也從不向朝廷上交貢賦。

說白了,不知朝廷為何物。 越是習慣土皇帝的日子,就越害怕改變現狀。李師道敏銳地感覺到朝廷中有一絲不同往日的氛圍。 宰相武元衡是積極主戰派,主張用兵討平叛亂,不能姑息養奸。御史中丞裴度受命到前方視察,向皇帝彙報情況時,也主張對藩鎮用兵。

白居易:一樁謀殺案改變了他的人生

武元衡

這兩人深得唐憲宗的信任。 李師道感覺,應該做點什麼來阻止中央強硬派的抬頭。

元和十年(815年),六月三日凌晨,有刺客潛入京城,殺死了武元衡,擊傷了裴度。刺客還在現場留下紙條,上面寫著:“毋急捕我,我先殺汝!” 誰敢抓我,我就滅誰。氣焰十分囂張。 這起罕見的惡性政治事件引起京城大駭,朝野震動。

而其幕後指使者正是李師道,是地方割據勢力企圖以卑劣的暗殺手段阻撓中央武力 削藩的決心。 事情發生後,朝臣們大為驚恐,紛紛給自己找保鏢,保命要緊。

對這起“國辱臣死”的重大謀刺事件,反倒不見有人站出來追查和討伐。

白居易,一名閒官,此時不合時宜地站了出來。結果,原先緘默的朝臣們也都站了 出來,不是跟著他呼籲早日緝捕兇犯,而是呼喊著要拿白居易問罪。

白居易:一樁謀殺案改變了他的人生

這是怎麼一回事? 先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白居易。這一年,白居易43歲,人到盛年。他母親四年前去世,所以他剛丁母憂服滿後補官不久。 由於朝中沒有人援引,他只是得了個閒官—太子左贊善大夫,即所謂“宮官”,太 子宮內的官,不管實際政治上的事。

在母喪之前,他曾任翰林學士、左拾遺,是皇帝的近臣。向皇帝提建議,是他的工 作,也是他的習慣。 他的祖父和父親都做過官,所以他也算出身官宦之家。

但在唐代,除貴族和高品官外,官員並不能給後代很多庇廕,其家庭的經濟狀況和社會地位也會有很大的升降變化。 在父親去世後一段時間,白家的經濟狀況就一度陷入窘境,當時家在符離(今屬安 徽),因遭遇江淮水災,白居易不得不往長兄白幼文任職的浮樑索米求救。

家貧多故,衣食維艱,前程如夢。可以說,白居易的青少年時期過得還是相當愁苦 的。 他後來追認北齊五兵尚書白建為自己的近祖,實際上是瞎編的。目的是在注重門閥的時代,以此自高其種姓與門第。


白居易:一樁謀殺案改變了他的人生


但他如此在意自己的出身,不惜附會世系,杜撰 郡望,可能也與青少年時期作為寒族子弟的不愉快經歷有關。 只有在科舉路上順風順水的時候,白居易才會不無自得地強調,他完全沒有背景, 沒有人脈,全靠實力取得成功。

多年後,他在給好朋友元稹的書信中,回憶當年為考進士到底有多拼,白天和黑夜都在讀書,廢寢忘食,以至於內分泌失調,口舌生瘡,皮膚無光澤,年紀輕輕就齒髮衰白。

命運總會眷顧拼命的人。 唐代考進士很難,有句俗話叫“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29歲,白居易就考中 了進士。這是相當了得的成就,以至於他一度自誇“十七人中最少年”,在同時考 中進士的17人裡面,他最年輕。

此後,他的考霸地位不可撼動。用他自己的話說,叫“三登科第”,順利得到官職 —秘書省校書郎。經歷多年的困頓漂泊後,終於在京都定居下來。

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